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嫫尼惹》意思为《妈妈的女儿》。她是彝族民间流传最广、内容最丰富和保存比较完整的一部叙事长
诗。一提起《阿嫫尼惹》,人们想到的总是包办买卖婚姻、女儿失去自由、受尽折磨和男尊女卑。我认为
除了这些以外,她还是一部与汉族《女儿经》相类似的教育彝族妇女的教科书,是一本彝族妇女必读的书
籍。书中以典型的实例讲诉了《阿嫫尼惹》如何为人处事、尊老爱幼,如何勤劳治家、衣着打扮、待人接
物等等,从而追求自己美好人生。更主要的是《阿嫫尼惹》渐渐演绎成了今天的彝族哭嫁歌。
一、《阿嫫尼惹》其人
刚刚接触到《阿嫫尼惹》时,我认为她是千千万万个彝族妈妈女儿的代表。一切真善美都在女儿的身上得
以完整的体现了,一切人间的苦乐,妈妈的女儿也都经历了。后来才知道妈妈的女儿确有其人,她是四川
省凉山州普格县人,生活在普格的阿尼山下,是阿尼家族人,她漂亮、聪明、能干,很受邻里、前辈和同
伴的喜欢。只是因为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说之言"不可抗拒,婚姻遭受极大的不幸,最后悲惨死去。
她的一生非常典型,人们为了牢记她,怀念她,赞颂她,把她的故事用她自己平时讲述的民间流传方式,
再把她精美的语言表述串联起来,自然形成了口口相传的今天我们读到的彝族著名的《阿嫫尼惹》。旧社
会父母的决定是不可抗拒的,女儿只能遵从,女儿不可能去指责父母的决定,所以只有采取诉苦、怀念、
回忆的方式来怪罪自己苦命,道出自己的悲惨命运。因此女儿的聪明才智就在诗的字里行间一一体现出来
,诗里运用了许多妈妈的女儿的经典语句,使一些经典的名句传唱至今,经久不衰。传说古时彝族妇女都
非常聪明,比如:兹咪阿吉、孜孜尼扎、阿依曲布、嘎莫阿妞、布阿诗嘎微等等,聪明过头,压倒了彝族
男性。为了制服彝族妇女们的智慧不超过男人,后来彝族男人们商量决定:给已婚生子的彝族妇女戴上一
个"金箍咒"-- 一个黑色的里面收起来的头帕。寓意收回她们的智慧,不让她们超过男人。彝语格言说:
女人只能"上上阁楼,走走屋檐下,"不让他们走得更远。彝语格言还说:"女人不处理俩家事,锅庄不能
做桥墩"。
二、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
诗的开头:"妈妈的女儿哟!人说高山乐趣多,高山未必真快乐,在那绵绵山脉上,只有羊儿最快活。人
说草原乐趣多,草原未必真快乐,在那朗朗草原上,只有云雀最快活。人说世间快乐多,世上未必真快乐
, 蜂巢般的人世上,只有女人不快活。挺秀树木长林中,山火一来尽烧灼,清冽流水过山涧,条条乱石
来撞磕,翠绿芳草生原野,牲畜踩吃难久活,俊秀的姑娘在彝家,个个都要受折磨。"人世间仿佛一切都
很美好,其实这都是表面的。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没有不被风吹雨打的。说明人来到这个世界哪有不受苦
的?所以人世間也没有一个不受苦的女儿,也就是说女儿注定是要受苦的。这里说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
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受苦的人,只是世间的苦各有不同罢了。
这已经是我无数次阅读《阿嫫尼惹》了,我还是依然喜欢诗的前部分,从女儿出生到女儿出嫁,这段时间
女儿在父母身边快乐的生活,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可谓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具体说,《阿
