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成为世界性的大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发展正在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的崛起引发了各方的关注,这里既有赞美、掌声,但也不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怀疑和不解。由于诸多国际事务中还不能有效设置话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时常处于被动状态。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威胁论还在持续蔓延。面对种种来自国际社会的质疑和发展阻力,我们常常不能及时做出有效反应,甚至在一些重要的国际舞台上中国陷入失语的尴尬。如何赢得更好的、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如何向国际社会阐明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介绍我们的发展经验,如何向世界讲述一个文明古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走向辉煌的故事,如何成功展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国形象,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课题。文明的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和独特的思想体系,发展的中国需要向世界阐释中国的理想和道路,强大起来的中国需要在世界的多元文明体系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我们急需加强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这是党的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对外传播体系建设问题具有战略性、紧迫性和前瞻性。尤其是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越来越多的期待,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我国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战略部署的实施,我国对外话语权建设的紧迫性愈发凸显。对此,党中央给予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实际上,早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将“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提了出来。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履行大国责任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目前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当务之急。然而,话语体系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也不是像有些人以为的只是翻译的问题。话语体系的建设是价值观的表达,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我们争取和平发展的机遇,也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科学研究、准确表达。展开传播能力建设研究,探索有效的对外传播方式,建构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要研究任务。
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国际关系问题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实力既体现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硬实力”,又包括“软实力”,这种能力源自该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话语权的归属首先体现的是硬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需要我们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我们的理论指导,坚信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政治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奔向幸福生活的必然选择。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是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实现需要明确的问题。这是正确话语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领导国家走上了富强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建设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严谨的学术问题
中国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它将承担起一个重大的使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与辉煌成就,增强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现象、中国道路、中国成功的发展经验已经成为全球政界、商界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已经成为各国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我们既要放眼世界,具备国际视野,又要立足中国,用中国的视角开展学术研究,扩大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要建设有效的对外话语体系不能仅凭热情和政治信念。话语体系建设问题是严谨的学术问题,是涉及到政治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有严谨的学术研究支撑。我们必须从跨学科的角度对此进行严谨认真的学术研究,从多个学科的不同维度研究传播主体、传播对象,研究对外传播规律,探索有效的传播手段和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切忌概念化地理解话语体系建设,切忌只做表面文章。
首先,我们要加强话语体系理论建设。理论是指导思想,理论也是重要的学理支撑。建国60多年来,我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对外传播经验,取得了相当多可圈可点的成绩,这是我们建设话语体系理论的重要实践基础。急需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协同整合政府部门、一线实际从事对外交流工作的单位等各方资源,建设中国国际传播、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智库。我们要认真梳理传播实践,理性分析传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揭示其中的规律性,以实践为基础逐渐形成我们的理论,在实践中检验我们的理论。
其次,在研究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世界大国对外话语体系比较研究,借鉴各国对外话语传播的经验,建构我们的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传播理论。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这是我们建设话语体系的国际经验,我们要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凸显我们的特色。
最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词是“对外话语”,必须研究话语的接受者,即传播客体。对外传播不能采取粗放型的办法,必须熟知传播的环境、对象、策略。如果不了解话语传播的客体特点,不了解传播对象国的国情、文化、宗教习俗等等,传播体系的建设,就不可能有针对性,也不可能取得实效。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我们传播的内容是好的,但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传播结果。我们必须用对方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去讲述中国故事,这样才能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和基因,揭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与其一脉相承的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基本内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是我们的根,是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有效沟通的利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2015博鳌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迈向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我们思考话语体系建设问题提供了重要方法,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它的独特价值放在全球背景下去讲,把中国和亚洲各国放在一个共同体中去讲,就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和认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老祖宗的文本,而要用科学的精神把这个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揭示出来,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独特价值,以受众能够听懂的语言和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世界和平。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是话语体系建设的原则
