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流行现象、时尚现象的不断出现,并且时常形成种种社会焦点。流行语便是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流行现象,其议题和焦点的丰富性、新颖性、流变性都充分表明,当今的社会心理在总体上正朝着一种日益开放、多样、理性的方向迈进。
流行语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它潜在地消解了一些具有严肃意义的内容。新词语的活跃程度被看作是城市活力的指标。记得曾经有一个故事,说欧洲有位刑事犯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被关进监狱,到二战时他走出牢狱进入尘世的时候,已经看不懂报刊了。社会大变革中所涌现的大量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是语汇创新的基础.如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唐等时代.就是中国古代新语汇出现的高峰时期。上世纪中国流行语大略有四次比较大的变化。第一次是上世纪末戊成变法以后到本世纪的辛亥革命一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二次是五四运动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第三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革”结束;第四次是“文革”以后到世纪末。
可以说,每一次新词语生殖的高潮,也是老词语被大量淘汰的时期。但从总量上看,生殖率高于淘汰率,就好像地球上膨胀的人口一样.但不同的是,词汇的增加只会使人们的思维与事物之间的距离在无限接近地缩小。
有学者将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最流行的新词汇总为:万元户、顶替、托福、乡镇企业、小康、国债、股票、倒爷、奖金、打工、爱滋病、炒鱿鱼、赞助、甲A甲B、希望工程、下海、第三产业、迪斯科、回扣、跳槽、生猛海鲜、电脑、白领、兼职、大款、卡拉OK、快餐、休闲、减肥、打假.商品房、市场经济、转换机制、两个转变、东西联动、费改税、资本运作、资产重组、软着陆、降息、年薪、回归、知识经济、下岗、分流、按揭、克隆、上网。
而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流行语评选活动和有关研究的结果,人们轻易地就能挑出一些凸显这1O多年社会与心理变化的流行语:
下岗;抗洪;再就业;房改;世界杯;彩票;金融危机;泰坦尼克;上网;减员分流;知识经济;性骚扰;隐私;货币分房;数字化;酷;千年虫;瓷版;拍写真;打假;贺岁片;新新人类;小资;闪客;唐装;名人畅销书;手机短信;韩流;酷毙了;哇噻;帅呆了;听证会;美女作家;黑哨;下课;美眉;足彩;零距离……。
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表征,流行语总是最为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心理的变迁。流行语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们是时代的重要见证。作为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而流行语的提取和发布,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很多国家早有先例。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生活最主要的部分,是观察社会、人群、心态走向的窗口。流行趋势越来越重要,国家、集体、个人都要关注,更是商家的生命线。因此,对流行语在不同社会时期的探究以及滚动发布就成为一件很有意思也很重要的事情。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如大河奔流,涌来一个又一个潮流,善于弄潮冲浪的一代又一代人,抓住机遇,改写自己的命运。
高考
1977年10月21曰,我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万人参加了考试(我见过一份资料提供的数字更吓人:1169万!思虑再三,不敢采信)。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张来印试卷,为了解决恢复高考后第一届77级的考卷急需用纸,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1977年的国家,各行各业对知识、对人才的需求和吸纳在今天看来仍是十分惊人的。1982年,“文革”后首批大学毕业生新鲜出炉,随即被“一抢而光”。
文学青年
《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文学青年”的条目。在上世纪70年代宋80年代初,的确有这么一个小圈子,有这么一些青年,他们的精神气质与愤青(愤怒青年)、摇青(摇滚青年)一脉相承,但无疑比后者在外部表现方式上文雅许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比常人更接受文学及其操作管理机构的中枢。
在受“招安”之前,“文学青年”是一个理直气壮的自由职业。实际上,在那转瞬即逝的几年里,有不少文学青年最终依靠自己手中的那支笔完成了对主流社会的孜孜不倦的狙击并成功地跻身其间。尽管这批人的成才率极低,但已经是社会偏爱的结果了。陈村好像说过,一个大男人,不去战死疆场,或者死在女人的绣床上,光舞文弄墨实在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青年短暂的辉煌其实是概率在起作用。
在淳朴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青年是一个毫无疑义的敬语,它包含了当事人本身的价值追求及外界的宽容和认同。
小人书
