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在我国历史上拥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我国的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竞争,当社会资源有限,竞争者增加时,社会性别话语会发生变化,解放初期强调的男女都一样逐渐变成男女不一样。在这过程中,女性的权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现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女性权益;新自由主义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对我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吴小英(2009)指出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政府是社会生产的领导者,毛主席提出要大力解放妇女生产力,生产队随处可见“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都一样”的标语,并且政府出台相应的劳动和妇女保护制度,来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改革开放后,是我国历史上新纪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跨国资本进入中国,产业结构也发生变化,随之而来是新的经济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改革开放后,新自由主义占领市场,邓韵雪(2018)从这样的角度思考,解释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财产的私有化,极力反对男女同工同酬,提倡公平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面临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多样而又复杂。
二、市场经济下面临的职业挑战
改革开放后经济模式变成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模式被取代,新的经济模式为我国性别话语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市场经济带来了多样的工作机会,也使女性的工作种类变得繁多。计划经济时期,女性的工作模式较为单一,大多数都是以工厂或农业生产为主。新自由主义带来了跨国资本,各类新型企业成立,国家重新开始重视教育,促使很多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后与男性一起进入市场。吴小英(2009)认为当社会资源有限,竞争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话语将再次发生改变。“妇女回家论”就是这时被提起,女性在市场中遭遇的歧视再度被公开化,国家甚至提出提升女性“素质”这样的话语来强化女性的弱势,由此来回避制度性和结构性的性别不公平。
这种提升“素质”的教育甚至走进了高校,王俊(2016)发现近几年,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开设各类女性课堂,只不过这种课程在开设时划分了阶级,只有精英女性才可以接受的精英教育。这些课程的设置的目的是以培养女性魅力,让精英阶级女性学习如何更加知性,提升家庭教养,学习理财甚至还要做到在职场优雅精致。
在高校里有这样的课程面向给精英女性,还有普通高校课程通过构建性别话语来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王俊(2016)认为这种性别话语建构是在“男女不一样”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差异政治”逐渐代替了“平等政治”,“承认政治”代替了“阶级政治”时,高等教育的日常和主流话语也就被当代流行的社会性别话语所操控,并规训着学生成为被社会所接纳的性别角色。这样的教育在高校教育就体现在理工类的专业,例如机械专业这样的学科,很少会有女生去学习,而教科专业、护理类专业变成女生热门专业。在课堂上,有些时候老师也会提及这样的学科毕业后男生比女生更好就业。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女大学生,她们担心的并不是自己是否能开拓出自己的事业,而是自己能否在生活安逸的城市找到一个工作,这样的工作能否帮助她们找到一个好的人嫁掉。
但即是进入家庭,养育孩子,对于双职工家庭女性来说,她们所要面临的市场挑战并没有减少。在我国传统观念里,生养孩子主要是母亲的责任,在很多家庭中,认为孩子在三岁前都是需要母亲的照顾。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很多家庭都选择让女性放弃工作,来照顾孩子,这使她们不得不从市场竞争中退出。在孩子上学时,很多女性选择回归市场,但是由于退出太久,市场模式日新月异,她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多数人只能找到容易进入市场,也容易从市场退出工作。而男性依旧占据着社会上优质且大量的资源,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拥有的经济决策权也越来越大。
不过市场经济给女性带来的并只有负面影响,在一定领域上,也给妇女带来了机遇。李汪洋、谢宇(2015)通过对1982和2010的我国性別职业变化测量发现,在市场引进跨国资本和国家加大教育程度的努力下,我国职业类型也变得丰富。很多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从以前的制造业流向商业、服务业领域。甚至很多以前只有男性才能进入的行业,例如律师、飞行员等行业也出现了女性的身影。新自由主义提倡竞争,给很多有才能的女性提供了可以争夺社会资源的平台,虽然很多时候也存在不公平,但是也为女性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三、家庭上面临的挑战
由于改革开放所引起的各种政策的变革,对社会单位——家庭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有孩子的女性来说,她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仅仅是工作上的,还有来自家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从家庭分工的角度出发,苏熠慧(2018)认为社会常常把男性成员的劳动力与公领域的生产联系到一起,把女性成员的劳动只与私领域和生产无关的劳动相联系。这种默认在一定程度上,将妇女在家庭中分到的劳动合理化。
