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关于大学“去行政化”的争论成为各界关注的一大焦点。多数意见认为,过度行政化已成为诸多教育问题的总病根,必须尽快革除。但也有不少大学校长认为,在泛行政化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无法单独去行政化,否则将面临无法与社会接轨的尴尬。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大学“去行政化”的问题呢?
首先,要正确理解大学“去行政化”的含义。大学“行政化”一方面是指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干预过多,大学变得像行政单位而非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另一方面是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在管理中被泛化和滥用,大学被当做行政机构来管理,“机关化”“衙门化”色彩过于浓厚,学术事务被当做行政事务来管理。所谓“去行政化”,并非不要行政部门,而是指大学要以学术为本,由官本位回归学术本位,减少或者去除非学术因素对学术的影响。
当前,大学“行政化”已影响到教育大计和人才培养质量,到了该整治的时候。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听一位大学副校长谈起,说在没当副校长之前,在学校根本拿不到项目,而当了副校长之后,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这说的就是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挤兑和侵占。由于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行政机构成为学校主导部门,往往导致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配置,如经费来源、专业设置、职称评定、研究课题等等,由行政官员主导的行政管理系统控制,这样的资源配置方式,导致大学内部所有竞争,都变成了对权力的争夺或者向权力的献媚,而教授和真正的治学者则被边缘化。当下,之所以教授都热衷于去竞选处长,就是因为当了‘宫’之后又能掌握更多的学术资源。大学行政权力实际上是行政与学术两种权威的叠加,学术已与行政“联姻”。目前,大学“行政化”在不同的大学都可以找到影子,其弊端愈来愈明显,大学“行政化”不仅使得学术研究变得急功近利,学术研究的生态受到破坏,学术自由的氛围受到沾染,难以按照教学与科研规律自主办学,而且还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大学“行政化”的出现有其历史原因。首先,“大学行政化”实质上是全社会“官本位”意识及其体制的产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最初是照搬“苏联模式”,大学近乎政府的附属机构,对大学的管理也主要以行政权力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这种状况明显改善,但政府有关部门仍然延用行政方式管理大学,大学也惯用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来设置部门和院系。再者,由于大学内部学术权力的培育相对缓慢,具有松散性、非强制性,而行政权力则源于组织委派,具有强制性、保障性,所以在两者对垒之中,客观上出现行政权力强于学术权力的倾向,使得大学内部管理容易产生“行政化”现象。
大学“去行政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易事,其关键在于铲除“行政化”产生的土壤,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首先,要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构架,协调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高校应清晰厘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各自的权责边界,确立学术本位的意识,充分尊重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学术决策、学术管理等学术事务中的作用。强化学术制度建设,健全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推动行政管理部门主动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
其次,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政府应转变职能,改变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对大学的管理更多地采用财政、法律、监督、信息服务等宏观调控手段,分类指导,不直接干预大学内部事务。大学要面向社会依法办学,向社会公开信息,实行年报制度,让社会有知情权。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虽然高校“去行政化”困难重重,但值得期待的是,在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已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这一点高度重视。相信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去行政化”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解决。
首先,要正确理解大学“去行政化”的含义。大学“行政化”一方面是指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干预过多,大学变得像行政单位而非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另一方面是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在管理中被泛化和滥用,大学被当做行政机构来管理,“机关化”“衙门化”色彩过于浓厚,学术事务被当做行政事务来管理。所谓“去行政化”,并非不要行政部门,而是指大学要以学术为本,由官本位回归学术本位,减少或者去除非学术因素对学术的影响。
当前,大学“行政化”已影响到教育大计和人才培养质量,到了该整治的时候。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曾听一位大学副校长谈起,说在没当副校长之前,在学校根本拿不到项目,而当了副校长之后,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这说的就是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挤兑和侵占。由于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行政机构成为学校主导部门,往往导致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配置,如经费来源、专业设置、职称评定、研究课题等等,由行政官员主导的行政管理系统控制,这样的资源配置方式,导致大学内部所有竞争,都变成了对权力的争夺或者向权力的献媚,而教授和真正的治学者则被边缘化。当下,之所以教授都热衷于去竞选处长,就是因为当了‘宫’之后又能掌握更多的学术资源。大学行政权力实际上是行政与学术两种权威的叠加,学术已与行政“联姻”。目前,大学“行政化”在不同的大学都可以找到影子,其弊端愈来愈明显,大学“行政化”不仅使得学术研究变得急功近利,学术研究的生态受到破坏,学术自由的氛围受到沾染,难以按照教学与科研规律自主办学,而且还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大学“行政化”的出现有其历史原因。首先,“大学行政化”实质上是全社会“官本位”意识及其体制的产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最初是照搬“苏联模式”,大学近乎政府的附属机构,对大学的管理也主要以行政权力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这种状况明显改善,但政府有关部门仍然延用行政方式管理大学,大学也惯用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来设置部门和院系。再者,由于大学内部学术权力的培育相对缓慢,具有松散性、非强制性,而行政权力则源于组织委派,具有强制性、保障性,所以在两者对垒之中,客观上出现行政权力强于学术权力的倾向,使得大学内部管理容易产生“行政化”现象。
大学“去行政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易事,其关键在于铲除“行政化”产生的土壤,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首先,要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构架,协调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高校应清晰厘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各自的权责边界,确立学术本位的意识,充分尊重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学术决策、学术管理等学术事务中的作用。强化学术制度建设,健全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推动行政管理部门主动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
其次,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政府应转变职能,改变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对大学的管理更多地采用财政、法律、监督、信息服务等宏观调控手段,分类指导,不直接干预大学内部事务。大学要面向社会依法办学,向社会公开信息,实行年报制度,让社会有知情权。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虽然高校“去行政化”困难重重,但值得期待的是,在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已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这一点高度重视。相信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去行政化”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