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人,小人书在“文化消费”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几乎替代了所有的国内外名著,看小人书成为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小孩的一大乐趣。他们喜欢把这种叫做“连环画”的读物叫成”小人书”,这样可能更亲切些,还有点神秘感。即使被父母打骂,他们也要省下钱去买小人书,或者坐在街边的小摊上如痴如醉地看,平均每个人的“藏书”达10册以上。不能否认,小人书在这代人的灵魂中打下的烙印,已经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
知脊返城
与其把“知青返城”作为改变知青命运的一次机遇,莫如说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知青子女的人生。上海当年支援边疆的知青约四十万人,他们子女的数量据保守估计在45万至50万之间。1980年8月前后,大批云南、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的知青带着空空的行囊,带着酸楚的眼泪,开始大规模返城。知青们当时的口头禅是:感谢邓小平。通常,最具代表性的的返城方式是:顶替和病退。那代人总结说:要回来得赶早。在我们居住的城市彻底变得面目全非之前,大部分返城知青走上了轨道,没有被生活甩得太远。
流行歌曲
当有些歌儿好不容易被划到“健康歌曲”阵营时,中国的家电市场结束了手电筒占主流的格局。以学外语的名义,买下价值不菲的双卡四个喇叭或者日本进口的声宝六个喇叭收录机,把一盘盘盗版的或者是翻录的磁带塞进带仓里——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代人就这样接触到了流行歌曲。“原来还可以这样唱歌。”邓丽君教会了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唱歌.她熏陶了20世纪60、70年代生人对于流行歌曲的饥渴之心。当时对于“不良少年”的定位是:喇叭裤、蛤蟆镜、爆炸头、拎着录音机满大街遛,录音机里放着靡靡之音。这可能要算是最温情的”不良少年”了……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常常不知所云相比,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都非常精美,非常打动人。当时的年轻人会把歌词抄录下来.当做一种对诗歌的精神寄托。哼着“隔壁班上的那个女孩为什么还不经过我的窗前”,在老师尴尬而且愤怒的目光当中,我们接近并掌握了潮流。
偶像
在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这里,偶像还是真正的偶像,没有演变成后来“呕吐的对象”。那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相对精美的笔记本,用来张贴明星贴纸。
最初的偶像是高仓健,这名字听起来像是仰望一座大山。他确实让无数中国人感到颜面扫地,同时很多相貌不错的美男子大概对他也记忆犹新.因为高仓健让他们的脸蛋变得“奶油”了,高仓健的伟岸一度成为70年代人”寻找男子汉”的坐标。
发哥在《上海滩》里那个甩动白围巾的潇洒动作,让许文强成了一个经典。也许是发哥留下的印记过于深刻,使得我们今天看到所谓的帅哥、酷哥,不免感到深深的失落。成龙还刚从警察学校毕业,总闯些莫名其妙的祸,还拿些毛巾,衣服,凳子之类的日常用品教育坏人。刘德华则老是一身干净的白西服.拎着把大刀冲在砍人的第一线。李连杰一出现就面对着几十甚至数百个笨蛋等着他一一摆平,最后抱着女主角从容离开。张国荣唱着《夜半歌声》还客串着小警察的角色,磁带的封面上总是温暖地笑着。周星驰的“无厘头”从来都不让我们失望。在9O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大话西游》流行得让人难以置信,对《大话西游》的认可程度可以成为划分60年代出生的人同70年代出生的人的分水岭。
招聘
这里所说的招聘特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几次大规模面向社会.广纳贤才的行为,被录用者的去向多为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一些执法部门、报社,所以民间的说法叫“招干”,一旦拥有,终身无忧。当时的招聘,其实是对一些“在野”人才的最后一次大赦,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坚壁清野”。应聘者虽然没赶上数年前恢复高考这班车,但手头大多有一张电大业大或成人自学考试的文凭.并且有相当部分的人在各自的单位里混得还不错。当橄榄枝在彼岸摇起的时候,嗅觉灵敏的他们抓住了也许是他们这一代人一生中最后一次提升自己命运的机遇。
出国留学
1978年12月27日,在与西方世界隔绝了近四十年之后,首批50名中国留学生乘飞机,经巴黎、纽约.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在机场.他们受到了中国驻美联络处副主任韩叙和美国国际交流部署主任哈瑞德先生的迎接(摘自钱宁《留学美国》)。
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出去看看无疑是增长见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对那些真正渴望读书的人来说.国外的学术水准和环境国内难以企及。对另一些假借留学之名,只想出去扒洋分的人来说,彼岸远远高于此地的劳动力价值才是最大的目的。仅从奋斗的结局上看,上述两类人殊途同归:前者完成了学业学术上的原始积累和提升,后者完成了资本上的原始积累和提升。最终这两类人都提升了自身的命运。很难说双方存在什么高下。知识能变成财富,但如果有人直奔成品而去.我们实在也不好意思责备他不够含蓄。
下海
今天看来这是一个有点傻乎乎的词语。但在当初,只有脑筋活络的人才敢于砸掉自己的铁饭碗,毅然下水。现在看来,80年代末下海似乎晚了点。下海风险的大小总是和下海的人数成正比。下海的口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廉.等别人都有了,新了,廉了,你只好转向了。也是,完成了原始积累,你还等什么?
时代总是给先知者最大程度的恩泽。
说到下海,我不得不提及其中的另类:北方的倒爷和上海的打桩模子,改革开放初期,是他们南下北上不亦乐乎,为我们倒来了日本的液晶电子表、香港的喇叭裤、美利坚的万宝路、不列颠的三个五,再后来一只箩筐扣路旁,外汇国库券汽油票电影票球票大小统吃。出国混的人哪个没有和他们直接间接暗通款曲?
