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象征主义最早是被用于诗歌的创作,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创作中。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它借物喻理,能更好地表达出作品的真挚感情和深刻寓意。在《瑞奇》这部影片中,导演多处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揭示和深化主题,如翅膀、牵引绳等,本文將针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解读,并对其象征意义进行探索性分析。
关键词:《瑞奇》;翅膀;牵引绳;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引言:
象征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也是一种创作流派,期初用于诗歌的创作,随着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发展,象征主义手法频繁地出现在影视文艺作品中,广为人知的有著名电影《阿甘正传》《魂断蓝桥》,影片中象征手法的使用,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凸显了主题,被传为经典之作。
一、电影《瑞奇》剧情
电影《瑞奇》(“RICHY”,中文译名:让爱飞起来)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单身妈妈”,丈夫离家出走,留下她和7岁的女儿丽莎相依为命,因生活举步维艰,曾试图送女儿去寄养。某天,邂逅工友西班牙人帕科,两人迅速陷入热恋,并很快有了爱情结晶——瑞奇。然而,现实很快取代爱情的浪漫,他们因工作和孩子疲惫不堪,争吵不断。一日,凯蒂在瑞奇后背上发现红肿,和帕科发生争吵,由此决裂。不久,瑞奇背上长出一对翅膀,这令凯蒂和丽莎惊叹不已。母女俩为了保护瑞奇决定守住这个秘密,当那对翅膀壮大 到可以让瑞奇自由飞翔起来时,凯蒂试图剪断,但是一次次剪断,总是会有新的翅膀长出,并一天天羽翼丰满。一次超市购物的意外,使瑞奇曝光在大众和记者媒体面前,好奇的人们都想要目睹这个会飞的婴儿:凯蒂给孩子系上牵引绳,抬头仰望,“不经意”地走神,牵引绳从手中滑开,孩子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一点点地从妈妈和众人视线中消失。失去了孩子,妈妈开始反省,精神恍惚的她来到河畔,将身体沉下水底。突然之间,挥舞着翅膀的瑞奇盘旋在妈妈的头顶,深深自责愧疚的妈妈,因为孩子的平安而得以释然。
二、剧中的象征手法
很多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类似的长着翅膀或者折断翅膀落入凡间的天使,比如:英国儿童文学作家安妮.黛顿编写的《天使的翅膀》,被撞飞变成天使的女孩。在西方古油画作品中,如:法国画家约瑟夫·玛丽·维安的《贩卖孩子的商人》,天使和瑞奇长着一模一样的翅膀,洁白轻盈美丽。天使是代表上帝或者上帝使者的伴生神,它们无所不在,随时随地都在给苦难的人们以精神寄托和美丽幻想。
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瑞奇长出翅膀的妈妈,试图用剪刀剪断它们,可是,无论如何,翅膀总是安然再生。瑞奇在这样一个家庭出生,无疑是带着使命的天使化身——解救重负之下濒临崩溃的妈妈和支离破碎的那个家,正如电影的结尾,一个独自扛起生活、工作重担的妈妈,一个选择逃避、缺乏担当的爸爸,一个充满矛盾及其不和谐的家,一切最终归于和谐,这些改善都缘于瑞奇这个天使的降临。
飞翔是人类的终极梦想,翅膀,是人类借以飞翔的工具,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人类历史有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努力,如达芬奇曾构思出的飞行器。因此,本影片中的翅膀也象征了一个孩子对于自由的向往和渴望,远离家庭矛盾引发的不安宁,逃离媒体和公众的好奇和过度关注,拒绝为他人追逐奇观而付出代价。
