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环节学生学习压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学生心理身体,体育活动安排等原因,一些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存在心理障碍,不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或对某些体育运动项目抱有畏惧抵触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就将从外部环境改善、提高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合理进行体育教学安排等角度研究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解决办法。
【关键词】学生;运动心理障碍
1 问题引入
1.1 运动心理障碍是什么及其表现
体育运动和锻炼本是意见对于学生吸引力很强的事,大部分学生也愿意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锻炼。但是对于一些学生而言由于外部和内部原因,对于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或某项体育运动长期抱有消极抵触情绪,这就是所谓的运动心理障碍,运动心理障碍有很多表现形式,例如对所有运动项目都比较抵触,或者畏惧某一类运动形式,或者参加锻炼热情低等等。
1.2 解决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的意义
问卷调查发现,运动心理障碍在我国学生中普遍存在。大约40%的学生都对某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抱有畏惧心理,更有接近10%的学生表示对任何运动项目都不感兴趣,这种运动心理障碍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都很不利。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身体素质成连年下滑趋势,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学生征兵体检合格率连年下降。正是这些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加以研究和解决。
2 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2.1 不良的运动的外部环境条件
运动环境和运动条件是影响人的运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调查研究表明,良好的运动环境和运动条件比不良的运动环境和运动条件对相同人群参加运动的吸引力要高30%左右,足见运动环境和运动条件对人参与运动积极性的巨大影响。虽然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学校学生运动条件和环境都有巨大改善,但同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差距。许多学校学生人均运动场地过小,人均运动项目过少。学生想参与运动却没有场地器材,久而久之造成学生运动热情下降,形成运动心理障碍。另外很多学校的运动场地建设仍然只有室外运动场地,缺乏室内运动场地,一些不良天气状况下学生也只能在室外场地运动,久而久之造成学生运动心理障碍。
2.2 学生自身的身体心理素质
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是影响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首先,学生参加一些高强度的运动项目,诸如足球篮球项目、中长跑项目,都需要良好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一些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运动技能或身体素质不佳而难以参加进这些体育运动项目之中,还有一些学生担心面子问题而不愿参与体育锻炼。问卷调查显示,女生产生运动心理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就很大程度上源于生理和运动技能水平上的差异;体型偏胖的学生运动心理障碍问题也比较严重,这就是身体素质和面子问题一起导致的。另外运动过程中出现一些轻微受伤、劳累,运动结果输赢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抗挫能力,吃苦能力都比较缺乏,这也是运动心理障碍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
2.3 不合理的体育活动安排
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安排不够科学合理也是导致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这种安排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教学中的运动项目安排不能循序渐进,由简到难。一开始就给学生安排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不仅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还很容易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畏难心理,这种心理阴影长期存在便会成为运动心理障碍。另外很多学校由于场地师资等原因,体育教学仍以基本的田径项目和球类项目为主,对于一些比较潮流化、受学生欢迎的运动课程开设不足,场地建设不够,导致学生的个性化运动需求难以满足,运动热情下降。
3 学生运动心理障碍解决措施
3.1 改善学生运动锻炼条件
为了解决学生运动心理障碍问题,学校首先必须改善运动条件和运动环境。除了室外运动场地外更要注意室内运动场馆运动场地建设,避免学生在恶劣极端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校人均运动场地和运动设备的占有率,保障大部分学生都能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
3.2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解决学生运动心理障碍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制定个性化的身体素质锻炼目标,合理为学生安排锻炼计划;加强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通过兴趣社团等丰富形式让学生掌握更加多样化的体育运动技能,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在改善学生心理状态方面,要在校园中弘扬崇尚运动的运动氛围,提倡学生之间发扬运动友谊精神,互助互爱精神,保护学生在参加运动活动时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要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和心理抗挫水平。例如,某校就组织学生举行集体远足活动,远足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既锻炼了大家的身体素质,又弘扬了运动精神和运动文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热情得到极大提高。
3.3 合理科学安排学生体育锻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体育运动选项
对于学生体育运动计划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量,既要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又要避免过于劳累,避免一开始就安排高强度的运动项目,体育课上运动与课下运动相结合。另外,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遵循客观规律。加强学校不同类型运动项目的场地建设和师资建设,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运动需要,提供个性化运动指导,提升学生参加运动的积极性。
4 总结
解决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对于提高学生运动热情,从而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学校必须从内部和外部、硬件和心理综合着手解决学生运动心理障碍问题。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理论进展[M].长春: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建周.体育运动心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张传峰.部分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及解决措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
[4]刘霞,郭建辉.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成因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0.
