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点拨式教学在政治创新型课教学中如何运用。着重介绍了哪些情况需要点拨;怎样点拨;点拨的程序。
[关键字]政治创新型课 点拨式教学
如果要问我们老师上公开课最担心,最着急的是什么?那就莫过于学生回答不上来你所提出的问题。固然,我们的问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启发教学的宗旨。但是,由于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学生知之不多,能力、智力发展有限,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障碍。回答也不尽师意,往往不能一步到位,甚至出现思维停滞或者混乱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拉一把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点拨。所谓“点”就是指给学生某种启发性的指示,起推动学生阅读、思考、想象的作用。“拨”就是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知道,适时而巧妙的点拨,不仅能积极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更能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束缚,获得新的发展。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诱导、点拨作用,更好地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想从以下三方面来谈:
一、什么情况需要点拨?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老师点拨当然首先得找准原因。点到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方能显示出点拨的意义。所谓要害处,是指学生思维受阻的地方;所谓迷惑时是指学生思维混乱,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既紧张又活跃,如沸腾的岩浆,一旦找到出口就会喷涌而出,关键是我们老师要能捕捉到这个信息,找准问题的原因,才可能引出思维的洪流。我归纳了一下,引起学生思维阻塞的情况大致有三种:
(一)没弄懂题意。由于学生方面的注意力未集中、理解能力欠缺,或由于教师方面的提问表述不清,用词晦涩难懂,有时会造成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题意不明白,以至于闹出答非所问的笑话来。这时候我们点拨的目的就很明确——使学生明白问题的意思。如果是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还不能叫点拨,最多只能叫复述问题。如果是由于教师的表述和学生的理解造成的障碍,这时候,我们教师就要抓住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提问方式,换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虽然这是课堂点拨中看似最简单、启发价值较低的一种点拨,但决不是应该被忽视的,如果学生连问题都没弄明白,又怎么可能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呢?
(二)找不到思维的起点。数学课解应用题时,应从条件、问题入手,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思维的起点。政治教学中思维的起点不如数学实在、单纯,内容不同,起点也不同,可以说千变万化,但这个起点肯定是存在的。任何思维都是有目的性的,失去思维的起点也等于失去了方向,思维就会陷入盲目、混乱之中,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找不到思维起点在教学中通常有三种外在的表现:一是沉默,完全不知道从何说起。二是方向混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非常明白,思维也非常积极,但就象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答不到点子上来。三是思维误导,一个人站起来答错了,后边的人受了第一位同学思维方向误导,跟着错。这三种情况是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几种需要老师点拨情形,都要求教师点拨时提纲挈领,帮助学生找到“入口”,明确思考的方向。
(三)表面通而实际未通。什么叫表面通而实际未通呢?我认为这个问题通常表现为两种现象:
一种是部分好学生的正确回答起了迷惑作用,看起来人人都会说,就觉得学生懂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还云里雾里,没理清头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老师上公开课抽好学生,而实际教学中却总喜欢抽了优生还要抽差生的根本原因。因为每位教师都明白几位优生的正确回答并不能代替全班的理解。
另一种是字面意思的理解起了迷惑作用,也就是学生能跟着字典或教材鹦鹉学舌照搬下来,而并没有理解内在的深层的含义。这两种现象因为披着“答案正确”的外衣,所以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有敏锐的透视能力,看到学生正确答案后的实质。这时候,我们的点拨就应该是一种“主动出击”。
二、怎样点拨
一位著名的老师说得好,点拨就是像给猜谜语的人提示一下“朝哪儿猜”那样,为学生提供一点线索,揭露一点端倪鼓励学生去发现。我们发现了问题,找准了原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顿悟,一点就醒呢?这就要看我们教师怎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形式给学生提供线索了。点拨的方法很多,大家用得最多的就是追加提问这种方法,但是因为我的题目是课堂教学巧点拨,强调个巧字,所以我在这里另外给大家介绍两种我认为比较巧妙的点拨方法。
1.无声的点拨。当学生思维阻塞时,并不一定非要用语言的方式点拨。我们还可以用手势、目光、表情等身体语言,或简笔画、图片、动画演示等作无声的点拨。这样,既不需要我们老师动口,又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些形式都是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注重直观形象具体。所以特别适用于较为抽象的或对学生来说较为生僻的内容。至于手势、目光、表情等身体语言,我们大家在教学中没少用。这些手段所取得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相信大家都曾体会过,这里不多讲。