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重要论断,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建设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在与其他文明、文化交流中必须遵守的原则。要完成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任务,传播我们的文化,必须在文化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文化差异。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代合理性。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要通过“文化自觉”,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揭示了人类文明共存、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是必然也必须的。耐心地了解、理解、尊重别人的文化,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能够更加激发我们的文化自觉,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采取差异化的传播手段,采取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与各国文化展开平等、和平的对话,既要坚持自信,又不可傲慢自大。“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我们才能够融入世界。
提升国家语言能力是话语体系建设的保障
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话语体系建设存在着诸多困难,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缺乏文化传播的必备条件——语言。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我们不是语言强国,我们国家所开设的外语语种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国际化需求,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相比,我国的国家语言能力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与世界几大语言强国相比,我们的国家语言能力也非常落后。法国、俄罗斯等国高校所讲授的外语语种早已超过百种,而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差得很远。人们早已经习惯了把英语当作外语的全部,以为只要有了英语,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语言是民族的文化记忆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工具,简单地说,就是文化是要靠语言走出去的。如果我们连对方的语言都不懂,就谈不上文化尊重和文化理解,也就谈不上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我们必须把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放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大格局中去加以思考,根据语言对象国所处的地位不同,把语言分为通用语言、战略语言、储备语言等级别,就开设地区、时间、规模、方式等问题进行国家层面的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布局,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制定国家语言建设规划,终结目前以经济利益、市场需求为驱使的语言设置乱象。
培养满足国家话语体系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是关键
这里我们所说的人才,绝不是单指具有外语知识的人才。人是话语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语言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基础条件之一。我们要抓紧培养专业知识优秀、具有融通中外文化能力的人才。为此,我们要进行教育综合改革,避免用单科型、工具型的人才培养理念方式来培养对外传播人才,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坚定的爱国思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自由往来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友好使者,服务国家发展大战略。
现代化技术是话语体系建设的加速器
我们要有效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研究有效、高效的传播方式。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新技术成果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认识社会的方式方法。多媒体、自媒体时代为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要认真研究当代社会人们的认知习惯、认知心理所发生的变化,创造性地利用技术手段和资源,实现话语传播的有效路径建设。
带着5000年灿烂而厚重的文明积淀,中国走进了繁荣富强的时代,已经成为影响、改变国际秩序的世界性国家。中国的崛起改变着中国,改变着世界。在重构国际发展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人表现得努力而且开始自信。历史为我们创造了铸就辉煌的机遇,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从未有过的复杂挑战,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领导能力。能否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直接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做好“四个讲清楚”,向世界讲清楚中国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讲清楚中国梦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希望美好生活、和平世界的中国表述。
对外传播体系建设问题具有战略性、紧迫性和前瞻性。尤其是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越来越多的期待,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我国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战略部署的实施,我国对外话语权建设的紧迫性愈发凸显。对此,党中央给予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实际上,早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将“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提了出来。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履行大国责任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目前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当务之急。然而,话语体系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也不是像有些人以为的只是翻译的问题。话语体系的建设是价值观的表达,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我们争取和平发展的机遇,也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科学研究、准确表达。展开传播能力建设研究,探索有效的对外传播方式,建构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要研究任务。
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国际关系问题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实力既体现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硬实力”,又包括“软实力”,这种能力源自该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话语权的归属首先体现的是硬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需要我们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我们的理论指导,坚信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政治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奔向幸福生活的必然选择。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是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实现需要明确的问题。这是正确话语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领导国家走上了富强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建设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严谨的学术问题
中国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它将承担起一个重大的使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与辉煌成就,增强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现象、中国道路、中国成功的发展经验已经成为全球政界、商界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已经成为各国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我们既要放眼世界,具备国际视野,又要立足中国,用中国的视角开展学术研究,扩大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要建设有效的对外话语体系不能仅凭热情和政治信念。话语体系建设问题是严谨的学术问题,是涉及到政治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有严谨的学术研究支撑。我们必须从跨学科的角度对此进行严谨认真的学术研究,从多个学科的不同维度研究传播主体、传播对象,研究对外传播规律,探索有效的传播手段和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切忌概念化地理解话语体系建设,切忌只做表面文章。
