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古代诗歌的鉴赏技法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b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作者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鲜明的节奏,和谐而精炼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古代诗歌尤其如此,由于时代久远,语言形式有了较大的发展,语法规范有了进一步变化。阅读古代诗歌往往令人头痛。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虽说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些环节还是有章可循的,特别是古代诗歌的鉴赏。鉴赏诗歌要注意抓整体性,在具体的诗歌欣赏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一、谙熟各种艺术手法,洞察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往往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和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下面就常用的五种艺术手法予以简析。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即诗人对某种景物或某种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予在此情此景中。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野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2.烘托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刻画的事物鲜明突出。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由静到动;“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以景托情。
  3.比喻
  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从而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在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双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且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4.夸张
  即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如李白的“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和猜疑。
  5.用典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这样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后魏太武帝、廉颇的历史事件。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古诗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双关、比拟等手法,其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在此不再赘述。
  
  二、寻求情感聚焦,深味思想内涵
  
  体味、探究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词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社会价值。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对诗词意象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揭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词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笔者对此有几点粗浅的看法:
  1.寻找有效切入点,关注诗词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主要有三个方面:从诗歌题目入手、抓重点词语突破、与补充注释结合。
  2.借助意象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因为意境就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
  3.根据古代诗歌基本特点进行鉴赏。要注意诗歌的形象性、概括性、抒情性和音乐性。一般规律是:记述描写先画龙,议论描写后点睛。
  4.了解诗人经历、思想和艺术风格,这些是鉴赏诗歌的重要积累,除根据诗歌了解诗人在这一首诗中表现的个性之外,对诗人风格也应有总体了解。例如:太白诗激越豪放,少陵诗沉郁凝重,摩诘诗形象如画,李煜词颓靡伤感,东坡词雄浑豪放,等等。
  5.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以知人论世。例如,边塞诗最能体现兴衰;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
  6.按题材给诗歌分类,以了解主旨。诗歌题材一般有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等。
  当然,大多数作品思想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蕴含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感情,必要时我们还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
  
  三、灵活运用语言,确切表情达意
  
  语言艺术要求我们了解古代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词的精妙之处。高考主要侧重对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音律格调、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考查,特别注重对“诗眼”的考查。那么我们分析古诗词的语言,要从语句入手理解诗词语言的意蕴,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把握诗词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1.古诗词的语言特色主要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起什么样的作用,在具体的环境中,要具体加以分析。
  鉴赏时如果能筛选并抓住“诗眼”,将大大有助于准确把握诗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第16题,选用了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一首绝句《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雨,月在梧桐缺处明)。其“诗眼”就是第三句中的“凉”字,一个“凉”字既写出了天凉,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孤寂(心凉)。
  2.探求诗眼的基本方法
  (1)词类活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修辞效果: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3)绘声绘色: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4)绘形绘态: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古诗词的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语文能力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上述三个方面粗浅地谈了古诗歌鉴赏的方法。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在平常的诗歌阅读与揣摩中,仔细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自觉接受古诗歌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才能够更好地鉴赏古诗歌。
其他文献
审美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提高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者通过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因素,把人类创造的各种美变为学生的心灵财富,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的审美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把“培养高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常被人认为是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种影响是部分
就一张报纸而言,编辑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这不仅体现在其使报纸长久持续地统一思想、保持风格,还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如何严格而又富于创意地拣选稿件和组织版面。一份报纸、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交流的不对称性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因此,阅读对话交流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以使读者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较为准确地解释、重建文本的意义。这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便是恰当而灵活的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情境教学,主要是以“美”为向导,以“思”为核心,以“动”为途径,以“境”为源泉。  情境创设得好,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氛围,调动起全身的感官去感知课文的内容,并从情感上受到
【正】 《易经》历来被认为是一本占卜之书。南宋大儒朱熹把陈抟所 制《易图》拿来放在《易经》卷首的同时,也放上了一篇《筮 法》。易就是卜,似乎已经成为定论。然而,这里大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来巩固旧知、发展智力而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记》中也把“善问”看成是“进学之道”。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精美玉器,离不开工匠娴熟的刀法和巧妙的构思。成名佳作。也少不了作者熟练而得体的表达。诗人塑造意象,抒发感情,更要借助多种技巧。因此要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魅力,就必须熟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