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餐桌礼仪的背后是历史和生活的积淀,不同国家和民族在习俗上会有较大区别。《大使衣橱:外交礼仪之旅》(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是曾任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长的傅莹的个人叙事,不仅探讨了如何为各种场合选择适宜的服饰,也试图呈现国际礼仪背后的逻辑和内涵;如何怀着尊重他人之心,得体地表达自己,从容地面对世界。现摘书中一节,以飨读者。
“餐桌上不要冒险”
2010年1月30日,《金融时报》总编辑巴伯邀请我在伦敦戈林酒店共进午餐。“与《金融时报》共进午餐”是这家报纸著名的周末专栏,始自1994年,以总编辑和嘉宾进行两小时午餐对谈的形式,展现各界知名人士的故事、观点和态度,颇受欢迎。
我与巴伯这一天的谈话内容在互联网上不难找到,在这里想与读者分享的是一个给我印象颇深的细节:吃鱼。戈林酒店是伦敦所剩无几的家族酒店之一,菜品以“地道的英格兰风味”著称。我到英国后与巴伯多次打交道,成为朋友。他发现我对英国菜的知识仅限于“鱼和薯条”或者“布丁”,这让他心有不甘,特意邀请我在戈林酒店共进午餐。
这天,我在巴伯的推荐下点了一道腌鲱鱼。他告诉我这种鱼的味道相当好,只是刺多。没关系,我愿意尝一尝。但是,当我开始吃鲱鱼时才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这鱼的味道确实鲜美,然而,那一层层小刺之细密,依我用刀叉勉强及格的水平,几乎无法剥下一块完整的鱼肉。而我是在接受采访,录音机摆在那里,我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巴伯提出的各种问题上,这可真是一个在美食与思考之间分配注意力的博弈时刻。
巴伯也点了腌鲱鱼作为前菜,他吃得专注,姿态优雅,毫不掩饰对腌鲱鱼美味的欣赏。当盘子撤走时,鱼已经被吃得干干净净,只剩下排放整齐的细细鱼刺,真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我的盘子里则一片狼藉,而且自己并没有吃到几块鱼肉。这让我在对他钦佩之余也记住了,在以交谈为目的的场合,一定要选择容易对付的菜,正所谓“餐桌上不要冒险”。
喝汤时要不要出声?
大多数礼仪书都会注明喝汤时不要出声,这一点似乎很重要。但是,各国习俗不同。
有一次,我应邀与其他同事一道,在日本驻华大使官邸做客,是席间唯一的女性。一道汤面上来后,所有男士都埋头吃起来,而且发出呼噜噜的声响。这与我们中国人平日在家里吃汤面很像,但是这毕竟是外交场合,我有点疑惑地向旁边一位中国同事请教:“吃面是要出声吗?”他说:“是啊,这样才显得香!”我问:“日本女性吃面也出声吗?”他迟疑了下,说道:“这个……我没有注意过。”
为此我请人查找了一下日本在这方面的礼仪规则。日本的代表性面食是荞麦面和面条。根据礼仪提示,吃荞麦面和面条时要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而“吱吱”地嘬食是失仪的。还有一条规矩,面条入口后不可以咬断,也就是说,根根面都要吃到头,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吸着吃面了。而且日本人吃面的礼仪不区分男女,规则皆同。不过,日本礼仪书中也提到,近年人们的国际化意识逐渐增强,吃面条时要顾及周围环境,在国际场合吃面,出声时可以有所克制。
由此看来,在国际交往中,有些礼仪规范是共同和相通的,也有些禮节与国家独特的风俗和习惯有关。作为外交官,需要多了解和学习,才能少出错。
遭遇“事故”怎么办
餐桌上发生“事故”怎么办?比如一杯咖啡突然洒在你的肩上,或者一盘牛排突如其来地扣向你的头顶。首先不要反应过于激烈,就算内心崩溃,也要克制言行。出错的服务员此刻已经很惶恐和内疚了,你的愤怒只会让他更加惊慌失措。人的教养不仅反映在与平等对手打交道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能以平等和感恩之心对待为你提供服务的人员。面对这样的意外,恰当的回应是说一声“没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冷处理”,安慰闯祸的服务人员,安慰主人。这样可避免事故影响活动进程,也会让人们对你的宽容留下深刻印象。
我曾目睹过一场家宴上的“事故”。有两桌客人,服务员一只手托着一大盘主菜送到客人面前自行夹取,另一只手端着一罐搭配主菜的热汤汁。没想到,一位坐在另一桌的男士突然起身,肩膀顶到服务员的胳膊,他手中的盘子倾斜,一些菜汁洒到了一位年长男士的肩头。服务员努力保持住平衡,没让另一只手里的汤罐倾倒。
遭遇“事故”的是一位资深人士,他处变不惊,开着玩笑说:“我可没打算吃那么多。”而他身边一位女士的衣裙上也溅到菜汁,有些不快。这位老先生的西装已经惨不忍睹,他边安慰试图帮助擦拭的服务员,一边问旁边那位女士是否需要帮助。
除了赞赏那位老先生的冷静大度,需要提示的是,在公共场合的自我行为约束非常重要。尤其在餐桌上,最好不要有太大的动作,起身前需要观察一下周围环境。
在国外时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国内代表团进餐时间紧,为了加快进程,会有人主动从餐厅服务员手中接过端上来的菜盘子,自己摆上桌子。这样做会让餐厅工作人员感到紧张,是不符合规矩的,因为容易打乱上菜节奏,一旦出现事故也存在如何区分责任的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根据自己的时间条件选择合适的餐厅。点好菜之后,就踏踏实实地按照程序安心进餐。最好的礼仪,是不刻意和不被察觉的。
