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离不開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农业机械的大范围普及、新品种的研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仍旧处于地端水平,科技对农业成果的转化贡献较低。我国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科技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及时对农业科技发展的历程进行分析,对经验进行总结,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阻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因素
1.1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中国农业科技的研发主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科研机构和高校,另一类是企业。对于科研机构和高校来说,研发多是为理论研究和学术发展,研发过程与农业实际生产相脱节,也很少与企业的需求相挂钩,其研发的资金来源也多是政府支持。在现有的资助方式和研发体制下体制下,科技工作者将科技成果转发为生产力的动力不足。再就是另一类主体,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尤其是农业领域,企业急功近利,重生产轻研发的现象普遍。
1.2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基本上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比较差。尤其是现在农村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老人的思想比较落后一些,对科学种田从内心里比较抗拒,在生产过程中多数还是凭借经验。在生产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说错过最佳种植时期,或者是种植的太过于密集以及施肥过多等等。即便是新兴的生产经营形式,比如说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真正依靠科技、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也不多见。
1.3缺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我国有一套完整的农技推广体系,其中县乡两级的农技推广站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疾病防控、病虫害防控以及农产品质检、农民培训等,但是从事农技推广的队伍来看,存在人员专业素质整体偏低的情况。现在许多科技人员吃不了苦,只是坐在办公室研究理论,很少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的生产活动。再就是传统人事制度存在一些弊病,一些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安排到真正适合的岗位上去,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不能真正发挥科技骨干的作用。
1.4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
当前我国缺乏与农业科技和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政策法规,现有的法规比较零乱并且滞后,尤其是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性、激励性和约束性的相关规定不够详细具体。对于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虽然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但是过于强调指导性和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上述经营主体面临贷款难、抵押和担保难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新兴经营主体的经营和发展。
2促进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方法探究
2.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科技体制
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将其列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重点工作。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新技术的发明推广作为重点的投资对象。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鼓励和引导,带动企业对农业技术的投入,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到农业科技领域中去。同时要建立健全科技体制,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体系,保证研发的深入开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推广。
2.2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农业科技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这一方面需要国家定好大方向,要求农业科技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路子来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和引导,发展多元化的新型农业技术,建立完善的设施。另一方面离不开科技人员的不断探索。农业科技专业人员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能一味地纸上谈兵,需要真正地深入田间地头去指导农民们的生产活动。在操作时可以从扶持一两户示范户着手,以此为中心不断的向周围进行扩散,树立农民们科学种田的意识和信心。
2.3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关键是人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最为正规和严谨的就是高等院校的教育。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紧跟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培育一批又一批的农业专业高素质人才,扩展和壮大我国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吃亏耐劳品质的培养,因为农业技术研发离不开实践,要鼓励大学生们向老一辈的技术人员学习,肯吃苦肯深入田间地头中去,在基层中学习和研发新技术。同时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于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成才,要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
2.4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者。要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必须要树立农民群众科学种植养殖的意识,加强对其教育培训。各地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组织好相关的培训,指派专业的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在村里定期组织农技学习课程,课程内容的设定要因地制宜。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地区主要讲授新技术和新设备使用方法,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地区以基本的农业技术讲述为主。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型农民。
总之,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因地制宜,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向先进水平学习,参考和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农情的新型科技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257000山东省东营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科学研究院)
1当前阻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因素
1.1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中国农业科技的研发主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科研机构和高校,另一类是企业。对于科研机构和高校来说,研发多是为理论研究和学术发展,研发过程与农业实际生产相脱节,也很少与企业的需求相挂钩,其研发的资金来源也多是政府支持。在现有的资助方式和研发体制下体制下,科技工作者将科技成果转发为生产力的动力不足。再就是另一类主体,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尤其是农业领域,企业急功近利,重生产轻研发的现象普遍。
1.2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基本上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比较差。尤其是现在农村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老人的思想比较落后一些,对科学种田从内心里比较抗拒,在生产过程中多数还是凭借经验。在生产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说错过最佳种植时期,或者是种植的太过于密集以及施肥过多等等。即便是新兴的生产经营形式,比如说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真正依靠科技、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也不多见。
1.3缺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我国有一套完整的农技推广体系,其中县乡两级的农技推广站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疾病防控、病虫害防控以及农产品质检、农民培训等,但是从事农技推广的队伍来看,存在人员专业素质整体偏低的情况。现在许多科技人员吃不了苦,只是坐在办公室研究理论,很少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的生产活动。再就是传统人事制度存在一些弊病,一些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安排到真正适合的岗位上去,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不能真正发挥科技骨干的作用。
1.4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
当前我国缺乏与农业科技和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政策法规,现有的法规比较零乱并且滞后,尤其是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性、激励性和约束性的相关规定不够详细具体。对于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虽然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但是过于强调指导性和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上述经营主体面临贷款难、抵押和担保难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新兴经营主体的经营和发展。
2促进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方法探究
2.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科技体制
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将其列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重点工作。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新技术的发明推广作为重点的投资对象。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鼓励和引导,带动企业对农业技术的投入,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到农业科技领域中去。同时要建立健全科技体制,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体系,保证研发的深入开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推广。
2.2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农业科技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这一方面需要国家定好大方向,要求农业科技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路子来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和引导,发展多元化的新型农业技术,建立完善的设施。另一方面离不开科技人员的不断探索。农业科技专业人员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能一味地纸上谈兵,需要真正地深入田间地头去指导农民们的生产活动。在操作时可以从扶持一两户示范户着手,以此为中心不断的向周围进行扩散,树立农民们科学种田的意识和信心。
2.3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关键是人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最为正规和严谨的就是高等院校的教育。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紧跟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培育一批又一批的农业专业高素质人才,扩展和壮大我国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吃亏耐劳品质的培养,因为农业技术研发离不开实践,要鼓励大学生们向老一辈的技术人员学习,肯吃苦肯深入田间地头中去,在基层中学习和研发新技术。同时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于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成才,要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
2.4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者。要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必须要树立农民群众科学种植养殖的意识,加强对其教育培训。各地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组织好相关的培训,指派专业的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在村里定期组织农技学习课程,课程内容的设定要因地制宜。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地区主要讲授新技术和新设备使用方法,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地区以基本的农业技术讲述为主。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型农民。
总之,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因地制宜,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向先进水平学习,参考和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农情的新型科技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257000山东省东营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