这批人下海.赚的政策空子钱.拾遗补阙的钱,其性质和无限责任公司差不多,整个身家都在里边,一个闪失就会抹掉一批“模子”,当然可以从头再来。
涉外婚姻
这里所说的涉外婚姻指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包括外国人,外籍华人,在我国居住的外籍侨民及无国籍人等)之间的婚姻。
说涉外婚姻提升了一个人(通常是女 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可耻的,事实如此,涉内婚姻还有喜旺那样先结婚后恋爱的。所有的跨国婚姻差不多:女方经过考察,决定嫁给体毛发达的他。这类故事充分说明,接受一个唐突的求爱者的风险并不比其他什么婚姻方式更大——这对涉外涉内婚姻都适用。
不可回避的是,涉外婚姻背后的支撑点是金钱。但如果你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想法中,所谓精神追求之流毒不算太深的话,这样的婚姻起码比别种的起点要高一点。谁敢断言这样的婚姻一定就不幸福?如果有读者用妇女自强自立的观点反驳我,我更不服——还有洋妞把咱中国小伙子“娶”出去的呢。
认购证
这事发生在1992年,而且一去不复返。30元人民币一张,保赚不赔,每想到这里我就怅然若失。最幸运的人是一老太.怀揣积蓄去银行买国债券,不想走错地方.买回一叠花纸头。不日暴富.晚年自尊自强。
现在看来,说世界上最懊恼的人就是那些买了认购证又吵着去退掉的人,并不为过。
对那些最终依靠认购证提升了自己命运的人来说,认购证是一张通向新生活的通行证,对那些与之擦肩而过的人来说,认购证是心炅上一道抹不去的伤痕。类似的情况恐怕只有1 980年版的猴票身上发生过。
网络
若干年前.一个三十几岁模样的瘦瘦的“C什么O”在电视里说,再过两年就退休,和爱人一起享受生活。我想想自己还要30年才退休,届时能不能享受得到生活还是问题,赶忙换台看《欢乐蹦蹦跳》。蹦蹦跳里的儿童正在说自己长大后想干什么,其中一个说想开又头(的士),而且指定要”强生”的。
我数了数.没一个说要当“C什么O”的,稍稍欣慰。
说网络提升一个人的生活,知本家当然是最明显的例子,这里按下不表。光说说所谓的网络作家吧:李寻欢们、安妮宝贝们、宁财神们、邢育森们,没有互联网,他们是什么呢?文学青年?好像他们又缺一点文学青年的傻劲,至少他们在文字上的名声不会达到今天的高度(水平是另一回事)。
一夜情
网络的一个副产品。借助于QQ、聊天室或者其他新潮方式,两个素昧平生的网民出现在同一张床上。这个夜晚男人称为“一夜性”,女人说是“一夜情”。数据显示只要有机会又不会惹上麻烦,90%以上的男人对于一夜情总是来者不拒、乐此不疲,而且对于男人而言,这游戏无非是为了性,所以应该改称“一夜性”比较符合实情。但是同一档事对于女人的意义可就不同,女人抱着期待,一种对浪漫情怀的渴求,以及亲密伴侣的寻觅,所以即使初识不到一小时.跟着感觉走的女人也就难以抗拒而冒险尝试了。时间通常在夜晚,人变的比较感性而且脆弱;地点通常是容易让人松懈的场所,音乐、酒、烟雾弥漫、灯光昏暗是必备的催情道具和场景;再加上两个看对眼而且不多思虑的男女,就够了。姑且不论一夜情的安全性和道德性,这样的邂逅方式满足了许多男人对越轨的遐想、女性对浪漫的期待!这城市每天上映无数一夜情的游戏,也要有无数女主角才得以开演。但这游戏也可谓是高风险作业!
第三者
中国把婚外恋对象称为第三者,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这之前,为数不多的婚外恋被人斥为“乱搞男女关系”。到了90年代以后,第三者在名称上逐渐与国际接轨,叫做“情人”了。究竟应该对“第三者”睁几只眼。各人自有判断。
卡控O K
这里说的卡拉OK不仅仅指唱歌,而是指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参与人数众多的模仿行为。看见聂卫平守擂成功就送孩子去学围棋,看见中国女排得冠军就送孩子学排球,看见范志毅年薪百万就送孩子踢足球……
卡拉OK的特征是参与性可以广泛.但成才率极低。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一点,但都想赌一把,因为一旦成功,收益实在太大。有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味道,可以参与,但平常心最重要。卡拉OK厅里杀人不见血的歌声实在太多了,没有思想准备甭进去。
藉着电脑和网络为载体,“角色扮演”作为卡拉OK的衍生物,在新新人类中诞生了。这说明.任何新潮的东西都不过是对它要取代的东西的翻新而已。
整容
美容店越开越多,可能从一个角度证实了“美容”已俨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固定项目,而美容院规模的做大做全以及报纸分类广告中整容项目的增加,使“变脸”在物质条件和精神基础上与现实拉近了距离。对于大多数整容者来说,他们最终获得的不仅是一张新生的脸、一个新生的身体.还有包含于其中新生的心,瞬时的外型修整或许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事实上,整容手术已经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尤其是近年来韩国的整容潮流和标准明星面孔的风行,让更多的人理解和体谅自己及他人为“变脸”而冒的风险。每个人都希望能往好的方向改变,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疼爱,也是一种个性化的选择和追求。如果整容在技术水平和经济价位上能与普通美容桕提并论的话,人们就更有理由用看待美容的平常心去面对整容,也就是说,整容可以与美容一样,是一种善待自己,享受生活的简单手段。
二奶
商务印书馆编了一本引起争议的《新华新词语词典》,其中收录了“包二奶”这样的被认为上不了台面的词。不知从何时起.那些凭姿色、靠有钱男人包养的女子被套上了“二奶”的名称。包二奶、养情妇,在古代是件颇有些理直气壮的事,有权、有钱或有其他,资本多得很。有点理由都可以做女人的文章,多娶几房或多包几个,都没问题,因为当时纳妾还称不上腐败!
