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以为,最能代表一个城市灵魂的,不是商务CDB中心,不是博物馆,更不是高耸入云的标志物。那些冰冷的高大建筑常常像是一批克隆作品,千篇一律地宏伟、辉煌、大气、耗金,也带给人乏味的审美疲劳。一个城市的精髓往往是在民间,在一些极具原创和草根色彩的地方,譬如酒吧。
每个城市的酒吧,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和味道,透露着不同城市生活、审美与历史传承。上海的酒吧,海派味道十足:小资、时尚、高雅、细致,风格与欧美更接近。欧式建筑外形、装潢设计和国际范儿的服务,让你误以为置身于曼哈顿。在上海酒吧消磨时间的多是白领一族,服装和行为一样时尚,LV与PRADA随处可见,而一些老外反倒身着休闲装,不凡的气质看起来疑似度假的理查德或布拉德皮特。
相比之下,北京的酒吧则是另一种格调:草根、原创、时尚和老城的文化味儿混搭在一起,再带点红色的背景,完全是特立独行的京派作风。在众多风生水起的酒吧区中,人气最高的莫过于后海、南锣鼓巷和三里屯。
后海:日升月起两重天
什刹海并不是真正的海,只是旧时皇家独享的一泓人工湖,湖边的住宅曾是达官显贵们的府邸。白天,后海很安逸,那古老的王爷府、美丽的荷花、轻荡的涟漪和湖边上遛弯的爷爷奶奶们,让这里充溢着安静的生活气息。随着夜幕落下,原本安静的后海变了:湖边的灯亮了起来,各色酒吧的招牌迷幻地闪动起来,音乐的浪潮也越来越密集,整个后海变得炫目而热烈。
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震耳欲聋的摇滚乐让后海成为“闹吧”。看热闹的外地游客,游龙似的在后海穿梭,被这里闪烁的灯光迷了眼,一圈圈地找不着方向;而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和圈里的酒友扎堆在老地方,品味热闹的东方情调。一些酒吧里常年晃动着热烈的舞蹈,黑皮肤的辣妹在钢管上做着高难度的动作,逗引着门内和门外的人。摇滚乐也似发动机似的亢奋,一些不知名的歌手流浪在昏暗的酒吧里,抱着吉他弹唱着自己的明星梦,期待明天成为下一个张靓颖。
后海的酒吧让你尽情豪爽,北京人的大爷脾气一上来,一晚上吹一箱啤酒不算什么。老外们常常也是连屋也不进,就坐在吧门外的地上,一瓶接一瓶地喝着青岛啤酒,比本地人更不顾范儿。
三里屯:怀念远去的草根味道
三里屯是北京酒吧的老字辈,曾经,名声远远超过后海和南锣鼓巷,使馆区的老外们是这里最早一波顾客。散漫的氛围和自由的气息让它成了北京各式文艺青年的扎堆点,掺和着浓烈的酒精,这里放逐过很多人无处安置的灵魂,也诞生了许多随性的草根文化。当年有一代人在崔健声嘶力竭的歌声中,抱怨着被耽误、被抛弃的青春。而今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年轻一代,轻松享受着物质与青春,他们无法真正理解“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这种不土不洋、矛盾与纠结的表达。
走过了那些人的岁月,酒吧的风格也渐渐地改朝换代了,曾经沿街的小户建筑、随心所欲的装修、自生自灭的文化,经过包装和改造,变成了“时尚富丽的商业街区——三里屯VILLAGE”。新鲜注入的大品牌元素让这里档次猛然提升了不少,海派代替了京味,但却有许多人怀念它原来草根的老样子,怀念那一片混沌中的三里屯酒吧时期。
南锣鼓巷:沧桑旧都的温柔乡
这条老旧的北京胡同逐渐被贴上休闲时尚标签,和后海的贵族气不同,它是最普通的老北京人的地界儿,和后海的喧哗也不同,“南锣鼓巷”反而没有锣鼓喧天的热闹劲儿,静谧是它的特色。白天的巷子很静,只有一些民族手工艺术品店铺开门,酒吧都是上着门板的。随着夜色逐渐浓郁,这里才开始暧昧起来。但即使是夜晚,南罗鼓巷也是安静的:酒吧的灯光柔和而隐秘,里面的人也都是低声细语。
这里的酒吧精选极有情调和特色的东西,把它们塞进不大的面积。有家最小的吧没有桌椅板凳,屋里只放得下操作台,打开的窗台就是座位,腿只能在窗外晃着。有的完全保持着旧时民居的样子,旧门旧窗户旧石墩,旧得让人期待拐进屏风就能撞上清朝时的格格。还有的具有红色气息,红色五角星、革命口号,异常鲜艳。
英俊的异国调酒师、潇洒如拉丁舞的动作、色泽瑰丽的酒精液体、轻柔悠扬的音乐混合着暧昧昏暗的灯光,让你在夜色的轻抚下放松了紧张的神经。包裹在糖浆里的酒精失去了辛辣的凌烈,就像黑暗让人收敛了锋芒,南锣鼓巷的酒吧像是迷醉的温柔乡。
南锣鼓巷的酒吧和后海一样有着历史的沧桑感,木头带着旧时光的韵调,桌椅也是一股尘土味。来这儿的人似乎都认同这种带着古都贵族的旧,这里满不在乎的沧桑也显示着北京人特有的优越感。越老越有味儿,越旧越有异国情调,也许人们都把自已当成最后的落魄贵族了吧。