作者简介
段志勇(1976-),男,白族,云南省大理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作者单位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304
【关键词】学生;运动心理障碍
1 问题引入
1.1 运动心理障碍是什么及其表现
体育运动和锻炼本是意见对于学生吸引力很强的事,大部分学生也愿意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锻炼。但是对于一些学生而言由于外部和内部原因,对于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或某项体育运动长期抱有消极抵触情绪,这就是所谓的运动心理障碍,运动心理障碍有很多表现形式,例如对所有运动项目都比较抵触,或者畏惧某一类运动形式,或者参加锻炼热情低等等。
1.2 解决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的意义
问卷调查发现,运动心理障碍在我国学生中普遍存在。大约40%的学生都对某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抱有畏惧心理,更有接近10%的学生表示对任何运动项目都不感兴趣,这种运动心理障碍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都很不利。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身体素质成连年下滑趋势,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学生征兵体检合格率连年下降。正是这些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加以研究和解决。
2 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2.1 不良的运动的外部环境条件
运动环境和运动条件是影响人的运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调查研究表明,良好的运动环境和运动条件比不良的运动环境和运动条件对相同人群参加运动的吸引力要高30%左右,足见运动环境和运动条件对人参与运动积极性的巨大影响。虽然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学校学生运动条件和环境都有巨大改善,但同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差距。许多学校学生人均运动场地过小,人均运动项目过少。学生想参与运动却没有场地器材,久而久之造成学生运动热情下降,形成运动心理障碍。另外很多学校的运动场地建设仍然只有室外运动场地,缺乏室内运动场地,一些不良天气状况下学生也只能在室外场地运动,久而久之造成学生运动心理障碍。
2.2 学生自身的身体心理素质
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是影响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首先,学生参加一些高强度的运动项目,诸如足球篮球项目、中长跑项目,都需要良好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一些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运动技能或身体素质不佳而难以参加进这些体育运动项目之中,还有一些学生担心面子问题而不愿参与体育锻炼。问卷调查显示,女生产生运动心理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就很大程度上源于生理和运动技能水平上的差异;体型偏胖的学生运动心理障碍问题也比较严重,这就是身体素质和面子问题一起导致的。另外运动过程中出现一些轻微受伤、劳累,运动结果输赢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抗挫能力,吃苦能力都比较缺乏,这也是运动心理障碍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
2.3 不合理的体育活动安排
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安排不够科学合理也是导致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这种安排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教学中的运动项目安排不能循序渐进,由简到难。一开始就给学生安排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不仅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还很容易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畏难心理,这种心理阴影长期存在便会成为运动心理障碍。另外很多学校由于场地师资等原因,体育教学仍以基本的田径项目和球类项目为主,对于一些比较潮流化、受学生欢迎的运动课程开设不足,场地建设不够,导致学生的个性化运动需求难以满足,运动热情下降。
3 学生运动心理障碍解决措施
3.1 改善学生运动锻炼条件
为了解决学生运动心理障碍问题,学校首先必须改善运动条件和运动环境。除了室外运动场地外更要注意室内运动场馆运动场地建设,避免学生在恶劣极端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校人均运动场地和运动设备的占有率,保障大部分学生都能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
3.2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解决学生运动心理障碍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制定个性化的身体素质锻炼目标,合理为学生安排锻炼计划;加强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通过兴趣社团等丰富形式让学生掌握更加多样化的体育运动技能,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在改善学生心理状态方面,要在校园中弘扬崇尚运动的运动氛围,提倡学生之间发扬运动友谊精神,互助互爱精神,保护学生在参加运动活动时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要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和心理抗挫水平。例如,某校就组织学生举行集体远足活动,远足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既锻炼了大家的身体素质,又弘扬了运动精神和运动文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热情得到极大提高。
3.3 合理科学安排学生体育锻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体育运动选项
对于学生体育运动计划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量,既要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又要避免过于劳累,避免一开始就安排高强度的运动项目,体育课上运动与课下运动相结合。另外,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遵循客观规律。加强学校不同类型运动项目的场地建设和师资建设,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运动需要,提供个性化运动指导,提升学生参加运动的积极性。
4 总结
解决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对于提高学生运动热情,从而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学校必须从内部和外部、硬件和心理综合着手解决学生运动心理障碍问题。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理论进展[M].长春: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建周.体育运动心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张传峰.部分大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及解决措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
[4]刘霞,郭建辉.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成因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0.
作者简介
段志勇(1976-),男,白族,云南省大理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作者单位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