这种被中国家庭所默认的女性必须要承担的家庭内部劳动,是来自于传统话语“男主外,女主内”。在没有解放妇女生产力之前,传统思想里一直认为女性不适宜抛头露面。女性被传统困在屋内,嫁人后要为夫家延续香火,照顾公婆,收拾好家务。解放时期,毛主席提出解放妇女生产力,让妇女进入社会生产中。妇女从私领域正式进入公共领域,女性作为劳动者与男性一起通过参与集体劳动并获取相应报酬。刘亚(2018)认为这样的劳动政策,如果家庭是经济单位,妇女虽然参与社会劳动,但是传统的家庭角色并没有消失,她们依旧要负担家庭内部的劳作。计划经济时期,女性不仅在公领域和男性干同样的劳动,分配同样的劳动量,在私领域,还要负责家务,养育孩子,这样的劳动常常使女性疲惫不堪。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呼吁公平竞争,男女一起抢夺社会资源。这时性别话语变成承认性别差异的存在,这是对无性别政治话语的反抗,也为女性争取权益提供了合法性。吴小英(2009)观察到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就业岗位有限,社会开始提出家庭劳动也是社会劳动,让妇女阶段性就业。妇女阶段性就业是指女性怀孕回家,让出一部分社会资源。在中国社会中,认为怀孕、生育、养育这样的过程,应该由女性去承担。女性的权益,基本还是掌握在国家父权制的手中。 在中国家庭,关于儿童照料问题,也是环绕着女性展开的。岳经纶、范昕(2018)指出计划经济时期,城镇拥有儿童照顾政策,工厂会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日托所,帮助妇女减轻一些负担。但是改革开放后,这样的日托所消失,照顾儿童又落在了妇女身上。由此,中国产生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工作母亲群体。
20世纪90年代末后,教育的市场化使母亲这个团体的压力再次增大,杨可(2019)发现和教育相关的“虎妈”、“拼妈”的话题开始被中国大众媒体不断提起,“母职”这个名词开始不断被运用。这一时期补课班兴起,各大教育机构提出自我选择,自我成就。杨可(2019)通过观察教育市场发现,孩子未来的成功不再是学生的能力和努力,而是家长的财富和意愿。在这样的环境下,将母亲培养孩子的方式对比明星的经纪人,出现新的母职——“母职经纪人”。
但是这种类似于培养明星的模式去培养孩子的模式,目前只适用于大城市中产阶级以上家庭。首先大城市,教育市场发达,教育资源较多;其次,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的母亲她们所拥有的人脉资源也丰富,运用这种资源,可以帮助她们挣得到更多的机会,使她们的孩子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几率增大。教育资源的争夺,就是家庭在社会网络中,争夺先机,家庭人脉是第一关键。
很多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的家长们,成立家长群,这样的群里大多数都是母亲,老师和家长联系也是母亲较多,所以母亲变成了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桥梁。现在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学府,对于学生的要求变成多方面考量,有些学校,如果学生参加过国家级的比赛,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自招考试或出国留学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这样的培养模式,需要制定只属于学生个人的课程安排,根据学生的爱好和优点,个性培养。这种繁杂的工作,在家庭分工中,自然的落到母亲的身上,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现代家庭父亲起到的作用变成提供经济支撑。但是这样的个性培养,需要母亲时时刻刻关注各种学习动态,使得她们投入在工作上的时间变少,有些家庭母亲离开工作岗位,专心培养孩子;没有退出市场的女性两头繁忙,使很多她们在工作上有特别大的机会时,不得不选择放弃,她们没有办法做到全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是自己的职业发展还是孩子的未来发展,这样的选择,是现代母亲所要面对的挑战。
四、总结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会,也给每个家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女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与挑战。但是在父权制的社会下,很多个人的利益,因为社会资源的有限,家庭分工的限制,在社会政策中,不得不被牺牲掉。
工作上,新自由主义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资本和挑战,教育的不断提升,使女性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在社会竞争中,拥有更多的优势。但是由于很多工作岗位的掌权者和规则制定者都是男性,当女性占据了较多社会资源,使得男性在竞争中取得劣势的时候,社会开始限制女性的发展,呼吁女性回家,阶段就业。
家庭上,女性在家庭分工主要负责生育孩子,负责家庭的情感需求,负责家务劳动。这样繁杂的家庭事务,使很多妇女在工作和家庭上,很难同时处理的很好。教育的市场化使得家庭的希望——孩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升学压力。这样激烈的竞争,不得不让整个家庭重视,这时母亲又变成另一种身份——“母职”经纪人。母亲要为孩子的学习和未来进行规划,要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为孩子争取优质的教育。但是这样的新的压力,使得女性在自己的工作中,很难集中注意力,有的甚至被家庭选择放弃工作。
但即使如此,现代女性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在家庭和事业上也要抱有積极乐观的心态,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尽可能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王向贤(2019)从“父职”的变化研究中发现,近十年来,国内开始呼吁父亲回归孩子日常照料中,家庭教育中。虽然目前社会对于男性休产假,休育儿假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是也证明现在社会开始重视父亲在家庭中对于孩子的作用,这样的假期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女性的很多负担,使很多女性有精力投入工作中去,对于女性未来的发展还是应该报以乐观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岳经纶,范昕.中国儿童照顾政策体系:回顾、反思与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8(09):92-111+206.