酒吧在中国还是处于边缘化地段,但请不要把它妖魔化,也别想得那么浪漫,它就是一个喝酒、喝咖啡、聊天、玩儿的地儿。如果你还有那么点生活的激情,还有一些散碎银两,那么,不妨去感受一下,是全身而退,还是彻底沦陷就看你自己了。
每个城市的酒吧,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和味道,透露着不同城市生活、审美与历史传承。上海的酒吧,海派味道十足:小资、时尚、高雅、细致,风格与欧美更接近。欧式建筑外形、装潢设计和国际范儿的服务,让你误以为置身于曼哈顿。在上海酒吧消磨时间的多是白领一族,服装和行为一样时尚,LV与PRADA随处可见,而一些老外反倒身着休闲装,不凡的气质看起来疑似度假的理查德或布拉德皮特。
相比之下,北京的酒吧则是另一种格调:草根、原创、时尚和老城的文化味儿混搭在一起,再带点红色的背景,完全是特立独行的京派作风。在众多风生水起的酒吧区中,人气最高的莫过于后海、南锣鼓巷和三里屯。
后海:日升月起两重天
什刹海并不是真正的海,只是旧时皇家独享的一泓人工湖,湖边的住宅曾是达官显贵们的府邸。白天,后海很安逸,那古老的王爷府、美丽的荷花、轻荡的涟漪和湖边上遛弯的爷爷奶奶们,让这里充溢着安静的生活气息。随着夜幕落下,原本安静的后海变了:湖边的灯亮了起来,各色酒吧的招牌迷幻地闪动起来,音乐的浪潮也越来越密集,整个后海变得炫目而热烈。
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震耳欲聋的摇滚乐让后海成为“闹吧”。看热闹的外地游客,游龙似的在后海穿梭,被这里闪烁的灯光迷了眼,一圈圈地找不着方向;而生活在北京的外国人和圈里的酒友扎堆在老地方,品味热闹的东方情调。一些酒吧里常年晃动着热烈的舞蹈,黑皮肤的辣妹在钢管上做着高难度的动作,逗引着门内和门外的人。摇滚乐也似发动机似的亢奋,一些不知名的歌手流浪在昏暗的酒吧里,抱着吉他弹唱着自己的明星梦,期待明天成为下一个张靓颖。
后海的酒吧让你尽情豪爽,北京人的大爷脾气一上来,一晚上吹一箱啤酒不算什么。老外们常常也是连屋也不进,就坐在吧门外的地上,一瓶接一瓶地喝着青岛啤酒,比本地人更不顾范儿。
三里屯:怀念远去的草根味道
三里屯是北京酒吧的老字辈,曾经,名声远远超过后海和南锣鼓巷,使馆区的老外们是这里最早一波顾客。散漫的氛围和自由的气息让它成了北京各式文艺青年的扎堆点,掺和着浓烈的酒精,这里放逐过很多人无处安置的灵魂,也诞生了许多随性的草根文化。当年有一代人在崔健声嘶力竭的歌声中,抱怨着被耽误、被抛弃的青春。而今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年轻一代,轻松享受着物质与青春,他们无法真正理解“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这种不土不洋、矛盾与纠结的表达。
走过了那些人的岁月,酒吧的风格也渐渐地改朝换代了,曾经沿街的小户建筑、随心所欲的装修、自生自灭的文化,经过包装和改造,变成了“时尚富丽的商业街区——三里屯VILLAGE”。新鲜注入的大品牌元素让这里档次猛然提升了不少,海派代替了京味,但却有许多人怀念它原来草根的老样子,怀念那一片混沌中的三里屯酒吧时期。
南锣鼓巷:沧桑旧都的温柔乡
这条老旧的北京胡同逐渐被贴上休闲时尚标签,和后海的贵族气不同,它是最普通的老北京人的地界儿,和后海的喧哗也不同,“南锣鼓巷”反而没有锣鼓喧天的热闹劲儿,静谧是它的特色。白天的巷子很静,只有一些民族手工艺术品店铺开门,酒吧都是上着门板的。随着夜色逐渐浓郁,这里才开始暧昧起来。但即使是夜晚,南罗鼓巷也是安静的:酒吧的灯光柔和而隐秘,里面的人也都是低声细语。
这里的酒吧精选极有情调和特色的东西,把它们塞进不大的面积。有家最小的吧没有桌椅板凳,屋里只放得下操作台,打开的窗台就是座位,腿只能在窗外晃着。有的完全保持着旧时民居的样子,旧门旧窗户旧石墩,旧得让人期待拐进屏风就能撞上清朝时的格格。还有的具有红色气息,红色五角星、革命口号,异常鲜艳。
英俊的异国调酒师、潇洒如拉丁舞的动作、色泽瑰丽的酒精液体、轻柔悠扬的音乐混合着暧昧昏暗的灯光,让你在夜色的轻抚下放松了紧张的神经。包裹在糖浆里的酒精失去了辛辣的凌烈,就像黑暗让人收敛了锋芒,南锣鼓巷的酒吧像是迷醉的温柔乡。
南锣鼓巷的酒吧和后海一样有着历史的沧桑感,木头带着旧时光的韵调,桌椅也是一股尘土味。来这儿的人似乎都认同这种带着古都贵族的旧,这里满不在乎的沧桑也显示着北京人特有的优越感。越老越有味儿,越旧越有异国情调,也许人们都把自已当成最后的落魄贵族了吧。
酒吧在中国还是处于边缘化地段,但请不要把它妖魔化,也别想得那么浪漫,它就是一个喝酒、喝咖啡、聊天、玩儿的地儿。如果你还有那么点生活的激情,还有一些散碎银两,那么,不妨去感受一下,是全身而退,还是彻底沦陷就看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