嫫尼惹》的前部分叙述了女儿从出生开始,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到成长为落落大方的姑娘,然后
嫁到婆家。整个过程充满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演绎到今天就成了非常有名的彝家"哭家歌"。在女儿出
嫁时,以唱"哭嫁歌"的形式来回忆女儿的成长过程,回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女儿的思念之情。
《阿嫫尼惹》里大量运用了拟人句,排比句,不仅读来朗朗上口,也讲究押韵。还运用彝族最爱的最常用
的数词,比如"三"、"七"、"七十七"、"九"、"九十九"等,"祝福来日,荞子永远黄澄澄,鸡婆永远黄生
生,女儿前程金灿灿,迎来邻里姨姨七十七,七十是句口头禅,七个是真言,摆出彩盔彩勺七十七,七十
是句口头禅,实说是七件,裹婴毡布九幅大,九幅是句口头禅,实有三幅宽,洗婴净水九满坛,九坛是句
口头禅,实在是三坛。" "妈妈的女儿哟,女儿出世第三天,打开九折围栅看,有只花腿大阉羊,出牧它
领头,收牧它压尾,宰来做顿剪发饭。祝福来日,女儿步履轻盈,羊儿步子矫键。九十九位邻居姨姨来道
喜,口说九十是习惯,九位是实言,九十九件彩盔彩勺摆满屋,九十又是习惯语,九件是实言"。女儿出
嫁告别家乡时,运用了很多拟人句,一方面采用这些写作手法也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常用的,另一方面这些
拟人句的运用表明女儿在家勤劳善良与万物结下深厚感情,所以体现出那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真正原因。"
妈妈的女儿哟!起身出内房,花针和丝线,要陪女儿去婆家,女儿劝阻才停下;通过火塘边,纺锤和毛絮
,要陪女儿去婆家,女儿劝阻才停下;经过房门口,仔猪和仔鸡,要陪女儿去婆家,女儿劝阻才停下;路
过村巷头,马驹和牛犊,要陪女儿去婆家,女儿劝阻才停下。
妈妈的女儿哟!走了一程又一程,走过席草坪,三百野鸡要陪女儿到婆家,被女儿劝阻了;走过竹林
间,三百锦鸡要陪女儿到婆家,被女儿劝阻了;走过青草地,三百云雀要陪女儿到婆家,被女儿劝阻了,
走过柏树坡,柏林黑森森,三百猿鹿要陪女儿到婆家,被女儿劝阻才了;走过红崖边,红崖明晃晃,三百
蜜蜂要陪女儿到婆家,被女儿劝阻了;加上各地形成的唱腔,容易记,所以口口相传至今。
三、彝族重男轻女是表面的
彝民族表面上好像重男轻女,实际上彝族是一个比较尊重妇女的民族。"妈妈的女儿"出生时,家里举办了
隆重的仪式来迎接女儿的到来;"妈妈的女儿哟!年份好的那一年,月份好的那一月,日子好的那一日, 女儿生下地。女儿出生这一天,宰了黄母鸡,舌根三软骨,平行倾一方;股骨四个眼,对称向四边(彝族
占卜吉凶法)。磨了黄荞麦,籽粒颗颗都饱绽,荞粉细细味香甜。祝福来日,荞子永远黄澄澄,鸡婆永远
黄生生,女儿前程金灿灿。迎来邻里阿妈七十七,七十是句口头禅,七个确是真;摆出彩盔彩勺七十七,
七十是句口头禅,实说是七件,裹婴毡布九丈,九丈是句口头禅,三丈确实真;洗婴净水九满坛,九坛是
句口头禅,三坛确实真。"还举行了女儿初见天日的仪式:"妈妈的女儿哟!女儿出世第三天,打开九折围
栅看,有只花腿大阉羊,出牧它领头,收牧它压尾,宰来做顿剪发饭。祝福来日,女儿步履轻盈,羊儿步
子矫健。九十九位邻居阿妈来道喜,口说九十是习惯,九个确是真;九十九件彩盔彩钩摆满屋,九十又是
习惯语,九件是实言。庭院里,铺了一块竹帘,摆着肉和饭,妈妈抱着女,爸爸剪胎发,女儿初见天。"
现今彝族家孩子出生三天后,择吉日把孩子抱出家门,举行仪式,意思是告之天下,我家的孩子出生了!
