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演练】
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铃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或者,是……
请选准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技法指导】
散文是一种以诗情画意哲理兼备而广受学生青睐的文体。它是一张拉开了的画幅,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画面美;它是一缕来自生命本身的感悟,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哲理美;它还是一首“无韵之离骚”,流泻出一种和谐悦耳的语言美。简言之,散文就是画面美、哲理美和语言美的三维统一。
画面美。画面,是散文架构的基本单元,散文往往就是若干画面以一定方式的连缀和组合,而散文题材的多样性,使它的画面色彩斑斓,千态万状,移步换形,目不暇接。人与事的相接,事与景的相连,景与物的相依,物与理的相合,万绪千条,错综复杂,交织成为美的整体。散文手法的多样性,又使它的画面具有多维性,融写景、咏物、叙事、抒情、论理于一体,心态画面与物态画面交相辉映,使文章富有立体感。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作者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很注意画面的层次感以及立体感。他先用一个远镜头,将自己居住的小屋放在一个大背景中加以衬托。远看,山如眉黛一般,因为整座山都是一片树的纯绿色,故而小屋恰似眉梢上的一点痣,在美妙的饱和着绿的画面中把画面的灵魂突出了出来。作者又将镜头往前推进,勾勒出一幅中景画面。最后作者细致地描摹了近景:“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无形的围墙里种了各色各样的花卉。接着,作者又将镜头升高,从而将左边的山外青山、右边的绿野阡陌、围墙外似云似霞的姹紫嫣红这些外景“借来”与庭院内景相映衬,使得整个画面外景壮观博远,中心景清晰明快。以上这几幅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构图巧妙,层次美感与立体美感可谓境界全出,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哲理美。哲理美是散文的一种文体风格,它显示出一种理性的趣味美,以对真理的深刻揭示和强烈热爱沁人心脾,发人深省。而最能体现现代散文哲理美的,以鲁迅的散文为最,如他的代表作品《雪》,是在1925年冬天那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和寒冷彻骨的自然环境中写成的。但是险恶的现实世界并不能阻遏作者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更不能动摇他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唯有“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闪闪地旋转升腾”,才能真正证明和体现“雨”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从而证明和体现生命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即使那是“死掉的雨”,它依然是“雨的精魂”。这种理念,既是作者英雄气概的表现,又是对生命意义广阔、犀利而又澄澈的领悟和启示。哲理美在外国的散文名作中也同样表现得非常鲜明。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火光》,通过他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流上泛舟的感受,提炼出一种深邃的思考:光明就在前头,道路却曲折而遥远,因此,在生活的河流中,既不能急躁,也不能失望,而是应该“加劲划桨”。他表达的,既是一种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热情,又是一种“火光毕竟就在前头”的坚定信念,以及唯有“加劲划桨”才能达到目的的理性清醒。他以鲜明的画面,清醒的智慧,点燃了人们希望的火光,永远激励人们在生活的河流中“加勁划桨”,奋力向前。
语言美。散文的画面美、哲理美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它语言的优美分不开的。散文的语言美,首先表现在它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上。如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了“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写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又如“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给画面涂上了一层素淡清雅的底色,月色朦胧,若有若无,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一个“泻”字,一个“浮”字,用得绝妙至极。其次表现在它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上。这种节奏和旋律的组合,使散文流泻出一种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音韵美。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此处将本与上文相关的句子分出,独立成段,并高度浓缩,引而不发,蕴含强烈的感情,以突发的强音引起读者特别的注意,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版供稿:曹保顺)
【学生习作】
小楼昨夜听风雨
河北辛集中学 李 璐
听雨声,可以洗耳;听雨声,更可以净心。
——题 记
