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名士自风流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e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真名士自风流”。一个“真”,一个“自”,道尽了名士浑然天成的风流气度。
  每个时代都无可避免有狂热与逢迎,然而在真名士,好似蓑衣外的一场雨,密不透风地袭来,轻轻一振,依旧是干爽利落地超然物外——真名士以自己思考的力度行走在喧嚣的尘世中,幸免于历史无情的荡涤中。
  在中国历史上,傅山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名士。
  太原人傅山(1607年-1684年),生为人杰,奇才横溢;死后视若神明,受到世代人民的敬重。当他四百周岁冥诞的时候,太原各界为他举行了一系列大型的纪念活动,山西省政协举办了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暨傅山铜像揭幕仪式。
  政协是当今名士汇聚之地,山西省政协机关办公所在又恰是傅公祠遗址,修葺傅公祠,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纪念前贤,弘扬其精神,当为应乎时得其宜者。
  傅公祠始建于民国6年(1917年)。据方闻《傅青主先生大传》,“阎百川(阎锡山字)为表彰先贤,于七、八月间在太原城北区创建傅公祠,以祀先生。”傅公祠原面积和现在的山西省政协机关前后院大体相当,是一座由楼阁、祠堂、园林三部分组成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只是时光荏苒,社会迁变,如今仅留西北一隅的西园和重修的组碧楼保存了当年傅公祠的遗韵。当年的傅公祠,正殿西厢廊壁上,是魏碑九种和宝贤堂法帖石刻;南有仿傅山故居读书之所,曰“虹巢楼”;东有供接待高级要员用的欧式小楼,名曰“组碧楼”。据考,周恩来、冯玉祥、九世班禅、张学良、邹鲁、谢持、何应钦、汪精卫、陈公博曾到此来过或住过。现在的山西省政协主席办公楼,就是当初的组碧楼,1991年因旧楼房危,经省文物局同意按原样设计建造。本届省政协对组碧楼又进行了扩建。这次为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我们重点对傅公祠正殿所在西园进行了修葺,并铸立铜像,勒石刻碑。
  揭去覆盖的红幕,傅山先生像青铜质地,古朴雄浑,端坐在硬木圈椅上,精神矍铄,一袭长袍,头微昂起,双目远眺,头攒枯瘦的发髻,清瘦的面庞挂满心忧天下的大慈悲,手作诊脉状,搭在扶手上的左手指节粗大,枯瘦有力,彰显了先生的清风峻节,精、气、神浑然一体。前来为傅山铜像揭幕的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称赞傅山铜像,无论从工艺还是形神,均堪称上乘,全国一流。听到这些,我想到了雕塑作者张熙玉的匠心独运,想到了艺术家李亮等的真知灼见,想到了这半年来我和同事、专家对铜像模型几近苛刻的要求和精益求精的修改……
  瞻仰铜像,我不禁再一次陷入对傅山灵魂的深思当中。
  傅山生时即声闻朝野,是全社会景仰的大师。康熙年间,阳曲县知县戴梦雄组织重修《阳曲县志》作傅山传记载了这样一段话:“达官士夫,骚人墨客,钦其名者,率迂道求见,冀得一面以为荣焉。”他身后更名满天下,成为士人追慕的风范。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重臣魏象枢、陈廷敬等《祭傅青主先生文》赞誉先生:“嗟金石之可泐,惟兹清风峻节,阅千载其常新。”一介布衣,何以如是?清末进士、曾任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秘书长的山西沁水人贾景德《韬园诗集》所存评价傅山一联中,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文章气节争千古,忠孝神仙本一途。
  瞻仰铜像,我在想,雕塑的不仅仅是傅山的容貌与形状,还熔铸了他的灵魂。
  凝视石碑,我思索,记述的不仅仅是傅山的事功与成就,还承载了其精神。
  碑记撰写得到古典文学大师姚奠中先生指导,省政协常委张恒先生襄助,省政协调研室副主任马伟博士反复推敲,数易其稿,最后碑文整500字。
  在揭幕仪式举行的前一天,《修傅公祠并立铜像记》碑碣在外地刻好运回,准备进祠堂正殿西园安放时,竟意外断裂,于是不得不在太原东山的双塔寺连夜赶制镌刻。对此,自责者,愧疚没有尽到职责;宽慰者,认为安放碑碣应该鸣炮裹红绸才好;也有说傅公显灵,是不是嫌这块碑小了些(旧碑碑身1.55M,新碑碑身与铜像高度偶合均为1.8M)。而在我脑海不断浮现的是双塔寺、残碑、傅山,总有一种深刻记忆往一起联想……
  双塔寺,又名永祚寺,居东南隅为“宣文塔”,位西北者为“舍利塔”,前人誉为晋阳奇观,为古太原的外八景之一。据万历《山西通志傅应期先生传》载:“郡地形左痹不胜右,缙绅学士建永明寺、宣文塔于东山,以辅不足,推公(傅霖)首事。”傅霖乃傅山祖父。历史竟奇迹般地应验了傅霖“兴文运”的愿望,傅山成为中国文化奇人。甲申后,傅山“弃数千金腴产,令族分取,独携其子眉隐于城东松庄”。松庄和双塔寺相距仅两里,才学过人铁骨铮铮的傅公,在这里成了迎风猎猎飘扬的思想旗帜,当时一大批杰出的国内著名文化学者不远千里慕名而来:顾炎武、王士桢、戴本孝、黄道周、朱彝尊、屈大均、毕振姬、魏象枢、李孔德、阎若璩、阎尔梅等等。数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学术中心都在南方。但在17世纪60年代,却因为先生,在山西形成了一个由南北学者共同组成、对当时文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术圈。在这里镌刻先生的事功与成就,爰得其所!
