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犯罪心理画像作为一种调查技术手段,起源于国外,国内对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资料较少。本文试对犯罪心理画像的定义、发展、方式、方法进行归纳,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犯罪心理画像;归纳与演绎;技术方法
一、犯罪心理画像的定义
犯罪心理画像又被称之为“犯罪人画像”、“犯罪人格画像”、“犯罪现场画像”等。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于犯罪心理画像并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
美国学者Brent urvey基于行为证据分析法的角度并将该技术是:借助分析物证或行为的证据信息,对犯罪行为人的个性特征做出推断。英国学者Peter B.Ainsworth认为该技术是指侦查人员尽可能的根据已经发生的事件与案件相关的信息,用侦查人员本身的经验,去寻找犯罪发生的可能的原因,并且基于对上述因素的理解刻画出犯罪者的性格特征。
我国学者李玫瑾曾将该技术译为“犯罪人画像”,但此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容易与用绘画再现嫌疑人相貌的技术混淆,后李玫瑾教授用“犯罪心理画像”来表述。李玫瑾在《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与价值》一文中对犯罪心理画像做出定义,根是指据侦查阶段的已知事实,分析未知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通过文字形成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形象和心理群特征的描述。李玫瑾指出犯罪心理画像不是描述到具体那个人,不能作为认定此人又罪的证据。学者吕云平在《关于犯罪心理画像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犯罪心理画像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留下的反映其特定犯罪心理的各种表象或信息的分析,描述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进而为侦查活动服务。文章也对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痕迹与犯罪心理画像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上述学者对犯罪心理画像的定义,让笔者基本上对犯罪心理画像的定义有个基本认知。犯罪心理画像是指在侦查阶段,调查人员在现场证据信息以及作案手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证据学,法医学等学科知识,对犯罪分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性、社交状况、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描述。犯罪心理画像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二、犯罪心理画像的发展
19世纪,犯罪学家、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首次提出天生犯罪人理论,并且对2000多个犯罪人的身体特征进行了归纳,但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20世纪初期,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启发,更多的犯罪学家开始研究心理与犯罪的关系,美国学者威廉谢尔登在其著作《青少年犯罪的类别》一书中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的基本体质做出了划分。
犯罪心理画像这一技巧究竟是由谁最先使用的存在争议。维多利亚时代,开膛手杰克案件给纽约造成了很大的恐慌。这个案件最开始有人对连环杀手进行心理画像,但未得到重视。二战期间,美国战略情报局请求心理学家兰格对希特勒进行心理动态人格画像,兰格做出了希特勒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的判断。
犯罪心理画像这一技巧第一次系统性应用是在1984年FBI行为科学组(BSU)的“暴力逮捕计划”(VICAP)后开始的。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有许多暴力犯罪,存在连环杀手的可能。原始办案方式效率低,警方侦查手段没有改变,无法分享犯罪信息。VICAP成立后,改变了这一现状。FBT的画像专家将逮捕涉及的6个步骤划分为:输入VICAP报告在内的画像所必需的信息→决定流程模板→犯罪评估→犯罪画像→调查→逮捕。加拿大在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使用暴力犯罪联系分析系统(VICLAS),VICLAS报告表与美国的VICAP报告表类似,但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回答。上世纪末,这一系统记录了逾2万个案件,从案件中得到了许多有利的线索。荷兰在同期也设立了罪犯画像组,小组是由是尽可能的多元化的人才组成,例如心理学家、警察和法医等。荷兰的罪犯画像是过往经验和行为科学的了解之间的结合,为调查提供方向。法国的犯罪心理画像区别于其他国家,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它主要用于预审法官对案件进行评估。心理专家根据法官要求查阅案件相关政务,给出评估意见。画像专家很少会亲临现场。上述都是由政府机构主导建立的犯罪分析系统。除了政府机构提供犯罪心理画像服务,一些民间组织和独立心理学家也开始提供类似的服务。
