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的路上,我们都曾拼尽全力

来源 :故事家·高考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408272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開学分班的时候,我是以班级第35名的成绩进入我们班的,而班里一共45个人。
  高二文理分科,所有人都劝我学我擅长的文科,可是骨子里并不喜欢理科的我愣是不服输地选了理科。那时的我怀着满腔斗志,觉得女生不适合学理科的说法都是假的,只要自己肯学,肯定不会比别人差。
  然而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却很骨感。高二下学期学的理科,高三刚开学,我就从曾经大综合时的班级前十掉到了理科班的倒数后十。数学、物理、生物,理科试卷的每一门分数都比别人低了一截儿,也就只有语文和英语还看得过去。
  如此巨大的落差,让我读书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在电话里跟爸妈哭得不成样子。学校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一个月放一次假,其余时间连学校大门都不能出,有什么事都只能打电话回家。那次打电话回去,在听到我妈说话的一瞬间,我终于忍不住憋了一整天的委屈,大哭了起来,涕泗横流。
  高三第一学期,全班只有四个女生没有陪读,我就是其中之一。每天晚上11点宿舍准时统一熄灯,可11点休息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未免太奢侈了。白天的习题没有做完,英语单词还没有复习,即使很困,可还是要躲在被窝里打起手电筒继续学习,隔个十几分钟还得把头从被子里探出来换口气。
  有时候实在学不下去了,就拿出珍藏在枕头下面的日记本,记一记白天有趣的事,有没有碰到那个暗恋的男生,或者写一些鼓励自己的话。
  在那段时光里,写日记就是我用来缓解压力的良药。这个小小的本子,就像高速公路上的休息站一样,让我在追梦的漫漫长路上得以休憩。当我握着方向盘一直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还不知道尽头有多远时,当我累了,想放弃时,我可以把自己的烦恼一股脑儿倒进去,再给自己补充一些精力,然后背上行囊继续砥砺前行。
  毕业后,我总会想起那一学期熄灯后的夜晚,一间宿舍,两个人,两盏台灯,墙上的倒影永远在为梦想奋笔疾书……
  泪水和努力终究没有白费,高考前的第一次调研,我从班级的第35名提升到了班级第9名、年级26名,而我们班也依旧继续蝉联年级第一的好名次。我应该一辈子都忘不了成绩公布的那晚,班主任聚餐后来班里巡查晚自习的情况,他在全班面前点了我的名,笑眯眯地说看好我,只要我保持这份努力,肯定能上个好学校。
  那个夜晚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都睡不着,眼睛一闭起来脑袋里全是班主任的话,嘴巴就不由自主地咧开,像个小傻瓜一样。
  随着第一次调研的结束,高考仿佛也进入了倒计时,为了争分夺秒,高中的最后一个寒假自然就要被牺牲的。学校通知下来,寒假自主补课到大年三十前一天,初六开学。虽然每个人心里都不愿意浪费大好的寒假时光,可是却也没有一个人不想考个好大学。嘴里虽然不停抱怨着学校的暴行,手里还是拿起试卷开始研究解题方法。
  人生不就是这样么,你想收到多少回报,就得用多少等同的代价去交换。
  可是天不遂人愿,那个寒假遇上了十几年一遇的寒潮来临,在江苏盐城这样的地方,最低温度竟然达到了零下15度。宿舍里的水管全部冻了起来,每天晚上只能从宿管阿姨那儿舀一盆水。早上五点半顶着寒风去教室晨读,即使教室里整天呼呼地开着空调,可是脚依旧会冻到麻掉,手指也伸不开,甚至连笔都握不住。从小到大从来都没有被冻伤过的我,就在那一个寒假冻伤了脸、手、大腿和脚。
  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让我更加安心地学习,我妈也加入了陪读大军的行列。学校门口的房子已经全都被租了,我妈只好找了一间离得远一点的房子,房间条件也很差,可是没办法,附近就剩下这么一处空房,只好租了下来。
  之前住校的时候,吃饭还要往食堂跑,可自从我妈来陪读了之后,午饭和晚饭都是送到班里吃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除了上厕所,我一整天其余所有时间都是坐在凳子上度过的。吃完饭,连碗筷都不用自己收,回屋就开始继续做题,甚至有时候连吃饭时嘴里都在念叨着单词。
  陪读后就再也没有了定时熄灯的限制,每天晚上十点半回到家,一边洗脚一边抱着数学卷子一套一套地做。那时已经是夜深人静,我妈早已睡着,房间里静的只有自己沙沙的写字声和我妈均匀的呼吸声。好不容易写完作业,却发现已是凌晨,于是赶紧蹑手蹑脚地爬上床好好享受仅有的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闭上眼睛的那一刻,就是这一天里最幸福的时候了,什么都不用再想,什么都不用再考虑。那时候的我真的觉得,可以按时睡觉就是最大的满足了。
  六月的高考如期而至,本来进考场前我一直提心吊胆,感觉自己就像个刚上战场的新兵,第一次上场,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对手,不知道自己够不够强大。即使之前做了无数次的演习,可演习终归是演习,实战终归是实战,你无法改变自己即将上场的事实,紧张与胆怯都在所难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那份紧张和胆怯降到最低,调整出最好的状态,然后奔赴战场。
  考完最后一场出来的时候,我甚至有点儿不敢相信,关于高中一切的一切,都在这三天之后结束了。以后的生活里不会再有刻着高考宣言的课桌,不会再有写着倒计时的黑板,也不会再有向高考进击的时光。不知不觉,这段我曾以为会很漫长的单行道,竟走到了终点。虽然这个终点不知道连接着怎样的新起点,但我都会欣然接受,微笑着继续下一段新的旅程。
