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包”主题写作详解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abb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学相长、兼容并蓄、无所不包、求同存异、宽容、理解、大同、虚怀若谷、海纳百川……
  名人名言
  1.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菜根谭》
  2.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司马相如《难蜀父老》
  翻译:构思时思绪联翩,什么都能想象到。勤于思考, 上至于天下达于地, 没有不在想象的范围内。
  3.博取众长的作家是最富有的作家。——塞·约翰逊
  4.兼容并包,百家争鸣。——蔡元培
  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6.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曾写道:“陕西、西安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舞台之一,周、秦、汉、唐这样几个声威远播、最具影响力的王朝均建都于此,从而留下了‘长安自古帝王州’的赞誉诗句。以古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连接东方与西方文明,促进了两大文明的交流与交融,同时也把西安这片富饶的土地推向世界,使之在人类文明交往的史册上占有重要位置。”
  参考论点
  1.兼容并包,彰显人生;2.兼收并蓄,去芜取菁;3.求同存异,兼收并蓄;4.学习包容,百家争鸣。
  必备素材
  1.有人说,包容是一门精湛的艺术。确实,只有真正尝试去以包容之心待人,以包容之心处事,方能了解个中真味。有包容的气量、坦荡的心胸,方能有他人没有的那份坦然与豁达。《菜根谭》智慧地告诉人们: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
  2.博取众长,兼容并包绝不是毫无挑选地网罗所有的东西,而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是运用脑髓的借鉴。“法国的香粉”“德国的废枪炮”这类对我们无用的东西可以统统弃之不顾,而拿来一些先进的制度、思想、文化。对待一切事物以自身的需求为准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不难有进步和收获。
  3.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兼容并包的时代,多元的文化让我们见识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英语的便捷流畅,汉语的丰富优美……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这些灿烂的文明结晶成为构成这个时代的鲜明特点。兼容并包的时代会是一个繁荣璀璨、充满奇迹的时代,而博取众长的人则会是一个进取创新、永不止步的人。永远不要停止“拿来”,也永远不应停止博取众长的意识以及兼容并包的精神,那便会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加辉煌!
  4.“容”的本质是吸收精华。毛泽东有过经典概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吸收是外来的优秀文化,传承本民族中优秀的文化,然后我们的文化才能保鲜而充满活力。那些不符合国情民生的,剔除就是。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让我们更具自信,更加强大。
  精读范文
  求同发展,存异共荣
  □单天
  当历史如车轮向前滚滚而去,当人类的世界如阡陌交织成网,共同的价值体系与文化内涵交融在了一起,不同的民族精神与发展战略彼此对立却又彼此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像一面旗帜让不同的人登上世界的大船,不再迷失方向,却也让他们发散出不同的光芒,让世界丰富而多彩。
  求同求的是共同的价值体系。无论是《活着》中坚强面对惨淡人生的福贵,还是《触不可及》中走出残疾阴影的乐观的特若斯,再或者是《阿甘正传》中为国为家都奋不顾身的阿甘,他们的情感都是共通的,他们的追求都是相似的。一切真善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我们无论身处哪个地方可以用心体会的。所以我们会因为同一件事、同一首歌而微笑哭泣。我们追求和平的盛世,反对战争的硝烟;追求双赢的发展,反对独大的统治;追求平等的对待,反对歧视的眼光。尽管世界尚未大同,但我们一直在追逐的路上。
  存异存的是丰富的文明与精神。若你见过印度的歌舞风情,法国血液中的浪漫意韻,冰岛维京的孤傲气质,以及世界上万千民族缱绻多样的文化色彩,你会明白,正是这些不一样的风俗造就的文明,让生命的火花绚烂多姿。当习主席出席坦桑尼亚时,那原始而奔放的鼓舞热情地迎接着来访客人;杭州G20峰会上,《梁祝》的多乐器演奏感染了在座的异国领导人们。多样的文化甚至起了交流桥梁的作用,人类在交流中完善自我,在互鉴中成长自我。在这个信息畅通的时代,存异更是一种博大胸怀的体现。
  共同的,我们追求;不同的,我们接纳。虽然世界上依然有人固步自封,但时代的洪流他们无法阻挡,历史的发展他们不得不接受。而我们要做的,便是继续推动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让世界更加趋向公平与美好,丰富与幸福。
  万物相生,在顺应当下时代的思想中追求理想,求同发展,存异共荣,这便是人类的大同。
  学习要点
  学习文章的视野开阔和思辨能力。