“餐桌上不要冒险”
2010年1月30日,《金融时报》总编辑巴伯邀请我在伦敦戈林酒店共进午餐。“与《金融时报》共进午餐”是这家报纸著名的周末专栏,始自1994年,以总编辑和嘉宾进行两小时午餐对谈的形式,展现各界知名人士的故事、观点和态度,颇受欢迎。
我与巴伯这一天的谈话内容在互联网上不难找到,在这里想与读者分享的是一个给我印象颇深的细节:吃鱼。戈林酒店是伦敦所剩无几的家族酒店之一,菜品以“地道的英格兰风味”著称。我到英国后与巴伯多次打交道,成为朋友。他发现我对英国菜的知识仅限于“鱼和薯条”或者“布丁”,这让他心有不甘,特意邀请我在戈林酒店共进午餐。
这天,我在巴伯的推荐下点了一道腌鲱鱼。他告诉我这种鱼的味道相当好,只是刺多。没关系,我愿意尝一尝。但是,当我开始吃鲱鱼时才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这鱼的味道确实鲜美,然而,那一层层小刺之细密,依我用刀叉勉强及格的水平,几乎无法剥下一块完整的鱼肉。而我是在接受采访,录音机摆在那里,我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巴伯提出的各种问题上,这可真是一个在美食与思考之间分配注意力的博弈时刻。
巴伯也点了腌鲱鱼作为前菜,他吃得专注,姿态优雅,毫不掩饰对腌鲱鱼美味的欣赏。当盘子撤走时,鱼已经被吃得干干净净,只剩下排放整齐的细细鱼刺,真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我的盘子里则一片狼藉,而且自己并没有吃到几块鱼肉。这让我在对他钦佩之余也记住了,在以交谈为目的的场合,一定要选择容易对付的菜,正所谓“餐桌上不要冒险”。
喝汤时要不要出声?
大多数礼仪书都会注明喝汤时不要出声,这一点似乎很重要。但是,各国习俗不同。
有一次,我应邀与其他同事一道,在日本驻华大使官邸做客,是席间唯一的女性。一道汤面上来后,所有男士都埋头吃起来,而且发出呼噜噜的声响。这与我们中国人平日在家里吃汤面很像,但是这毕竟是外交场合,我有点疑惑地向旁边一位中国同事请教:“吃面是要出声吗?”他说:“是啊,这样才显得香!”我问:“日本女性吃面也出声吗?”他迟疑了下,说道:“这个……我没有注意过。”
为此我请人查找了一下日本在这方面的礼仪规则。日本的代表性面食是荞麦面和面条。根据礼仪提示,吃荞麦面和面条时要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而“吱吱”地嘬食是失仪的。还有一条规矩,面条入口后不可以咬断,也就是说,根根面都要吃到头,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吸着吃面了。而且日本人吃面的礼仪不区分男女,规则皆同。不过,日本礼仪书中也提到,近年人们的国际化意识逐渐增强,吃面条时要顾及周围环境,在国际场合吃面,出声时可以有所克制。
由此看来,在国际交往中,有些礼仪规范是共同和相通的,也有些禮节与国家独特的风俗和习惯有关。作为外交官,需要多了解和学习,才能少出错。
遭遇“事故”怎么办
餐桌上发生“事故”怎么办?比如一杯咖啡突然洒在你的肩上,或者一盘牛排突如其来地扣向你的头顶。首先不要反应过于激烈,就算内心崩溃,也要克制言行。出错的服务员此刻已经很惶恐和内疚了,你的愤怒只会让他更加惊慌失措。人的教养不仅反映在与平等对手打交道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能以平等和感恩之心对待为你提供服务的人员。面对这样的意外,恰当的回应是说一声“没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冷处理”,安慰闯祸的服务人员,安慰主人。这样可避免事故影响活动进程,也会让人们对你的宽容留下深刻印象。
我曾目睹过一场家宴上的“事故”。有两桌客人,服务员一只手托着一大盘主菜送到客人面前自行夹取,另一只手端着一罐搭配主菜的热汤汁。没想到,一位坐在另一桌的男士突然起身,肩膀顶到服务员的胳膊,他手中的盘子倾斜,一些菜汁洒到了一位年长男士的肩头。服务员努力保持住平衡,没让另一只手里的汤罐倾倒。
遭遇“事故”的是一位资深人士,他处变不惊,开着玩笑说:“我可没打算吃那么多。”而他身边一位女士的衣裙上也溅到菜汁,有些不快。这位老先生的西装已经惨不忍睹,他边安慰试图帮助擦拭的服务员,一边问旁边那位女士是否需要帮助。
除了赞赏那位老先生的冷静大度,需要提示的是,在公共场合的自我行为约束非常重要。尤其在餐桌上,最好不要有太大的动作,起身前需要观察一下周围环境。
在国外时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国内代表团进餐时间紧,为了加快进程,会有人主动从餐厅服务员手中接过端上来的菜盘子,自己摆上桌子。这样做会让餐厅工作人员感到紧张,是不符合规矩的,因为容易打乱上菜节奏,一旦出现事故也存在如何区分责任的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根据自己的时间条件选择合适的餐厅。点好菜之后,就踏踏实实地按照程序安心进餐。最好的礼仪,是不刻意和不被察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