彝家父母从小对待孩子都是一视同仁的,这一点在女儿出嫁告别家人时,聪明的女儿唱到:"妈妈的女儿
哟!女儿忧怨积在心:,忆从前,驹子犊子同圈养;驹子是财产,犊子成了零花钱。忆从前,绵羊山羊同
山放,绵羔是财产,山羔成了零花钱。忆从前,女和弟兄同生活,同穿一种衣,同吃一样饭,以为兄弟姐
妹都一般,哪知在今天,男孩才算本家人,女儿不过是外姓,父母轻女只重男。女儿并非是丛草里向外飞
出的一只鸟儿,女儿并非是从蕨地无根冒出的一片叶子。难道人间女儿最渺小?难道世上女儿最低贱?"
,为什么现在女儿就不能留下来?父母为什么这样狠心地对待女儿?父母说出了内心话:自古以来"我家
的女儿给他家做饭,他家的女儿为我家做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儿好比种子,"种子撒到地里,
庄稼一片黄澄澄,女儿嫁到婆家,婆家儿孙满堂"。把女儿嫁到了遥远的婆家,古时候交通不便,女儿很
难回娘家,所以彝族家把女儿比喻成天上的大雁非常珍貴的,一年只能回娘家一回,比喻成山间的布谷鸟
,一年才来一次,女儿成了两个家族的桥梁和纽带。
四、《阿嫫尼惹》和《女儿经》相类似
《女儿经》是中国古代对女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教材,里面自然少不了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压迫,比如三
从四德,但排除那些糟糠,《女儿经》有些内容还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比如在为人、处事、治家等方面
,它提倡敬老爱幼、勤俭节约、珍惜粮食、讲究卫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举止得体、注意礼貌等等,
这些东西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应当还是值得学习和提倡学习、借鉴《女儿经》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
用典型的人物、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例子来说明事理,目的在于教育后人。《女儿经》是教育女儿长大后应
该怎样去做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仔细听,早早起,出闺门,烧茶汤,敬双亲,勤梳洗,爱干净
,学针线,莫懒身,父母骂,莫作声,哥嫂前,请教训,火烛事,要小心,穿衣裳,旧如新,做茶饭,要
洁净,凡笑语,莫高声,人传话,不要听,学针线,莫懒身,父母骂,莫作声,哥嫂前,请教训,火烛事
,要小心。"而《阿嫫尼惹》里讲的是女儿的成长经历:"妈妈的女儿哟,长到七岁、八岁后,一顶破斗笠
,一件旧蓑衣,一条红童裙,一件烂毛衫。放牧跟在后,干活走在先,放猪的苦差呀,落在女儿肩。清晨
早早起,赶猪去草甸。可怜小女儿,奔跑不得闲。猪在草地放,女儿在草地玩。猪儿对女有情感,面对女
儿,细语喃喃,女儿对猪有情感,欣为是猪儿,起舞翩翩。响午以后,赶猪进林盘,林深失猪影,女儿捶
胸坐林边。黄昏以后,猪儿回到草地来,草地黑斑斑。女儿赶猪回了家,尽把苦情告妈妈,妈给女儿吃了
饭,得到母爱,女儿周身暖,感到慰籍,妈妈更心宽。妈妈的女儿哟,长到九岁、十岁后,红裙闪闪穿在
身,耳坠摇摇垂两肩,穿戴见利落,姿容显精干,女儿这时候,协理家务已娴熟。妈妈的女儿哟,长到十
一、十二岁后,见人纺线她学纺,见人织布她学织,见人缝衣她学缝。事事勤奋学,件件都灵活。给爸跑
腿听使唤,给妈搭手任操劳。喜撵哥哥路,爱跟姐姐跑,朋友到家来,亲切有礼貌,宾客到家来,应对嘴
