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结合中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实际,论证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与教育理念更新的重要意义和途径,阐明了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新的必要性与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推进,2004年秋季新教材在温州市全面推广,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指导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在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颇获裨益,下面我结合七年级社会教材,谈谈自己的教学看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教学实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主导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及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的综合含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个性发展。在现在的教学体制中,每个班级学生数目较多,学生的基础与能力良莠不齐,在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往往能力强的学生思维敏捷,积极发言,更为自信、乐观、积极进取,更能在课堂上展现自我,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做课堂上的旁观者,对社会课缺乏兴趣,知识面窄,技能较差,难以跟得上整体学习的步伐,发言不积极,学习被动,在教室中表现得较为低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认为七年级的社会学科不是考的科目,或者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少,是一门不重要的学科。这种思想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与我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违背,与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二、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认知主体积极构建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构建的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因而,地理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地理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中多使用讲述法,采用满堂灌,教学呆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应有的动力。课程改革要有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改变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要保持师道尊严,是课堂上的主宰,经常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遏止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现代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现代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学生某一方面掌握的知识也不一定就不如教师,教师转变角色势在必行。
其次,应解放思想,开放课堂,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地理教学方法有多样性、兼容性、灵活性的特点,活动的、讨论的、探究的、发现的、专题的、范例的教学模式只要生动活泼,对学地理有利,就都可以在地理课程中综合运用。针对不同的目标,可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如问题设计、课题设计、实地考察、实验,这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
1.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多使用读图法。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地理学习必须突出图像的观察与应用,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饼状图、柱状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载体,而且是学生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拐杖。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介绍每种图的学习技巧,看地图时先看图例后看图,先看面再看点,学习时本着图—文—图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先鼓励学生自己先看图,再看文字,然后再把文字落实到图上。通过我的努力,学生不仅提高了读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有较快的提高。
2.突出新课程的特点,积极开展小组活动。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深化,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素质教育培养的是适应21世纪需要的新人,这种新人具有坚强的人格与自我发展意识、能够不断学习与实践,善于沟通及与他人协作。而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协作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提高,我在开展小组活动时主要是采取了分工—合作—交流—展示的四大步骤,全班根据需要分成若干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承担不同的任务,如电脑高手负责做课件,书记员负责记录小组交流内容,发言人负责发表小组的观点。在不同教学要求下各个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大家分头收集资料,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将形成的本小组的观点制成表格、文档、小报或课件,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各小组既可以承担不同的任务进行互补,也可以承担相同的任务进行竞赛。
3.处理好讲授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关系。
在新教材的推广中,我们积极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是并不是不用讲授法,这种方法在学生知识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教改并不是完全抛弃讲授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的学习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总主编.夏志芳主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推进,2004年秋季新教材在温州市全面推广,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指导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在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颇获裨益,下面我结合七年级社会教材,谈谈自己的教学看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教学实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主导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及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的综合含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个性发展。在现在的教学体制中,每个班级学生数目较多,学生的基础与能力良莠不齐,在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往往能力强的学生思维敏捷,积极发言,更为自信、乐观、积极进取,更能在课堂上展现自我,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做课堂上的旁观者,对社会课缺乏兴趣,知识面窄,技能较差,难以跟得上整体学习的步伐,发言不积极,学习被动,在教室中表现得较为低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认为七年级的社会学科不是考的科目,或者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少,是一门不重要的学科。这种思想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与我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违背,与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二、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认知主体积极构建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构建的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因而,地理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地理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中多使用讲述法,采用满堂灌,教学呆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应有的动力。课程改革要有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改变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要保持师道尊严,是课堂上的主宰,经常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遏止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现代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现代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学生某一方面掌握的知识也不一定就不如教师,教师转变角色势在必行。
其次,应解放思想,开放课堂,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地理教学方法有多样性、兼容性、灵活性的特点,活动的、讨论的、探究的、发现的、专题的、范例的教学模式只要生动活泼,对学地理有利,就都可以在地理课程中综合运用。针对不同的目标,可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如问题设计、课题设计、实地考察、实验,这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
1.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多使用读图法。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地理学习必须突出图像的观察与应用,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饼状图、柱状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载体,而且是学生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拐杖。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介绍每种图的学习技巧,看地图时先看图例后看图,先看面再看点,学习时本着图—文—图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先鼓励学生自己先看图,再看文字,然后再把文字落实到图上。通过我的努力,学生不仅提高了读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有较快的提高。
2.突出新课程的特点,积极开展小组活动。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深化,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素质教育培养的是适应21世纪需要的新人,这种新人具有坚强的人格与自我发展意识、能够不断学习与实践,善于沟通及与他人协作。而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协作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提高,我在开展小组活动时主要是采取了分工—合作—交流—展示的四大步骤,全班根据需要分成若干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承担不同的任务,如电脑高手负责做课件,书记员负责记录小组交流内容,发言人负责发表小组的观点。在不同教学要求下各个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大家分头收集资料,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将形成的本小组的观点制成表格、文档、小报或课件,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各小组既可以承担不同的任务进行互补,也可以承担相同的任务进行竞赛。
3.处理好讲授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关系。
在新教材的推广中,我们积极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是并不是不用讲授法,这种方法在学生知识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教改并不是完全抛弃讲授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的学习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总主编.夏志芳主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