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的老樟树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村子分为东边和西边,抚河支流从村子西边蜿蜒流过,清清的抚河水淙淙地流淌着永不停歇地向北奔去。村子中央生长着一株谁也不知道有多少年的老樟树,就连村里年龄最大的老人也说不清。老樟树枝繁叶茂,是村子里一处非常美丽的风景。
  老樟树一年四季都呈现绿意盎然的景象。每当莺歌燕舞、花红柳绿、万物复苏的春季来临,老樟树在春风的吹拂下,吐出嫩芽绿叶,绽放出朵朵美丽的小花,清香四溢的樟树香味老远就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夏天,老樟树下成了村民休憩乘凉的好去处,那浓密枝叶伸展的树枝,把四周遮蔽得不见一丝阳光,树下凉凉的,晚上连蚊子都很少。平常,住在老樟树周围的村民,吃饭的时候会端着碗来到老樟树下海阔天空边吃边聊,这里成了消息发布地。村里谁家的闺女出嫁了,谁家娶媳妇了,谁家儿女考上大学了,谁家母猪产崽了,当前的国际形势如何,诸如此类的消息在这里都能听到。这些消息未必有权威性,有的甚至是道听途说的,但说者都是煞有介事,听者则津津有味,谁都不会去追究事情的真假,只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听了之。
  在我小时候,农村的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村民没有什么娱乐消遣,电视机也是稀罕物,农村的娱乐项目主要是听村中老人说书,特别是夏天傍晚时分,村民们都用井水把竹床冲洗好,摆在自家屋前空地上乘凉。而在村中的老樟树下,更是坐满了乘凉的村民,疲惫的村民结束了一天的农事劳作,吃完晚饭便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老樟树下,村民三人一团、四人一伙,村里有文化的老人便会在这里说书。孩提时代的我和村里同龄的孩子们一样,放牛回家后,洗完澡,早早地吃完晚饭,也会来到村中的老樟树下凑热闹。说书的老人声情并茂,挥动着手中的蒲扇,讲述时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岳母刺字、杨家将、薛仁贵征东征西和一些民间传说,都是说书的内容,这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伴随着我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代。现在,每当想起在村里老樟树下听书的经历,心中都会泛起一阵阵涟漪,仿佛那就是昨日的事情。
  每年的農闲时节,老樟树下还是村里搭台演戏的场所。那时候,生产大队会请县城的剧团来各个村轮流演戏,上演的剧目大多是革命样板戏,像《红灯记》《沙家浜》等。当时农村没有电灯,每当村里演戏,人们便把几盏大气灯挂在老樟树上。大气灯把戏台照得雪亮。附近村庄的村民也会早早吃完晚饭,赶到村里来看戏。老樟树下左三圈右三圈围满了人,村里的人则会端来凳子、椅子坐着看,邻村的村民则只有站着看,一些小摊贩还会挑着一些吃的土特产来卖。演员们在台上卖力表演,虽说不是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但也有板有眼,一招一式彰显着演员的功底,看到精彩处,台下村民会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如今,村子里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土地进城了,村里只留下一些老年人,而村中的那株老樟树依然茂盛,依然挺拔葱郁,但再也见不到小时候那热闹非凡的景象了,周围那丛生的野草和老樟树散发出的香味,只是一种孤独的守望。
其他文献
期刊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压实禁毒责任,强化使命担当,毫不放松地抓好禁毒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着力解决突出毒品问题,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毒品治理体系,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根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加强农作物病虫害G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管理,规范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行为,我部组织制定了《农作物病虫害P业化防治服务管理办法》,现予公布执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管理,规范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行为,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能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渔业厅(局、委),计划单列市渔业主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有关单位:为及时掌握我国重要水生动物疫病情况,做好水生动物疫病风险预警和防控,避免发生区域性重大水生动物疫情,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根据动物防疫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我部组织制定了《2021年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在新时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三大体系或四大体系,文化即生活,文化即管理,文化即战略,企业文化将企业一切观念行为,包括价值、理念、制度,包括战略、管理、行为等,都涵盖其中。费孝通说过,科学在近现代迅猛发展,而人性两千年却没有大的变化。在我看来,常识、理性在数字社会的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重要。
不知不觉间,与《当代电力文化》相依相伴已经六年。两千多个日夜中,她亦师亦友,见证了我的成长与快乐,定格下一个个温暖幸福的瞬间。作为一名电力企业宣传战线的新闻工作者,每每遇到写作瓶颈,翻看《当代电力文化》寻找激发灵感、学习借鉴同行前辈的优秀作品,已然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