  毕竟,在来的这一路上,我不断披荆斩棘,即使鲜血淋漓,也依然拼尽全力。
其他文献
“为湖北拼一单”“一起来买‘荆楚好味道’”“很开心能以这种方式支持湖北”……人民日报、央视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联合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湖北农特产品恢复销售。从潜江的小龙虾到神農架的香菇,从恩施的玉露茶到荆门的长粒米,网友们用一个个订单,为湖北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没为湖北拼过命,但为湖北拼过单”,一位网友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湖北人民
适合话题:  担当;坦荡;  贪婪;裂痕;  旷达;生活  清代雍正年间,市面上流行着一种叫作“盖碗”的茶具。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饮茶器皿。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其中暗含着天地人和之意。故而,这种碗又被称作“三才碗”。  这区区一只碗,所装的可不仅是一泓清茶,它还承载着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人生如碗,参透了碗中的玄机,也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人生如碗,什么都能承擔。餐桌上一只小小
适合话题:危害;处罚;立法;生命;社会秩序;高空抛物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提出16条具体措施,维护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其中规定,对于故意高空抛物的,根据具体情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特定情形要从重处罚。这种较之以往明显“加码”的惩罚,赢得了广泛的赞同。  高空抛物、坠物的危害,不必赘言,行走在城市的高楼大廈之间
不需要每一株植物都朝着我微笑  每一个雨滴  在春天的洗礼中落到我的额头  不需要每一棵小草为我顶起小小的花冠  每一只烛火  在我的梦境里留下一点小奇迹  我在乎月光升起时好心的星宿呼应着它的颤动  我的亲人 像园圃里的草莓  一个个长着寶石般的心  我在乎人心从未阑珊 不为一道彩虹产生嫉妒  每一次晴好  都是为了青稞们的荣耀……  我越来越像一株忘忧草……
适合话题:  阅读;习惯;  精神修行;  涵养气质;  坚持  南方汛情牵动人心。安徽枞阳县城关小学安置点一位81岁的老人上了热搜:夜色已深,他却端坐床边、捧书静读,网友感叹,“爷爷眼里有光”。  这位老人的家境不算宽裕,平日也很是劳苦,但生活的压力,并没有让他放弃阅读,甚至撤离家园转移至安置点后,他也带来了精心包裹着的一摞书。洪水将至,但阅读带来的精神抚慰足以让他保持平和、乐观、豁达。一位平凡
在海底世界里,双髻鲨是最凶残的鱼类之一,它们专门捕食弱小的鱼类。而黄貂鱼看似弱小,但当群体出现时,却具有极强的攻击性,能将强大的双髻鲨毁灭。  在一个午后,一条名叫腾冲的双髻鲨,带着它的兄弟悠闲地潜入海底。  一条名叫马克的黄貂鱼,体重达50公斤,体形扁平,尾巴呈长长的鞭状,并长有带锯齿的毒刺,是海洋中危险的生物。它们整日埋伏在泥沙中,伺机捕获一些小鱼小虾类。马克一家就埋伏在腾冲的必经之路上,伺机
名言速记: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气力,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被誉为“金融巨鳄”的乔治·索罗斯平生最怕的不是赚不到钱,而是担心自己的后代无法面对各种失败的打击。为了训练儿子承受各种打击的能力,索罗斯在这方面没少下功夫。  一天,索罗斯拿出200美元给亚历山大当本钱,鼓励儿子把他手中的100美元赢过去。亚历山大欢喜地答应下来。于是索罗斯一边下棋,一边跟儿子聊起了往事:他年少时九死
很多题目上课时听懂了,课后的习题也会做,但一到考试时就不会了;很多知识点平时记忆了许多遍,但考试时就是想不起来;试卷上的题目很简单,但自己就是做不对……  很多同学反映,自己在学习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习仿佛陷入了一个“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怪圈之中,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高手低”。  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学习时三心二意,注意力不够集中。有些新知识当时觉得自己记
忽然盛夏,倏然寒冬,我们总在某一个瞬间触摸到记忆的尾巴。还记得那年的冬夜,室外是一望无垠的黑影与浅淡的夜空,我站在阳台上呵着气,试图从寒冷的空气里夺回一丝热量。那一刻虽然清凉刺骨,我却感到了难得的一丝惬意,因为数分钟前,我还在堆积如山的作业里奋战到抓耳挠腮。  那是高三的寒假,也是让我惊慌失措的半个月。我不知道前路在何方,“985”“211”更像是老师描述的画饼,落在耳朵里总感觉是极其遥远的事物。
钱钟书、杨绛的父辈和陈寅恪的父輩是旧交,多年来两家一直保持联系。  陈流求和陈美延是陈寅恪的大女儿和三女儿。前些年,陈流求和陈美延一起搜集整理父亲的著作。这天,陈美延收到杨绛先生托人捎来的一份陈寅恪手写稿件,是杨绛整理家人遗物时找到的。资料非常珍贵,为了感谢杨绛先生,陈流求和陈美延专程来到北京。故人来访,杨绛热情地接待了两姐妹,三个人坐在一起回忆往事。  谈话间,不知不觉到了午饭时间,陈流求和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