犯罪心理画像作为“舶来品”,在我国起步较晚。理论界对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主要有李玫瑾教授,她翻译的《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法》是理论界对犯罪心理画像的初次探索。此外,犯罪心理画像也受到了刑侦实战部门的重视。在2007年,郑州市公安局就成立了犯罪心理畫像协会,此后创办了会刊《行为证据分析》,召开分析研讨会。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三、犯罪心理画像方式
(一)归纳式犯罪心理画像
归纳式犯罪心理画像以行为主义和统计学为技术依据,根据过去案件中被害者和犯罪现场所展现的已知行为特征、情绪情感特征及其他人身特征,来描述现行犯罪中的犯罪行为、犯罪现场和被害者特征。以足够多的案件为基础,用以犯罪统计数据作为推论特定案件特征的前提条件。归纳式推理的逻辑在于:实施同种犯罪的人,他们具有相似的个人特征,进以对未知的犯罪人以及其行为特征进行预测。
(二)演绎式犯罪心理画像
演绎式犯罪心理画像以犯罪重建理论为指导,解决的是“现场发生了什么”和“怎样发生”等涉及犯罪过程的问题。布兰特.特维将其定义为:通过现场照片、尸体照片、验尸报告,以及案犯和被害者冲突关系的证据研究,准确重建犯罪现场犯罪的行为痕迹,并根据这些特定个性化的行为痕迹,对犯罪人的特征(个性特征、自然特征、情绪感情特征及动机特征)进行推断。
(三)归纳与演绎犯罪心理画像方式比较
两种方式都是一种侦查假说,都有一定的主观性,两种方式都各有利弊。归纳式犯罪心理画像是对过去案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出一般犯罪人的特征。有利于将类似案件联系起来,利于并案侦查。这种概括分析的方法高效,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方式过分重视普遍性而忽视了特殊性,归纳式推理不能具体到对罪犯的个人特性进行描绘和预测。演绎式犯罪心理画像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比前者更具有可操作性。前者逻辑方式是从个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后者的逻辑方式是对案件过程重建中的个别现象进行分析,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和精神病学等知识对现有证据进行研究。该方式强调案犯个人特征,特别是对犯罪动机等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能较全面掌握罪犯的个人特征。此外,这种方式还要求不断完善和修正罪犯画像,使画像更加具体化,缩小嫌疑人的范围。 四、犯罪心理画像方法
国外有各种不同的犯罪心理画像方法。目前流行的主要有:行为证据分析法、地理画像法、FBI的犯罪现场分析法、心理调查法等方法。
独立画像专家布兰特.特维在其著作《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法》介绍了行为证据分析法,强调必须根据现场的各种证据,进行行为分析,进而进行心理画像。他主张的以演绎推理为根本的行为证据分析有四个阶段,依次为:调查者采取“模棱两可的证据分析”、了解被害者的特征、收集犯罪现场特征、罪犯特征。调查中在最后的阶段获取的信息会随着新的证据信息不断更新。
加拿大侦探金.罗斯曼在其著作《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提出地理画像法。地理画像的目的是分析暴力犯罪的作案行为的空间规律,根据数个有关联的犯罪地点可以分析出犯罪人的心理地图。金.罗斯曼在该书用大量的实证报告和真实案例来正反面论证自己的观点。
美国FBI行为科学部的犯罪心理画像专家团队重点研究犯罪行为背后的犯罪人的动机和个人特征。专家访谈多个连环谋杀案的犯罪人,通过收集犯罪现场特征等材料,了解他们时如何防止被捕。分析整体案件现场时,利用行為地理学接近犯罪人的心理现场。FBI利用犯罪现场分析法时,一般有收集案件信息、犯罪分类、犯罪评估、坟最心理画像、根据犯罪心理画像侦查和逮捕六个阶段。
参考文献
[1]布兰特.特维.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入门[M].李玫瑾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布莱恩.隐内.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M].王旸,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李玫瑾.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与价值[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7.
[4]崔海英.西方犯罪心理画像的功用释义与未来走向[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3):21-28.
[5]陈闻高.犯罪心理画像论[J].犯罪研究,2013(06):2-15+22.
[6]吕云平.关于犯罪心理画像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4(01):86-88.
