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视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要从名著阅读中汲取营养,养成自觉阅读习惯;要优化时间策略,注重方法指导;要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
关键词:认识 习惯 时间 方法 活动 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期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其中初中必读名著12本,自主阅读名著24本。那么名著阅读的现状怎样?怎样推进名著阅读,让学生学有所收获呢?笔者将对此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互联网信息高度密集的今天,“短视频”取代文字甚至图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文学名著很少有人问津。社会大环境也对正处于三观塑造时期的初中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名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因生活时空不同难以获得初中生的认同。安徽中考名著阅读只占4分,获取这项分数耗时费力。综上,大环境对名著阅读的冲击,经典名著自带的“隔阂”属性与不高的应试分值,使当下学生对名著阅读兴趣缺失。
在名著阅读的实践中,则存在以下三种情况:一是阅读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一部分学生只阅读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做一做老师编写的练习题,名著阅读只停留在口头上。二是阅读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仅凭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推荐书目中感兴趣的章节读一读,不感兴趣的则不闻不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未能实现整本书阅读,从而无法获得完全的文化印象。三是满足于走马观花,只在乎故事是否精彩,人物是否有趣,至于文本中人物形象、作品主题及写作特色就很少顾及了。急功近利的思想、沉重的课业负担、匮乏的理论指导、呆板单一的形式使初中生的名著阅读流于形式,处境尴尬,现状令人担忧。
二、名著阅读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认识,养成习惯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文学名著既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升华其人文精神。高度认识这一点,让阅读变为自觉行为。
名著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水浒传》让我们欣赏到北宋末年以宋江起义为首,众多的草莽英雄被逼上梁山、反抗欺压与暴政,后又投降朝廷、帮助镇压反宋势力的故事。作品告诉人们农民起义的根源及其局限性。《子夜》通过20世纪30年代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奋斗经历,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告诉人们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引领中国革命的道路。《变形记》则通过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离奇故事,传递出一则荒诞的现代寓言,启示人们警惕工业文明,永葆对个人幸福的追求。
名著阅读可以让我们欣赏到诸多的文学典型。舌战群儒,火烧赤壁,诸葛亮是“智慧”与“忠贞”的典范。
为救采珠人与鲨鱼搏斗,为救战友与章鱼决战,尼摩船长可谓天性善良,勇敢镇定。
名著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杨修才华横溢,聪敏过人。教改园门,分食酥饼,谮害曹丕,为植作答,揣摩曹意,惑乱军心。杨修卖弄聪明,锋芒毕露,结果惨遭杀害。杨修之死将中国人需含蓄内敛、谦逊为人的处世信条阐释得无比清晰。贝多芬十七岁丧母,养育弟弟,支撑家庭;面目丑陋,难成婚姻,备受情感的煎熬;失去听力,仍潜心创作,终于赢来了《欢乐颂》的问世。“牢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对遭遇挫折与不幸的人们的谆谆告诫。
只有高度认识名著阅读对知识和素养的提升作用,才能正视名著阅读的紧迫性,从而让学生翻开书本,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优化时间,注重引导
为克服名著阅读的随意性、浮泛性,需要优化时间策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久久为功,才见成效。
1.优化时间策略。要处理好教材教学与名著阅读的关系,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避免面面俱到;谋划突破难点的方法,力争事半功倍,从而减少课文教学时间,把每周安排的阅读课真正交给学生。要从每周的课外活动中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时间,形成一定的阅读方案,如“走近鲁迅”“我最喜欢的西游故事”等,从而让阅读落到实处。倡导绿色作业理念,精心设计课后练习,避免机械性和重复性的刷题,减少不必要的考试次数,为学生的名著阅读提供时间保障。
2.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文本理解为向解释者开放的意义空间”。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想象性作品,它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且留有很多意义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诠释。每个读者生活在特定的时空中,个性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对作品的不同理解。现实生活中,有学生从《心声》中李京京身上读出了留守儿童的自卑,从《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身上读出了小市民的辛酸,学生的见解有新意。我们要重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使阅读变为“悦读”。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幫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学期初要让学生知晓阅读书目,据此制定阅读计划,对阅读的目标、时间、进度、方法等要有明确的规定。