  文章标题观点清晰,审题切合题意。“求同发展,存异共荣”体现出考生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具有思辨性。写作在具体的语境中论述,写作主体意识明显,属于真实的写作。关注国家大事,聚焦社会热点,体现出来的眼界广阔,精神面貌阳光积极,有担当有勇气。文章材料丰富充实新颖,结构较为明朗,层次丰富清晰,视野开阔高远,富有较强的思辨能力。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这些年, 大学校园里藏龙卧虎:“80后”甘相伟在北京大学当保安, “甘愿为心中的梦想站岗”,工作之余,溜进课堂蹭课,听名师讲座,泡图书馆,以成人高考身份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并创作《站着上北大》走红网络, 毕业后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杭州电子科大的一位宿管阿姨汤杏芳, 利用工作间隙,6年时间写下了6部中长篇网络小说,成为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的会员并担任了杭州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王莉红是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首邑学校的一名教师。该校学生大多是贫困户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两年前,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毕业的她来到了这里。“当你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家庭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王莉红义无反顾地将所有的爱倾注在这些孩子身上,每天早上6点半出门,晚上9点才能回家,熬夜成了家常便饭。王莉红说:“两年多来,我品尝到了教师的艰辛,但我的付出能为
【例文】  余秋雨说:一座普通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地上有多少热闹的镜头;一座高贵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天上有几抹孤独的云霞。但我认为,高雅诞生于世俗,即使再孤独的云霞,也无法脱离地上亲切的烟火气息。  许多高雅源于对世俗的思考,时代特征、世俗背景造就了深度的思考。巴金被认为是大都市上海高尚的存在,他的作品魅力源于高度的思考,源于忧郁与安静,因此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所透露出的高雅与城市的喧嚣格格不入。但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百年前如陈望道这样的历史人物,可以为当下的年轻人做出指引。百年前的他们和我们一样,正值青年时期,有担当,有抱负,最终他们做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选择。百年后的今天,陈望道身上体现出的永不褪色的时代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2021年1月18日,我们迎来陈望道诞辰130周年纪念日。  文本解读:山东省莱州一中 付贵丽  角度一:探索学术救国之道。  陈望道少年时
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很年轻,没有看到盛世如斯。他们很不幸,生在那样黑暗的年代,与中华民族一同挣扎于谷底。但他们如赤子一般,怀抱着理想,充满着对新世界的期待,像一朵朵闪着金光的浪花,汇入历史的洪流。今天的青年抚摸着黑白照片里的年轻面庞,很想告诉百年前的90后、00后: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因为有你们,这个新中国如您所愿——  他们说  神州赤县,古称天府,胡以至今徒有万木秋声、萧萧落叶之悲,昔时繁华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一首题为《送母回乡》的古体诗,在各大网站和诗词读本上广为传播,并被署名为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然而,据考证,其真实作者实际上是当代诗人寓真。令人尴尬的是,这首署名以讹传讹的诗不仅入选了大量少年儿童诗词读本,甚至被冠以“小学必背”进入各种音视频课程加以贩售。  熟悉李商隱诗歌的人,就算没有经过认真考证,大概也会对这首诗的语言产生疑窦。李商隐的作品精巧华丽,擅长用典,善于描写
外形像一床大红花棉被、成人肝脏的大剧院,形似“巨人接吻”的娱乐设施,山寨国外城堡造型的酒店,拙劣模仿天坛的杂技剧院……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评选的2020年度“中国十大丑陋建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那些形态怪诞、尺度失调、立意低俗的上榜“丑”建筑,被网民吐槽“辣眼睛”“败胃口”。尤其一些斥巨资打造的城市地标建筑,更是被网友吐槽破坏家乡形象、城市风貌。  建筑是生活的容
沉思翰藻,历久弥香  江西省兴国县第三中学沉香文学社(原路遥文学社),创建于2016年,办有校刊《路遥》。2020年更名为沉香文学社,校刊相应改为《沉香》,取义“沉思翰藻,历久弥香”。  沉香文学社目前有新老社员200人左右,均是一群对文学对生活充满热爱和理想的青少年,他们喜爱阅读,勤于思考,热爱写作,曾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  指导教师:钟贤芬、刘友华、张园灯、郑世荣  上榜理由:★★★
在抖音上,“蜀中桃子姐”这个账号有近两千万粉丝,靠直播农妇做饭获赞1.7亿。乍看你可能很难理解关注者们究竟在看些什么——虽说每条视频均围绕一道菜的制作为主题,但它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烹饪教程”或“吃播”视频,也不是在刻意展现某种“生活方式”、践行某种“生活理念”。  “桃子姐”名叫龚向桃,32岁,出生在自贡荣县下面的村庄里。她就是一个普通农妇,每天做饭、照顾小孩、收拾家务等就是她的主要工作。从早上
文题  材料一: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