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比较差异类题型在高考历史单选题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学生在解答此类题型时,由于思路和方法不当,导致得分往往不太理想。
穆勒在《逻辑学体系》中提出,差异法是在两个比较对象中寻求其差异性,其过程要遵循一般的逻辑思维,即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必然是通过其中一个对象强调另一个对象,以突出另一个对象的显著特征。所以,在解答此类高考历史试题时,只要弄清所强调的对象,便能弄清命题意图,顺藤摸瓜,找到正确的选项。笔者以近年的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为例,试探讨“比较差异类”题型的解答思路与技巧,以求方家批评指正。
1.单个事物与多个事物比较时,强调的是单个事物,解题应从单个事物的特征入手,寻找正确的答案。如2013年全国卷Ⅰ第24题: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题中用“秦国”(单个事物)与“东方六国”(多个事物)进行比较,命题思路是为了突出“秦国”的特征。所以,解答此题需要从“秦国”入手:秦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的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秦国君主权力集中,地位至高无上。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
2.过去事物与后来事物比较时,强调的是后来事物。解题应从后来事物的特征入手,确定正确选项。如2013年全国卷Ⅰ第25题: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该题把“宋代以后的儒学”(后来事物)与“汉唐儒学”(过去事物)进行比较,命题者是为了强调“宋代以后的儒学”。故解答时应从“宋代以后的儒学”的特征入手:宋代以后的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学”,是因为宋代产生了程朱理学。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进行集注,以此作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因此,理学成为南宋以后的统治思想,故正确答案为C项。可用此类思路与方法解题的还有2015年全国卷Ⅱ第32题。
3.正常现象与非正常现象对比时,突出的是非正常现象。解答时需从非正常现象的特征入手。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28题: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此题是把中国产的土布与英国产的上等棉布先后作为包装布使用的情况进行比较。中国产的土布属于廉价品,作为包装布使用属于正常现象,但英国产的上等棉布作为包装布使用就属于非正常现象。命题思路是引导考生探求“用上等棉布作为包装布”的原因。联系时代背景,1852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所以,英国输入的商品在自然经济的抵制下,出现滞销。英国产的上等棉布,来到中国后,因大量滞销而作为包装布使用,故正确选项为D项。
又如2014年全国卷Ⅰ第34题: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1928年,前苏联开展一五计划,大力发展计划经济。所以“由苏联自主建设(公有制)”属于正常现象,“由德国公司负责(私有制)”是与计划经济不相符的,属于非正常现象。命题者的意图是引导考生分析“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个非正常现象的特征。根据所学可知,这种允许外国公司参与经营的做法早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就已经实施过,故正确答案为D项。可用此类思路与方法解题的还有2014年全国卷Ⅰ第28题、2015年江苏卷第19题。
4.计量史学中的比较,数量少的与数量多的,强调的是数量多的;增速慢的与增速快的比较,强调的是增速快的。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27题: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该表列举了江苏、河南两地从唐宋到明清的科举录取人数。从数量看,明清时期的江苏地区远远多于河南地区。所以命题意图是需要考生分析明清时期的江苏科举录取人数多的原因。根据所学可以得出,明清时期的江浙地区是中国经济最繁盛的地区,中央政府财赋税一般依重于江浙地区。经济发展,必然促进文化兴盛。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此题也适合“过去”(唐宋)与“后来”(明清)比较思路的应用。
又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31题:
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从图表中可知,中国的增速明显高于英美,故命题意图是强调中国的增速,解答此题应从中国方面寻求原因。结合所学,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增速如此之快,不是因为“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这是1958年“大跃进”的表现),而是因为中国原有的基础非常薄弱,故正确选项为C项。
总之,以上是比较类型试题常常遵循的逻辑思维,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总结运用。当然,方法是死的,运用时切不可生搬硬套,需根据试题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唯有如此,才能在千变万化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提高解题的效率。
穆勒在《逻辑学体系》中提出,差异法是在两个比较对象中寻求其差异性,其过程要遵循一般的逻辑思维,即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必然是通过其中一个对象强调另一个对象,以突出另一个对象的显著特征。所以,在解答此类高考历史试题时,只要弄清所强调的对象,便能弄清命题意图,顺藤摸瓜,找到正确的选项。笔者以近年的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为例,试探讨“比较差异类”题型的解答思路与技巧,以求方家批评指正。
1.单个事物与多个事物比较时,强调的是单个事物,解题应从单个事物的特征入手,寻找正确的答案。如2013年全国卷Ⅰ第24题: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题中用“秦国”(单个事物)与“东方六国”(多个事物)进行比较,命题思路是为了突出“秦国”的特征。所以,解答此题需要从“秦国”入手:秦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的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秦国君主权力集中,地位至高无上。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
2.过去事物与后来事物比较时,强调的是后来事物。解题应从后来事物的特征入手,确定正确选项。如2013年全国卷Ⅰ第25题: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该题把“宋代以后的儒学”(后来事物)与“汉唐儒学”(过去事物)进行比较,命题者是为了强调“宋代以后的儒学”。故解答时应从“宋代以后的儒学”的特征入手:宋代以后的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学”,是因为宋代产生了程朱理学。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进行集注,以此作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因此,理学成为南宋以后的统治思想,故正确答案为C项。可用此类思路与方法解题的还有2015年全国卷Ⅱ第32题。
3.正常现象与非正常现象对比时,突出的是非正常现象。解答时需从非正常现象的特征入手。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28题: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此题是把中国产的土布与英国产的上等棉布先后作为包装布使用的情况进行比较。中国产的土布属于廉价品,作为包装布使用属于正常现象,但英国产的上等棉布作为包装布使用就属于非正常现象。命题思路是引导考生探求“用上等棉布作为包装布”的原因。联系时代背景,1852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所以,英国输入的商品在自然经济的抵制下,出现滞销。英国产的上等棉布,来到中国后,因大量滞销而作为包装布使用,故正确选项为D项。
又如2014年全国卷Ⅰ第34题: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1928年,前苏联开展一五计划,大力发展计划经济。所以“由苏联自主建设(公有制)”属于正常现象,“由德国公司负责(私有制)”是与计划经济不相符的,属于非正常现象。命题者的意图是引导考生分析“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个非正常现象的特征。根据所学可知,这种允许外国公司参与经营的做法早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就已经实施过,故正确答案为D项。可用此类思路与方法解题的还有2014年全国卷Ⅰ第28题、2015年江苏卷第19题。
4.计量史学中的比较,数量少的与数量多的,强调的是数量多的;增速慢的与增速快的比较,强调的是增速快的。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27题: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该表列举了江苏、河南两地从唐宋到明清的科举录取人数。从数量看,明清时期的江苏地区远远多于河南地区。所以命题意图是需要考生分析明清时期的江苏科举录取人数多的原因。根据所学可以得出,明清时期的江浙地区是中国经济最繁盛的地区,中央政府财赋税一般依重于江浙地区。经济发展,必然促进文化兴盛。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此题也适合“过去”(唐宋)与“后来”(明清)比较思路的应用。
又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31题:
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从图表中可知,中国的增速明显高于英美,故命题意图是强调中国的增速,解答此题应从中国方面寻求原因。结合所学,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增速如此之快,不是因为“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这是1958年“大跃进”的表现),而是因为中国原有的基础非常薄弱,故正确选项为C项。
总之,以上是比较类型试题常常遵循的逻辑思维,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总结运用。当然,方法是死的,运用时切不可生搬硬套,需根据试题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唯有如此,才能在千变万化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提高解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