乖巧,女儿已有主心骨,无需双亲教。"阿嫫尼惹"从七、八岁起就放牧,开始劳作了,她不怕苦、不怕累
、不怕严寒、不怕酷暑。"妈妈的女儿哟,长到十三、十四岁后,鸡鸣起床来,出门天没亮,不怕大雪漫
天飞,一天要打三背柴,不怕天冻冰凌响,一天要挖三次地,不怕暴雨泥泞深,一天要背三桶水,干活能
上坡,湿活能下田,锄头扛肩上,农活件件都熟练,针线随身带,女活技艺样样全。"见啥学啥,什么都
是她要学习的对象,只不过"妈妈的女儿"里这些都叙述得详细些。她把教育妇女的内容融入到女儿的实际
生活--放牧、耕作、手工等当中来写,省去了生硬的说教。所以大家如果不细细品读的话,也很难发现的
。"妈妈的女儿哟,长到十七岁,穿着会打扮,伶俐会言谈,入门笑满面,出门容姿端,陪伴烟亲有礼貌
,亲戚中间美名传,"从小严父慈母的家教使女儿长成了一位落落大方,人见人爱的姑娘。《女儿经》里
,教育女儿出嫁后要做到:"出嫁俊,公姑敬,丈夫穷,莫生瞋,夫子贵,莫骄矜,出仕日,劝清政,"。
《阿嫫尼惹》和《女儿经》有区别,也有雷同。相同的是都是约束女子道德行为的教材。不同的是《阿嫫
尼惹》用活生生的故事,通过生活情景描写一个女子的成长历程,针对性强。《女儿经》从规范行为习惯
的角度提出女子的修生养性之诀,更具普遍性和广泛性。
总之《阿嫫尼惹》是一本极好的彝族叙事长诗,是一本最好的教育训导书籍,文学爱好者学习它可以从中
学习许多有关彝族叙事诗的写作技巧,常人学习它可以领悟书中对自己教育儿女为人处世,尊老爱幼等方
面的好经验,可以借鉴其中的良好教育方法。为此,我建议每个爱好彝族文学及所有的彝族妇女,都来细
细品读一一下《阿嫫尼惹》,回味一下自己成长的经历。不会彝文的朋友也可找来翻译版本,有的翻译版
本也翻译得非常好。愿天下妈妈的女儿不再受苦,爱情自由、婚姻自由,愿大家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生
活快乐到永远。
诗。一提起《阿嫫尼惹》,人们想到的总是包办买卖婚姻、女儿失去自由、受尽折磨和男尊女卑。我认为
除了这些以外,她还是一部与汉族《女儿经》相类似的教育彝族妇女的教科书,是一本彝族妇女必读的书
籍。书中以典型的实例讲诉了《阿嫫尼惹》如何为人处事、尊老爱幼,如何勤劳治家、衣着打扮、待人接
物等等,从而追求自己美好人生。更主要的是《阿嫫尼惹》渐渐演绎成了今天的彝族哭嫁歌。
一、《阿嫫尼惹》其人
刚刚接触到《阿嫫尼惹》时,我认为她是千千万万个彝族妈妈女儿的代表。一切真善美都在女儿的身上得
以完整的体现了,一切人间的苦乐,妈妈的女儿也都经历了。后来才知道妈妈的女儿确有其人,她是四川
省凉山州普格县人,生活在普格的阿尼山下,是阿尼家族人,她漂亮、聪明、能干,很受邻里、前辈和同
伴的喜欢。只是因为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说之言"不可抗拒,婚姻遭受极大的不幸,最后悲惨死去。
她的一生非常典型,人们为了牢记她,怀念她,赞颂她,把她的故事用她自己平时讲述的民间流传方式,
再把她精美的语言表述串联起来,自然形成了口口相传的今天我们读到的彝族著名的《阿嫫尼惹》。旧社
会父母的决定是不可抗拒的,女儿只能遵从,女儿不可能去指责父母的决定,所以只有采取诉苦、怀念、
回忆的方式来怪罪自己苦命,道出自己的悲惨命运。因此女儿的聪明才智就在诗的字里行间一一体现出来
,诗里运用了许多妈妈的女儿的经典语句,使一些经典的名句传唱至今,经久不衰。传说古时彝族妇女都
非常聪明,比如:兹咪阿吉、孜孜尼扎、阿依曲布、嘎莫阿妞、布阿诗嘎微等等,聪明过头,压倒了彝族
男性。为了制服彝族妇女们的智慧不超过男人,后来彝族男人们商量决定:给已婚生子的彝族妇女戴上一
个"金箍咒"-- 一个黑色的里面收起来的头帕。寓意收回她们的智慧,不让她们超过男人。彝语格言说:
女人只能"上上阁楼,走走屋檐下,"不让他们走得更远。彝语格言还说:"女人不处理俩家事,锅庄不能
做桥墩"。
二、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
诗的开头:"妈妈的女儿哟!人说高山乐趣多,高山未必真快乐,在那绵绵山脉上,只有羊儿最快活。人
说草原乐趣多,草原未必真快乐,在那朗朗草原上,只有云雀最快活。人说世间快乐多,世上未必真快乐
, 蜂巢般的人世上,只有女人不快活。挺秀树木长林中,山火一来尽烧灼,清冽流水过山涧,条条乱石
来撞磕,翠绿芳草生原野,牲畜踩吃难久活,俊秀的姑娘在彝家,个个都要受折磨。"人世间仿佛一切都
很美好,其实这都是表面的。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没有不被风吹雨打的。说明人来到这个世界哪有不受苦
的?所以人世間也没有一个不受苦的女儿,也就是说女儿注定是要受苦的。这里说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
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受苦的人,只是世间的苦各有不同罢了。
这已经是我无数次阅读《阿嫫尼惹》了,我还是依然喜欢诗的前部分,从女儿出生到女儿出嫁,这段时间
女儿在父母身边快乐的生活,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可谓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具体说,《阿
嫫尼惹》的前部分叙述了女儿从出生开始,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到成长为落落大方的姑娘,然后
嫁到婆家。整个过程充满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演绎到今天就成了非常有名的彝家"哭家歌"。在女儿出
嫁时,以唱"哭嫁歌"的形式来回忆女儿的成长过程,回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女儿的思念之情。
《阿嫫尼惹》里大量运用了拟人句,排比句,不仅读来朗朗上口,也讲究押韵。还运用彝族最爱的最常用
的数词,比如"三"、"七"、"七十七"、"九"、"九十九"等,"祝福来日,荞子永远黄澄澄,鸡婆永远黄生
生,女儿前程金灿灿,迎来邻里姨姨七十七,七十是句口头禅,七个是真言,摆出彩盔彩勺七十七,七十
是句口头禅,实说是七件,裹婴毡布九幅大,九幅是句口头禅,实有三幅宽,洗婴净水九满坛,九坛是句
口头禅,实在是三坛。" "妈妈的女儿哟,女儿出世第三天,打开九折围栅看,有只花腿大阉羊,出牧它
领头,收牧它压尾,宰来做顿剪发饭。祝福来日,女儿步履轻盈,羊儿步子矫键。九十九位邻居姨姨来道
喜,口说九十是习惯,九位是实言,九十九件彩盔彩勺摆满屋,九十又是习惯语,九件是实言"。女儿出
嫁告别家乡时,运用了很多拟人句,一方面采用这些写作手法也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常用的,另一方面这些
拟人句的运用表明女儿在家勤劳善良与万物结下深厚感情,所以体现出那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真正原因。"
妈妈的女儿哟!起身出内房,花针和丝线,要陪女儿去婆家,女儿劝阻才停下;通过火塘边,纺锤和毛絮
,要陪女儿去婆家,女儿劝阻才停下;经过房门口,仔猪和仔鸡,要陪女儿去婆家,女儿劝阻才停下;路
