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与传统数学教学比较而言,反思其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学过程的变化;数学探索的变化。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 反思 教学理念 探索
“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力度空前、理念新颖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我们要想迅速地成长,必须合理、有效地对我们教学进行反思,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我以自身教学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是以“我”为中心,居高临下,“我导我演”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把“我讲你听”的教学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建构数学教学的过程,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就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的共同参与者,和学生一道去探索真理的奥秘,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我也感觉到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只有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一幅画卷,横看成岭侧成峰,各有千秋,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之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
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是课程的附属者和教材的“传声筒”,而是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引进者,是课程有效实施的积极主体。这种课程主体意识的觉醒,使我对数学课程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真切“感觉”——从课程外的“我”到课程同化于“我”,从课程“役”我到我“驭”课程。这就引发我与数学课程的关系出现了革命性变化,正像我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那样。
二、教学方式的反思
传统的“我”一旦走上讲台,就变成理想和真理的化身,把课堂变成表现自己的舞台,而学生则机械地模仿记忆。在新课程理念下,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学会分析想法,真正地理解数学,能够自由地应用数学,需要我们教师转变对教学的传统认识,教师要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与学生一同学习的合作者。要改变过去“以本为本”的以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认识规律、学习理论、教育心理等方面进行学习和研究。譬如:在教学“充要条件”时,以往都是按“本”就班,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将此内容设计为如下四个电路图:
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P,“灯泡B亮”为结论Q。让学生分组讨论条件P与结论Q之间的关系,高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数学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轻松地化解,并让学生体会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学习方式的反思
新课程注重的是对数学知识积极的自主性和发现性的学习,其价值重心落在作为学习主体的“人”之上,标志着数学学习主体的崛起,也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耀眼的亮点。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创造性运用知识、合作交流,才能完成相关课题。这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由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变成自主探究、注重过程、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独特兴趣和潜能的前提下还其选择的权力,还其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心智迸发、心境澄明、视界敞亮地发展自身学习力量;合作学习,以其组织活动形式的开放性而见长,把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师——生”关系扩展为“生——生”、“生——本”等多向关系,有利于增进学习伙伴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变以往残酷的竞争关系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分享成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同学”和“同伴”关系,让每个学习个体在欢愉、明朗、轻松的集体氛围中获得正常的同步成长;探究性学习,以强烈的问题性、探究性、亲历性和开放性为显著特点,最注重的还不是含有原创性的所谓“发现”,而是探究过程中殊为难得的生命体验——学生的求知欲在探究后更加旺盛、意志力在探究中获得磨练、创造精神越来越趋向光大。我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柱、锥、台侧面积”教学中,我不是直接讲授知识,而让同桌组成学习小组,用硬纸片剪出圆柱、圆锥、圆台模型,从中寻找、探索它们的侧面积,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不但给学生以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赋予其持续发展、成人成事的人格构建,使之可能由今日的学习主体而成长为明日的创造主体。
四、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反思包括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
1. 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1)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进教法,优化教法。如教学“椭圆及标准方程”我首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绳子画出椭圆,让学生亲身体会形成椭圆的条件,从中体会并总结出椭圆的定义。这比以前的“灌输法”使学生理解更深刻,记忆更长远。(2)教学情境设计是否符合实际(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生活的实际等),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如“统计”教学,我引进学校的运动会成绩,让学生分析各班、各年级的平均成绩与运动员的最好成绩。当学生看到自己班级、自己年级的成绩及熟悉的同学名字时,学习的热情马上高涨起来。(3)对所选材料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取其长处,去其糟粕,避免科学性的差错。
2. 教学中的反思:对课堂情境所作的预设和勾画只是一个蓝图,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这种预设和勾画绝不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守的教条。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调整课前的预设,即时创造,即兴修改,创设出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情境,避免“刻舟求剑”式的愚惑和迟钝。事实上,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遇到一些“意外”,这些意外就是我们的预设之外。意外之时,就是新的情境生成之时,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拐点”,将“节外生枝”变成“意外的惊奇”、“无法预约的精彩”。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者根据学生的思维进行下去,让其明白自己的思维的真实所在。
3. 教学后的反思:对于一堂课教学,无论成功与否,都会有其闪光和缺陷之处,我时常对一节课进行思考: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下次的课堂如何准备;学生这堂课接受了多少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在反思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时还与同事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心得,不仅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而且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深入思考。
五、数学探索的反思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并不是代替学生发现和提出研究课题,而是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组合作的解决问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和引证资料的习惯。
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怠。在这样充满变数的课程背景下,要脱尽“匠气”与“俗气”,要使学生获得“无穷水”,就必须教给他们发现和开启“源头活水”的眼光和能力。我们进行的是一种创造性教学实践,需要不断地反思。反思可以给教师带来越来越多的成功体验,也可以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校本教研编委会编.新课程校本教研[M].2003,9.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 反思 教学理念 探索