2.以读代问。目前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常听到一个术语“以读代讲”,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强调的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体会,理解。那么“以读代问”实际上也是借用这样一个原理。
三、点拨的程序
(一)具体做法
1.教师根据大纲、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把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编成一个个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大量的事实证明,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真正领会教材的实质,对教材的处理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问题的设计首先必须要有层次性,高、中、低都有,让每个学生都能解决一些问题。其次,题目要编得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再次,问题要编得有典型性,能让每个学生触类旁通。最后,问题的设计要有全面性,最好能概括本框、本节、本课书的内容,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是大有帮助的。此外,要从知识升华、认识能力到理解、运用能力、教育思想等方面,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来解决问题。总之,问题的设计要合理,具有启发性,问题的水平从识记到分析综合,要有多层次多角度,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在问题的引导下步步深入和提高。
2.第二步是让学生练中碰壁。练习可以是笔练、也可以是自学、观察、实验、猜想、朗读、讨论、制作、表演、或是搞调查、听录音、做游戏等等。练习的目的是 让每个学生暴露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让每个学生产生困惑的心理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听讲的方向性和选择性。在练习中,教师要把握提出问题的节奏,不能太快或太慢,要让每个学生能读完、看完、练完,同时强调学生的群体参与,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问题疑难和知识错漏。此时,教师必须巡视教室中的所有学生练的情况,学生练习过后,迫切需要教师解难释疑,教师就要抓住时机,进行点拨。
3.讲评点拨。教师的点拨要有的放矢,围绕教学重点和学生难点,着重知识难懂处,概念模糊处,应用易错处,实验难做处和思路难通处。其具体应该做到:首先要讲清思路,包括课文大内容或每一个问题。其次,要讲清学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要有重点地点拨,尽量做到显其要处,隐其全。第三,讲清技巧,突破难点,化开学生的疑团。做练习时要相信自己第一感觉,注重学习方法的积累,多运用有效记忆法去记政治概念、原理等等。总之,讲评点拨要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原则,不能满堂灌或一言堂。
4.巩固消化。学生知识目的在于识记内容、运用知识提高能力,这就需要实践。巩固消化可以通过再练习或是测验进行,皆在促进使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另外学生在老师的要求、指导下还可以自己出题考自己或考别人,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深挖教材,提高能力。
(二)点拨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只能扮导演角色进行点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学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在课堂上自学,去求索、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备好课,达到精讲精练。不是用强硬的态度命令学生去学习,而是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去感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学生在这个能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逐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模仿学习到创造学习,从依赖学习到自主学习,从无把握的尝试到有胆有识敢于负责,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2.要强调全面性和全体性与学生个性结合起。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的练习,一定是该节的全部知识,从各个方面去提出和把握,要求达到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练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全盘考虑,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智慧不应当用于压制而应当用于引路与照路”,以唤醒学生的丰富个性。其实,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就表现在他能从类似的学生身上看出微妙的差别,并为这种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以满足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才让每一个学生都摘到果实。
3.要教会学生会学习,巩固消化要有发展性。点拨式教学模式一定要注意先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自读、自思、自求索,如何做练习等等。另外,巩固消化的练习一定是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让学生在通过学习之后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达到在知识积累基础上达到自我发展。另外,问题的设计一定是与时俱进的,只有把社会的热点、焦点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去乐学,才能在老师的点拨下去,去深挖教材内容和评析社会新闻,达到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总之,一种新的模式的运用肯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地本教材、学生特点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政治创新型课 点拨式教学
