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锦尔,2002年11月生于浙江嘉兴。4岁开始学习国际象棋,先后拿到省内、国内比赛12个冠军。7岁特招进入浙江省队,12岁被选拔到国家二队。5次获得“李成智杯”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个人冠军,2015年获得全国智力运动会少年女子团体冠军,2016年首获世界青少年锦标赛女子14岁组冠军,2017年在中国国际象棋队二队选拔赛获得女子组第一名。
我的家乡浙江嘉兴人杰地灵,1986年就设项开展国际象棋。当地不少幼儿园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开办了国际象棋兴趣班。那一年,4岁的我就这样第一次与国际象棋结了缘。我很快就发现,我很喜欢下棋,当其他孩子还在玩闹着下棋时,只有我始终安静地听老师讲解技巧,每次作业也都会用心完成。
在老师眼里,我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一天放学后,我抱着棋盘找到老师,像小大人一样说:“您能不能再多教我一些,其他人很吵,我没办法认真学。” 当时小小的我对国际象棋的热爱让老师大为惊叹,从此,老师开始关注到了我。我也挺争气,短时间内进步神速,不仅在同龄人中难有敌手,而且已经能读懂棋谱了。父母也渐渐意识到我好像有点天赋,便把我送到了秀城少杰棋艺学校学棋,师从王少杰老师门下。从此以后,即便是生病发烧,我也坚持绝不缺课。有一年夏天台风肆虐,爸爸说晚上不送我去棋校了,我却拉着门把手哭了半个多小时,最后爸爸只好让步。我感觉到一股说不清的力量,似乎在我心里深深刻下了“我要学棋”这四个字。
5岁时,我第一次参加区里的国际象棋比赛。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失败的感觉,赛前信心满满的我,一落子却仿佛每一步都能被对手看穿。连续输了几场,让我的心情有点沮丧。父母安慰我,国际象棋只是业余爱好,不用那么用心,但执拗的我却下了决心:赢不了棋,是因为自己花的功夫还不够。从此,我开始了“每日计划”:每天利用早晨下一小时棋,每天看一小时棋谱、一小时赛事,一坚持就是两年。
我的坚持换来了回报。不满7岁的我连续参加大大小小的赛事,已经拿到了12个冠军。此时恰逢浙江省国际象棋队成立二队,浙江队主教练王文浩找到我所在棋艺学校的老师,让他推荐适合的人选,于是我幸运地进入省队。因为那时我在队里年纪最小,妈妈便也陪着我来到杭州生活。
也因为年纪最小,我反而异常努力,不想被任何人比下去。省队里的队员之间会经常切磋,那时正是夏天,天气闷热,长时间开空调又容易感冒,很多队员耐不住,没下几盘就走了。我硬是汗流浃背地坚持下来,一盘对练下来,汗水都会滴落在棋盘上。
身边的人对我的评价都是平时很乖,但只要坐在棋盘前,我的胜利欲望便会特别强烈,不管对手是什么头衔,有什么来头,我从来没退缩过。当然我也一直记得省队教练的那句话——不要下功利棋。
国际象棋被视为“微缩战争”,运筹帷幄间,是思维与智慧的角力。我知道,与前辈相比自己还差得远。在省队训练时,每一期国际象棋赛事我都会认真地观看,有时一步棋没看懂,我就来回琢磨,50分钟的比赛有时候需要来来回回看几个小时。每天,我还要求自己学习一个新的战术,遇到卢塞纳、达米亚诺这类复杂的经典战术,我就四处求教,直到学懂弄通,才松一口气。
在国内,对于我们这些国际象棋小棋手而言,“李成智杯”的地位就像每年一次的高考,比赛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2010年,我在亚洲青少年锦标赛获得8岁组第二名后,转战“李成智杯”拿到了冠军。也许是经历了太多次输赢,我反而把这些看得很淡,领奖时的我比想象中更加平静,而下了领奖台,我的第一件事仍是下棋,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表现还可以更好一些。
2014年,我被选拔进入国家二队,到北京集训,这意味着我离正式的“国手”只差一步。国家队特有的训练氛围,也让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感覺自己的热情被点燃了,更加渴望全身心投入到国际象棋的世界。两年后,我迎来了一场重要的比赛。那是2016年国际棋联世界青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我第一次参赛,便一路非常顺利地闯到了决赛,决赛中,我先是连输了两盘,面对这样的劣势,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最终,我来了个大逆转,以11轮比赛积8.5分的成绩,夺得女子14岁组世界冠军,并荣获女子国际大师称号。
身披国旗的那一刻,我终于不那么淡定了,心中有一份强烈的为国争光的荣耀感。