[2]杨可.母职的经纪人化——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母职变迁[J].妇女研究论丛,2018(02):79-90.
[3]刘亚.“解放”的历程——20世纪50年代华南农村妇女的生产与社会再生产[J].开放时代,2018(04):58-72+6.
[4]苏熠慧.从情感劳动到审美劳动:西方性别劳动分工研究的新转向[J].妇女研究论丛,2018(06):43-55.
[5]邓韵雪.世界工厂里军事化男性气质的塑造与实践——一项对富士康基层管理人员的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8(03):95-107.
[6]王向贤.转型时期的父亲责任、权利与研究路径——国内父职社会学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19(01):84-93+96.
[7]李汪洋,谢宇.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趋势:1982-2010[J].社会,2015,35(06):153-177.
[8]王俊.大学、知识与课程的性别分析——对中国精英大学各类商业化“女性课程班”的审视[J].妇女研究论丛,2016(03):5-14.
[9]吴小英.市场化背景下性别话语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9(02):163-176+207-208.
关键词:改革开放;女性权益;新自由主义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对我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吴小英(2009)指出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政府是社会生产的领导者,毛主席提出要大力解放妇女生产力,生产队随处可见“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都一样”的标语,并且政府出台相应的劳动和妇女保护制度,来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改革开放后,是我国历史上新纪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跨国资本进入中国,产业结构也发生变化,随之而来是新的经济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改革开放后,新自由主义占领市场,邓韵雪(2018)从这样的角度思考,解释新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财产的私有化,极力反对男女同工同酬,提倡公平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面临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多样而又复杂。
二、市场经济下面临的职业挑战
改革开放后经济模式变成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模式被取代,新的经济模式为我国性别话语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市场经济带来了多样的工作机会,也使女性的工作种类变得繁多。计划经济时期,女性的工作模式较为单一,大多数都是以工厂或农业生产为主。新自由主义带来了跨国资本,各类新型企业成立,国家重新开始重视教育,促使很多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后与男性一起进入市场。吴小英(2009)认为当社会资源有限,竞争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话语将再次发生改变。“妇女回家论”就是这时被提起,女性在市场中遭遇的歧视再度被公开化,国家甚至提出提升女性“素质”这样的话语来强化女性的弱势,由此来回避制度性和结构性的性别不公平。
这种提升“素质”的教育甚至走进了高校,王俊(2016)发现近几年,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开设各类女性课堂,只不过这种课程在开设时划分了阶级,只有精英女性才可以接受的精英教育。这些课程的设置的目的是以培养女性魅力,让精英阶级女性学习如何更加知性,提升家庭教养,学习理财甚至还要做到在职场优雅精致。
在高校里有这样的课程面向给精英女性,还有普通高校课程通过构建性别话语来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王俊(2016)认为这种性别话语建构是在“男女不一样”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差异政治”逐渐代替了“平等政治”,“承认政治”代替了“阶级政治”时,高等教育的日常和主流话语也就被当代流行的社会性别话语所操控,并规训着学生成为被社会所接纳的性别角色。这样的教育在高校教育就体现在理工类的专业,例如机械专业这样的学科,很少会有女生去学习,而教科专业、护理类专业变成女生热门专业。在课堂上,有些时候老师也会提及这样的学科毕业后男生比女生更好就业。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女大学生,她们担心的并不是自己是否能开拓出自己的事业,而是自己能否在生活安逸的城市找到一个工作,这样的工作能否帮助她们找到一个好的人嫁掉。
