亨廷顿,一个打开潘多拉魔盒的“爱国者”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e0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

  今年以来,“文明冲突论”的论调再度泛起。
  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和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基伦·斯金纳等人,以并不友好的姿态将这一极富争议的话题重新带入中美两国公众的视野。
  新局势,老话题。26年前,以对学生福山的回应为契机,老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问世,意图回答后冷战时代的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亨廷顿冷峻的现实主义立场与福山那乐观的“历史终结论”判然两别,一经抛出,立刻引起较后者更为广泛和深远的讨论。如今,除了用于反驳和调侃,已少有人再议“历史的终结”,但“文明的冲突”,依然在被认真对待。
  无论为反驳,还是反思,重新审视“文明冲突论”,都是我们理解当下世界绕不过去的一道思考题。
  有关“文明冲突”的论述,集中体现于亨廷顿发表在1993年6月6日《纽约时报》上的《未来的文明冲突也就是西方同其他地方的冲突》,1993年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上的《文明的冲突?》,《外交》双月刊11—12月期上的《不是文明又是什么?》,以及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文章和著作中。
  作为一种解释冷战后国际政治的新范式,“文明冲突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今天理解亨廷顿成了理解美国政治变化的极好窗口?欲对这两个问题作出回答,还得先回到亨廷顿的出发点。

一个“爱国者”


  一切认识问题最后都可以还原到一个最初的立场。
  2004年,也是亨廷顿去世前四年,他出版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本书,《我们是谁》。人之已老,其言也诚,亨廷顿在书中直抒胸臆:“我是一个爱国者……虽然我意识到爱国心和治学心有时是冲突的……但我的研究和写作还是受到爱国心的影响。”
  在国家认同上,亨廷顿无疑忠心于美国,在文化认同上,亨廷顿则是一个典型的盎格鲁-新教徒,这两重认同的结合,不仅确认了亨廷顿的自我,也圈定了他对美国人的定义。
  无论是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还是他中年写就的《美国政治:激荡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又或是晚年绝笔《我们是谁》,亨廷顿对何为美国的阐述不惮其烦。
  在他看来,文化上,美国人是盎格鲁-新教价值的传承者;政治理念上,美国人的价值认同表现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后者来源于前者,被亨廷顿称为“美国信念”。纵使经历了美国建国后的两百多年风雨,“美国信念”的核心内容也几乎未改,并且一直在美国国家认同中扮演着中心角色。
  不过,亨廷顿真正要表达的并非他作为爱国者的骄傲,而是他的深深忧虑。他清楚美国人是谁,但担心美国人忘了自己是谁,他觉得“美国已经不是过去那样的人,而且说不准未来是什么样子”。
  美国人是谁?本来,这在冷战结束以前都不是问题,那时候,有苏联做美国的敌人和镜子,让美国团结一致,认清自己。但是突然苏联垮塌了,冷战结束了,美国没有敌人了,失去了挑战的自由民主,名正言顺地加冕为普世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奉为圭臬。
  这看起来是好事,“历史终结论”就是这么来的,但亨廷顿不这么想,他眼中的美国,面目在逐渐模糊。因为美国借以给自己定位的对立面不存在了,既然如此,曾经作为凝结剂的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就开始失效。
  这只是一面,另一面是对失效过程的催化。两大阵营的对抗结束后,全球化成为新潮流,与之伴随的,多文化主义大行其道;美国的精英人物率先拥抱全球化,持有双重国籍、双重身份,不再坚守美国立场;不讲英语的移民大量涌入,不被美国文化同化,依然认同原来的母国文化。
亨廷顿担心,在这一反一正的作用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绝对主流地位将岌岌可危,很可能降为美国的普通价值观之一种。

  亨廷顿担心,在这一反一正的作用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绝对主流地位将岌岌可危,很可能降为美国的普通价值观之一种。换句话说,“美国将不再是大熔炉或番茄汤(加料也不会改变原来的味道),而是马赛克和凉拌沙拉。”
  涼拌沙拉就很糟吗?很糟,土豆和胡萝卜一定会打架。这不是什么玩笑,而是亨廷顿对人性的基本判断。在他看来,对于他人的恐惧、憎恨、不信任和优越感是人之常情,如果再没有同一文化的统合,冲突就更会普遍,个人和群体暴力以及战争,都受到这种心理根源的影响。
  由个人推向文明也遵循同样的逻辑,不同文明间彼此看不顺眼,又因语言不同加剧相互理解的困难。要证明自己的优越就会导致竞争,竞争又导致对立,本来较小的区别也会演化为巨大鸿沟。而“这种模式固定下来,就会将对立面妖魔化,使对方变成敌人”。
  在这种逻辑下,各种异质文明之间必然冲突。这是“文明冲突论”的重要前提。

文明的冲突?