过村巷头,马驹和牛犊,要陪女儿去婆家,女儿劝阻才停下。
妈妈的女儿哟!走了一程又一程,走过席草坪,三百野鸡要陪女儿到婆家,被女儿劝阻了;走过竹林
间,三百锦鸡要陪女儿到婆家,被女儿劝阻了;走过青草地,三百云雀要陪女儿到婆家,被女儿劝阻了,
走过柏树坡,柏林黑森森,三百猿鹿要陪女儿到婆家,被女儿劝阻才了;走过红崖边,红崖明晃晃,三百
蜜蜂要陪女儿到婆家,被女儿劝阻了;加上各地形成的唱腔,容易记,所以口口相传至今。
三、彝族重男轻女是表面的
彝民族表面上好像重男轻女,实际上彝族是一个比较尊重妇女的民族。"妈妈的女儿"出生时,家里举办了
隆重的仪式来迎接女儿的到来;"妈妈的女儿哟!年份好的那一年,月份好的那一月,日子好的那一日, 女儿生下地。女儿出生这一天,宰了黄母鸡,舌根三软骨,平行倾一方;股骨四个眼,对称向四边(彝族
占卜吉凶法)。磨了黄荞麦,籽粒颗颗都饱绽,荞粉细细味香甜。祝福来日,荞子永远黄澄澄,鸡婆永远
黄生生,女儿前程金灿灿。迎来邻里阿妈七十七,七十是句口头禅,七个确是真;摆出彩盔彩勺七十七,
七十是句口头禅,实说是七件,裹婴毡布九丈,九丈是句口头禅,三丈确实真;洗婴净水九满坛,九坛是
句口头禅,三坛确实真。"还举行了女儿初见天日的仪式:"妈妈的女儿哟!女儿出世第三天,打开九折围
栅看,有只花腿大阉羊,出牧它领头,收牧它压尾,宰来做顿剪发饭。祝福来日,女儿步履轻盈,羊儿步
子矫健。九十九位邻居阿妈来道喜,口说九十是习惯,九个确是真;九十九件彩盔彩钩摆满屋,九十又是
习惯语,九件是实言。庭院里,铺了一块竹帘,摆着肉和饭,妈妈抱着女,爸爸剪胎发,女儿初见天。"
现今彝族家孩子出生三天后,择吉日把孩子抱出家门,举行仪式,意思是告之天下,我家的孩子出生了!
彝家父母从小对待孩子都是一视同仁的,这一点在女儿出嫁告别家人时,聪明的女儿唱到:"妈妈的女儿
哟!女儿忧怨积在心:,忆从前,驹子犊子同圈养;驹子是财产,犊子成了零花钱。忆从前,绵羊山羊同
山放,绵羔是财产,山羔成了零花钱。忆从前,女和弟兄同生活,同穿一种衣,同吃一样饭,以为兄弟姐
妹都一般,哪知在今天,男孩才算本家人,女儿不过是外姓,父母轻女只重男。女儿并非是丛草里向外飞
出的一只鸟儿,女儿并非是从蕨地无根冒出的一片叶子。难道人间女儿最渺小?难道世上女儿最低贱?"
,为什么现在女儿就不能留下来?父母为什么这样狠心地对待女儿?父母说出了内心话:自古以来"我家
的女儿给他家做饭,他家的女儿为我家做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儿好比种子,"种子撒到地里,
庄稼一片黄澄澄,女儿嫁到婆家,婆家儿孙满堂"。把女儿嫁到了遥远的婆家,古时候交通不便,女儿很
难回娘家,所以彝族家把女儿比喻成天上的大雁非常珍貴的,一年只能回娘家一回,比喻成山间的布谷鸟
,一年才来一次,女儿成了两个家族的桥梁和纽带。
四、《阿嫫尼惹》和《女儿经》相类似
《女儿经》是中国古代对女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教材,里面自然少不了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压迫,比如三
从四德,但排除那些糟糠,《女儿经》有些内容还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比如在为人、处事、治家等方面
,它提倡敬老爱幼、勤俭节约、珍惜粮食、讲究卫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举止得体、注意礼貌等等,
这些东西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应当还是值得学习和提倡学习、借鉴《女儿经》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
