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调查分析农村小学生近视状况,并探讨近视预防措施。方法:对农村某小学1~6年级小学生的视力进行普查,了解小学生的近视状况,分析近视形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随着年纪升高近视率成现增高趋势,六年级小学生的近视发生率明显高于一年级。结论:开展有效预防措施对农村小学生近视发生率进行有效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近视状况;预防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为了树立全民爱眼意识,降低视力残疾发生率,我国开展全国防盲与初级眼部保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掌握农村小学生视力水平,探究农村小学生近视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为近视眼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对农村某小学1~6年级小学生的视力情况进行普查,并探讨近视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一) 一般资料
选取某小学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1~6年级小学生共320名(640眼),年龄区间6~14岁,男生167名,女性153名。
(二) 方法
320名小学生均开展裸眼视力检查,以“E”型对数视力表作为视标。裸眼视力在5.0及5.0以上者均为正常;5.0以下均为视力低下。对裸眼视力检查未视力低下患者采用小瞳孔人工检查法进行验光,判断是否为近视患者。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本组数据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n,%)进行描述并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描述并行t检验,若组间数据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三) 结果
根据表1视力检查结果提示,小学生随着年级升高,近视率随着增大,其中1年级学生的近视眼发生率6.45%明显低于6年级发生率42.5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40.5853,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四) 讨论
1. 近视发病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近视眼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是现今重要的社会问题以及医学课题。临床尚未对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有统一定论,但多认为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存在密切关系。根据相关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对于学生近视的影响程度较低,只是近视眼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前提仅使为小学生近视眼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可能性。环境因素是直接决定近视眼发生的现实因素,小学生近视眼的发生主要由长期近视学习有关,并通过遗传素质的联合作用而形成。由于青少年自身调节能力较强,对于近距离学习的适应能力较强,看近处时不易疲劳,使得青少年不自觉形成不良用眼习惯,且长时间用眼时,也会导致睫状肌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在远看时不易放松导致形象不清,逐渐形成近视。此种状态是由于持续用眼过度,眼屈折力增强形成的近视,临床称之为假性近视,此时若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治疗措施,使睫状肌放松,近视即可得到有效恢复。若假性近视者持续使眼睛处于过度疲劳状态,也会影响眼部组织正常代谢功能,使眼球前后经逐渐增强,逐渐成为真性近视,即轴性近视。小学生随着年级升高,所学习的内容也大幅度增加,学习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加之部分学生不注意用眼卫生,农村副食与营养跟不上,进而导致近视率随着年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2. 近视眼预防措施
眼睛对于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小學生视力弱化不仅对未来事业的选择存在影响,对于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阻碍。7~14岁为视力剧变期,也是保护视力的最佳时期,基于此,对小学生开展近视眼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近视眼具体预防措施:①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保障小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睡眠,并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经常作眼保健操,加强体育锻炼。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注意提醒小学生。②虽然我国倡导为小学生减负,但是多数补习班、课外班的开办,使得小学生实际负担并未减少甚至大幅度增加,基于此,家长及教师共同寻找一个即可帮助小学生减负,也可培养小学生成才的机制。③根据相关学者研究结果提示,部分近视儿童的患病机制为偏食、动物性蛋白质摄入不足所致。由于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时间段,对于营养的摄取量明显增大,因此,家长要注意加强对小学生营养补给,多食富含维生素、钙元素、蛋白质食物,特别是大豆等食物。④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的近视防范意识,为小学生定期检查视力,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⑤农村办学条件逐渐改善,应注意室内照明,若遇到停电情况下,也要注意小学生在烛光下的用眼卫生,从而有效预防近视眼的发生。
综上所述,根据本次研究可知,小学生随着年级增长近视率也可大幅度提升,因此,对于小学生近视的有效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喻珊,刘榆,李吉文.2011-2015年重庆市涪陵区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调查结果[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7,33(4):334-338.
[2]李红芬,梁朝光,徐建莲,等.澜沧县农村小学生屈光不正及配镜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3).
[3]陈思铧.用眼习惯因素对邯郸市区小学生近视状况影响的调查研究[D].河北大学,2016.
[4]刘建国,艾雅青,李振华,等.张家口市宣化区8405名小学生视力状况及视力低下影响因素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6,32(6):825-828.