  亨廷顿对美国的忧虑是他提出“文明冲突论”的出发点,逻辑顺延下去,把对美国文明受到挑战的思考应用到国际政治,美国遇到的问题也是世界正面临的问题的缩影。
  一如哈罗德·伊罗生在《群氓之族》中的判断,“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
  说起来,“文明冲突论”不难理解。它的基本观点是,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变成多极和多文明的,在人类历史的新阶段中,冲突仍然不可避免,但未来的冲突将主要由文化差异而非意识形态或经济引起,因此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
  结论看似简单,但对它的理解和阐释,绕不开什么是文明这个问题。
  就亨廷顿对文明的理解来看,他认为文明是“一种文化实体”,“由语言、历史、宗教、习俗和制度等客观因素以及人们主观上的自我认同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界定”。但其实,只要看看他对盎格鲁-新教文化的迷恋以及对文明的划分,就明白,在他心目中,界定文明的最重要标尺是宗教。   经过他的划分,世界主要分为西方文明、中国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等七种或八种主要文明。而且,中国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将成为对美国威胁最大的两个文明。
  有意思的是,在宗教之外,他实际上为西方文明赋予了政治理念上的独特性。“西方是唯一一个根据罗盘方向,而不是根据一个特殊民族、宗教或地理区域的名称来确认的文明”,所谓的罗盘方向,也就是自由民主,正如他说的,“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大宪章,而不是巨无霸”。
  在这里,亨廷顿遇到了最为激烈的批评,其广受诟病之处在于,他将文明看作一种状态,而非一种进程,自由民主是且只是西方文明状态的呈现,具有唯一性。
  在他的思考中,既然自由民主专属于西方文明,那么它就是例外的而非普世的,既不可推广,也不可复制,若美国和西方世界执意而为,只会使西方文明受到挑战和伤害。因此美国要放弃将西欧、北欧和北美西方国家作为现代化理想样本的企图。
  “西方的普世主义对于世界来说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核心国家之间的重大文明间战争;它对于西方来说也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西方的失败。”
  在亨廷顿心目中,“美国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全球秩序而非去做全球统领,地区主要强权会对该地区的有序运转负责任,因此美国没有必要插手可以在地区内部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美国要做的,是复兴盎格鲁-新教的核心文化,以振兴自己的国家认同,避免干涉其他文明之间的冲突,并与其他文明尽力求同。
  亨廷顿如此担忧其他文明来学自由民主,恐怕与他早年在写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时对后发国家现代化路径的思考有关。
  在他看来,现代化理论家的错谬之处在于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又将西方化等同于立刻实现现代性,但这其实是将起点等同于结果,忽略了经济转型与社会变迁对政治变迁的巨大影响。
  亨廷顿认为,现代性的规范性价值,如自由、民主、平等,不是伴随现代化自然而来的东西,而是需要被排序获得的,在没有政治秩序保障的前提下,一味追逐民主自由价值观的非西方前现代社会,不仅难以实现其初衷,甚至可能走向社会走向衰败和国家动乱。而动乱对美国并非好事。
在他的思考中,既然自由民主专属于西方文明,那么它就是例外的而非普世的,既不可推广,也不可复制,若美国和西方世界执意而为,只会使西方文明受到挑战和伤害。

  有些事似乎印证了亨廷顿的担忧。如他所言,被“自由民主化”后的一些威权和专制政体倒台后,要么国内秩序陷入混乱,要么政体出现反复,还滋养出反噬美国的恐怖主义;被文明断层线分裂的一些国家正饱受撕裂之忧;“血腥的伊斯兰边界”仍在蔓延。
  所以在“9·11”之后,亨廷顿名声大噪,“文明冲突论”成为显学,如今又为美国政府高官所用,制造出中美“文明冲突”的说辞。

“信念激情”是否又在爆发?