用典型的人物、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例子来说明事理,目的在于教育后人。《女儿经》是教育女儿长大后应
该怎样去做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仔细听,早早起,出闺门,烧茶汤,敬双亲,勤梳洗,爱干净
,学针线,莫懒身,父母骂,莫作声,哥嫂前,请教训,火烛事,要小心,穿衣裳,旧如新,做茶饭,要
洁净,凡笑语,莫高声,人传话,不要听,学针线,莫懒身,父母骂,莫作声,哥嫂前,请教训,火烛事
,要小心。"而《阿嫫尼惹》里讲的是女儿的成长经历:"妈妈的女儿哟,长到七岁、八岁后,一顶破斗笠
,一件旧蓑衣,一条红童裙,一件烂毛衫。放牧跟在后,干活走在先,放猪的苦差呀,落在女儿肩。清晨
早早起,赶猪去草甸。可怜小女儿,奔跑不得闲。猪在草地放,女儿在草地玩。猪儿对女有情感,面对女
儿,细语喃喃,女儿对猪有情感,欣为是猪儿,起舞翩翩。响午以后,赶猪进林盘,林深失猪影,女儿捶
胸坐林边。黄昏以后,猪儿回到草地来,草地黑斑斑。女儿赶猪回了家,尽把苦情告妈妈,妈给女儿吃了
饭,得到母爱,女儿周身暖,感到慰籍,妈妈更心宽。妈妈的女儿哟,长到九岁、十岁后,红裙闪闪穿在
身,耳坠摇摇垂两肩,穿戴见利落,姿容显精干,女儿这时候,协理家务已娴熟。妈妈的女儿哟,长到十
一、十二岁后,见人纺线她学纺,见人织布她学织,见人缝衣她学缝。事事勤奋学,件件都灵活。给爸跑
腿听使唤,给妈搭手任操劳。喜撵哥哥路,爱跟姐姐跑,朋友到家来,亲切有礼貌,宾客到家来,应对嘴
乖巧,女儿已有主心骨,无需双亲教。"阿嫫尼惹"从七、八岁起就放牧,开始劳作了,她不怕苦、不怕累
、不怕严寒、不怕酷暑。"妈妈的女儿哟,长到十三、十四岁后,鸡鸣起床来,出门天没亮,不怕大雪漫
天飞,一天要打三背柴,不怕天冻冰凌响,一天要挖三次地,不怕暴雨泥泞深,一天要背三桶水,干活能
上坡,湿活能下田,锄头扛肩上,农活件件都熟练,针线随身带,女活技艺样样全。"见啥学啥,什么都
是她要学习的对象,只不过"妈妈的女儿"里这些都叙述得详细些。她把教育妇女的内容融入到女儿的实际
生活--放牧、耕作、手工等当中来写,省去了生硬的说教。所以大家如果不细细品读的话,也很难发现的
。"妈妈的女儿哟,长到十七岁,穿着会打扮,伶俐会言谈,入门笑满面,出门容姿端,陪伴烟亲有礼貌
,亲戚中间美名传,"从小严父慈母的家教使女儿长成了一位落落大方,人见人爱的姑娘。《女儿经》里
,教育女儿出嫁后要做到:"出嫁俊,公姑敬,丈夫穷,莫生瞋,夫子贵,莫骄矜,出仕日,劝清政,"。
《阿嫫尼惹》和《女儿经》有区别,也有雷同。相同的是都是约束女子道德行为的教材。不同的是《阿嫫
尼惹》用活生生的故事,通过生活情景描写一个女子的成长历程,针对性强。《女儿经》从规范行为习惯
的角度提出女子的修生养性之诀,更具普遍性和广泛性。
总之《阿嫫尼惹》是一本极好的彝族叙事长诗,是一本最好的教育训导书籍,文学爱好者学习它可以从中
学习许多有关彝族叙事诗的写作技巧,常人学习它可以领悟书中对自己教育儿女为人处世,尊老爱幼等方
面的好经验,可以借鉴其中的良好教育方法。为此,我建议每个爱好彝族文学及所有的彝族妇女,都来细
细品读一一下《阿嫫尼惹》,回味一下自己成长的经历。不会彝文的朋友也可找来翻译版本,有的翻译版
本也翻译得非常好。愿天下妈妈的女儿不再受苦,爱情自由、婚姻自由,愿大家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生
活快乐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