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柏拉图教育理想的真谛出发,阐述了学校课程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好学与乐学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认为政治课堂应该从教学氛围,教师的关注,课堂提问,非智力因素,学法指导,教学内容几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政治课堂教学 幸福感 满足感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名言高度概括了教育理想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高尚!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这种引领正是建立在高远的愿景基础上的,这种愿景是师生共同认同的,在追求共同愿景的过程中,高层次的价值取向、成就指数、幸福感和愉悦感也就和谐共生了。这段话精辟地说明了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追求真实、走向高尚和光明,在这个过程中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体验人生成就感和求真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物质文明的增长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青少年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兴趣不浓,干劲不足。因政治课本身“枯燥、乏味”的特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及学习之后又不能及时地运用于实践,感觉学习政治课无用,从而缺乏学习政治的幸福、快乐与满足感。如何增强学生学习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实现我们政治课教育的目的,这个问题应该得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面对新形势,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增强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动力,从而真正从“被迫学习、逼着学习、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变成“我想学习、我要学习、我享受学习”。如何增强学生课堂学习政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实施教育教学的载体。要提高学生学习中学政治课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课堂教学是第一站,我认为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学是教师有情感、有思维地教和学生有感情、有思维地学的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就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和过程,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情感的释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化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真正能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开放心态,张扬个性,凸显主体性、创造性,释放情感,感受到学习的幸福、满足和快乐。
2.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与生命状态。
新课改教学理念倡导下的教学,不再是传统教育下教师的“单向传授知识”不再是以教师教为主体,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和“独角戏”,倡导以学生学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中时刻关注学生情感与生命状态。优化课堂导入环节,关注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注意状态;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让课堂的“生成”成为美丽的“意料之外”,彰显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3.设计有效性的课堂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们每天的课堂教学中都有大量的提问,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所以,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同时,教师所问问题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体验,如果教师所问问题过难,大多数学生都难以回答,甚至都无从回答,那么可想学生的体验如何?反之,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将是索然无味的。所以,教师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让学生真正学习到书本知识。其次,多重提问应具有层次和梯度,逻辑严密。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可以体验到逐步解决了问题的满足。最后,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皮亚杰曾经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快乐、满足、幸福。
4.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魅力。
课堂教学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教师的行为、言谈、举止、精神面貌,等等。俗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这一职业的特征,使教师的思想,言行,习惯等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非知识因素”的魅力。像教师要在上课的时候面带微笑,发挥微笑的感人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微笑是人类交流的美妙语言。教师在课堂上面带微笑,能让学生既感到亲切,又得到放松,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教师还要热爱学生,用爱去感化易犯错误的学生,化“暴风骤雨”为“和风细雨”。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魅力,才能让真正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进而真正体验变“压抑环境”为“轻松环境”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5.更多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只能触及政治学科的冰山一角,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比单纯地传授政治知识、政治理论更重要,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得正是这一道理。授之以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他会感受到独立自主学习的快乐;授之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他遇到问题时,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他会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求知的乐趣。
6.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生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更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政治课教材的教学内容却是相对静止的,假如教师墨守成规,囿于教材的条条框框,教学效果就将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政治教师有敏锐的眼光,与时俱进,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善于收集综合新信息,善于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用活生生的事实去充实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课教学富有活力和时代气息。让学生体验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宏观感知我们生活的环境,让学生把学到的课本知识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去。这样,学生将感受到学习政治知识的有用,进而体会运用政治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乐趣,体会到政治学习的满足、快乐与幸福。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政治课堂教学 幸福感 满足感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名言高度概括了教育理想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高尚!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这种引领正是建立在高远的愿景基础上的,这种愿景是师生共同认同的,在追求共同愿景的过程中,高层次的价值取向、成就指数、幸福感和愉悦感也就和谐共生了。这段话精辟地说明了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追求真实、走向高尚和光明,在这个过程中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体验人生成就感和求真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物质文明的增长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青少年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兴趣不浓,干劲不足。因政治课本身“枯燥、乏味”的特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及学习之后又不能及时地运用于实践,感觉学习政治课无用,从而缺乏学习政治的幸福、快乐与满足感。如何增强学生学习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实现我们政治课教育的目的,这个问题应该得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面对新形势,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增强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动力,从而真正从“被迫学习、逼着学习、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变成“我想学习、我要学习、我享受学习”。如何增强学生课堂学习政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实施教育教学的载体。要提高学生学习中学政治课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课堂教学是第一站,我认为须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学是教师有情感、有思维地教和学生有感情、有思维地学的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就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和过程,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情感的释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化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真正能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开放心态,张扬个性,凸显主体性、创造性,释放情感,感受到学习的幸福、满足和快乐。
2.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与生命状态。
新课改教学理念倡导下的教学,不再是传统教育下教师的“单向传授知识”不再是以教师教为主体,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和“独角戏”,倡导以学生学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中时刻关注学生情感与生命状态。优化课堂导入环节,关注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注意状态;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让课堂的“生成”成为美丽的“意料之外”,彰显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3.设计有效性的课堂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们每天的课堂教学中都有大量的提问,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课堂的,所以,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同时,教师所问问题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体验,如果教师所问问题过难,大多数学生都难以回答,甚至都无从回答,那么可想学生的体验如何?反之,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将是索然无味的。所以,教师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让学生真正学习到书本知识。其次,多重提问应具有层次和梯度,逻辑严密。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可以体验到逐步解决了问题的满足。最后,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皮亚杰曾经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快乐、满足、幸福。
4.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魅力。
课堂教学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教师的行为、言谈、举止、精神面貌,等等。俗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这一职业的特征,使教师的思想,言行,习惯等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非知识因素”的魅力。像教师要在上课的时候面带微笑,发挥微笑的感人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微笑是人类交流的美妙语言。教师在课堂上面带微笑,能让学生既感到亲切,又得到放松,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教师还要热爱学生,用爱去感化易犯错误的学生,化“暴风骤雨”为“和风细雨”。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教师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魅力,才能让真正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进而真正体验变“压抑环境”为“轻松环境”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5.更多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只能触及政治学科的冰山一角,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比单纯地传授政治知识、政治理论更重要,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得正是这一道理。授之以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他会感受到独立自主学习的快乐;授之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他遇到问题时,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他会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求知的乐趣。
6.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生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更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政治课教材的教学内容却是相对静止的,假如教师墨守成规,囿于教材的条条框框,教学效果就将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政治教师有敏锐的眼光,与时俱进,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善于收集综合新信息,善于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用活生生的事实去充实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课教学富有活力和时代气息。让学生体验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宏观感知我们生活的环境,让学生把学到的课本知识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去。这样,学生将感受到学习政治知识的有用,进而体会运用政治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乐趣,体会到政治学习的满足、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