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意在转变过去那种忽视人的灵动性与创造性的被动学习状态,将学生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以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教师更新观念,优化教法,“小组合作学习”大量涌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笔者发现,学习小组中优等生大显身手,呼风唤雨;而相当一部分后进生却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几声而已。如何唤醒后进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提升这些特殊群体的参与性也就迫在眉睫了。
一、后进生“失语”原因探究
1.活动单的设计程式化
有些活动单问题的设置不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后进生“跳一跳”仍然“够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他们还没有进入思维状态,而有的同学却已经思考成熟并开始成果展示了,后进生们只好干瞪眼,这就大大挫伤了这些同学的积极性,进而压制了他们的参与度,久而久之,面对活动单,他们就感到茫然;一到小组合作探究时间,他们就“失语”。
2.学习小组的构建单一化
笔者发现,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教者只考虑学生的成绩水平,好中差搭配。而后进生最怕的就是“成绩”二字,他们在优等生面前抬不起头来,自尊心受到打击,自卑感加强,课堂上他们的表现可想而知。
3.教师的主导功利化
有些老师的课堂,小组活动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抛出来立刻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不留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由于学生之间无论思维能力、情感态度还是学习方法都存在差异,在这样的导学模式下,思维能力强的、反应快的优等生总是抢先发表意见,后进生自然没有话语权,成了名副其实的“贵在参与”。而优等生的“配合”使得教者很有成就感,课堂教学貌似“很高效、很成功”。
4.后进生自身原因
研究资料表明:后进生,在高中阶段主要是指“非智力型”的成绩暂时滞后的学生,他们的“想学”意识不足,“能学”意识缺乏,学习信心不够,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在学习小组中自觉不自觉地退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激活”后进生方法初探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深信,孩子们之所以成为差生,都是由于不合理的、不正常的教育所致。”此言得之!我们要从教师身上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打开后进生“心门”的钥匙,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不正常的教育现状,让孩子们学得“幸福、有尊严”!
1.精心设计活动单,“偏爱”特殊群体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研究教材、文本之外,还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甚至家庭情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活动单”。
精心设计,不是说设计的问题越难越怪越奇就越能体现教师的水平,而是要适合你所授课的学生的思维水平,俗话说“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江苏省著名教育专家王栋生老师说过:“谁也不知道你的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只有你和你的学生知道。”我们在设计活动单的时候,不要刻意回避简易问题,有时候甚至还要故意安排一些“识记类”“复述类”的简易题,因为班上部分同学需要这样的问题,他们需要有话语权!
2.科学构建学习小组,革新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有利于唤醒后进生的小组合作主人翁意识,教师对小组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成绩好中差的搭配上,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和性格差异等诸多因素。牢牢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让组内的4-6人各有优势,各有专长,方能形成优势互补、劣势相消的小组合作状态。
笔者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将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个6人小组内都是“人才济济”:有善于表达的,有善于记录的,有思维敏捷的,有思维缜密的,还有组织能力特别强的,甚至有查字典找资料特别快的。语文成绩水准形成阶梯分布,把小组成员按照每次考试成绩编号1-6。上课回答问题时,若回答对了就按编号给小组加分,如:1号加1分,6号就加6分。这样小组成员就经常鼓励那些语文成绩暂时排名靠后的同学回答问题,那些后进生的学习劲头也足了。
3.及时当勉励,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格拉指出:课堂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学生在课堂的主要需要是自尊和归属,作为心理上长期受到“压抑”的后进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信心贵于黄金!”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阶段,这时教师有两三分钟时间,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蹲下身子,去发现学困生的困难,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引导帮助。当后进生冲破思想的层层阻碍勇敢站起来展示自己时,我们要给予赞许的目光和期待的眼神,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当后进生担心被同学嘲笑而不愿开口时,我们要及时鼓励,增强信心,帮助打开“话匣子”;后进生的发言一旦有亮点就大加赞誉、给予充分地肯定;对他们浅尝辄止的答案,我们还可以提示一个问题或一点方法,如“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个结论还可以更完善吗”,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当然,教者还要审时度势调控课堂氛围,教育其他学生善于倾听,懂得尊重别人,以此来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教者可以对后进生适当开开小灶,帮助他们弄明白课堂上未弄懂的问题,有利于他们在课堂上的踊跃参与,积极发言。让我们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责任,唤醒后进生在学习小组中的主人翁意识,帮助他们实现新的转变,让寂寞的野百合也拥有明媚的春天。