“天涯沦落弃妇悲,更听风声杂雨声。”对于“二奶现象”,有人说它是“旧社会纳妾的翻版”,有人说它是“卖淫嫖娟的长期化”,还有人把它持作是一夫多妻的封建意识与两方所谓性解放相结合的产物。
三陪
若在街上遇到一位从事此种行业的女性,相信人们大都会对其嗤之以鼻。不过据说此种行业的服务内容已从”陪歌、陪酒、陪舞”的“旧三陪”,发展到“陪吃、陪泳、陪浴”的”新三陪”。
粉领
看到此种称谓,可别误以为是些穿糊色衬衫的姑娘。她们不同于蓝领。有别于白领,是一群潇洒浪漫的自由职业者。粉领女性早晨可以睡懒觉,中午吃饭不必太讲究,家既是她们的栖息地又是她们的工作场所,电话、传真、EMAIL与外界联系。粉领女性生活得自然、随意、浑然天成,像一株株美丽的植物,相比之下,白领女性是被社会格式化的美人,多少有点千篇一律。
美女作家
当作家开始以性别划分时,文学的意识形态时期蜕变了,斗争焦点从阶级转向性别和爱情。美女是个好词。即便在女性普遍受压抑的漫长的封建社会,美女也总能从男人们权力争斗和攻城掠地、封王封侯的缝隙中坚强地生长并彰显美丽。马蹄铁和美女恨,从来就是史书中最引人瞩目的亮色。原因就在于,英雄和美女的故事总是那么荡气回肠,比如:楚霸王项羽和虞姬,吕布与貂蝉;才子与佳人的故事总是那么缠绵悱恻,比如张生与崔莺莺,贾宝玉与林黛玉。可今天,美女们除了继续演绎她们和英雄、才子们(当然还得包括大款们)的爱情之外,她们还爱好写作,她们因此而成了作家,故日“美女作家”。
拇指文化
以前一直认为中指是人十个指头中最有用的一个手指,但现在,它的地位似乎被拇指取代了。拇指文化一一打电脑,发短信,玩PDA.拇指才是当代最有用的“finger”。
策划
与之相联系的还有“炒作”、“包装”,一种培养人把稻草说成金条的技术手段。但自从点子大王何阳被质疑开始吧,策划人从让企业家毕恭毕敬的大师沦为介于骗子和废物之间的社会角色。好端端的一个词就这么被毁了。大约是从市场严重不规范,企业乞怜于拍脑袋的“策划”时期过去后,“策划”这词儿又被传媒人接了过来,动不动“策划”一本书,“策划”一期专题,自我感觉还特别好,真明白市场、擅长策划的人只好不作声了。
小私
小资已经土了.现在流行小私。所谓小私,实则是大王主义:我要最贴心的,我要最适合的,我要只属于我的!拥有自己的私人发型师、私人营养师、私人健身教练、私人购衣指导等等,只要价格能接受,什么都可以私。
一族
这说法跟日本人沾点边吧?上班一族.Soho一族.纹身一族……一族一族又一族。意思不过是这一群人.而且是外延模糊不清的一群人,加上“一族”就俨然时髦起来了,就像小餐馆挂上竹帘子取名“世纪大酒店”。
酷
“酷毙了”、“哇塞”等等,是新一轮的惊讶表达法。已经没有人追究“酷”与“Cool”渊源和变迁了,多数时候想都不想,也没有一点感情色彩,张开嘴:“酷”。兴奋地说酷羡慕地说酷都不如白痴一样面无表情地说酷来得“酷”。什么意思?谁关心呢?一追究意思就不酷了。难怪这个词会泛滥,它跟这个目迷五色不知所云的时代太合拍了。
审美疲劳
严格地说这是跟手机结伴的的一个词。原来属于美学用语,后来意义被转化为由于长期的婚姻生活,对伴侣感到麻木,到了2004年,词义被进一步扩大化,只要你被什么弄烦了,都可以宣布遭遇了”审美疲劳”,比如,结婚三年之痒——审美疲劳;男明星阳刚有余才气不足——审美疲劳;科技股表现平平——审美疲劳;好莱坞大片有名无实一一审美疲劳;天天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几十张同样的脸——审美疲劳……基本上每时每刻都可以用这个词为自己的郁闷开脱。难怪啊,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视听技术、数码技术、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感官的需求。似乎我们的眼睛一刻也不能离开那块色彩斑斓的显示屏。上班是电脑,下班是电视,走在路上掏出一个手机上面还是一个小彩屏。
重组
从微观的企业层面看,是企业内部对企业资本、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及工作程序等进行了更加优化的调配,以抵御“寒冬”。从宏观的产业层面看,产业内合纵连横更加活跃频繁,如在中国人世的大背景下,电信、民航、电力、汽车等多个产业实行大重组。产业内资源的重组,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大变局。如电信业大重组.南北拆分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挂牌运营。重组宣告了我国产业全新格局的确立,因此“重组”也被广泛延伸到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产业层面的重组,还是个人生活的重组,都要经历整合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阵痛”,但正是“阵痛”酝酿了“重生”。
转型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产业(品)周期越来越短,“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企业由于主业增长受限,不可避免要转型。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也要转型。于是,“转型”成为企业最热衷的一个词汇,很多企业言必称“转型”。
然而.转型注定是一个艰难而充满风险的过程。处于转型期的企业和个人常常要遭遇“转型悖论”的考验。