初中学段的目标要有层级性,循序渐进,以量变促质变。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采取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的阅读量有所提高;其次,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小博大,触类旁通;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加用思维导图,罗列人物关系,理清故事发展线索,摘抄好词好句等,使学生阅读的收获沉淀于纸面。要引导学生走出歪曲文本的误区。把作家作品放进历史环境中进行阐释和评价。中学生从《江南春》(唐·杜牧)中看到烟雨江南的美景,从《孤独之旅》中的父亲身上看到对儿子前途命运的漠视,从《愚公移山》中看到易地搬迁的必要。这一切说明“读者的自发主体图式中的当代生活经验和价值的封闭性压倒了开放性,造成了对经典文本的肆意歪曲”。教师宜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意义指向的区域。
(三)组织活动,激发兴趣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特点,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系列活动,激发其兴趣,让名著阅读走向深入。
1.朗诵会。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宜于诵读,在朗诵中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把握重音,读出感情。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与听读,学生对作品的主旨与情感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2.故事会。叙事作品吸引初中生的首先是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讲故事,学生乐在其中。笔者曾参加过同事组织的“水浒人物故事会”,学生认真阅读原著后准备充分,叙说绘声绘色。学生讲故事、听故事,进而领会小说构造情节的方法。
3.作品剧。将作品改写成话剧,组织表演。改写及表演的过程需要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笔者曾观赏过将契诃夫的《变色龙》与欧·亨利的《警察与小偷》改编成的话剧,表演者举手投足,独白对白,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性格均有所流露。
4.鉴赏会。邻校的一位老师曾组织过“水浒人物形象鉴赏会”。会前要求学生重点阅读《水浒传》中关于李逵与鲁达的相关情节,从社会背景、嗜好脾气、处事方式、命运与结局等方面去认识人物。鉴赏会上学生畅所欲言,其中言之成理、可圈可点处不时呈现。笔者曾要求学生评点莫泊桑短篇小说情节构思的特点。鉴赏会上,“善于制造悬念”“善于制造误会”“情节生动曲折”“情节波澜起伏”“情节发展符合人物的性格,但又出乎读者的意料”,学生们的观点不一而足,精彩纷呈,课堂气氛热烈,听者兴趣盎然。
赞科夫曾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保有浓厚兴趣,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名著阅读中去,从而深入地解读文本,汲取人生成长的营养。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认识 习惯 时间 方法 活动 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期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其中初中必读名著12本,自主阅读名著24本。那么名著阅读的现状怎样?怎样推进名著阅读,让学生学有所收获呢?笔者将对此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互联网信息高度密集的今天,“短视频”取代文字甚至图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文学名著很少有人问津。社会大环境也对正处于三观塑造时期的初中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名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因生活时空不同难以获得初中生的认同。安徽中考名著阅读只占4分,获取这项分数耗时费力。综上,大环境对名著阅读的冲击,经典名著自带的“隔阂”属性与不高的应试分值,使当下学生对名著阅读兴趣缺失。
在名著阅读的实践中,则存在以下三种情况:一是阅读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一部分学生只阅读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做一做老师编写的练习题,名著阅读只停留在口头上。二是阅读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仅凭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推荐书目中感兴趣的章节读一读,不感兴趣的则不闻不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未能实现整本书阅读,从而无法获得完全的文化印象。三是满足于走马观花,只在乎故事是否精彩,人物是否有趣,至于文本中人物形象、作品主题及写作特色就很少顾及了。急功近利的思想、沉重的课业负担、匮乏的理论指导、呆板单一的形式使初中生的名著阅读流于形式,处境尴尬,现状令人担忧。
二、名著阅读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认识,养成习惯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文学名著既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升华其人文精神。高度认识这一点,让阅读变为自觉行为。
名著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水浒传》让我们欣赏到北宋末年以宋江起义为首,众多的草莽英雄被逼上梁山、反抗欺压与暴政,后又投降朝廷、帮助镇压反宋势力的故事。作品告诉人们农民起义的根源及其局限性。《子夜》通过20世纪30年代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奋斗经历,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告诉人们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引领中国革命的道路。《变形记》则通过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离奇故事,传递出一则荒诞的现代寓言,启示人们警惕工业文明,永葆对个人幸福的追求。