  虽说古代碑碣的形制、铭文、所在地点、立碑原因各有不同,但所有碑碣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用来铭记和见证的,具有纪念功能和象征意义。史载,在一个冷寂孤独的夜晚,傅山曾做过一个奇异的梦,一块古碑进入他的梦境,“古碑到孤梦,断文不可识……”。对于深抱怀旧情思的遗民们来说,碑碣象征着永远逝去的旧日辉煌。一块残碑,漫漶的碑文,见证的是残破的家国与孤臣孽子破碎的心。我想,那块残碑是不是隐喻了什么?这块新镌的碑碣是不是应该承载些什么?
  在中华文化中,名士者,或懿行贞绝,道德通明;或慈心仁厚,长者风范;或志存高远,识见非凡;或侠肝义胆,风骨凛然;或才情兼备,倜傥风流。然而大凡称的上真名士的,必有一种特质和气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真正的名士亦必有一种襟抱和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处江湖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分明是傅公精神的写照,不也正是我们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的努力所在?
  政协两大主题团结、民主,三项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里人才济济,群英荟萃。能有际遇到政协工作,与当今名士朝夕相处,为政协委员服务,人生幸甚。政协工作的主要形式是会议,主体力量是委员,主要活动是调研,主要任务是建议,主要方法是协商,主要目标是团结,主要风格是包容,日常事务在机关。工作中我每每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政协委员为民为国赤诚可鉴的热肠和激情。他们的责任感,彰显了政协委员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时代使命意识。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中国不可替代的协商民主。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必将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年轻的共和国需要有独立思辩意识的社会精英,成长的中国需要有开拓进取实践的社会精英,这是任何一个昂扬向上的国度都需要的精神力量,这是任何一个奋发有为的民族都离不开的中流砥柱。政协乃当今名士汇聚之地,山西省政协机关又恰与纪念真名士傅公的祠堂毗邻,岂非冥冥中的缘分?