流行语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它潜在地消解了一些具有严肃意义的内容。新词语的活跃程度被看作是城市活力的指标。记得曾经有一个故事,说欧洲有位刑事犯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被关进监狱,到二战时他走出牢狱进入尘世的时候,已经看不懂报刊了。社会大变革中所涌现的大量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是语汇创新的基础.如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唐等时代.就是中国古代新语汇出现的高峰时期。上世纪中国流行语大略有四次比较大的变化。第一次是上世纪末戊成变法以后到本世纪的辛亥革命一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二次是五四运动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第三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革”结束;第四次是“文革”以后到世纪末。
可以说,每一次新词语生殖的高潮,也是老词语被大量淘汰的时期。但从总量上看,生殖率高于淘汰率,就好像地球上膨胀的人口一样.但不同的是,词汇的增加只会使人们的思维与事物之间的距离在无限接近地缩小。
有学者将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最流行的新词汇总为:万元户、顶替、托福、乡镇企业、小康、国债、股票、倒爷、奖金、打工、爱滋病、炒鱿鱼、赞助、甲A甲B、希望工程、下海、第三产业、迪斯科、回扣、跳槽、生猛海鲜、电脑、白领、兼职、大款、卡拉OK、快餐、休闲、减肥、打假.商品房、市场经济、转换机制、两个转变、东西联动、费改税、资本运作、资产重组、软着陆、降息、年薪、回归、知识经济、下岗、分流、按揭、克隆、上网。
而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流行语评选活动和有关研究的结果,人们轻易地就能挑出一些凸显这1O多年社会与心理变化的流行语:
下岗;抗洪;再就业;房改;世界杯;彩票;金融危机;泰坦尼克;上网;减员分流;知识经济;性骚扰;隐私;货币分房;数字化;酷;千年虫;瓷版;拍写真;打假;贺岁片;新新人类;小资;闪客;唐装;名人畅销书;手机短信;韩流;酷毙了;哇噻;帅呆了;听证会;美女作家;黑哨;下课;美眉;足彩;零距离……。
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表征,流行语总是最为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心理的变迁。流行语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们是时代的重要见证。作为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而流行语的提取和发布,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很多国家早有先例。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生活最主要的部分,是观察社会、人群、心态走向的窗口。流行趋势越来越重要,国家、集体、个人都要关注,更是商家的生命线。因此,对流行语在不同社会时期的探究以及滚动发布就成为一件很有意思也很重要的事情。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如大河奔流,涌来一个又一个潮流,善于弄潮冲浪的一代又一代人,抓住机遇,改写自己的命运。
高考
1977年10月21曰,我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万人参加了考试(我见过一份资料提供的数字更吓人:1169万!思虑再三,不敢采信)。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张来印试卷,为了解决恢复高考后第一届77级的考卷急需用纸,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1977年的国家,各行各业对知识、对人才的需求和吸纳在今天看来仍是十分惊人的。1982年,“文革”后首批大学毕业生新鲜出炉,随即被“一抢而光”。
文学青年
《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文学青年”的条目。在上世纪70年代宋80年代初,的确有这么一个小圈子,有这么一些青年,他们的精神气质与愤青(愤怒青年)、摇青(摇滚青年)一脉相承,但无疑比后者在外部表现方式上文雅许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比常人更接受文学及其操作管理机构的中枢。
在受“招安”之前,“文学青年”是一个理直气壮的自由职业。实际上,在那转瞬即逝的几年里,有不少文学青年最终依靠自己手中的那支笔完成了对主流社会的孜孜不倦的狙击并成功地跻身其间。尽管这批人的成才率极低,但已经是社会偏爱的结果了。陈村好像说过,一个大男人,不去战死疆场,或者死在女人的绣床上,光舞文弄墨实在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青年短暂的辉煌其实是概率在起作用。
在淳朴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青年是一个毫无疑义的敬语,它包含了当事人本身的价值追求及外界的宽容和认同。
小人书
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人,小人书在“文化消费”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几乎替代了所有的国内外名著,看小人书成为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小孩的一大乐趣。他们喜欢把这种叫做“连环画”的读物叫成”小人书”,这样可能更亲切些,还有点神秘感。即使被父母打骂,他们也要省下钱去买小人书,或者坐在街边的小摊上如痴如醉地看,平均每个人的“藏书”达10册以上。不能否认,小人书在这代人的灵魂中打下的烙印,已经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