如果要问我们老师上公开课最担心,最着急的是什么?那就莫过于学生回答不上来你所提出的问题。固然,我们的问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目的也是希望通过提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启发教学的宗旨。但是,由于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学生知之不多,能力、智力发展有限,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障碍。回答也不尽师意,往往不能一步到位,甚至出现思维停滞或者混乱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拉一把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点拨。所谓“点”就是指给学生某种启发性的指示,起推动学生阅读、思考、想象的作用。“拨”就是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在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知道,适时而巧妙的点拨,不仅能积极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更能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束缚,获得新的发展。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诱导、点拨作用,更好地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想从以下三方面来谈:
一、什么情况需要点拨?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老师点拨当然首先得找准原因。点到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方能显示出点拨的意义。所谓要害处,是指学生思维受阻的地方;所谓迷惑时是指学生思维混乱,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既紧张又活跃,如沸腾的岩浆,一旦找到出口就会喷涌而出,关键是我们老师要能捕捉到这个信息,找准问题的原因,才可能引出思维的洪流。我归纳了一下,引起学生思维阻塞的情况大致有三种:
(一)没弄懂题意。由于学生方面的注意力未集中、理解能力欠缺,或由于教师方面的提问表述不清,用词晦涩难懂,有时会造成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题意不明白,以至于闹出答非所问的笑话来。这时候我们点拨的目的就很明确——使学生明白问题的意思。如果是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还不能叫点拨,最多只能叫复述问题。如果是由于教师的表述和学生的理解造成的障碍,这时候,我们教师就要抓住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提问方式,换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虽然这是课堂点拨中看似最简单、启发价值较低的一种点拨,但决不是应该被忽视的,如果学生连问题都没弄明白,又怎么可能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呢?
(二)找不到思维的起点。数学课解应用题时,应从条件、问题入手,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思维的起点。政治教学中思维的起点不如数学实在、单纯,内容不同,起点也不同,可以说千变万化,但这个起点肯定是存在的。任何思维都是有目的性的,失去思维的起点也等于失去了方向,思维就会陷入盲目、混乱之中,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找不到思维起点在教学中通常有三种外在的表现:一是沉默,完全不知道从何说起。二是方向混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非常明白,思维也非常积极,但就象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答不到点子上来。三是思维误导,一个人站起来答错了,后边的人受了第一位同学思维方向误导,跟着错。这三种情况是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几种需要老师点拨情形,都要求教师点拨时提纲挈领,帮助学生找到“入口”,明确思考的方向。
(三)表面通而实际未通。什么叫表面通而实际未通呢?我认为这个问题通常表现为两种现象:
一种是部分好学生的正确回答起了迷惑作用,看起来人人都会说,就觉得学生懂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还云里雾里,没理清头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老师上公开课抽好学生,而实际教学中却总喜欢抽了优生还要抽差生的根本原因。因为每位教师都明白几位优生的正确回答并不能代替全班的理解。
另一种是字面意思的理解起了迷惑作用,也就是学生能跟着字典或教材鹦鹉学舌照搬下来,而并没有理解内在的深层的含义。这两种现象因为披着“答案正确”的外衣,所以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有敏锐的透视能力,看到学生正确答案后的实质。这时候,我们的点拨就应该是一种“主动出击”。
二、怎样点拨
一位著名的老师说得好,点拨就是像给猜谜语的人提示一下“朝哪儿猜”那样,为学生提供一点线索,揭露一点端倪鼓励学生去发现。我们发现了问题,找准了原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顿悟,一点就醒呢?这就要看我们教师怎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形式给学生提供线索了。点拨的方法很多,大家用得最多的就是追加提问这种方法,但是因为我的题目是课堂教学巧点拨,强调个巧字,所以我在这里另外给大家介绍两种我认为比较巧妙的点拨方法。
1.无声的点拨。当学生思维阻塞时,并不一定非要用语言的方式点拨。我们还可以用手势、目光、表情等身体语言,或简笔画、图片、动画演示等作无声的点拨。这样,既不需要我们老师动口,又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些形式都是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注重直观形象具体。所以特别适用于较为抽象的或对学生来说较为生僻的内容。至于手势、目光、表情等身体语言,我们大家在教学中没少用。这些手段所取得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相信大家都曾体会过,这里不多讲。
