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海洋动物的过冬技能

来源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气温逐渐下降,北方的河流、湖泊开始结冰;南方的清晨,树叶上结了一层白霜。人们早就换上了御寒的棉衣,陆地上的动物也使出各种技能来抵御寒冷——有的换上了更加細密的毛;有的干脆躲起来冬眠,把整个冬天“睡过去”;有的甚至跨越半个地球,迁徙到温暖的地方过冬。那么,海洋中的动物也需要抵御寒冷吗?它们又是用怎样的方式度过冬天的呢?现在,我们就去海里寻找答案吧。
  下海之前,我们先来解答两个比较常见的问题:

冬天的海水冷吗?


  随着大气温度下降,海水的温度也会相应下降。虽然由于比热容不同,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要慢一些,但和温暖时节相比,冬天的海水还是会更冷一些。不过,不同纬度的海水温度当然也有差别,而且差别还挺大呢,例如位于我国南端的南海,冬季表层海水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而北部的渤海海域表层水温却只有1摄氏度。

海洋动物怕冷吗?


  海洋动物的分布极其广泛,从炎热的赤道附近到寒冷的极地海域,从海洋浅层到见不到阳光的海洋深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踪影。而生活在不同环境的海洋动物都有其适应能力,所以在南北极生活的海洋动物可以说是不怕冷的,比如南极磷虾可以终生在0摄氏度左右的环境下生活。但如果把一些生活在热带的海洋动物迁居到寒冷的海域中去,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我们都知道,在标准大气压下,纯净水在0摄氏度会结冰,但由于海水中含有盐分,导致结冰所需要的温度更低,因此,0摄氏度下的海水不但不会结冰,还有鱼类生存于此。科学家对这些寒带鱼类进行研究,从比目鱼、杜父鱼中发现了一种“抗冻蛋白”,正是这种蛋白的存在,使鱼的体液冰点降低至零下2.2摄氏度,让它们有适应极度严寒的能力。
  不同种类的海洋动物对于温度的适应性也不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海洋动物如何适应冬季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重点观察的是那些生活在温带海域的海洋动物。温带四季分明,冬夏温差大,因此动物在不同季节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生活状态。
  搞懂了这两个问题后,我们的探索正式开始。海洋动物过冬,可谓各显奇招——

搬去温暖的地方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当广阔的,对于那些游泳能力强的海洋动物来说,冬天来了,“搬家”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小住”,可以说是最简单直接的过冬方法。因此,许多海洋动物在冬季都会进行大规模迁徙,这种行为在动物学上被称为越冬洄游。
  每年7、8月份在黄海南部寻找食物的带鱼,过了10月份,便会成群结队地洄游到长江口海域,然后一部分前往远海,一部分继续南下到东海中南部。我们将鱼类集中度过冬季的区域,称为某种鱼类的越冬场,而对于越冬的鱼类来说,保证其洄游路线的畅通至关重要。在越冬场度过冬季之后,带鱼群会在每年3、4月份开始向北迁移,等到10月份再继续踏上南迁的征程。

  除了鱼类,虾类和蟹类也有越冬洄游的能力。梭子蟹是螃蟹家族中游泳能力较强的一类,如果仔细观察梭子蟹的足,你会发现它的最后一对足是扁平的,像船桨一样,被称为“游泳足”,这对足大大提高了梭子蟹的游泳能力。以生活在浙江省舟山海域的梭子蟹为例,每年10月份以后水温下降,它们就开始了自北向南的洄游,11月份至转年2月份会洄游到渔山岛、温州等浙南渔场较深的海区越冬,还有一部分会到达厦门海域。
梭子蟹最后一对足呈船桨状,可以帮助它在海洋中游泳

降低消耗保存实力


  生活在海里的鱼类可以通过长距离洄游来度过冬天,但生活在滩涂的螺、贝类等动物就没有这个条件了。那么这些动物是怎样度过冬天的呢?
  和人类是恒温动物不同,螺、贝类属于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即便长时间处于低温状态,它们也能存活下来。所以相较于寒冷,这些动物在冬天面临的更大威胁是食物的短缺。
  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摸索出应对饥饿的方法。在寒冬来临之前,这些螺、贝类便开始大量进食,以此来积蓄自身能量。当外部温度降低时,它们会减少进食,降低代谢,抑制身体生长,这样便减少了身体的能量消耗,从而帮助它们顺利度过冬季。
有的牡蛎在10摄氏度以下便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