知脊返城
与其把“知青返城”作为改变知青命运的一次机遇,莫如说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知青子女的人生。上海当年支援边疆的知青约四十万人,他们子女的数量据保守估计在45万至50万之间。1980年8月前后,大批云南、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的知青带着空空的行囊,带着酸楚的眼泪,开始大规模返城。知青们当时的口头禅是:感谢邓小平。通常,最具代表性的的返城方式是:顶替和病退。那代人总结说:要回来得赶早。在我们居住的城市彻底变得面目全非之前,大部分返城知青走上了轨道,没有被生活甩得太远。
流行歌曲
当有些歌儿好不容易被划到“健康歌曲”阵营时,中国的家电市场结束了手电筒占主流的格局。以学外语的名义,买下价值不菲的双卡四个喇叭或者日本进口的声宝六个喇叭收录机,把一盘盘盗版的或者是翻录的磁带塞进带仓里——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代人就这样接触到了流行歌曲。“原来还可以这样唱歌。”邓丽君教会了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唱歌.她熏陶了20世纪60、70年代生人对于流行歌曲的饥渴之心。当时对于“不良少年”的定位是:喇叭裤、蛤蟆镜、爆炸头、拎着录音机满大街遛,录音机里放着靡靡之音。这可能要算是最温情的”不良少年”了……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常常不知所云相比,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都非常精美,非常打动人。当时的年轻人会把歌词抄录下来.当做一种对诗歌的精神寄托。哼着“隔壁班上的那个女孩为什么还不经过我的窗前”,在老师尴尬而且愤怒的目光当中,我们接近并掌握了潮流。
偶像
在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这里,偶像还是真正的偶像,没有演变成后来“呕吐的对象”。那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相对精美的笔记本,用来张贴明星贴纸。
最初的偶像是高仓健,这名字听起来像是仰望一座大山。他确实让无数中国人感到颜面扫地,同时很多相貌不错的美男子大概对他也记忆犹新.因为高仓健让他们的脸蛋变得“奶油”了,高仓健的伟岸一度成为70年代人”寻找男子汉”的坐标。
发哥在《上海滩》里那个甩动白围巾的潇洒动作,让许文强成了一个经典。也许是发哥留下的印记过于深刻,使得我们今天看到所谓的帅哥、酷哥,不免感到深深的失落。成龙还刚从警察学校毕业,总闯些莫名其妙的祸,还拿些毛巾,衣服,凳子之类的日常用品教育坏人。刘德华则老是一身干净的白西服.拎着把大刀冲在砍人的第一线。李连杰一出现就面对着几十甚至数百个笨蛋等着他一一摆平,最后抱着女主角从容离开。张国荣唱着《夜半歌声》还客串着小警察的角色,磁带的封面上总是温暖地笑着。周星驰的“无厘头”从来都不让我们失望。在9O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大话西游》流行得让人难以置信,对《大话西游》的认可程度可以成为划分60年代出生的人同70年代出生的人的分水岭。
招聘
这里所说的招聘特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几次大规模面向社会.广纳贤才的行为,被录用者的去向多为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一些执法部门、报社,所以民间的说法叫“招干”,一旦拥有,终身无忧。当时的招聘,其实是对一些“在野”人才的最后一次大赦,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坚壁清野”。应聘者虽然没赶上数年前恢复高考这班车,但手头大多有一张电大业大或成人自学考试的文凭.并且有相当部分的人在各自的单位里混得还不错。当橄榄枝在彼岸摇起的时候,嗅觉灵敏的他们抓住了也许是他们这一代人一生中最后一次提升自己命运的机遇。
出国留学
1978年12月27日,在与西方世界隔绝了近四十年之后,首批50名中国留学生乘飞机,经巴黎、纽约.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在机场.他们受到了中国驻美联络处副主任韩叙和美国国际交流部署主任哈瑞德先生的迎接(摘自钱宁《留学美国》)。
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出去看看无疑是增长见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对那些真正渴望读书的人来说.国外的学术水准和环境国内难以企及。对另一些假借留学之名,只想出去扒洋分的人来说,彼岸远远高于此地的劳动力价值才是最大的目的。仅从奋斗的结局上看,上述两类人殊途同归:前者完成了学业学术上的原始积累和提升,后者完成了资本上的原始积累和提升。最终这两类人都提升了自身的命运。很难说双方存在什么高下。知识能变成财富,但如果有人直奔成品而去.我们实在也不好意思责备他不够含蓄。
下海
今天看来这是一个有点傻乎乎的词语。但在当初,只有脑筋活络的人才敢于砸掉自己的铁饭碗,毅然下水。现在看来,80年代末下海似乎晚了点。下海风险的大小总是和下海的人数成正比。下海的口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廉.等别人都有了,新了,廉了,你只好转向了。也是,完成了原始积累,你还等什么?
时代总是给先知者最大程度的恩泽。
说到下海,我不得不提及其中的另类:北方的倒爷和上海的打桩模子,改革开放初期,是他们南下北上不亦乐乎,为我们倒来了日本的液晶电子表、香港的喇叭裤、美利坚的万宝路、不列颠的三个五,再后来一只箩筐扣路旁,外汇国库券汽油票电影票球票大小统吃。出国混的人哪个没有和他们直接间接暗通款曲?