影片中,妈妈手中的牵引绳,象征了母子之间的纽带,一头是自己,一头是瑞奇,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就像襁褓中的哪吒,生来就是父母的心头之痛,扰乱了正常的家庭关系,让父母的关系剑拔弩张,让其他家庭问题也随之变得尖锐。坚持了太久的妈妈,独自承受着种种压力,所以,当她“有意或是无意”地松开牵引绳的刹那,解脱了:没有了记者的闪光灯,没有了媒体的追逐围观,没有了大众的好奇议论,所有困扰她的问题,似乎都能随着孩子的消失而消失,没有了牵引绳,断了母子的关联,妈妈从此便没有了羁绊和拖累。
然而,现实中,失去孩子的妈妈,并没有完全地解脱和自由,而是陷入深深的自责,她怅然若失地来到河畔,将身体沉入水底。冥冥中,神明显灵般地,瑞奇挥舞着翅膀,盘旋在妈妈头顶。犹如被天使抚摸过一般,妈妈情绪舒缓。她的生活,她的家庭,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中。
影片中,女儿丽萨和妈妈晚安道别时,怀里搂着玩具娃娃,听闻妈妈出去聚会,愤怒又失落的丽萨狠狠地把娃娃摔在地上,这些象征了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里,丽萨安全感的严重缺失。瑞奇的出生,让丽萨内心矛盾:担心妈妈爱的流失,对瑞奇嫉妒怨恨,又表现出关爱和温情的一面。看到瑞奇飞离,丽莎和众人一起追逐空中的瑞奇,她看着瑞奇说:飞吧,瑞奇,飞吧!这就是一个孩子最诚挚的想法,她不愿让瑞奇被医学界拿去研究,除掉双翼变成和她一样的普通人,也不愿瑞奇带着翅膀长大,变成众人追逐与议论的焦点。
三、结论
象征手法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电影创作中,这一手法使得影片的意义丰富而深刻。本影片的导演就是借用这些象征手法,讲述了一个家庭分分合合,和一个带着翅膀的奇异婴儿,让观众回味无穷,也让人们从影片中学会坦然接受上帝的恩赐,热爱美好生活,用爱相互鼓舞,积极面对生活困境。
参考文献:
[1]张智华.象征主义与电影电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
[2]肖颖.解读经典电影《活着》的象征手法[J].《电影文学》.2014(13).
[3]郑艳.浅谈电影鉴赏中的象征手法及意义[J].《东南传播》.2007(9).
关键词:《瑞奇》;翅膀;牵引绳;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
引言:
象征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也是一种创作流派,期初用于诗歌的创作,随着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发展,象征主义手法频繁地出现在影视文艺作品中,广为人知的有著名电影《阿甘正传》《魂断蓝桥》,影片中象征手法的使用,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凸显了主题,被传为经典之作。
一、电影《瑞奇》剧情
电影《瑞奇》(“RICHY”,中文译名:让爱飞起来)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单身妈妈”,丈夫离家出走,留下她和7岁的女儿丽莎相依为命,因生活举步维艰,曾试图送女儿去寄养。某天,邂逅工友西班牙人帕科,两人迅速陷入热恋,并很快有了爱情结晶——瑞奇。然而,现实很快取代爱情的浪漫,他们因工作和孩子疲惫不堪,争吵不断。一日,凯蒂在瑞奇后背上发现红肿,和帕科发生争吵,由此决裂。不久,瑞奇背上长出一对翅膀,这令凯蒂和丽莎惊叹不已。母女俩为了保护瑞奇决定守住这个秘密,当那对翅膀壮大 到可以让瑞奇自由飞翔起来时,凯蒂试图剪断,但是一次次剪断,总是会有新的翅膀长出,并一天天羽翼丰满。一次超市购物的意外,使瑞奇曝光在大众和记者媒体面前,好奇的人们都想要目睹这个会飞的婴儿:凯蒂给孩子系上牵引绳,抬头仰望,“不经意”地走神,牵引绳从手中滑开,孩子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一点点地从妈妈和众人视线中消失。失去了孩子,妈妈开始反省,精神恍惚的她来到河畔,将身体沉下水底。突然之间,挥舞着翅膀的瑞奇盘旋在妈妈的头顶,深深自责愧疚的妈妈,因为孩子的平安而得以释然。