“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力度空前、理念新颖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我们要想迅速地成长,必须合理、有效地对我们教学进行反思,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我以自身教学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是以“我”为中心,居高临下,“我导我演”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把“我讲你听”的教学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建构数学教学的过程,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就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的共同参与者,和学生一道去探索真理的奥秘,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我也感觉到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只有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一幅画卷,横看成岭侧成峰,各有千秋,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之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
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是课程的附属者和教材的“传声筒”,而是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引进者,是课程有效实施的积极主体。这种课程主体意识的觉醒,使我对数学课程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真切“感觉”——从课程外的“我”到课程同化于“我”,从课程“役”我到我“驭”课程。这就引发我与数学课程的关系出现了革命性变化,正像我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那样。
二、教学方式的反思
传统的“我”一旦走上讲台,就变成理想和真理的化身,把课堂变成表现自己的舞台,而学生则机械地模仿记忆。在新课程理念下,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来龙去脉”,学会分析想法,真正地理解数学,能够自由地应用数学,需要我们教师转变对教学的传统认识,教师要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与学生一同学习的合作者。要改变过去“以本为本”的以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认识规律、学习理论、教育心理等方面进行学习和研究。譬如:在教学“充要条件”时,以往都是按“本”就班,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将此内容设计为如下四个电路图:
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P,“灯泡B亮”为结论Q。让学生分组讨论条件P与结论Q之间的关系,高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数学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轻松地化解,并让学生体会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学习方式的反思
新课程注重的是对数学知识积极的自主性和发现性的学习,其价值重心落在作为学习主体的“人”之上,标志着数学学习主体的崛起,也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耀眼的亮点。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创造性运用知识、合作交流,才能完成相关课题。这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由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变成自主探究、注重过程、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独特兴趣和潜能的前提下还其选择的权力,还其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心智迸发、心境澄明、视界敞亮地发展自身学习力量;合作学习,以其组织活动形式的开放性而见长,把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师——生”关系扩展为“生——生”、“生——本”等多向关系,有利于增进学习伙伴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变以往残酷的竞争关系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分享成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同学”和“同伴”关系,让每个学习个体在欢愉、明朗、轻松的集体氛围中获得正常的同步成长;探究性学习,以强烈的问题性、探究性、亲历性和开放性为显著特点,最注重的还不是含有原创性的所谓“发现”,而是探究过程中殊为难得的生命体验——学生的求知欲在探究后更加旺盛、意志力在探究中获得磨练、创造精神越来越趋向光大。我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柱、锥、台侧面积”教学中,我不是直接讲授知识,而让同桌组成学习小组,用硬纸片剪出圆柱、圆锥、圆台模型,从中寻找、探索它们的侧面积,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不但给学生以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赋予其持续发展、成人成事的人格构建,使之可能由今日的学习主体而成长为明日的创造主体。
四、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反思包括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
1. 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1)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进教法,优化教法。如教学“椭圆及标准方程”我首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绳子画出椭圆,让学生亲身体会形成椭圆的条件,从中体会并总结出椭圆的定义。这比以前的“灌输法”使学生理解更深刻,记忆更长远。(2)教学情境设计是否符合实际(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生活的实际等),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如“统计”教学,我引进学校的运动会成绩,让学生分析各班、各年级的平均成绩与运动员的最好成绩。当学生看到自己班级、自己年级的成绩及熟悉的同学名字时,学习的热情马上高涨起来。(3)对所选材料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取其长处,去其糟粕,避免科学性的差错。
2. 教学中的反思:对课堂情境所作的预设和勾画只是一个蓝图,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系统,这种预设和勾画绝不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守的教条。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调整课前的预设,即时创造,即兴修改,创设出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情境,避免“刻舟求剑”式的愚惑和迟钝。事实上,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遇到一些“意外”,这些意外就是我们的预设之外。意外之时,就是新的情境生成之时,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拐点”,将“节外生枝”变成“意外的惊奇”、“无法预约的精彩”。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者根据学生的思维进行下去,让其明白自己的思维的真实所在。
3. 教学后的反思:对于一堂课教学,无论成功与否,都会有其闪光和缺陷之处,我时常对一节课进行思考:原先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改善原先的教法;下次的课堂如何准备;学生这堂课接受了多少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在反思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时还与同事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心得,不仅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而且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深入思考。
五、数学探索的反思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并不是代替学生发现和提出研究课题,而是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组合作的解决问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和引证资料的习惯。
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怠。在这样充满变数的课程背景下,要脱尽“匠气”与“俗气”,要使学生获得“无穷水”,就必须教给他们发现和开启“源头活水”的眼光和能力。我们进行的是一种创造性教学实践,需要不断地反思。反思可以给教师带来越来越多的成功体验,也可以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校本教研编委会编.新课程校本教研[M].2003,9.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