这批人下海.赚的政策空子钱.拾遗补阙的钱,其性质和无限责任公司差不多,整个身家都在里边,一个闪失就会抹掉一批“模子”,当然可以从头再来。
涉外婚姻
这里所说的涉外婚姻指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包括外国人,外籍华人,在我国居住的外籍侨民及无国籍人等)之间的婚姻。
说涉外婚姻提升了一个人(通常是女 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可耻的,事实如此,涉内婚姻还有喜旺那样先结婚后恋爱的。所有的跨国婚姻差不多:女方经过考察,决定嫁给体毛发达的他。这类故事充分说明,接受一个唐突的求爱者的风险并不比其他什么婚姻方式更大——这对涉外涉内婚姻都适用。
不可回避的是,涉外婚姻背后的支撑点是金钱。但如果你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想法中,所谓精神追求之流毒不算太深的话,这样的婚姻起码比别种的起点要高一点。谁敢断言这样的婚姻一定就不幸福?如果有读者用妇女自强自立的观点反驳我,我更不服——还有洋妞把咱中国小伙子“娶”出去的呢。
认购证
这事发生在1992年,而且一去不复返。30元人民币一张,保赚不赔,每想到这里我就怅然若失。最幸运的人是一老太.怀揣积蓄去银行买国债券,不想走错地方.买回一叠花纸头。不日暴富.晚年自尊自强。
现在看来,说世界上最懊恼的人就是那些买了认购证又吵着去退掉的人,并不为过。
对那些最终依靠认购证提升了自己命运的人来说,认购证是一张通向新生活的通行证,对那些与之擦肩而过的人来说,认购证是心炅上一道抹不去的伤痕。类似的情况恐怕只有1 980年版的猴票身上发生过。
网络
若干年前.一个三十几岁模样的瘦瘦的“C什么O”在电视里说,再过两年就退休,和爱人一起享受生活。我想想自己还要30年才退休,届时能不能享受得到生活还是问题,赶忙换台看《欢乐蹦蹦跳》。蹦蹦跳里的儿童正在说自己长大后想干什么,其中一个说想开又头(的士),而且指定要”强生”的。
我数了数.没一个说要当“C什么O”的,稍稍欣慰。
说网络提升一个人的生活,知本家当然是最明显的例子,这里按下不表。光说说所谓的网络作家吧:李寻欢们、安妮宝贝们、宁财神们、邢育森们,没有互联网,他们是什么呢?文学青年?好像他们又缺一点文学青年的傻劲,至少他们在文字上的名声不会达到今天的高度(水平是另一回事)。
一夜情
网络的一个副产品。借助于QQ、聊天室或者其他新潮方式,两个素昧平生的网民出现在同一张床上。这个夜晚男人称为“一夜性”,女人说是“一夜情”。数据显示只要有机会又不会惹上麻烦,90%以上的男人对于一夜情总是来者不拒、乐此不疲,而且对于男人而言,这游戏无非是为了性,所以应该改称“一夜性”比较符合实情。但是同一档事对于女人的意义可就不同,女人抱着期待,一种对浪漫情怀的渴求,以及亲密伴侣的寻觅,所以即使初识不到一小时.跟着感觉走的女人也就难以抗拒而冒险尝试了。时间通常在夜晚,人变的比较感性而且脆弱;地点通常是容易让人松懈的场所,音乐、酒、烟雾弥漫、灯光昏暗是必备的催情道具和场景;再加上两个看对眼而且不多思虑的男女,就够了。姑且不论一夜情的安全性和道德性,这样的邂逅方式满足了许多男人对越轨的遐想、女性对浪漫的期待!这城市每天上映无数一夜情的游戏,也要有无数女主角才得以开演。但这游戏也可谓是高风险作业!
第三者
中国把婚外恋对象称为第三者,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这之前,为数不多的婚外恋被人斥为“乱搞男女关系”。到了90年代以后,第三者在名称上逐渐与国际接轨,叫做“情人”了。究竟应该对“第三者”睁几只眼。各人自有判断。
卡控O K
这里说的卡拉OK不仅仅指唱歌,而是指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参与人数众多的模仿行为。看见聂卫平守擂成功就送孩子去学围棋,看见中国女排得冠军就送孩子学排球,看见范志毅年薪百万就送孩子踢足球……
卡拉OK的特征是参与性可以广泛.但成才率极低。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一点,但都想赌一把,因为一旦成功,收益实在太大。有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味道,可以参与,但平常心最重要。卡拉OK厅里杀人不见血的歌声实在太多了,没有思想准备甭进去。
藉着电脑和网络为载体,“角色扮演”作为卡拉OK的衍生物,在新新人类中诞生了。这说明.任何新潮的东西都不过是对它要取代的东西的翻新而已。
整容
美容店越开越多,可能从一个角度证实了“美容”已俨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固定项目,而美容院规模的做大做全以及报纸分类广告中整容项目的增加,使“变脸”在物质条件和精神基础上与现实拉近了距离。对于大多数整容者来说,他们最终获得的不仅是一张新生的脸、一个新生的身体.还有包含于其中新生的心,瞬时的外型修整或许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事实上,整容手术已经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尤其是近年来韩国的整容潮流和标准明星面孔的风行,让更多的人理解和体谅自己及他人为“变脸”而冒的风险。每个人都希望能往好的方向改变,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疼爱,也是一种个性化的选择和追求。如果整容在技术水平和经济价位上能与普通美容桕提并论的话,人们就更有理由用看待美容的平常心去面对整容,也就是说,整容可以与美容一样,是一种善待自己,享受生活的简单手段。
二奶
商务印书馆编了一本引起争议的《新华新词语词典》,其中收录了“包二奶”这样的被认为上不了台面的词。不知从何时起.那些凭姿色、靠有钱男人包养的女子被套上了“二奶”的名称。包二奶、养情妇,在古代是件颇有些理直气壮的事,有权、有钱或有其他,资本多得很。有点理由都可以做女人的文章,多娶几房或多包几个,都没问题,因为当时纳妾还称不上腐败!