但即是进入家庭,养育孩子,对于双职工家庭女性来说,她们所要面临的市场挑战并没有减少。在我国传统观念里,生养孩子主要是母亲的责任,在很多家庭中,认为孩子在三岁前都是需要母亲的照顾。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很多家庭都选择让女性放弃工作,来照顾孩子,这使她们不得不从市场竞争中退出。在孩子上学时,很多女性选择回归市场,但是由于退出太久,市场模式日新月异,她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多数人只能找到容易进入市场,也容易从市场退出工作。而男性依旧占据着社会上优质且大量的资源,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拥有的经济决策权也越来越大。
不过市场经济给女性带来的并只有负面影响,在一定领域上,也给妇女带来了机遇。李汪洋、谢宇(2015)通过对1982和2010的我国性別职业变化测量发现,在市场引进跨国资本和国家加大教育程度的努力下,我国职业类型也变得丰富。很多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从以前的制造业流向商业、服务业领域。甚至很多以前只有男性才能进入的行业,例如律师、飞行员等行业也出现了女性的身影。新自由主义提倡竞争,给很多有才能的女性提供了可以争夺社会资源的平台,虽然很多时候也存在不公平,但是也为女性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三、家庭上面临的挑战
由于改革开放所引起的各种政策的变革,对社会单位——家庭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有孩子的女性来说,她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仅仅是工作上的,还有来自家庭的各种挑战和压力。从家庭分工的角度出发,苏熠慧(2018)认为社会常常把男性成员的劳动力与公领域的生产联系到一起,把女性成员的劳动只与私领域和生产无关的劳动相联系。这种默认在一定程度上,将妇女在家庭中分到的劳动合理化。
这种被中国家庭所默认的女性必须要承担的家庭内部劳动,是来自于传统话语“男主外,女主内”。在没有解放妇女生产力之前,传统思想里一直认为女性不适宜抛头露面。女性被传统困在屋内,嫁人后要为夫家延续香火,照顾公婆,收拾好家务。解放时期,毛主席提出解放妇女生产力,让妇女进入社会生产中。妇女从私领域正式进入公共领域,女性作为劳动者与男性一起通过参与集体劳动并获取相应报酬。刘亚(2018)认为这样的劳动政策,如果家庭是经济单位,妇女虽然参与社会劳动,但是传统的家庭角色并没有消失,她们依旧要负担家庭内部的劳作。计划经济时期,女性不仅在公领域和男性干同样的劳动,分配同样的劳动量,在私领域,还要负责家务,养育孩子,这样的劳动常常使女性疲惫不堪。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呼吁公平竞争,男女一起抢夺社会资源。这时性别话语变成承认性别差异的存在,这是对无性别政治话语的反抗,也为女性争取权益提供了合法性。吴小英(2009)观察到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就业岗位有限,社会开始提出家庭劳动也是社会劳动,让妇女阶段性就业。妇女阶段性就业是指女性怀孕回家,让出一部分社会资源。在中国社会中,认为怀孕、生育、养育这样的过程,应该由女性去承担。女性的权益,基本还是掌握在国家父权制的手中。 在中国家庭,关于儿童照料问题,也是环绕着女性展开的。岳经纶、范昕(2018)指出计划经济时期,城镇拥有儿童照顾政策,工厂会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日托所,帮助妇女减轻一些负担。但是改革开放后,这样的日托所消失,照顾儿童又落在了妇女身上。由此,中国产生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工作母亲群体。
20世纪90年代末后,教育的市场化使母亲这个团体的压力再次增大,杨可(2019)发现和教育相关的“虎妈”、“拼妈”的话题开始被中国大众媒体不断提起,“母职”这个名词开始不断被运用。这一时期补课班兴起,各大教育机构提出自我选择,自我成就。杨可(2019)通过观察教育市场发现,孩子未来的成功不再是学生的能力和努力,而是家长的财富和意愿。在这样的环境下,将母亲培养孩子的方式对比明星的经纪人,出现新的母职——“母职经纪人”。
但是这种类似于培养明星的模式去培养孩子的模式,目前只适用于大城市中产阶级以上家庭。首先大城市,教育市场发达,教育资源较多;其次,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的母亲她们所拥有的人脉资源也丰富,运用这种资源,可以帮助她们挣得到更多的机会,使她们的孩子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几率增大。教育资源的争夺,就是家庭在社会网络中,争夺先机,家庭人脉是第一关键。