作者简介:孙富菊,甘肃省陇南市,陇南市武都区马街中心小学。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近视状况;预防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为了树立全民爱眼意识,降低视力残疾发生率,我国开展全国防盲与初级眼部保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掌握农村小学生视力水平,探究农村小学生近视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为近视眼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对农村某小学1~6年级小学生的视力情况进行普查,并探讨近视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一) 一般资料
选取某小学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1~6年级小学生共320名(640眼),年龄区间6~14岁,男生167名,女性153名。
(二) 方法
320名小学生均开展裸眼视力检查,以“E”型对数视力表作为视标。裸眼视力在5.0及5.0以上者均为正常;5.0以下均为视力低下。对裸眼视力检查未视力低下患者采用小瞳孔人工检查法进行验光,判断是否为近视患者。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本组数据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n,%)进行描述并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描述并行t检验,若组间数据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三) 结果
根据表1视力检查结果提示,小学生随着年级升高,近视率随着增大,其中1年级学生的近视眼发生率6.45%明显低于6年级发生率42.5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40.5853,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四) 讨论
1. 近视发病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近视眼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是现今重要的社会问题以及医学课题。临床尚未对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有统一定论,但多认为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存在密切关系。根据相关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对于学生近视的影响程度较低,只是近视眼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生物学前提仅使为小学生近视眼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可能性。环境因素是直接决定近视眼发生的现实因素,小学生近视眼的发生主要由长期近视学习有关,并通过遗传素质的联合作用而形成。由于青少年自身调节能力较强,对于近距离学习的适应能力较强,看近处时不易疲劳,使得青少年不自觉形成不良用眼习惯,且长时间用眼时,也会导致睫状肌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在远看时不易放松导致形象不清,逐渐形成近视。此种状态是由于持续用眼过度,眼屈折力增强形成的近视,临床称之为假性近视,此时若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治疗措施,使睫状肌放松,近视即可得到有效恢复。若假性近视者持续使眼睛处于过度疲劳状态,也会影响眼部组织正常代谢功能,使眼球前后经逐渐增强,逐渐成为真性近视,即轴性近视。小学生随着年级升高,所学习的内容也大幅度增加,学习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加之部分学生不注意用眼卫生,农村副食与营养跟不上,进而导致近视率随着年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2. 近视眼预防措施
眼睛对于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小學生视力弱化不仅对未来事业的选择存在影响,对于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阻碍。7~14岁为视力剧变期,也是保护视力的最佳时期,基于此,对小学生开展近视眼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近视眼具体预防措施:①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保障小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睡眠,并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经常作眼保健操,加强体育锻炼。由于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注意提醒小学生。②虽然我国倡导为小学生减负,但是多数补习班、课外班的开办,使得小学生实际负担并未减少甚至大幅度增加,基于此,家长及教师共同寻找一个即可帮助小学生减负,也可培养小学生成才的机制。③根据相关学者研究结果提示,部分近视儿童的患病机制为偏食、动物性蛋白质摄入不足所致。由于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时间段,对于营养的摄取量明显增大,因此,家长要注意加强对小学生营养补给,多食富含维生素、钙元素、蛋白质食物,特别是大豆等食物。④提高教师、学生、家长的近视防范意识,为小学生定期检查视力,以便及早发现、及时治疗。⑤农村办学条件逐渐改善,应注意室内照明,若遇到停电情况下,也要注意小学生在烛光下的用眼卫生,从而有效预防近视眼的发生。
综上所述,根据本次研究可知,小学生随着年级增长近视率也可大幅度提升,因此,对于小学生近视的有效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喻珊,刘榆,李吉文.2011-2015年重庆市涪陵区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调查结果[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7,33(4):334-338.
[2]李红芬,梁朝光,徐建莲,等.澜沧县农村小学生屈光不正及配镜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3).
[3]陈思铧.用眼习惯因素对邯郸市区小学生近视状况影响的调查研究[D].河北大学,2016.
[4]刘建国,艾雅青,李振华,等.张家口市宣化区8405名小学生视力状况及视力低下影响因素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6,32(6):825-828.
作者简介:孙富菊,甘肃省陇南市,陇南市武都区马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