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蝇王》,即具备古典文学浪漫气息浓郁,同时象征意蕴非常强烈,充满了神秘色彩,并饱含深刻的寓意。无论是背景的设置、情节的选择和人物的安排,语言风格的运用,都是别具匠心,彰显了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绳王》最大的成功在于极好的运用了象征手法,同时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采用具有深刻寓意的叙事手法,运用一种非正式的语言和对话,对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进行很好的诠释。
关键词:《绳王》;戈尔丁;语言风格;探析
作为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品,《蝇王》以其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艺术创作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备受学术界的推崇和广大读者的喜爱。作者用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表现人性恶的主题,同时反差非常鲜明,对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起到了很好的揭示作用,让人读罢不免掩卷沉思。这部作品被称为是“现代寓言”,作者别具匠心,对每一个物品,每一个情节的设计,都绝非偶然,都有相对应的“指代”。特别是在人物品质及人物语言的设计上,指代也非常显著,其宗旨是服务于小说的主题[1]。为了能更真实的表现这种儿童的世界、使小说情境更加具有可信度,戈尔丁做了多方努力和尝试,而在这部作品中最为成功的,是人物语言的设计。从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分析,《绳王》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荒岛冒险小说价值。因为戈尔丁有过当中学教师的经历,所以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和语言,有着较为深刻的研究和体验,作为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描写儿童题材的小说,戈尔丁将儿童语言技巧运用的非常娴熟,可以说,这部小说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小说中象征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运用[2]。
1《绳王》故事梗概
《绳王》讲述的是在一次核战争之后,一群英国男孩,因为飞机受到攻击而困守孤岛。在小说中,作者设计了几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拉尔夫(Ralph)代表希望和正义,皮吉(Piggy)代表智慧、西蒙(Simon)代表神秘。孩子们在海螺的招引下,在海滩聚集,通過民主选举,拉尔夫当选为领袖。首先他们在荒岛上燃起了求救之火,并搭建棚子躲避风寒的侵袭。但在毫无任何章法约束的情况下,在这群天真烂漫的儿童身上,也开始逐渐显露出人性的恶。杰克带领着几个孩子进入丛林里捕获野猪,由于无人照看,那堆救援之火逐渐熄灭,孩子们也因此和救援擦肩而过[3]。在海岛上,处处弥漫着各种恐惧和危险气息。由于迷信海里有鬼怪存在,所以无论是降落伞还是飞行员的尸体,都被当成了怪物。而在调查真相的过程中,西蒙被失去理智的孩子们活活打死,这个时候邪恶占据了上风。为了争夺象征着文明的火种,杰克自立为王,同时对其他的孩子,采取野蛮而又原始的方式进行统治。在野蛮和文明的对抗中,野蛮占据了统治地位。拉尔夫带着镜片逃进密林,而杰克下令放火烧林,追杀拉尔夫。在燃起的熊熊火光中,一艘英国巡洋舰赶到,将孩子们救出。
在这个现代寓言故事中,并没有安排过多复杂、离奇的故事情节,戈尔丁成功的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描写一群英国孩子是怎样被恶所引诱,最后互相厮杀,将天堂变成地狱。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对现代文明的脆弱进行大胆影射,通过对人性善恶的探索,批判和揭露了西方社会的种种假文明的表象。正是由于这部《绳王》的巨大成功,也因此奠定了戈尔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蝇王》的语言风格分析
根据语言学家们的研究,语言代表了“言内意义”,具体是指语音、语义、语法等具体意义的范畴。然而在理解和分析语言的过程中,即便是具备了语言的内部条件,已经能够知其音、明其意、懂其规律,但可能还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为了能够真正全方位的理解语言,善用语言,语用学理论应用而生[4]。它通过超越语言自身的形式,限制外围因素,同时对自身的功能和意义进行扩展和修正,利用外界因素,使语言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在《绳王》这部小说中,戈尔丁通过对儿童语言的设计,向读者客观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效果,已经完全超越了文字表现能力之外。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具有和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语言风格。要想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再现生活,就需要对语言有驾轻就熟的能力。而究竟什么是儿童的语言,它具有哪些特征?如何才能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再现这种儿童的语言交流呢?通过对戈尔丁《绳王》的儿童语言设计进行研究,可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2.1儿童语言非礼节性