作者简介:
何珊(1994—),女,汉族,广东韶关市人,法律硕士(非法学),单位: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犯罪心理画像;归纳与演绎;技术方法
一、犯罪心理画像的定义
犯罪心理画像又被称之为“犯罪人画像”、“犯罪人格画像”、“犯罪现场画像”等。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于犯罪心理画像并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
美国学者Brent urvey基于行为证据分析法的角度并将该技术是:借助分析物证或行为的证据信息,对犯罪行为人的个性特征做出推断。英国学者Peter B.Ainsworth认为该技术是指侦查人员尽可能的根据已经发生的事件与案件相关的信息,用侦查人员本身的经验,去寻找犯罪发生的可能的原因,并且基于对上述因素的理解刻画出犯罪者的性格特征。
我国学者李玫瑾曾将该技术译为“犯罪人画像”,但此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容易与用绘画再现嫌疑人相貌的技术混淆,后李玫瑾教授用“犯罪心理画像”来表述。李玫瑾在《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与价值》一文中对犯罪心理画像做出定义,根是指据侦查阶段的已知事实,分析未知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通过文字形成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形象和心理群特征的描述。李玫瑾指出犯罪心理画像不是描述到具体那个人,不能作为认定此人又罪的证据。学者吕云平在《关于犯罪心理画像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犯罪心理画像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留下的反映其特定犯罪心理的各种表象或信息的分析,描述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进而为侦查活动服务。文章也对犯罪心理、犯罪心理痕迹与犯罪心理画像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上述学者对犯罪心理画像的定义,让笔者基本上对犯罪心理画像的定义有个基本认知。犯罪心理画像是指在侦查阶段,调查人员在现场证据信息以及作案手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证据学,法医学等学科知识,对犯罪分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性、社交状况、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描述。犯罪心理画像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二、犯罪心理画像的发展
19世纪,犯罪学家、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首次提出天生犯罪人理论,并且对2000多个犯罪人的身体特征进行了归纳,但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20世纪初期,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启发,更多的犯罪学家开始研究心理与犯罪的关系,美国学者威廉谢尔登在其著作《青少年犯罪的类别》一书中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的基本体质做出了划分。
犯罪心理画像这一技巧究竟是由谁最先使用的存在争议。维多利亚时代,开膛手杰克案件给纽约造成了很大的恐慌。这个案件最开始有人对连环杀手进行心理画像,但未得到重视。二战期间,美国战略情报局请求心理学家兰格对希特勒进行心理动态人格画像,兰格做出了希特勒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的判断。
犯罪心理画像这一技巧第一次系统性应用是在1984年FBI行为科学组(BSU)的“暴力逮捕计划”(VICAP)后开始的。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有许多暴力犯罪,存在连环杀手的可能。原始办案方式效率低,警方侦查手段没有改变,无法分享犯罪信息。VICAP成立后,改变了这一现状。FBT的画像专家将逮捕涉及的6个步骤划分为:输入VICAP报告在内的画像所必需的信息→决定流程模板→犯罪评估→犯罪画像→调查→逮捕。加拿大在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使用暴力犯罪联系分析系统(VICLAS),VICLAS报告表与美国的VICAP报告表类似,但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回答。上世纪末,这一系统记录了逾2万个案件,从案件中得到了许多有利的线索。荷兰在同期也设立了罪犯画像组,小组是由是尽可能的多元化的人才组成,例如心理学家、警察和法医等。荷兰的罪犯画像是过往经验和行为科学的了解之间的结合,为调查提供方向。法国的犯罪心理画像区别于其他国家,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它主要用于预审法官对案件进行评估。心理专家根据法官要求查阅案件相关政务,给出评估意见。画像专家很少会亲临现场。上述都是由政府机构主导建立的犯罪分析系统。除了政府机构提供犯罪心理画像服务,一些民间组织和独立心理学家也开始提供类似的服务。