你知道吗


  变温动物通过降低代谢来适应温度的这一特性,为人们长距离运输海鲜提供了新思路,例如缢蛏在低温带泥的条件下保存几天后仍然可以存活。现在一些高校也研发了“冷冻活鱼”的技术——将鲜活的鱼类经过特殊方式冷冻保存,再次解冻以后鱼竟然还能游动!是不是很神奇?这项技术目前因为能耗、成功率、外部条件等限制还没有投入实际使用中,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相信这项技术很快会被运用到多种行业中去。

换种形态延续生命


  海洋中还有不少种类的动物无法在冬季存活,那么这些动物是如何做到生生不息的呢?
  有这么一种动物,它们的结构虽然简单,地位却举足轻重,在6.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是第一种出现神经的动物,这就是水母。今天我们先不谈水母的分类及地位,就只来说一下水母是如何过冬的。
放大镜下的海月水母的水螅体

  水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海洋动物,去过海洋馆的同学想必都会对五颜六色、如梦似幻的水母展缸印象深刻。在水母大家族中有一个类别的成员,家喻户晓,这就是海蜇。听到这个名字,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美味”?作为一年生动物,海蜇是无法度过寒冷的冬季的,不过它们也有自己的绝招儿。夏天快结束时,海蜇会产下自己的后代,刚刚诞生的小海蜇和父母长得完全不一样,它们有另外一个名字——水螅体。和能游动的水母体不同,水螅体个头儿很小,大概只有铅笔尖那么小,它们的移动能力非常弱,靠附着在其他物体表面存活。但水螅体的生命力相当顽强,在低温环境下也可以生存下来。当冬天过去,温度适宜、食物丰富的好时节到来时,水螅体便开始不断地自我繁殖,形成一大片水螅,同時每一只水螅又会通过生长和形态变化形成几十只水母。
  除海蜇外,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等多数温带大型水母都有这样的特性。不仅是水母,部分乌贼、小型浮游节肢动物等也可以通过卵的形式留下后代,度过冬季,从而保证自己的种族得以延续。
海月水母

非常地区当有非常办法


  南极的寒冷不言而喻,而生活在这里的帝企鹅,作为一种“另类”的海洋动物,自有一套比较特殊的御寒办法,那就是大家聚拢在一起,互相抱团儿,以此减少热量散失,用集体的力量抵御严寒,共同度过寒冷的冬季。
  当你来到海边,捧起一杯海水,海水看似清澈透明,其实却承载着生命;当你蹲在海滩上,掀开一块岩石,你可能会看到一只小螃蟹正在迅速逃走;当你乘船来到宽阔的海域,你有可能会邂逅鲸、鲨鱼这样的庞然大物……这些海洋动物看起来个头儿差距悬殊,却个个身怀绝技。无论强大与弱小,面对寒冷冬季的严峻考验,它们虽然不适,却都在努力生存,共同构成庞大且多彩的海洋世界。
其他文献
近年,江苏启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契机,主动整合各种资源优势,以先人一拍、快人一步、高人一筹的攻坚战略,在西部市场抢占先机,先后承接了重庆国际博览中心
编者按:上期我们介绍了从古代海战到“一战”期间,战舰的演变历史。蒸汽动力的出现,催生了铁甲舰;“大舰巨炮”时代诞生了战列舰;随着战机登舰,最早的航空母舰(简称“航母”)初具雏形;“一战”中,全通式甲板航母崭露头角。直到战争结束后,各国开始疯狂地将战舰改造成航母,第一次“航母热”出现。  在“一战”后的“航母热”中,各国只是将航母造了出来,而具体的战术用法并没有确定,一些很有意思的设计由此出现,比如
本刊讯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在电气方面的专业知识,近期,北京市设备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举办了“引领绿色脉络一铝合金电缆在建筑电气中的应用专题技术讲座”,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
根据《雷达学报》2019-2020年度审稿专家的审稿质量、审稿篇数和审回时间,评选出了14位“雷达学报2019-2020年度优秀审稿专家”,具体信息如下。
本文介绍了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构成、原理、特点以及对水源的要求。并结合工程应用,介绍了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工程的施工要点。
本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施工过程中电气系统的制作和施工方法,阐述了一些如何保证质量的措施。
晚期恶性肿瘤常并发骨转移,骨转移也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骨转移灶的疼痛和导致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