我很明白,选择做棋手意味着要放弃普通孩子的童年,奔往一条独行的道路。但我发自内心地热爱着国际象棋,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记得当年初到北京训练时,我水土不服,双手长满水泡,每天去医院打点滴包扎伤口。后来为了去海南参加比赛,我让妈妈买了几十副纯棉手套,独自踏上了征程。
我从小就是个好强的人,小时候输了棋还会哭鼻子,这么多年的棋手生涯过去了,我也在慢慢学着变得更加淡定。但每当我面对棋盘的时候,我永远都会拿出一副“牛脾气”。我妈曾经发过一条微信朋友圈:“倔强的你从来没有为妈妈没给你买新衣服而生气,却多次因为跟水平比你弱的对手下输棋而流泪。每当有机会跟高手对弈时,你的欣喜、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我妈说得没错,在我心目中,真的只有国际象棋才是值得我流泪和欣喜的。
这些年来,我的确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2013年深圳公开赛上,我赢了男子特级大师。2015年的国际象棋联赛中,我扳倒了欧锦赛冠军、俄罗斯女队奥赛冠军主力古尼娜,大爆冷门。而在“李成智杯”的主战场,我在2010年夺冠后,又从2014年起完成四连冠。但这些成绩并没有让我以为自己走向了云霄,我的脚尖始终是踮起的,因为要追求更远更高的目标。
做棋手的这些年,妈妈见证了我的付出,她常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是对我学棋生涯最真实的注解。可是付出的又何尝只是我一个人呢,为了让我学国际象棋,我们一家人分隔两地,只有节假日才能见面,我每学期只能在学校待上不到半个月,平常训练之余全靠自学,电视也就春节能看上一眼。要学好棋,同时又不把学校里的课程落下,我必须有定力,有悟性,又勤奋,只有这样,棋手和学生的两个角色我才能同时扮演好。
我不想让“青少年世界冠军”的头衔打乱我原有的生活节奏,那些成绩都代表着过去,而当下的我依然要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把每一盘棋下到最好。
现在,离我最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进入国家一队,我必须十分努力,把自己的水平继续往上提,在处理残局和计算方面多花些功夫。我相信,当我时刻都踮起脚尖虔诚仰望心中那个目标的时候,努力就是一件很自然也很快乐的事情。
面对64个黑白格、32枚棋子,我的热爱只会愈发浓烈。是时候需要更大的舞台了,我要时刻准备着,下出更精彩的棋局。
将“我要学棋”四个字刻在心底
我的家乡浙江嘉兴人杰地灵,1986年就设项开展国际象棋。当地不少幼儿园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开办了国际象棋兴趣班。那一年,4岁的我就这样第一次与国际象棋结了缘。我很快就发现,我很喜欢下棋,当其他孩子还在玩闹着下棋时,只有我始终安静地听老师讲解技巧,每次作业也都会用心完成。
在老师眼里,我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一天放学后,我抱着棋盘找到老师,像小大人一样说:“您能不能再多教我一些,其他人很吵,我没办法认真学。” 当时小小的我对国际象棋的热爱让老师大为惊叹,从此,老师开始关注到了我。我也挺争气,短时间内进步神速,不仅在同龄人中难有敌手,而且已经能读懂棋谱了。父母也渐渐意识到我好像有点天赋,便把我送到了秀城少杰棋艺学校学棋,师从王少杰老师门下。从此以后,即便是生病发烧,我也坚持绝不缺课。有一年夏天台风肆虐,爸爸说晚上不送我去棋校了,我却拉着门把手哭了半个多小时,最后爸爸只好让步。我感觉到一股说不清的力量,似乎在我心里深深刻下了“我要学棋”这四个字。
5岁时,我第一次参加区里的国际象棋比赛。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失败的感觉,赛前信心满满的我,一落子却仿佛每一步都能被对手看穿。连续输了几场,让我的心情有点沮丧。父母安慰我,国际象棋只是业余爱好,不用那么用心,但执拗的我却下了决心:赢不了棋,是因为自己花的功夫还不够。从此,我开始了“每日计划”:每天利用早晨下一小时棋,每天看一小时棋谱、一小时赛事,一坚持就是两年。
我的坚持换来了回报。不满7岁的我连续参加大大小小的赛事,已经拿到了12个冠军。此时恰逢浙江省国际象棋队成立二队,浙江队主教练王文浩找到我所在棋艺学校的老师,让他推荐适合的人选,于是我幸运地进入省队。因为那时我在队里年纪最小,妈妈便也陪着我来到杭州生活。
也因为年纪最小,我反而异常努力,不想被任何人比下去。省队里的队员之间会经常切磋,那时正是夏天,天气闷热,长时间开空调又容易感冒,很多队员耐不住,没下几盘就走了。我硬是汗流浃背地坚持下来,一盘对练下来,汗水都会滴落在棋盘上。