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和成年人的世故和成熟相比,儿童多了几分稚嫩、几分天真。相应的,也少了几分虚伪、几分寒暄。他们对语言的功能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并不懂得语言除了字面的意义之外,还在语气口吻、字里行间具有交流和传达的使命。所以儿童的语言,没有多余的客气、寒暄、累赘,没有含沙射影的讽刺,他们的语言中,处处能表现出儿童的那种纯真和坦诚。在对小说中小主人公的对话进行设计时,戈尔丁就注意到这一点。故事的开篇,两个小主人公见面时,“嘿!”,“等一等”,语言设计就别有特色,在成人之间的见面大概不会有这样的开场白,而在儿童之间,不需要太多的客套和寒暄,所以这样的语言设计,合乎情理之中,读者也不苛求。而在这里,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一种潜在的默契,只有在孩童之间,才会发生这样的对话[5]。分析整篇小说,从开篇到结尾,有这样一个事实存在,而这种事实绝非偶然性。那就是在整篇小说中,完全没有西方人常用的“多谢”、“对不起”、“劳驾”等代表礼貌和和谐的字眼。而孩子们之间即便少采用这样的用语,也能实现一种正常的往来和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显而易见的看到,孩子们之间的语言具有非礼节性,而在《绳王》这部小说中,戈尔丁艺术的再现了这种现实的语言技巧。
2.2儿童语言非准确性
因为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及年龄方面的差异,孩子们在讲话时,往往存在着一些语言错误,如用词不当,语法不严谨等等。换言之,儿童语言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便是语言的非准确性。为了与儿童的语言特征相吻合,满足儿童语言的特殊性,在《绳王》小说中,作者刻意的编造和安排了一些具有明显语言错误的对话。而这些语言出自孩子们口中,有的是违背常规的顿句和断句,有明显的语言表达障碍;有的是非正确句,显示语言知识的欠缺;有的是否定的重复,显示的语法概念的模糊不清。但因为在中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表达结构,不能表现译本的语言特色,所以在中文翻译中,往往都修正了这种语言的错误,中文读者也因此失去了更深体会孩子气的机会,这样使小说中的小主人公看起来有些成熟[6]。 2.3儿童语言非逻辑性
通过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所有结果都验证了儿童思维的特点是松散性、随意性和跳跃性,而语言作为对儿童思想进行表达的主要工具,自然而然的随着儿童思维形式的变化而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而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使儿童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同时也不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7]。在《绳王》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尽管从表面上看,有些荒唐、不合乎情理,而实际上,却是真实而又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儿童的理智和心智状况。
2.4儿童语言粗俗性
儿童语言的共性特征便是非礼节性,而作为男性儿童,粗俗性是其儿童语言的个性特征。男性儿童由于后天教育和生理特征,使其具有了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征,而语言表达上,则具有粗俗、不雅等象征雄性特征的显著标志。同时由于在《绳王》这部小说中,戈尔丁所设计的是一个男性的独立世界,没有任何女性存在。这样这些故事的小主人公们可以无所顾忌的表现自己,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谩骂、咒骂和攻击,更有强者对弱者的欺凌和谩骂[8]。
从上面对《绳王》中儿童语言的分析来看,非礼节性就是指不懂礼貌;非准确性是没有较高的语言表达水平;非逻辑性是指尚处于较为低级的思维能力;粗俗性是指没有足够的道德修养。而在真实的再现这些儿童的初级或低级语言现象的同时,戈尔丁是否还有着其他创作意图呢?换言之,通过这种语言表现形式,是否实现了其他的艺术效果,超越文字范围之外呢?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这也是《绳王》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
3结语
在《绳王》这部小说中,戈尔丁多层次、多角度的将象征意义运用得恰到好处。戈尔丁通过人物特有的语言、动作和思维行为,对人物的语言和形象进行设计,向读者准确的传达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以达到一种深刻的表达效果。在这部文学巨著中,戈尔丁有着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将人类幼稚的童年用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行意旨,将人类的早期不成熟的文明用儿童不成熟的语言来意旨。儿童中不雅和粗糙的、尚未成熟的语言象征着人性的“劣”,儿童之间那种无人管教的争斗象征着人性的“恶”。而在语言设计上,不仅真实的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和作者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朱雁芳,尹静.戈尔丁的人性救赎之路——兼论《蝇王》透视下的“悲观的乐观主义”情怀[J].求索,2011(01):223-224.
[2] 李文艳,齐媛媛.理想王国的幻灭——威廉·戈尔丁《蝇王》评析[J].名作欣赏,2011(12).
[3] 陈中秋.罪恶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蝇王》的象征艺术[J].名作欣赏,2011(25).
[4] 刘妍,张颖,胡珊珊.看《蝇王》中的人性善恶[J].群文天地,2012(02).
[5] 李莹.浅析《蝇王》的人物象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2).
[6] 刘新元.从《蝇王》的象征手法看戈尔丁的小说主题[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18-120.