犯罪心理画像作为“舶来品”,在我国起步较晚。理论界对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主要有李玫瑾教授,她翻译的《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法》是理论界对犯罪心理画像的初次探索。此外,犯罪心理画像也受到了刑侦实战部门的重视。在2007年,郑州市公安局就成立了犯罪心理畫像协会,此后创办了会刊《行为证据分析》,召开分析研讨会。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三、犯罪心理画像方式
(一)归纳式犯罪心理画像
归纳式犯罪心理画像以行为主义和统计学为技术依据,根据过去案件中被害者和犯罪现场所展现的已知行为特征、情绪情感特征及其他人身特征,来描述现行犯罪中的犯罪行为、犯罪现场和被害者特征。以足够多的案件为基础,用以犯罪统计数据作为推论特定案件特征的前提条件。归纳式推理的逻辑在于:实施同种犯罪的人,他们具有相似的个人特征,进以对未知的犯罪人以及其行为特征进行预测。
(二)演绎式犯罪心理画像
演绎式犯罪心理画像以犯罪重建理论为指导,解决的是“现场发生了什么”和“怎样发生”等涉及犯罪过程的问题。布兰特.特维将其定义为:通过现场照片、尸体照片、验尸报告,以及案犯和被害者冲突关系的证据研究,准确重建犯罪现场犯罪的行为痕迹,并根据这些特定个性化的行为痕迹,对犯罪人的特征(个性特征、自然特征、情绪感情特征及动机特征)进行推断。
(三)归纳与演绎犯罪心理画像方式比较
两种方式都是一种侦查假说,都有一定的主观性,两种方式都各有利弊。归纳式犯罪心理画像是对过去案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出一般犯罪人的特征。有利于将类似案件联系起来,利于并案侦查。这种概括分析的方法高效,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方式过分重视普遍性而忽视了特殊性,归纳式推理不能具体到对罪犯的个人特性进行描绘和预测。演绎式犯罪心理画像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比前者更具有可操作性。前者逻辑方式是从个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后者的逻辑方式是对案件过程重建中的个别现象进行分析,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和精神病学等知识对现有证据进行研究。该方式强调案犯个人特征,特别是对犯罪动机等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能较全面掌握罪犯的个人特征。此外,这种方式还要求不断完善和修正罪犯画像,使画像更加具体化,缩小嫌疑人的范围。 四、犯罪心理画像方法
国外有各种不同的犯罪心理画像方法。目前流行的主要有:行为证据分析法、地理画像法、FBI的犯罪现场分析法、心理调查法等方法。
独立画像专家布兰特.特维在其著作《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法》介绍了行为证据分析法,强调必须根据现场的各种证据,进行行为分析,进而进行心理画像。他主张的以演绎推理为根本的行为证据分析有四个阶段,依次为:调查者采取“模棱两可的证据分析”、了解被害者的特征、收集犯罪现场特征、罪犯特征。调查中在最后的阶段获取的信息会随着新的证据信息不断更新。
加拿大侦探金.罗斯曼在其著作《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提出地理画像法。地理画像的目的是分析暴力犯罪的作案行为的空间规律,根据数个有关联的犯罪地点可以分析出犯罪人的心理地图。金.罗斯曼在该书用大量的实证报告和真实案例来正反面论证自己的观点。
美国FBI行为科学部的犯罪心理画像专家团队重点研究犯罪行为背后的犯罪人的动机和个人特征。专家访谈多个连环谋杀案的犯罪人,通过收集犯罪现场特征等材料,了解他们时如何防止被捕。分析整体案件现场时,利用行為地理学接近犯罪人的心理现场。FBI利用犯罪现场分析法时,一般有收集案件信息、犯罪分类、犯罪评估、坟最心理画像、根据犯罪心理画像侦查和逮捕六个阶段。
参考文献
[1]布兰特.特维.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入门[M].李玫瑾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布莱恩.隐内.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M].王旸,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李玫瑾.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与价值[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7.
[4]崔海英.西方犯罪心理画像的功用释义与未来走向[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3):21-28.
[5]陈闻高.犯罪心理画像论[J].犯罪研究,2013(06):2-15+22.
[6]吕云平.关于犯罪心理画像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4(01):86-88.
作者简介:
何珊(1994—),女,汉族,广东韶关市人,法律硕士(非法学),单位: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