首先,我们要加强话语体系理论建设。理论是指导思想,理论也是重要的学理支撑。建国60多年来,我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对外传播经验,取得了相当多可圈可点的成绩,这是我们建设话语体系理论的重要实践基础。急需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协同整合政府部门、一线实际从事对外交流工作的单位等各方资源,建设中国国际传播、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智库。我们要认真梳理传播实践,理性分析传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揭示其中的规律性,以实践为基础逐渐形成我们的理论,在实践中检验我们的理论。
其次,在研究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世界大国对外话语体系比较研究,借鉴各国对外话语传播的经验,建构我们的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传播理论。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这是我们建设话语体系的国际经验,我们要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凸显我们的特色。
最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词是“对外话语”,必须研究话语的接受者,即传播客体。对外传播不能采取粗放型的办法,必须熟知传播的环境、对象、策略。如果不了解话语传播的客体特点,不了解传播对象国的国情、文化、宗教习俗等等,传播体系的建设,就不可能有针对性,也不可能取得实效。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我们传播的内容是好的,但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传播结果。我们必须用对方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去讲述中国故事,这样才能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和基因,揭示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与其一脉相承的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基本内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是我们的根,是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有效沟通的利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2015博鳌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迈向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我们思考话语体系建设问题提供了重要方法,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它的独特价值放在全球背景下去讲,把中国和亚洲各国放在一个共同体中去讲,就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和认同,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老祖宗的文本,而要用科学的精神把这个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揭示出来,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独特价值,以受众能够听懂的语言和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世界和平。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是话语体系建设的原则
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重要论断,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建设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在与其他文明、文化交流中必须遵守的原则。要完成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任务,传播我们的文化,必须在文化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文化差异。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代合理性。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要通过“文化自觉”,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揭示了人类文明共存、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是必然也必须的。耐心地了解、理解、尊重别人的文化,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能够更加激发我们的文化自觉,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采取差异化的传播手段,采取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与各国文化展开平等、和平的对话,既要坚持自信,又不可傲慢自大。“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我们才能够融入世界。
提升国家语言能力是话语体系建设的保障
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话语体系建设存在着诸多困难,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缺乏文化传播的必备条件——语言。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我们不是语言强国,我们国家所开设的外语语种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国际化需求,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相比,我国的国家语言能力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与世界几大语言强国相比,我们的国家语言能力也非常落后。法国、俄罗斯等国高校所讲授的外语语种早已超过百种,而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差得很远。人们早已经习惯了把英语当作外语的全部,以为只要有了英语,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语言是民族的文化记忆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工具,简单地说,就是文化是要靠语言走出去的。如果我们连对方的语言都不懂,就谈不上文化尊重和文化理解,也就谈不上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我们必须把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放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大格局中去加以思考,根据语言对象国所处的地位不同,把语言分为通用语言、战略语言、储备语言等级别,就开设地区、时间、规模、方式等问题进行国家层面的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布局,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制定国家语言建设规划,终结目前以经济利益、市场需求为驱使的语言设置乱象。
培养满足国家话语体系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是关键
这里我们所说的人才,绝不是单指具有外语知识的人才。人是话语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语言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基础条件之一。我们要抓紧培养专业知识优秀、具有融通中外文化能力的人才。为此,我们要进行教育综合改革,避免用单科型、工具型的人才培养理念方式来培养对外传播人才,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坚定的爱国思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自由往来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友好使者,服务国家发展大战略。
现代化技术是话语体系建设的加速器
我们要有效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研究有效、高效的传播方式。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新技术成果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认识社会的方式方法。多媒体、自媒体时代为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要认真研究当代社会人们的认知习惯、认知心理所发生的变化,创造性地利用技术手段和资源,实现话语传播的有效路径建设。
带着5000年灿烂而厚重的文明积淀,中国走进了繁荣富强的时代,已经成为影响、改变国际秩序的世界性国家。中国的崛起改变着中国,改变着世界。在重构国际发展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人表现得努力而且开始自信。历史为我们创造了铸就辉煌的机遇,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从未有过的复杂挑战,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领导能力。能否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直接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做好“四个讲清楚”,向世界讲清楚中国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讲清楚中国梦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希望美好生活、和平世界的中国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