[7] 李道全.《蝇王》:海岛文学实验与生态寓言[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01).
[8] 李源.论《蝇王》中象征体系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49-153.
作者簡介:刘文敏(1972—),女,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现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绳王》;戈尔丁;语言风格;探析
作为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品,《蝇王》以其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艺术创作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备受学术界的推崇和广大读者的喜爱。作者用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表现人性恶的主题,同时反差非常鲜明,对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起到了很好的揭示作用,让人读罢不免掩卷沉思。这部作品被称为是“现代寓言”,作者别具匠心,对每一个物品,每一个情节的设计,都绝非偶然,都有相对应的“指代”。特别是在人物品质及人物语言的设计上,指代也非常显著,其宗旨是服务于小说的主题[1]。为了能更真实的表现这种儿童的世界、使小说情境更加具有可信度,戈尔丁做了多方努力和尝试,而在这部作品中最为成功的,是人物语言的设计。从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分析,《绳王》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荒岛冒险小说价值。因为戈尔丁有过当中学教师的经历,所以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和语言,有着较为深刻的研究和体验,作为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描写儿童题材的小说,戈尔丁将儿童语言技巧运用的非常娴熟,可以说,这部小说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小说中象征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运用[2]。
1《绳王》故事梗概
《绳王》讲述的是在一次核战争之后,一群英国男孩,因为飞机受到攻击而困守孤岛。在小说中,作者设计了几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拉尔夫(Ralph)代表希望和正义,皮吉(Piggy)代表智慧、西蒙(Simon)代表神秘。孩子们在海螺的招引下,在海滩聚集,通過民主选举,拉尔夫当选为领袖。首先他们在荒岛上燃起了求救之火,并搭建棚子躲避风寒的侵袭。但在毫无任何章法约束的情况下,在这群天真烂漫的儿童身上,也开始逐渐显露出人性的恶。杰克带领着几个孩子进入丛林里捕获野猪,由于无人照看,那堆救援之火逐渐熄灭,孩子们也因此和救援擦肩而过[3]。在海岛上,处处弥漫着各种恐惧和危险气息。由于迷信海里有鬼怪存在,所以无论是降落伞还是飞行员的尸体,都被当成了怪物。而在调查真相的过程中,西蒙被失去理智的孩子们活活打死,这个时候邪恶占据了上风。为了争夺象征着文明的火种,杰克自立为王,同时对其他的孩子,采取野蛮而又原始的方式进行统治。在野蛮和文明的对抗中,野蛮占据了统治地位。拉尔夫带着镜片逃进密林,而杰克下令放火烧林,追杀拉尔夫。在燃起的熊熊火光中,一艘英国巡洋舰赶到,将孩子们救出。
在这个现代寓言故事中,并没有安排过多复杂、离奇的故事情节,戈尔丁成功的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描写一群英国孩子是怎样被恶所引诱,最后互相厮杀,将天堂变成地狱。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对现代文明的脆弱进行大胆影射,通过对人性善恶的探索,批判和揭露了西方社会的种种假文明的表象。正是由于这部《绳王》的巨大成功,也因此奠定了戈尔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蝇王》的语言风格分析
根据语言学家们的研究,语言代表了“言内意义”,具体是指语音、语义、语法等具体意义的范畴。然而在理解和分析语言的过程中,即便是具备了语言的内部条件,已经能够知其音、明其意、懂其规律,但可能还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为了能够真正全方位的理解语言,善用语言,语用学理论应用而生[4]。它通过超越语言自身的形式,限制外围因素,同时对自身的功能和意义进行扩展和修正,利用外界因素,使语言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在《绳王》这部小说中,戈尔丁通过对儿童语言的设计,向读者客观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效果,已经完全超越了文字表现能力之外。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具有和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语言风格。要想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再现生活,就需要对语言有驾轻就熟的能力。而究竟什么是儿童的语言,它具有哪些特征?如何才能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再现这种儿童的语言交流呢?通过对戈尔丁《绳王》的儿童语言设计进行研究,可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2.1儿童语言非礼节性