一、后进生“失语”原因探究
1.活动单的设计程式化
有些活动单问题的设置不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后进生“跳一跳”仍然“够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他们还没有进入思维状态,而有的同学却已经思考成熟并开始成果展示了,后进生们只好干瞪眼,这就大大挫伤了这些同学的积极性,进而压制了他们的参与度,久而久之,面对活动单,他们就感到茫然;一到小组合作探究时间,他们就“失语”。
2.学习小组的构建单一化
笔者发现,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教者只考虑学生的成绩水平,好中差搭配。而后进生最怕的就是“成绩”二字,他们在优等生面前抬不起头来,自尊心受到打击,自卑感加强,课堂上他们的表现可想而知。
3.教师的主导功利化
有些老师的课堂,小组活动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抛出来立刻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不留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由于学生之间无论思维能力、情感态度还是学习方法都存在差异,在这样的导学模式下,思维能力强的、反应快的优等生总是抢先发表意见,后进生自然没有话语权,成了名副其实的“贵在参与”。而优等生的“配合”使得教者很有成就感,课堂教学貌似“很高效、很成功”。
4.后进生自身原因
研究资料表明:后进生,在高中阶段主要是指“非智力型”的成绩暂时滞后的学生,他们的“想学”意识不足,“能学”意识缺乏,学习信心不够,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在学习小组中自觉不自觉地退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激活”后进生方法初探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深信,孩子们之所以成为差生,都是由于不合理的、不正常的教育所致。”此言得之!我们要从教师身上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打开后进生“心门”的钥匙,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不正常的教育现状,让孩子们学得“幸福、有尊严”!
1.精心设计活动单,“偏爱”特殊群体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研究教材、文本之外,还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甚至家庭情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活动单”。
精心设计,不是说设计的问题越难越怪越奇就越能体现教师的水平,而是要适合你所授课的学生的思维水平,俗话说“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江苏省著名教育专家王栋生老师说过:“谁也不知道你的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只有你和你的学生知道。”我们在设计活动单的时候,不要刻意回避简易问题,有时候甚至还要故意安排一些“识记类”“复述类”的简易题,因为班上部分同学需要这样的问题,他们需要有话语权!
2.科学构建学习小组,革新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有利于唤醒后进生的小组合作主人翁意识,教师对小组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成绩好中差的搭配上,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和性格差异等诸多因素。牢牢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让组内的4-6人各有优势,各有专长,方能形成优势互补、劣势相消的小组合作状态。
笔者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将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个6人小组内都是“人才济济”:有善于表达的,有善于记录的,有思维敏捷的,有思维缜密的,还有组织能力特别强的,甚至有查字典找资料特别快的。语文成绩水准形成阶梯分布,把小组成员按照每次考试成绩编号1-6。上课回答问题时,若回答对了就按编号给小组加分,如:1号加1分,6号就加6分。这样小组成员就经常鼓励那些语文成绩暂时排名靠后的同学回答问题,那些后进生的学习劲头也足了。
3.及时当勉励,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格拉指出:课堂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学生在课堂的主要需要是自尊和归属,作为心理上长期受到“压抑”的后进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信心贵于黄金!”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阶段,这时教师有两三分钟时间,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蹲下身子,去发现学困生的困难,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引导帮助。当后进生冲破思想的层层阻碍勇敢站起来展示自己时,我们要给予赞许的目光和期待的眼神,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当后进生担心被同学嘲笑而不愿开口时,我们要及时鼓励,增强信心,帮助打开“话匣子”;后进生的发言一旦有亮点就大加赞誉、给予充分地肯定;对他们浅尝辄止的答案,我们还可以提示一个问题或一点方法,如“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个结论还可以更完善吗”,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当然,教者还要审时度势调控课堂氛围,教育其他学生善于倾听,懂得尊重别人,以此来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教者可以对后进生适当开开小灶,帮助他们弄明白课堂上未弄懂的问题,有利于他们在课堂上的踊跃参与,积极发言。让我们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责任,唤醒后进生在学习小组中的主人翁意识,帮助他们实现新的转变,让寂寞的野百合也拥有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