  2007年11月10日,省政协如期在西园举行傅山铜像揭幕仪式,没有想到的是这天恰逢农历“寒衣节”,在中国民俗中,这是个纪念祖先亡灵的时节,也是适合铭石立碑的日子。这天清晨霜气肃杀,然而上午10时暖日熏风,与会者鱼贯而入时,惊讶地发现傅公祠正殿所在西园门侧的树木丛中,竟然绽放了四朵娇艳的月季!铜像有知,这应当是傅公您四百诞辰欣逢盛世喜见来者的笑颜吧。(原文发表于《人民政协报》2007年12月24日)
  
  责编 李茹
其他文献
在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的决定》、全面推进政协工作的高潮中,大家以喜悦的心情,共同祝贺《山西近现代史写真》一书的出版发行。《写真》一书是我省政协2003年确定的重点书目,经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将近四年的艰苦努力,这部以照片图片为主,来表现山西历史史实的大型图书,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从此,我省有了一部系统反映清朝末年至新中国建立之前5
期刊
1932年11月间,陈赓拖着在战斗中负伤的右腿,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鄂豫皖红区的工作。  陈赓在汇报时谈到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反对国民党围攻中仗打得怎样的激烈和艰苦,以及他们英勇杀敌的事迹,在场的同志都很感动。大家对鄂豫皖军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献身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表示深切的敬意,都觉得,能有一位作家把它写成作品才好。  陈赓也有这样的想法,他说:“那些战斗的艰苦和激烈,我们
期刊
“用事实说话”,这是公认的准则,而运用事实说话时,一目了然的统计数字资料更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震撼力。一串串数字反映在周恩来身上,不仅闪耀着他超人智慧的光芒和敏锐思辩的魅力,而且还折射出他鞠躬尽瘁、心系国事、情牵百姓的公仆风范。    视察中用数字解析具体问题    1957年9月8日,周恩来第二次来到石景山钢铁厂(即首钢的前身)进行视察。当这里的负责人汇报到石钢正在进行精简机构工作时,周恩来问
期刊
近日看了冯玉玺同志寄来的《印记》、《太岳中学校史》和《病榻追昔》三本书,感慨颇多。他原在山西日报社工作,后调主管省新华书店。离休后笔耕不辍,写了这三本书,除将家史、校史和本人工作史追忆叙述外,特别将有关全国闻名护宝和献宝的传奇事实与惊险历程做了详细记载,情节非常感人。  《金藏》即《赵城金藏》。此系我国大藏经中的孤本。因其雕刻于金代,故称《金藏》。因藏于赵城(今为洪洞)广胜寺,又名《赵城金藏》。日
期刊
最近,笔者有幸获得一册《山西近现代史写真》。细细翻阅,一种欲说的冲动由然而生,于是便提笔表达一个忠实读者的感动。  这是一颗写真纪实的史料研究之明珠。全书以人物为点、以事件为线,以时段为面,以地域为体,以2500幅图片、照片和16万字凝炼厚重的解说,生动逼真地描述出近现代山西社会的时空状。它系统地介绍了从戊戌变法到共和国成立50年余间发生在山西乃至华夏大地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热点社会现象
期刊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毛泽东亲手掀起了席卷神州的红卫兵大串连狂潮。当年正读“大三”的我,曾经怀着狂热的忠诚两度串连,留下了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印迹,也成为人生厚厚的案卷之中一页发黄的文档,让人回首和反思。    风雨下西安    毛主席“八一八”在天安门城楼检阅红卫兵和革命师生之后,特别是中央文革9月上旬发出通知,鼓励各地大中学校的革命师生免费赴京大串连,全国各地掀起了红卫兵大串连的迅猛
期刊
李方桂,祖籍山西昔阳县。192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继赴美国留学,于1926年毕业于密执安大学,相继获语言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他历任台北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哈佛、耶鲁、华盛顿、夏威夷、普林斯顿、成都、燕京等大学访问教授,著作等身,成就卓著。    来自祖国大陆的两封书信,一如击水之石,在李方桂的心海中激起层层涟漪。这两封来信,一封是他的胞姐、病理学家李漪寄来的;一封是他昔日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退
期刊
当我接到《山西近现代史写真》这本书,坐在会议桌前,趁着开会前的时间,随手翻阅浏览了一遍后,给我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部好书,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是一部方方面面都需要的好书,更是一部填补了我省史志工作空白的好书。总之,这是一部在我省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好工具书,大众化的好工具书。  之所以说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是因为这部书的出版面世,实在是太困难了。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50多年间,尤其是照像技术在我国我
期刊
1948年的10月10日,时任中共长治市委组织部长的郭贵琳奉令组织得力人员,一举粉碎了“建华通讯社长治组”,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隐藏在长治市区的反动势力和残渣余孽。  长治是百年来统领晋东南三州(潞、泽、沁)的要害城镇,清末统治者、孙中山、蒋介石、阎锡山以及毛泽东都把长治作为战略要地,能取即取,暂时不能取,也要派员打入地下,寻机活动。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阎锡山派十九军军长史泽波部首先进
期刊
尽管没到过太原,但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知道太原名字的却为数不少。因为,菲律宾的“太原王氏宗亲总会”是当地很有名气的社团;马来西亚的槟城和北霹雳州,有“王氏太原堂”,建筑壮丽,历史悠久;缅甸有个“太原王氏家族会”,拥有会员数千人;而新加坡的“太原山”更是风景秀丽,芳名远扬。  海外的王姓华侨、华人敬奉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族立姓始祖,称自己是“太原山”的后裔。太子晋本姓姬,因为民请命得罪父王,被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