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教学研究对象来看,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而“图形与几何”知识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将谈一谈应该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年级 图形与几何
小学阶段的“图形与几何”主要是按照“图形认识”、“图形测量”、“图形运动”、“图形与位置”等几部分来展开的。不难发现,这几部分都是以图形与几何为载体展开的,所以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觉等多种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优化和完善每一个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图形与几何学习能力的提高。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都具有比较活泼的性格特点。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这一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學内容当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了圆形的概念之后,为了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联系实际生活创设了教学情境。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汽车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交通工具,那大家有没有发现汽车的一个共同特点呢?”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思考。有学生说:“汽车有很多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颜色,但是汽车轮子的形状都是圆形的”。我说:“不错,所有的汽车都具有同样的构造,那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汽车轮子换成其他的形状,或者改变汽车轮子的构造,会是什么结果呢?”接着,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了不同形状和构造的汽车轮子在运动过程中的状态,学生发现:如果汽车轮子换成其他形状,或者是车轴不在圆形轮子的正中心,那么汽车在运行过程中都会非常颠簸。最终,借助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有效引发了学生探究圆形特征的意愿。
2.动手操作,生成知识经验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知识来源于动作”。这一观念也十分准确地点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从实际情况来看,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对客体的认知结构不断重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图形与几何”的相关内容时,动手操作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对知识进行理解,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知识内在的和本质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动手操作。首先,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简易的纸质圆柱,并让学生沿侧面将圆柱剪开。学生此时出现了两种情况:第一,有学生沿着圆柱的高将圆柱剪开,然后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第二,有学生沿着一条斜线剪开,得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之后,我让学生进行了对比,学生发现:两种方法中得到的圆形都是相同的,而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也是相等的。接着,我进一步让学生进行了思考了展开之后的图形与圆柱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底面就是展开之后的两个圆形,而圆柱的侧面则是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而且圆柱的高对应着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而圆柱底面圆形的周长则对应着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最终,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根据这一活动中的发现比较准确地归纳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3.巩固练习,强化知识理解
教师应该明白,图形与几何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所以为了进一步深化对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后练习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完成“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之后,我马上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练习任务:如果要重新装修教室,而装修的范围仅仅包括屋顶、底面、墙壁,计算装修的总面积是多少。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对长方体教室的长、宽、高进行了测量,在计算中,学生发现还需要减去门窗的面积。最终,通过这种练习方式,使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加灵活的应用。
总结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并且要采用更加符合教学内容特点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小玲.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教学的措施分析[J].考试周刊,2019,(35):94.
[2]倪飘飘.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9,(1):93.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年级 图形与几何
小学阶段的“图形与几何”主要是按照“图形认识”、“图形测量”、“图形运动”、“图形与位置”等几部分来展开的。不难发现,这几部分都是以图形与几何为载体展开的,所以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觉等多种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优化和完善每一个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图形与几何学习能力的提高。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都具有比较活泼的性格特点。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这一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學内容当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了圆形的概念之后,为了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联系实际生活创设了教学情境。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汽车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交通工具,那大家有没有发现汽车的一个共同特点呢?”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思考。有学生说:“汽车有很多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颜色,但是汽车轮子的形状都是圆形的”。我说:“不错,所有的汽车都具有同样的构造,那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汽车轮子换成其他的形状,或者改变汽车轮子的构造,会是什么结果呢?”接着,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了不同形状和构造的汽车轮子在运动过程中的状态,学生发现:如果汽车轮子换成其他形状,或者是车轴不在圆形轮子的正中心,那么汽车在运行过程中都会非常颠簸。最终,借助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有效引发了学生探究圆形特征的意愿。
2.动手操作,生成知识经验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知识来源于动作”。这一观念也十分准确地点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从实际情况来看,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对客体的认知结构不断重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图形与几何”的相关内容时,动手操作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对知识进行理解,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知识内在的和本质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动手操作。首先,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简易的纸质圆柱,并让学生沿侧面将圆柱剪开。学生此时出现了两种情况:第一,有学生沿着圆柱的高将圆柱剪开,然后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第二,有学生沿着一条斜线剪开,得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之后,我让学生进行了对比,学生发现:两种方法中得到的圆形都是相同的,而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也是相等的。接着,我进一步让学生进行了思考了展开之后的图形与圆柱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圆柱的上下底面就是展开之后的两个圆形,而圆柱的侧面则是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而且圆柱的高对应着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而圆柱底面圆形的周长则对应着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最终,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根据这一活动中的发现比较准确地归纳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3.巩固练习,强化知识理解
教师应该明白,图形与几何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所以为了进一步深化对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后练习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完成“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之后,我马上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练习任务:如果要重新装修教室,而装修的范围仅仅包括屋顶、底面、墙壁,计算装修的总面积是多少。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对长方体教室的长、宽、高进行了测量,在计算中,学生发现还需要减去门窗的面积。最终,通过这种练习方式,使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加灵活的应用。
总结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图形与几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并且要采用更加符合教学内容特点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小玲.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教学的措施分析[J].考试周刊,2019,(35):94.
[2]倪飘飘.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