  常有论者以亨廷顿认为世界各文明注定走向冲突而对他提出批评。但亨廷顿的本意并非如此,他的“文明冲突论”既是一种忧虑,也是一种警告,归根结底,是希望避免发生世界性战争。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最后一部分,亨廷顿告诫世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要防止文明间的战争,须得“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性,而不是促进假设中的某个文明的普遍特征”。所以,他才说,文明冲突或许不可避免,但根本上,只有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的最可靠保证。
  但亨廷顿难以预料或者即使预料到也无法阻止的是,他的悠悠爱“美”之心,可能恰好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政治家忽略掉他对文明间和平共存的希求,摘出“文明冲突论”的粗糙结论,服务于国内外政治权谋,对内操弄族群对立,对外制造对立,让中美之间如此重要的大国关系处于风险很高的境地。
  但政治家和亨廷顿之间的背驰被表面上的相近所掩盖了。还有人把特朗普的当选称作亨廷顿的还魂和复活,认为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与亨廷顿忠心守护美国价值异曲同工。
  从美国社会基本情况来看,亨廷顿是有预见性的。美国国内的政治变化和特朗普的当选,的确不是偶然,而是时势所造。而所谓的时势,即美国的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分化,以及普通民众对这种分化作出的反弹,在《我们是谁》中,已经在被探讨。
  亨廷顿说,美国大部分普通人民仍然是深深爱国的,坚持美利坚民族主义,忠于美国的文化、信念和特性,关心本国的事情和社会安全,但是美国的精英首要关心的却是参与全球经济,加强国际体制,倡导会给“美国信念”带来伤害的多元主义、世界主义,以及对少数族群的优待政策。
  可以说,在美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以及美国应该是什么样的国家这一根本问题上,美国部分精英人士与大多数美国人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而且由精英所把持的美国公私机构日益脱离美国人民,导致美国普通民众的诉求和希望得不到回应。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存在着变成充满冲突的不宽容国家的危险。
1900年代,进步主义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不过,这种局面不会长久持续,因为美国有着回到“美国信念”的矫正传统,这也是亨廷顿分析美国国内政治的独特范式。在他看来,美国政治自独立战争以来就在代表理想的“美国信念”和代表现实的政治制度之间来回激荡,只要现实偏离了理想,美国核心文化面临解构性挑战,并且为民众所意识到,美国国内就会爆发“信念激情”,迫使现实向理想靠拢。
  爆发具有显著的周期性:1770年代的独立战争、1830年代的杰克逊民主、1900年代的进步主义运动,以及1960—1970年代的改革运动,每次大约相隔60—70年。
  如今,“信念激情”是否又在爆发?在一片诧异中奇袭成功的特朗普,其核心支持者,不正是在全球化、移民潮、贫富分化和经济衰退中倍感受伤的“愤怒白人”?而他反对政治正确、抵制全球化、限制少数族裔方面的政策,也在积极回应着亨廷顿提出的“我们是谁”的尖锐问题。
政治家忽略掉他对文明间和平共存的希求,摘出“文明冲突论”的粗糙结论,服务于国内外政治权谋,对内操弄族群对立,对外制造对立,让中美之间如此重要的大国关系处于风险很高的境地。