喜欢听雨,因为雨声是一种与繁杂社会格格不入的天籁之声,永远牵动我内心深处的那一份纯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小雨的柔软、多情和脉脉绵绵。这种雨声不仔细听是听不到的;不静下心,了无杂念地听是听不到的。这种雨声好似夜晚的茉莉花飘出的淡淡清香,似有似无,虚幻缥缈,想伸手去抓却早已不见了。听小雨声让我想起了李清照,她的词与人一样,永远不给人惊心动魄,留下的只是淡淡的景、淡淡的愁,像缕缕腾起的略带香气的焚烟,听不到燃烧般的噼啪声,但却永远牵动你的心。我好似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倚着窗儿,一夜听雨静无眠。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是中雨的利落爽快。中雨声是打在芭蕉上清脆的响声,均匀细腻,连续不歇,如潺潺的流水,如鸣佩环;又似冰雪融化打在岩石上的从容不迫。这种声音像富贵的牡丹香气扑面而来,它不躲不闪,不会逗得你心发痒,它似乎看得见,也摸得着。雨声让我想起了王维,他的诗是“清泉石上流”的爽朗、清新,而他的人既不默默无闻,也不似李白那般“惊涛拍岸”,只是诉说着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形象。我似一个开朗欢快的阳光少年,打开窗户,听雨打在荷叶上,响得欢快。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是大雨的洒脱和放荡不羁。大雨的声音似山洪暴发,似瀑布从高山奔腾而下,似大海激昂澎湃,毫不留情地冲刷着大地。这种声音如你置身花园,各种各样的花香从四面八方扑来,有时还呛得你喘不过气。听大雨声让我想起了李白,他手握一把剑,像一个壮士,在倾盆大雨下向着山顶一点点爬去,任衣衫被树枝刮得破碎,任双脚被岩石磨得鲜血淋淋。他的诗风好似大雨声一样豪迈澎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冲击力。而李白的人生也是大起大落,生前用诗惊动世人,死后也是轰轰烈烈。
在嘈杂的社会听雨,用小雨拂去纤尘,用中雨冲走烦恼,用大雨震撼心灵。雨声,永远牵动我的内心。
【评点】
作者以“小楼昨夜听风雨”为题,点明了本文要写作的重点,正文分别以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写出了作者对小雨、中雨和大雨的声音发自内心的感受,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唯美画面。文章的最后,用“在嘈杂的社会听雨,用小雨拂去纤尘,用中雨冲走烦恼,用大雨震撼心灵。雨声,永远牵动我的内心”点明主旨,也使得文章具有了哲理美。
【文题呈现】
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第一,中国人没有闲暇工夫坐在树下。第二,苹果砸到了中国人,中国人第一选择是抱怨,凭什么砸到我头上呢?第二个选择就是吃了。
这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一段话。对此你怎么看?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题解析】
命题指向:结合成就“巨匠”“大家”的环境、条件,反思国民性与社会风气。
题意分析:立足“第一,中国人没有闲暇工夫坐在树下”,可以谈“忙与闲”,突出闲暇的乐趣、闲暇体现着生活品质以及有利于迸发灵感和探索发现;而“忙个不休”是心态浮躁、急躁的表现。
立足“第二,苹果砸到了中国人……第二个选择就是吃了”,可以谈“国人吃不得亏、看不得别人的好”“负面情绪的相互传染”以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危害大”。
不过,也可适度反驳,比如剖析指出当下的中国人在“享受闲暇”“不一味抱怨”等方面已大有改观。
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铃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或者,是……
请选准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技法指导】
散文是一种以诗情画意哲理兼备而广受学生青睐的文体。它是一张拉开了的画幅,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画面美;它是一缕来自生命本身的感悟,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哲理美;它还是一首“无韵之离骚”,流泻出一种和谐悦耳的语言美。简言之,散文就是画面美、哲理美和语言美的三维统一。
画面美。画面,是散文架构的基本单元,散文往往就是若干画面以一定方式的连缀和组合,而散文题材的多样性,使它的画面色彩斑斓,千态万状,移步换形,目不暇接。人与事的相接,事与景的相连,景与物的相依,物与理的相合,万绪千条,错综复杂,交织成为美的整体。散文手法的多样性,又使它的画面具有多维性,融写景、咏物、叙事、抒情、论理于一体,心态画面与物态画面交相辉映,使文章富有立体感。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作者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很注意画面的层次感以及立体感。他先用一个远镜头,将自己居住的小屋放在一个大背景中加以衬托。远看,山如眉黛一般,因为整座山都是一片树的纯绿色,故而小屋恰似眉梢上的一点痣,在美妙的饱和着绿的画面中把画面的灵魂突出了出来。作者又将镜头往前推进,勾勒出一幅中景画面。最后作者细致地描摹了近景:“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无形的围墙里种了各色各样的花卉。接着,作者又将镜头升高,从而将左边的山外青山、右边的绿野阡陌、围墙外似云似霞的姹紫嫣红这些外景“借来”与庭院内景相映衬,使得整个画面外景壮观博远,中心景清晰明快。以上这几幅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构图巧妙,层次美感与立体美感可谓境界全出,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哲理美。哲理美是散文的一种文体风格,它显示出一种理性的趣味美,以对真理的深刻揭示和强烈热爱沁人心脾,发人深省。而最能体现现代散文哲理美的,以鲁迅的散文为最,如他的代表作品《雪》,是在1925年冬天那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和寒冷彻骨的自然环境中写成的。但是险恶的现实世界并不能阻遏作者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更不能动摇他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唯有“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闪闪地旋转升腾”,才能真正证明和体现“雨”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从而证明和体现生命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即使那是“死掉的雨”,它依然是“雨的精魂”。