2.以读代问。目前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常听到一个术语“以读代讲”,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强调的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体会,理解。那么“以读代问”实际上也是借用这样一个原理。
三、点拨的程序
(一)具体做法
1.教师根据大纲、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把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编成一个个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大量的事实证明,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真正领会教材的实质,对教材的处理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问题的设计首先必须要有层次性,高、中、低都有,让每个学生都能解决一些问题。其次,题目要编得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再次,问题要编得有典型性,能让每个学生触类旁通。最后,问题的设计要有全面性,最好能概括本框、本节、本课书的内容,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是大有帮助的。此外,要从知识升华、认识能力到理解、运用能力、教育思想等方面,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来解决问题。总之,问题的设计要合理,具有启发性,问题的水平从识记到分析综合,要有多层次多角度,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在问题的引导下步步深入和提高。
2.第二步是让学生练中碰壁。练习可以是笔练、也可以是自学、观察、实验、猜想、朗读、讨论、制作、表演、或是搞调查、听录音、做游戏等等。练习的目的是 让每个学生暴露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让每个学生产生困惑的心理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听讲的方向性和选择性。在练习中,教师要把握提出问题的节奏,不能太快或太慢,要让每个学生能读完、看完、练完,同时强调学生的群体参与,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问题疑难和知识错漏。此时,教师必须巡视教室中的所有学生练的情况,学生练习过后,迫切需要教师解难释疑,教师就要抓住时机,进行点拨。
3.讲评点拨。教师的点拨要有的放矢,围绕教学重点和学生难点,着重知识难懂处,概念模糊处,应用易错处,实验难做处和思路难通处。其具体应该做到:首先要讲清思路,包括课文大内容或每一个问题。其次,要讲清学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要有重点地点拨,尽量做到显其要处,隐其全。第三,讲清技巧,突破难点,化开学生的疑团。做练习时要相信自己第一感觉,注重学习方法的积累,多运用有效记忆法去记政治概念、原理等等。总之,讲评点拨要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原则,不能满堂灌或一言堂。
4.巩固消化。学生知识目的在于识记内容、运用知识提高能力,这就需要实践。巩固消化可以通过再练习或是测验进行,皆在促进使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另外学生在老师的要求、指导下还可以自己出题考自己或考别人,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深挖教材,提高能力。
(二)点拨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只能扮导演角色进行点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学生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在课堂上自学,去求索、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备好课,达到精讲精练。不是用强硬的态度命令学生去学习,而是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去感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学生在这个能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逐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模仿学习到创造学习,从依赖学习到自主学习,从无把握的尝试到有胆有识敢于负责,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2.要强调全面性和全体性与学生个性结合起。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的练习,一定是该节的全部知识,从各个方面去提出和把握,要求达到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练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全盘考虑,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智慧不应当用于压制而应当用于引路与照路”,以唤醒学生的丰富个性。其实,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就表现在他能从类似的学生身上看出微妙的差别,并为这种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以满足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才让每一个学生都摘到果实。
3.要教会学生会学习,巩固消化要有发展性。点拨式教学模式一定要注意先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自读、自思、自求索,如何做练习等等。另外,巩固消化的练习一定是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让学生在通过学习之后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达到在知识积累基础上达到自我发展。另外,问题的设计一定是与时俱进的,只有把社会的热点、焦点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去乐学,才能在老师的点拨下去,去深挖教材内容和评析社会新闻,达到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总之,一种新的模式的运用肯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地本教材、学生特点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