  而且在一片媒体反对声中,特朗普的支持率居高不下,无疑,他已被“愤怒白人”视为其利益和价值觀的守护者。
  这一系列“美国优先”的政策,在回应亨廷顿的意义上是无意的,但在政治手段上却是有意为之。利用美国政治的撕裂,特朗普获胜了,反过来,他的当选又加剧了美国政治的极化,这一后果则延续到美国的对外政策当中。
  如今,不管承认与否,特朗普政府内将中美博弈称为“文明冲突”的声音,已经透露出中美正从一开始的经济竞争,有滑向制度和政治理念之间敌对的危险。特朗普日益将下一任总统选举变成白人和非白人之间的对决,而被其视为竞争对手的中国也正被绑架在战车上。
  “中国威胁论”借着“文明冲突论”的再次表达,也逼着我们一起来关心美国是谁,或者美国将变成谁。这一问题,对整个世界都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6月16日,德国柏林,行人在议会大楼前使用智能手机  “主权”本是一个国际法的概念,它的基本理念或出发点是一个国际法主体自己决定自己命运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与能力。“数字主权”概念是将领土主权国家延伸到主权国家网络空间的结果,意在强调数字化时代国际法主体控制和主导自己网络空间的能力和权利。  近年来关于“数字主权”的讨论方兴未艾。尤其是欧洲的政治精英们极力鼓吹振兴欧洲数字工业能力,夺回欧洲网络空间的控
雷墨资深主笔  进入9月,民调结果开始出现有利于特朗普的迹象。诸多民调显示,他此前与拜登10%甚至以上的落后差距,已经缩小到个位数。9月中旬有的民调结果,特朗普的全国民调仅落后拜登5.9%。  9月29日,特朗普与拜登的第一场电视辩论将登场。不善言辞而且还经常忘词的拜登,对阵咄咄逼人、曾经的脱口秀主持人特朗普,结果可想而知。三场电视辩论下来,拜登能做到不被特朗普“碾压”,已属万幸。  总统候选人电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2014年7月25日报道,7月22日,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英国伦敦南部一所学校召开的“女童高峰论坛”上强调,教育是遏制童婚的有效方法之一。  此次论坛由英国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主办,旨在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遏制女性生殖器切割以及被迫接受童婚的现象。英国首相卡梅伦、孟加拉总理哈西纳、埃塞俄比亚副总理麦卡农、布基纳法索第一夫人孔波雷、巴基斯坦女性活动家马拉拉·尤
美国近年来不时泛起的种族冲突,颇有随大选白热化而加剧的势头。  独立日庆典刚过,两天内就有两名黑人男子—兜售碟片的奥尔顿·斯特林和涉嫌违反交规的费兰多·卡斯蒂尔,分别在路易斯安那州和明尼苏达州被警察枪杀。如果说前者在和两名白人警察扭打时被误击不奇怪,那么后者仅仅试图从口袋里掏钱包拿证件就被警察开了4枪,还被女友录下现场上传互联网,就真的是惊骇众人了。  更为悲剧的是,奥巴马刚刚在国外开会间隙“关心
摘要:科技类阅读理解常常会成为学生的弱项,而要实现此类阅读的优质、高效,逻辑思维的培养成为了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阅读理解;逻辑思维;课堂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4-0124  一、问题提出  学生对阅读理解常常只停留在信息的获取上,忽视了对篇章的逻辑分析,从而只是肤浅地理解文章。事实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得越好,对
进入三月,武汉的樱花就会渐次开放。  樱花树喜阳,喜温,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往年的这个时节,人们就会相约出游,到东湖樱园、到武大的樱花城堡,赏尽无限春色。今年,这份期待仍然还在。尽管还有无数人在与病毒作斗争,尽管不确定的因素不时出现,但疫情终将过去,希望和信念长留在我们心中。一组图片,记录了那些给武汉带来“春天”的人。  特殊时期,志愿者王震和三名同伴组成了小型的志愿团队。即使在寒冷料峭的凌晨,他们
中国的经济改革,一直有种“不动存量、做大增量”的高超智慧。  这种智慧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哲学,也来自改革之初复杂的存量利益格局。“不动存量”,这可以把改革阻力降到最小。  在经济爆发、财富爆炸的年代,这样的智慧调动了所有利益群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但在经济增速下行、财富创造放缓的时期,这种“中国式”智慧便可能不再是永恒的锦囊妙计。  在股市,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推动的这一轮改革,之所以引发
说得多了,陈伟在周围人眼里慢慢变成一个另类。但他认为自己不是“公知”,“如果大家对我的认知是因为我评论社会现实,而不是因为写了很好的学术著作,那我作为一个学者就是失败的”。  当今的中国,一个人无论自觉或被动地成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多数情况下就会被这一身份“强制”发言。  陈伟认为自己不是“公知”,因为他的言论时有时无,更强调遵从内心的有感而发。  翻看他的微博,已经有1个多月没有更新,而他的微信
严格来讲,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结底都属于商业行为。即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从来都只是“更高、更快、更强”,但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后,其实就已经加上了一条新的原则:“更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商家赞助奥运会、企业参与奥运会,都只有一个目的:借用奥运会的影响力,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冬奥会期间,都灵的街巷里,“家”突然多了起来,许多知名的企业纷纷设立了“联想之家”、“松下之家”等小型驿站,既是自己企业
1个人、60岁、1场直播、2小时、1亿人次围观,这是刘德华的顶流号召力。  7月29日,以出道40年为契机,刘德华通过访谈直播,走到了大众面前。这是一次纪念、一场庆祝,但他说:“不是庆祝一个人红了40年,是庆祝一个人认认真真地工作40年。”他要求关闭直播间可以变现的“刷礼物”功能,想让大家“更专心地看我几眼”。  评价刘德华有很多侧面。  朋友梁朝伟称:“他是非常好的搭档对手。”后辈周杰伦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