这种理念,既是作者英雄气概的表现,又是对生命意义广阔、犀利而又澄澈的领悟和启示。哲理美在外国的散文名作中也同样表现得非常鲜明。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火光》,通过他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流上泛舟的感受,提炼出一种深邃的思考:光明就在前头,道路却曲折而遥远,因此,在生活的河流中,既不能急躁,也不能失望,而是应该“加劲划桨”。他表达的,既是一种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热情,又是一种“火光毕竟就在前头”的坚定信念,以及唯有“加劲划桨”才能达到目的的理性清醒。他以鲜明的画面,清醒的智慧,点燃了人们希望的火光,永远激励人们在生活的河流中“加勁划桨”,奋力向前。
语言美。散文的画面美、哲理美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它语言的优美分不开的。散文的语言美,首先表现在它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上。如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了“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写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又如“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给画面涂上了一层素淡清雅的底色,月色朦胧,若有若无,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一个“泻”字,一个“浮”字,用得绝妙至极。其次表现在它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上。这种节奏和旋律的组合,使散文流泻出一种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音韵美。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此处将本与上文相关的句子分出,独立成段,并高度浓缩,引而不发,蕴含强烈的感情,以突发的强音引起读者特别的注意,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版供稿:曹保顺)
【学生习作】
小楼昨夜听风雨
河北辛集中学 李 璐
听雨声,可以洗耳;听雨声,更可以净心。
——题 记
喜欢听雨,因为雨声是一种与繁杂社会格格不入的天籁之声,永远牵动我内心深处的那一份纯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小雨的柔软、多情和脉脉绵绵。这种雨声不仔细听是听不到的;不静下心,了无杂念地听是听不到的。这种雨声好似夜晚的茉莉花飘出的淡淡清香,似有似无,虚幻缥缈,想伸手去抓却早已不见了。听小雨声让我想起了李清照,她的词与人一样,永远不给人惊心动魄,留下的只是淡淡的景、淡淡的愁,像缕缕腾起的略带香气的焚烟,听不到燃烧般的噼啪声,但却永远牵动你的心。我好似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倚着窗儿,一夜听雨静无眠。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是中雨的利落爽快。中雨声是打在芭蕉上清脆的响声,均匀细腻,连续不歇,如潺潺的流水,如鸣佩环;又似冰雪融化打在岩石上的从容不迫。这种声音像富贵的牡丹香气扑面而来,它不躲不闪,不会逗得你心发痒,它似乎看得见,也摸得着。雨声让我想起了王维,他的诗是“清泉石上流”的爽朗、清新,而他的人既不默默无闻,也不似李白那般“惊涛拍岸”,只是诉说着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形象。我似一个开朗欢快的阳光少年,打开窗户,听雨打在荷叶上,响得欢快。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是大雨的洒脱和放荡不羁。大雨的声音似山洪暴发,似瀑布从高山奔腾而下,似大海激昂澎湃,毫不留情地冲刷着大地。这种声音如你置身花园,各种各样的花香从四面八方扑来,有时还呛得你喘不过气。听大雨声让我想起了李白,他手握一把剑,像一个壮士,在倾盆大雨下向着山顶一点点爬去,任衣衫被树枝刮得破碎,任双脚被岩石磨得鲜血淋淋。他的诗风好似大雨声一样豪迈澎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冲击力。而李白的人生也是大起大落,生前用诗惊动世人,死后也是轰轰烈烈。
在嘈杂的社会听雨,用小雨拂去纤尘,用中雨冲走烦恼,用大雨震撼心灵。雨声,永远牵动我的内心。
【评点】
作者以“小楼昨夜听风雨”为题,点明了本文要写作的重点,正文分别以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写出了作者对小雨、中雨和大雨的声音发自内心的感受,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唯美画面。文章的最后,用“在嘈杂的社会听雨,用小雨拂去纤尘,用中雨冲走烦恼,用大雨震撼心灵。雨声,永远牵动我的内心”点明主旨,也使得文章具有了哲理美。
【文题呈现】
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第一,中国人没有闲暇工夫坐在树下。第二,苹果砸到了中国人,中国人第一选择是抱怨,凭什么砸到我头上呢?第二个选择就是吃了。
这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一段话。对此你怎么看?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题解析】
命题指向:结合成就“巨匠”“大家”的环境、条件,反思国民性与社会风气。
题意分析:立足“第一,中国人没有闲暇工夫坐在树下”,可以谈“忙与闲”,突出闲暇的乐趣、闲暇体现着生活品质以及有利于迸发灵感和探索发现;而“忙个不休”是心态浮躁、急躁的表现。
立足“第二,苹果砸到了中国人……第二个选择就是吃了”,可以谈“国人吃不得亏、看不得别人的好”“负面情绪的相互传染”以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危害大”。
不过,也可适度反驳,比如剖析指出当下的中国人在“享受闲暇”“不一味抱怨”等方面已大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