二、剧中的象征手法
很多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类似的长着翅膀或者折断翅膀落入凡间的天使,比如:英国儿童文学作家安妮.黛顿编写的《天使的翅膀》,被撞飞变成天使的女孩。在西方古油画作品中,如:法国画家约瑟夫·玛丽·维安的《贩卖孩子的商人》,天使和瑞奇长着一模一样的翅膀,洁白轻盈美丽。天使是代表上帝或者上帝使者的伴生神,它们无所不在,随时随地都在给苦难的人们以精神寄托和美丽幻想。
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瑞奇长出翅膀的妈妈,试图用剪刀剪断它们,可是,无论如何,翅膀总是安然再生。瑞奇在这样一个家庭出生,无疑是带着使命的天使化身——解救重负之下濒临崩溃的妈妈和支离破碎的那个家,正如电影的结尾,一个独自扛起生活、工作重担的妈妈,一个选择逃避、缺乏担当的爸爸,一个充满矛盾及其不和谐的家,一切最终归于和谐,这些改善都缘于瑞奇这个天使的降临。
飞翔是人类的终极梦想,翅膀,是人类借以飞翔的工具,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人类历史有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努力,如达芬奇曾构思出的飞行器。因此,本影片中的翅膀也象征了一个孩子对于自由的向往和渴望,远离家庭矛盾引发的不安宁,逃离媒体和公众的好奇和过度关注,拒绝为他人追逐奇观而付出代价。
影片中,妈妈手中的牵引绳,象征了母子之间的纽带,一头是自己,一头是瑞奇,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就像襁褓中的哪吒,生来就是父母的心头之痛,扰乱了正常的家庭关系,让父母的关系剑拔弩张,让其他家庭问题也随之变得尖锐。坚持了太久的妈妈,独自承受着种种压力,所以,当她“有意或是无意”地松开牵引绳的刹那,解脱了:没有了记者的闪光灯,没有了媒体的追逐围观,没有了大众的好奇议论,所有困扰她的问题,似乎都能随着孩子的消失而消失,没有了牵引绳,断了母子的关联,妈妈从此便没有了羁绊和拖累。
然而,现实中,失去孩子的妈妈,并没有完全地解脱和自由,而是陷入深深的自责,她怅然若失地来到河畔,将身体沉入水底。冥冥中,神明显灵般地,瑞奇挥舞着翅膀,盘旋在妈妈头顶。犹如被天使抚摸过一般,妈妈情绪舒缓。她的生活,她的家庭,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中。
影片中,女儿丽萨和妈妈晚安道别时,怀里搂着玩具娃娃,听闻妈妈出去聚会,愤怒又失落的丽萨狠狠地把娃娃摔在地上,这些象征了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里,丽萨安全感的严重缺失。瑞奇的出生,让丽萨内心矛盾:担心妈妈爱的流失,对瑞奇嫉妒怨恨,又表现出关爱和温情的一面。看到瑞奇飞离,丽莎和众人一起追逐空中的瑞奇,她看着瑞奇说:飞吧,瑞奇,飞吧!这就是一个孩子最诚挚的想法,她不愿让瑞奇被医学界拿去研究,除掉双翼变成和她一样的普通人,也不愿瑞奇带着翅膀长大,变成众人追逐与议论的焦点。
三、结论
象征手法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电影创作中,这一手法使得影片的意义丰富而深刻。本影片的导演就是借用这些象征手法,讲述了一个家庭分分合合,和一个带着翅膀的奇异婴儿,让观众回味无穷,也让人们从影片中学会坦然接受上帝的恩赐,热爱美好生活,用爱相互鼓舞,积极面对生活困境。
参考文献:
[1]张智华.象征主义与电影电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
[2]肖颖.解读经典电影《活着》的象征手法[J].《电影文学》.2014(13).
[3]郑艳.浅谈电影鉴赏中的象征手法及意义[J].《东南传播》.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