“天涯沦落弃妇悲,更听风声杂雨声。”对于“二奶现象”,有人说它是“旧社会纳妾的翻版”,有人说它是“卖淫嫖娟的长期化”,还有人把它持作是一夫多妻的封建意识与两方所谓性解放相结合的产物。
三陪
若在街上遇到一位从事此种行业的女性,相信人们大都会对其嗤之以鼻。不过据说此种行业的服务内容已从”陪歌、陪酒、陪舞”的“旧三陪”,发展到“陪吃、陪泳、陪浴”的”新三陪”。
粉领
看到此种称谓,可别误以为是些穿糊色衬衫的姑娘。她们不同于蓝领。有别于白领,是一群潇洒浪漫的自由职业者。粉领女性早晨可以睡懒觉,中午吃饭不必太讲究,家既是她们的栖息地又是她们的工作场所,电话、传真、EMAIL与外界联系。粉领女性生活得自然、随意、浑然天成,像一株株美丽的植物,相比之下,白领女性是被社会格式化的美人,多少有点千篇一律。
美女作家
当作家开始以性别划分时,文学的意识形态时期蜕变了,斗争焦点从阶级转向性别和爱情。美女是个好词。即便在女性普遍受压抑的漫长的封建社会,美女也总能从男人们权力争斗和攻城掠地、封王封侯的缝隙中坚强地生长并彰显美丽。马蹄铁和美女恨,从来就是史书中最引人瞩目的亮色。原因就在于,英雄和美女的故事总是那么荡气回肠,比如:楚霸王项羽和虞姬,吕布与貂蝉;才子与佳人的故事总是那么缠绵悱恻,比如张生与崔莺莺,贾宝玉与林黛玉。可今天,美女们除了继续演绎她们和英雄、才子们(当然还得包括大款们)的爱情之外,她们还爱好写作,她们因此而成了作家,故日“美女作家”。
拇指文化
以前一直认为中指是人十个指头中最有用的一个手指,但现在,它的地位似乎被拇指取代了。拇指文化一一打电脑,发短信,玩PDA.拇指才是当代最有用的“finger”。
策划
与之相联系的还有“炒作”、“包装”,一种培养人把稻草说成金条的技术手段。但自从点子大王何阳被质疑开始吧,策划人从让企业家毕恭毕敬的大师沦为介于骗子和废物之间的社会角色。好端端的一个词就这么被毁了。大约是从市场严重不规范,企业乞怜于拍脑袋的“策划”时期过去后,“策划”这词儿又被传媒人接了过来,动不动“策划”一本书,“策划”一期专题,自我感觉还特别好,真明白市场、擅长策划的人只好不作声了。
小私
小资已经土了.现在流行小私。所谓小私,实则是大王主义:我要最贴心的,我要最适合的,我要只属于我的!拥有自己的私人发型师、私人营养师、私人健身教练、私人购衣指导等等,只要价格能接受,什么都可以私。
一族
这说法跟日本人沾点边吧?上班一族.Soho一族.纹身一族……一族一族又一族。意思不过是这一群人.而且是外延模糊不清的一群人,加上“一族”就俨然时髦起来了,就像小餐馆挂上竹帘子取名“世纪大酒店”。
酷
“酷毙了”、“哇塞”等等,是新一轮的惊讶表达法。已经没有人追究“酷”与“Cool”渊源和变迁了,多数时候想都不想,也没有一点感情色彩,张开嘴:“酷”。兴奋地说酷羡慕地说酷都不如白痴一样面无表情地说酷来得“酷”。什么意思?谁关心呢?一追究意思就不酷了。难怪这个词会泛滥,它跟这个目迷五色不知所云的时代太合拍了。
审美疲劳
严格地说这是跟手机结伴的的一个词。原来属于美学用语,后来意义被转化为由于长期的婚姻生活,对伴侣感到麻木,到了2004年,词义被进一步扩大化,只要你被什么弄烦了,都可以宣布遭遇了”审美疲劳”,比如,结婚三年之痒——审美疲劳;男明星阳刚有余才气不足——审美疲劳;科技股表现平平——审美疲劳;好莱坞大片有名无实一一审美疲劳;天天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几十张同样的脸——审美疲劳……基本上每时每刻都可以用这个词为自己的郁闷开脱。难怪啊,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视听技术、数码技术、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感官的需求。似乎我们的眼睛一刻也不能离开那块色彩斑斓的显示屏。上班是电脑,下班是电视,走在路上掏出一个手机上面还是一个小彩屏。
重组
从微观的企业层面看,是企业内部对企业资本、组织结构、人员结构及工作程序等进行了更加优化的调配,以抵御“寒冬”。从宏观的产业层面看,产业内合纵连横更加活跃频繁,如在中国人世的大背景下,电信、民航、电力、汽车等多个产业实行大重组。产业内资源的重组,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大变局。如电信业大重组.南北拆分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挂牌运营。重组宣告了我国产业全新格局的确立,因此“重组”也被广泛延伸到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产业层面的重组,还是个人生活的重组,都要经历整合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阵痛”,但正是“阵痛”酝酿了“重生”。
转型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产业(品)周期越来越短,“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企业由于主业增长受限,不可避免要转型。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也要转型。于是,“转型”成为企业最热衷的一个词汇,很多企业言必称“转型”。
然而.转型注定是一个艰难而充满风险的过程。处于转型期的企业和个人常常要遭遇“转型悖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