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和成年人的世故和成熟相比,儿童多了几分稚嫩、几分天真。相应的,也少了几分虚伪、几分寒暄。他们对语言的功能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并不懂得语言除了字面的意义之外,还在语气口吻、字里行间具有交流和传达的使命。所以儿童的语言,没有多余的客气、寒暄、累赘,没有含沙射影的讽刺,他们的语言中,处处能表现出儿童的那种纯真和坦诚。在对小说中小主人公的对话进行设计时,戈尔丁就注意到这一点。故事的开篇,两个小主人公见面时,“嘿!”,“等一等”,语言设计就别有特色,在成人之间的见面大概不会有这样的开场白,而在儿童之间,不需要太多的客套和寒暄,所以这样的语言设计,合乎情理之中,读者也不苛求。而在这里,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一种潜在的默契,只有在孩童之间,才会发生这样的对话[5]。分析整篇小说,从开篇到结尾,有这样一个事实存在,而这种事实绝非偶然性。那就是在整篇小说中,完全没有西方人常用的“多谢”、“对不起”、“劳驾”等代表礼貌和和谐的字眼。而孩子们之间即便少采用这样的用语,也能实现一种正常的往来和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显而易见的看到,孩子们之间的语言具有非礼节性,而在《绳王》这部小说中,戈尔丁艺术的再现了这种现实的语言技巧。
2.2儿童语言非准确性
因为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及年龄方面的差异,孩子们在讲话时,往往存在着一些语言错误,如用词不当,语法不严谨等等。换言之,儿童语言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便是语言的非准确性。为了与儿童的语言特征相吻合,满足儿童语言的特殊性,在《绳王》小说中,作者刻意的编造和安排了一些具有明显语言错误的对话。而这些语言出自孩子们口中,有的是违背常规的顿句和断句,有明显的语言表达障碍;有的是非正确句,显示语言知识的欠缺;有的是否定的重复,显示的语法概念的模糊不清。但因为在中文中并没有这样的表达结构,不能表现译本的语言特色,所以在中文翻译中,往往都修正了这种语言的错误,中文读者也因此失去了更深体会孩子气的机会,这样使小说中的小主人公看起来有些成熟[6]。 2.3儿童语言非逻辑性
通过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所有结果都验证了儿童思维的特点是松散性、随意性和跳跃性,而语言作为对儿童思想进行表达的主要工具,自然而然的随着儿童思维形式的变化而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而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使儿童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同时也不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7]。在《绳王》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尽管从表面上看,有些荒唐、不合乎情理,而实际上,却是真实而又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儿童的理智和心智状况。
2.4儿童语言粗俗性
儿童语言的共性特征便是非礼节性,而作为男性儿童,粗俗性是其儿童语言的个性特征。男性儿童由于后天教育和生理特征,使其具有了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征,而语言表达上,则具有粗俗、不雅等象征雄性特征的显著标志。同时由于在《绳王》这部小说中,戈尔丁所设计的是一个男性的独立世界,没有任何女性存在。这样这些故事的小主人公们可以无所顾忌的表现自己,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谩骂、咒骂和攻击,更有强者对弱者的欺凌和谩骂[8]。
从上面对《绳王》中儿童语言的分析来看,非礼节性就是指不懂礼貌;非准确性是没有较高的语言表达水平;非逻辑性是指尚处于较为低级的思维能力;粗俗性是指没有足够的道德修养。而在真实的再现这些儿童的初级或低级语言现象的同时,戈尔丁是否还有着其他创作意图呢?换言之,通过这种语言表现形式,是否实现了其他的艺术效果,超越文字范围之外呢?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这也是《绳王》这部小说的价值所在。
3结语
在《绳王》这部小说中,戈尔丁多层次、多角度的将象征意义运用得恰到好处。戈尔丁通过人物特有的语言、动作和思维行为,对人物的语言和形象进行设计,向读者准确的传达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以达到一种深刻的表达效果。在这部文学巨著中,戈尔丁有着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将人类幼稚的童年用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行意旨,将人类的早期不成熟的文明用儿童不成熟的语言来意旨。儿童中不雅和粗糙的、尚未成熟的语言象征着人性的“劣”,儿童之间那种无人管教的争斗象征着人性的“恶”。而在语言设计上,不仅真实的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和作者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朱雁芳,尹静.戈尔丁的人性救赎之路——兼论《蝇王》透视下的“悲观的乐观主义”情怀[J].求索,2011(01):223-224.
[2] 李文艳,齐媛媛.理想王国的幻灭——威廉·戈尔丁《蝇王》评析[J].名作欣赏,2011(12).
[3] 陈中秋.罪恶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蝇王》的象征艺术[J].名作欣赏,2011(25).
[4] 刘妍,张颖,胡珊珊.看《蝇王》中的人性善恶[J].群文天地,2012(02).
[5] 李莹.浅析《蝇王》的人物象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2).
[6] 刘新元.从《蝇王》的象征手法看戈尔丁的小说主题[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18-120.
[7] 李道全.《蝇王》:海岛文学实验与生态寓言[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01).
[8] 李源.论《蝇王》中象征体系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49-153.
作者簡介:刘文敏(1972—),女,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现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