名著阅读可以让我们欣赏到诸多的文学典型。舌战群儒,火烧赤壁,诸葛亮是“智慧”与“忠贞”的典范。
为救采珠人与鲨鱼搏斗,为救战友与章鱼决战,尼摩船长可谓天性善良,勇敢镇定。
名著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杨修才华横溢,聪敏过人。教改园门,分食酥饼,谮害曹丕,为植作答,揣摩曹意,惑乱军心。杨修卖弄聪明,锋芒毕露,结果惨遭杀害。杨修之死将中国人需含蓄内敛、谦逊为人的处世信条阐释得无比清晰。贝多芬十七岁丧母,养育弟弟,支撑家庭;面目丑陋,难成婚姻,备受情感的煎熬;失去听力,仍潜心创作,终于赢来了《欢乐颂》的问世。“牢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对遭遇挫折与不幸的人们的谆谆告诫。
只有高度认识名著阅读对知识和素养的提升作用,才能正视名著阅读的紧迫性,从而让学生翻开书本,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优化时间,注重引导
为克服名著阅读的随意性、浮泛性,需要优化时间策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久久为功,才见成效。
1.优化时间策略。要处理好教材教学与名著阅读的关系,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避免面面俱到;谋划突破难点的方法,力争事半功倍,从而减少课文教学时间,把每周安排的阅读课真正交给学生。要从每周的课外活动中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时间,形成一定的阅读方案,如“走近鲁迅”“我最喜欢的西游故事”等,从而让阅读落到实处。倡导绿色作业理念,精心设计课后练习,避免机械性和重复性的刷题,减少不必要的考试次数,为学生的名著阅读提供时间保障。
2.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文本理解为向解释者开放的意义空间”。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想象性作品,它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且留有很多意义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诠释。每个读者生活在特定的时空中,个性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对作品的不同理解。现实生活中,有学生从《心声》中李京京身上读出了留守儿童的自卑,从《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身上读出了小市民的辛酸,学生的见解有新意。我们要重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使阅读变为“悦读”。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幫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学期初要让学生知晓阅读书目,据此制定阅读计划,对阅读的目标、时间、进度、方法等要有明确的规定。初中学段的目标要有层级性,循序渐进,以量变促质变。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采取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的阅读量有所提高;其次,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小博大,触类旁通;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加用思维导图,罗列人物关系,理清故事发展线索,摘抄好词好句等,使学生阅读的收获沉淀于纸面。要引导学生走出歪曲文本的误区。把作家作品放进历史环境中进行阐释和评价。中学生从《江南春》(唐·杜牧)中看到烟雨江南的美景,从《孤独之旅》中的父亲身上看到对儿子前途命运的漠视,从《愚公移山》中看到易地搬迁的必要。这一切说明“读者的自发主体图式中的当代生活经验和价值的封闭性压倒了开放性,造成了对经典文本的肆意歪曲”。教师宜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意义指向的区域。
(三)组织活动,激发兴趣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特点,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系列活动,激发其兴趣,让名著阅读走向深入。
1.朗诵会。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宜于诵读,在朗诵中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把握重音,读出感情。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与听读,学生对作品的主旨与情感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2.故事会。叙事作品吸引初中生的首先是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讲故事,学生乐在其中。笔者曾参加过同事组织的“水浒人物故事会”,学生认真阅读原著后准备充分,叙说绘声绘色。学生讲故事、听故事,进而领会小说构造情节的方法。
3.作品剧。将作品改写成话剧,组织表演。改写及表演的过程需要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笔者曾观赏过将契诃夫的《变色龙》与欧·亨利的《警察与小偷》改编成的话剧,表演者举手投足,独白对白,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性格均有所流露。
4.鉴赏会。邻校的一位老师曾组织过“水浒人物形象鉴赏会”。会前要求学生重点阅读《水浒传》中关于李逵与鲁达的相关情节,从社会背景、嗜好脾气、处事方式、命运与结局等方面去认识人物。鉴赏会上学生畅所欲言,其中言之成理、可圈可点处不时呈现。笔者曾要求学生评点莫泊桑短篇小说情节构思的特点。鉴赏会上,“善于制造悬念”“善于制造误会”“情节生动曲折”“情节波澜起伏”“情节发展符合人物的性格,但又出乎读者的意料”,学生们的观点不一而足,精彩纷呈,课堂气氛热烈,听者兴趣盎然。
赞科夫曾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保有浓厚兴趣,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名著阅读中去,从而深入地解读文本,汲取人生成长的营养。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