身披国旗的时候,我终于不淡定了
身边的人对我的评价都是平时很乖,但只要坐在棋盘前,我的胜利欲望便会特别强烈,不管对手是什么头衔,有什么来头,我从来没退缩过。当然我也一直记得省队教练的那句话——不要下功利棋。
国际象棋被视为“微缩战争”,运筹帷幄间,是思维与智慧的角力。我知道,与前辈相比自己还差得远。在省队训练时,每一期国际象棋赛事我都会认真地观看,有时一步棋没看懂,我就来回琢磨,50分钟的比赛有时候需要来来回回看几个小时。每天,我还要求自己学习一个新的战术,遇到卢塞纳、达米亚诺这类复杂的经典战术,我就四处求教,直到学懂弄通,才松一口气。
在国内,对于我们这些国际象棋小棋手而言,“李成智杯”的地位就像每年一次的高考,比赛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2010年,我在亚洲青少年锦标赛获得8岁组第二名后,转战“李成智杯”拿到了冠军。也许是经历了太多次输赢,我反而把这些看得很淡,领奖时的我比想象中更加平静,而下了领奖台,我的第一件事仍是下棋,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表现还可以更好一些。
2014年,我被选拔进入国家二队,到北京集训,这意味着我离正式的“国手”只差一步。国家队特有的训练氛围,也让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感覺自己的热情被点燃了,更加渴望全身心投入到国际象棋的世界。两年后,我迎来了一场重要的比赛。那是2016年国际棋联世界青少年国际象棋锦标赛。我第一次参赛,便一路非常顺利地闯到了决赛,决赛中,我先是连输了两盘,面对这样的劣势,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最终,我来了个大逆转,以11轮比赛积8.5分的成绩,夺得女子14岁组世界冠军,并荣获女子国际大师称号。
身披国旗的那一刻,我终于不那么淡定了,心中有一份强烈的为国争光的荣耀感。
我想要更大的舞台
我很明白,选择做棋手意味着要放弃普通孩子的童年,奔往一条独行的道路。但我发自内心地热爱着国际象棋,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记得当年初到北京训练时,我水土不服,双手长满水泡,每天去医院打点滴包扎伤口。后来为了去海南参加比赛,我让妈妈买了几十副纯棉手套,独自踏上了征程。
我从小就是个好强的人,小时候输了棋还会哭鼻子,这么多年的棋手生涯过去了,我也在慢慢学着变得更加淡定。但每当我面对棋盘的时候,我永远都会拿出一副“牛脾气”。我妈曾经发过一条微信朋友圈:“倔强的你从来没有为妈妈没给你买新衣服而生气,却多次因为跟水平比你弱的对手下输棋而流泪。每当有机会跟高手对弈时,你的欣喜、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我妈说得没错,在我心目中,真的只有国际象棋才是值得我流泪和欣喜的。
这些年来,我的确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2013年深圳公开赛上,我赢了男子特级大师。2015年的国际象棋联赛中,我扳倒了欧锦赛冠军、俄罗斯女队奥赛冠军主力古尼娜,大爆冷门。而在“李成智杯”的主战场,我在2010年夺冠后,又从2014年起完成四连冠。但这些成绩并没有让我以为自己走向了云霄,我的脚尖始终是踮起的,因为要追求更远更高的目标。
做棋手的这些年,妈妈见证了我的付出,她常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是对我学棋生涯最真实的注解。可是付出的又何尝只是我一个人呢,为了让我学国际象棋,我们一家人分隔两地,只有节假日才能见面,我每学期只能在学校待上不到半个月,平常训练之余全靠自学,电视也就春节能看上一眼。要学好棋,同时又不把学校里的课程落下,我必须有定力,有悟性,又勤奋,只有这样,棋手和学生的两个角色我才能同时扮演好。
我不想让“青少年世界冠军”的头衔打乱我原有的生活节奏,那些成绩都代表着过去,而当下的我依然要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把每一盘棋下到最好。
现在,离我最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进入国家一队,我必须十分努力,把自己的水平继续往上提,在处理残局和计算方面多花些功夫。我相信,当我时刻都踮起脚尖虔诚仰望心中那个目标的时候,努力就是一件很自然也很快乐的事情。
面对64个黑白格、32枚棋子,我的热爱只会愈发浓烈。是时候需要更大的舞台了,我要时刻准备着,下出更精彩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