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西德保地处百粤之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壮族人民总结并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器乐——马骨胡。马骨胡作为本民族一项申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国家的立项和批准,德保成为了马骨胡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马骨胡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德保鉴水河边、芳山脚下拔地而起。为确保民族音乐文化长久不衰,德保青少年活动中心特地招收了马骨胡民族器乐班,传授民族器乐演奏技巧,为壮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本土文化 文化品牌 人文素养
中国是一个崇尚风华国乐的礼仪之邦,国乐文化传承千年,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马骨胡作为壮民族器乐的代表,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马骨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历史年代,传诵着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马骨胡最初的命名以“冉列”为名,正是为纪念音乐史话传说中两个主人公的名字,冉列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冉是一位漂亮的壮族姑娘,能歌善舞,列是一个好猎手,闲暇之时,列时常拉起土琴对冉倾吐衷肠。冉家有一匹浑身枣红、四蹄雪白的骏马,冉骑着它翻山涉水,宛若仙人。土司对人和马早已垂涎三尺,以非常的手法软禁了冉,日夜逼婚,冉誓死不从,土司试马,被马抛下,头破血流,因此恼羞成怒,杀马剔骨,冉悲痛欲绝,从“四蹄雪”的尾部摘了些尾毛,捡起了马的大腿骨,托人送给了阿列,并与列约定,三更以琴声为号,前往土司府救人。列用马骨与尾毛做成了土琴,拉响了琴声,射死了仇人,救出了心上人,从此两人以传授马胡技艺为生,浪迹天涯,后人念及琴师,逐以“冉列”命名。
一、挖掘文化资源,弘扬本土文化
马骨胡是中华民族器乐的瑰宝,在壮语中称“冉督”、“冉列”。“冉”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故通常称之为马骨胡或骨胡。壮语又称“冉列”、“冉森”。“列”、“森”兼有体积小、发音高而尖之意。“冉列”又是由传说中一对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组成。形制与奚琴类型的乐器相似,音色清脆明亮、悦耳动听,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壮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马骨胡无疑是德保开展民族器乐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发挥本土文化资源的优势,注意收集、挖掘百粤音乐文化资源,将其编制成适合本县实际和青少年实际的本土教材,开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让青少年在家乡文化资源的特色中感悟经典,接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以乐育人,进一步拓展民族器乐的教育活动内容,绽放出民族音乐的奇葩。
二、优化育人环境,打造文化品牌
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德保县为此建设了马骨胡活动中心,为打造马骨胡传统文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众所周知,民族器乐教育不仅有利于丰富地方音乐文化素养、陶冶人的性情、奠定本土文化的根基,同时还是德育工作的良好切入点,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马骨胡是壮剧“八音”的主乐,定弦为d1、a1,音域由d1~e3,有两个多八度。音色清脆、明亮,既与京胡近似又较之柔美,已成为富有壮族特色的独奏、齐奏乐器。马骨胡演奏时将琴筒置于左腿上或夹于两膝间,琴杆直立,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在两弦间拉奏。马骨胡通常按五度关系定弦为a1、e2,音域a1—d4。民间也常定弦为:f1、c2;g1、d2;c1、g1;d1、a1。在“八音”合奏和壮剧伴奏中,也常用反五度或四度定弦。音色近似京胡并较之柔美,清脆明亮,高音较为尖锐,低音较为刚劲,介于高胡和京胡之间,但要比京胡柔和。演奏民间曲调时,只用第一把位,很少换把。演奏技巧左手有打音、倚音和滑音等,右手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打音、倚音、滑音和顿弓等。马骨胡主要用于独奏、乐队合奏、莫伦说唱和为壮剧等伴奏。在“八音”乐队中,马骨胡是主奏乐器,它在基本曲调不变的基础上,自由加花、延长或紧缩,使曲调产生多声部的效果。马骨胡在壮剧伴奏中担任类似京胡角色。马骨胡为南、北两路壮剧伴奏时,分别用反、正两种定弦(如反弦定e2、a1,正弦定d1、a1),也将这种定弦称为公、母马骨胡。在壮剧伴奏中,马骨胡领奏曲牌的第一小节,然后其它乐器再同时进入各自声部。对青少年进行演奏技巧教学时,应注意冉列演奏技巧中的拉、推、连、顿、跳、抽、送、抛、击、搓、断、飞、颤、提等演奏弓法;教会演奏指法中的自然泛音、垫音、同音换指、同指换音、上回滑音、下回滑音、飞指、、勾弦拨弦、绝弦等技巧;在演奏的表现风格上,既能表现大漠的苍凉与宽广,又能演绎江南丝竹的小桥流水。冉列虽与二胡的演奏技巧相同,但其音色迥异。马骨胡分高中音两种,高音胡音质明亮、清脆,极富穿透力,音调清晰悦耳。中音胡的定音在D_A之间,比一般的中音胡高了五度,声音更为高亢。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演奏技巧的培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民族音乐的韵味中,深受优雅弦乐的濡染和熏陶。
三、开展乐教活动,提高人文素养
青少年的器乐教育活动不能仅仅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应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器乐知识讲座、器乐的演奏技巧、器乐曲目的创作与实践等,组织青少年到民间采风,聆听老一辈器乐手的心声。开展有计划的民族器乐独奏、合奏等项目的演奏大赛,提升青少年器乐的的演奏技能,使他们在器乐的演奏学习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个人对器乐演奏的兴趣,使其在音乐的熏陶与锤炼中逐步提高对器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提升个人的修养与素质。由县宣传部、县文化部牵头,县教育局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启动“音乐进校园”活动,给民族文化的发展找到了历史性的突破口。为壮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本土文化 文化品牌 人文素养