很多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的家长们,成立家长群,这样的群里大多数都是母亲,老师和家长联系也是母亲较多,所以母亲变成了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桥梁。现在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学府,对于学生的要求变成多方面考量,有些学校,如果学生参加过国家级的比赛,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自招考试或出国留学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这样的培养模式,需要制定只属于学生个人的课程安排,根据学生的爱好和优点,个性培养。这种繁杂的工作,在家庭分工中,自然的落到母亲的身上,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现代家庭父亲起到的作用变成提供经济支撑。但是这样的个性培养,需要母亲时时刻刻关注各种学习动态,使得她们投入在工作上的时间变少,有些家庭母亲离开工作岗位,专心培养孩子;没有退出市场的女性两头繁忙,使很多她们在工作上有特别大的机会时,不得不选择放弃,她们没有办法做到全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是自己的职业发展还是孩子的未来发展,这样的选择,是现代母亲所要面对的挑战。
四、总结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会,也给每个家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女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与挑战。但是在父权制的社会下,很多个人的利益,因为社会资源的有限,家庭分工的限制,在社会政策中,不得不被牺牲掉。
工作上,新自由主义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资本和挑战,教育的不断提升,使女性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在社会竞争中,拥有更多的优势。但是由于很多工作岗位的掌权者和规则制定者都是男性,当女性占据了较多社会资源,使得男性在竞争中取得劣势的时候,社会开始限制女性的发展,呼吁女性回家,阶段就业。
家庭上,女性在家庭分工主要负责生育孩子,负责家庭的情感需求,负责家务劳动。这样繁杂的家庭事务,使很多妇女在工作和家庭上,很难同时处理的很好。教育的市场化使得家庭的希望——孩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升学压力。这样激烈的竞争,不得不让整个家庭重视,这时母亲又变成另一种身份——“母职”经纪人。母亲要为孩子的学习和未来进行规划,要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为孩子争取优质的教育。但是这样的新的压力,使得女性在自己的工作中,很难集中注意力,有的甚至被家庭选择放弃工作。
但即使如此,现代女性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自己,在家庭和事业上也要抱有積极乐观的心态,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尽可能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王向贤(2019)从“父职”的变化研究中发现,近十年来,国内开始呼吁父亲回归孩子日常照料中,家庭教育中。虽然目前社会对于男性休产假,休育儿假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是也证明现在社会开始重视父亲在家庭中对于孩子的作用,这样的假期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女性的很多负担,使很多女性有精力投入工作中去,对于女性未来的发展还是应该报以乐观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岳经纶,范昕.中国儿童照顾政策体系:回顾、反思与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8(09):92-111+206.
[2]杨可.母职的经纪人化——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母职变迁[J].妇女研究论丛,2018(02):79-90.
[3]刘亚.“解放”的历程——20世纪50年代华南农村妇女的生产与社会再生产[J].开放时代,2018(04):58-72+6.
[4]苏熠慧.从情感劳动到审美劳动:西方性别劳动分工研究的新转向[J].妇女研究论丛,2018(06):43-55.
[5]邓韵雪.世界工厂里军事化男性气质的塑造与实践——一项对富士康基层管理人员的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8(03):95-107.
[6]王向贤.转型时期的父亲责任、权利与研究路径——国内父职社会学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19(01):84-93+96.
[7]李汪洋,谢宇.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趋势:1982-2010[J].社会,2015,35(06):153-177.
[8]王俊.大学、知识与课程的性别分析——对中国精英大学各类商业化“女性课程班”的审视[J].妇女研究论丛,2016(03):5-14.
[9]吴小英.市场化背景下性别话语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9(02):163-176+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