中国是一个崇尚风华国乐的礼仪之邦,国乐文化传承千年,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马骨胡作为壮民族器乐的代表,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马骨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历史年代,传诵着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马骨胡最初的命名以“冉列”为名,正是为纪念音乐史话传说中两个主人公的名字,冉列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冉是一位漂亮的壮族姑娘,能歌善舞,列是一个好猎手,闲暇之时,列时常拉起土琴对冉倾吐衷肠。冉家有一匹浑身枣红、四蹄雪白的骏马,冉骑着它翻山涉水,宛若仙人。土司对人和马早已垂涎三尺,以非常的手法软禁了冉,日夜逼婚,冉誓死不从,土司试马,被马抛下,头破血流,因此恼羞成怒,杀马剔骨,冉悲痛欲绝,从“四蹄雪”的尾部摘了些尾毛,捡起了马的大腿骨,托人送给了阿列,并与列约定,三更以琴声为号,前往土司府救人。列用马骨与尾毛做成了土琴,拉响了琴声,射死了仇人,救出了心上人,从此两人以传授马胡技艺为生,浪迹天涯,后人念及琴师,逐以“冉列”命名。
一、挖掘文化资源,弘扬本土文化
马骨胡是中华民族器乐的瑰宝,在壮语中称“冉督”、“冉列”。“冉”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故通常称之为马骨胡或骨胡。壮语又称“冉列”、“冉森”。“列”、“森”兼有体积小、发音高而尖之意。“冉列”又是由传说中一对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组成。形制与奚琴类型的乐器相似,音色清脆明亮、悦耳动听,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壮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马骨胡无疑是德保开展民族器乐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发挥本土文化资源的优势,注意收集、挖掘百粤音乐文化资源,将其编制成适合本县实际和青少年实际的本土教材,开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让青少年在家乡文化资源的特色中感悟经典,接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以乐育人,进一步拓展民族器乐的教育活动内容,绽放出民族音乐的奇葩。
二、优化育人环境,打造文化品牌
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德保县为此建设了马骨胡活动中心,为打造马骨胡传统文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众所周知,民族器乐教育不仅有利于丰富地方音乐文化素养、陶冶人的性情、奠定本土文化的根基,同时还是德育工作的良好切入点,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马骨胡是壮剧“八音”的主乐,定弦为d1、a1,音域由d1~e3,有两个多八度。音色清脆、明亮,既与京胡近似又较之柔美,已成为富有壮族特色的独奏、齐奏乐器。马骨胡演奏时将琴筒置于左腿上或夹于两膝间,琴杆直立,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在两弦间拉奏。马骨胡通常按五度关系定弦为a1、e2,音域a1—d4。民间也常定弦为:f1、c2;g1、d2;c1、g1;d1、a1。在“八音”合奏和壮剧伴奏中,也常用反五度或四度定弦。音色近似京胡并较之柔美,清脆明亮,高音较为尖锐,低音较为刚劲,介于高胡和京胡之间,但要比京胡柔和。演奏民间曲调时,只用第一把位,很少换把。演奏技巧左手有打音、倚音和滑音等,右手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打音、倚音、滑音和顿弓等。马骨胡主要用于独奏、乐队合奏、莫伦说唱和为壮剧等伴奏。在“八音”乐队中,马骨胡是主奏乐器,它在基本曲调不变的基础上,自由加花、延长或紧缩,使曲调产生多声部的效果。马骨胡在壮剧伴奏中担任类似京胡角色。马骨胡为南、北两路壮剧伴奏时,分别用反、正两种定弦(如反弦定e2、a1,正弦定d1、a1),也将这种定弦称为公、母马骨胡。在壮剧伴奏中,马骨胡领奏曲牌的第一小节,然后其它乐器再同时进入各自声部。对青少年进行演奏技巧教学时,应注意冉列演奏技巧中的拉、推、连、顿、跳、抽、送、抛、击、搓、断、飞、颤、提等演奏弓法;教会演奏指法中的自然泛音、垫音、同音换指、同指换音、上回滑音、下回滑音、飞指、、勾弦拨弦、绝弦等技巧;在演奏的表现风格上,既能表现大漠的苍凉与宽广,又能演绎江南丝竹的小桥流水。冉列虽与二胡的演奏技巧相同,但其音色迥异。马骨胡分高中音两种,高音胡音质明亮、清脆,极富穿透力,音调清晰悦耳。中音胡的定音在D_A之间,比一般的中音胡高了五度,声音更为高亢。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演奏技巧的培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民族音乐的韵味中,深受优雅弦乐的濡染和熏陶。
三、开展乐教活动,提高人文素养
青少年的器乐教育活动不能仅仅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应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器乐知识讲座、器乐的演奏技巧、器乐曲目的创作与实践等,组织青少年到民间采风,聆听老一辈器乐手的心声。开展有计划的民族器乐独奏、合奏等项目的演奏大赛,提升青少年器乐的的演奏技能,使他们在器乐的演奏学习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个人对器乐演奏的兴趣,使其在音乐的熏陶与锤炼中逐步提高对器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提升个人的修养与素质。由县宣传部、县文化部牵头,县教育局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启动“音乐进校园”活动,给民族文化的发展找到了历史性的突破口。为壮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