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劳动力状况,本文研究思路是运用发展经济学中的有关原理,特别是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规律,运用理论研究和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分析喀什地区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时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寻求转移的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喀什地区;劳动力转移;现状;特点;对策
一、喀什地区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喀什地区劳动力总体状况:喀什地区农村聚集人口众多,耕地相对较少,劳动力剩余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2009年末,喀什地区总人口有377.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06万)高达77.62%,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新疆工业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有限,加之劳动力增长较快,流动滞后,所以喀什地区剩余劳动力较为严重。
二、喀什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分析
(1)政府引导为主。喀什地区坚持“政府引导、培训先行、广辟渠道、全面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结构布局引导力度,不断加强劳务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扩大劳动力转移数量和拓宽转移领域范围,切实实现农民增收。(2)女性劳动力转移为主。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占38.7%,女性劳动力占61.3%,女性比例高出男性比例22.6个百分点,说明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中女性劳动力偏多,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力需求性质。喀什地区开展权益维护,解决出门“顾虑”。加大劳动力权益维护力度,对输出青年劳动力比较集中的地方,进一步加大建立团组织的力度,选配优秀的支部委员,通过组织的力量有效地维护外出青工的合法权益,让外出劳动力出门安心,工作踏实。(3)转移劳动力年龄偏轻。喀什地区剩余劳动力主要是初中毕业后的待业人为主。年龄主要以16~25岁左右;这种低龄化转移造就父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很重,社会层面的理解很少,自理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转移导致青年人行为能力出现时常,心理压力过重。为此,喀什地区加强思想引导,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观念的转变。高度重视劳动者就业观念的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劳务输出先进个人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农民就业与创业成功的经验。帮助其在市场择业竞争中正确定位,提高求职能力,增强自谋出路、自主创业的信念。
三、喀什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的看来主要是制度和政策因素、劳动力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1)制度和政策因素。从广义的制度角度来看,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因素也是以制度障碍方式影响交易成本因素。由于喀什地区农村劳动力的特殊文化环境,劳动力的价值取向以及劳动力社会习俗等制度性原因,使得喀什地区专一的交易成本倍增。因此在制度层面上大做文章,从政策上降低总的转移交易成本是个首选方案。为此,实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00年后,喀什地区把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作为主要政策取向和脱贫措施之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逐渐放宽,逐步取消对农民工的限制政策,给予农民工比较平等的就业机会,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2)劳动力因素。农村劳动力数量及素质,农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等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均有重要影响。目前喀什地区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在沟通方面面临语言障碍;务工方面面临专业技能无法胜任现代工作岗位,转移地选择上只能以地区区内转移和自治区内转移为主,行业转移主要是以季节性行业内部转移为主,城市转移主要集中于本地县级城市为主。由于上述特征,喀什地区政府对他们加大各种技能培训,职业培养,语言沟通能力的培育等,使他们尽快适应省级转移,行业之间转移以及城市化转移提供条件。(3)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劳动力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人们之所以采取这种行动而不采取那种行动,根本原因在于行动背后的利益冲动。喀什地区劳动力转移中经济动因的作用并不明显。转移行为中因社会偏好因素发生的一系列转移阻力显而易见。加上,区内转移的经济动力不足,搜寻工作成本加大,无能力信号显示工具,无法胜任现代岗位使得转移后的期望收入大大降低,导致喀什地区劳动力转移中政府行为过多,而微观主体——劳动力自身积极性不足,社会效果下降之原因。
参 考 文 献
[1]韩霞.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新疆农业大学.2008
[2]盛小钰.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的社会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9(6)
[3]古海尔·乃孜尔.探析新疆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转移[J].企业导报.2009(12)
[4]杜伟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人力资本问题.山西财经大
学.2008(6)
【关键词】喀什地区;劳动力转移;现状;特点;对策
一、喀什地区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喀什地区劳动力总体状况:喀什地区农村聚集人口众多,耕地相对较少,劳动力剩余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2009年末,喀什地区总人口有377.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06万)高达77.62%,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新疆工业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有限,加之劳动力增长较快,流动滞后,所以喀什地区剩余劳动力较为严重。
二、喀什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分析
(1)政府引导为主。喀什地区坚持“政府引导、培训先行、广辟渠道、全面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结构布局引导力度,不断加强劳务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扩大劳动力转移数量和拓宽转移领域范围,切实实现农民增收。(2)女性劳动力转移为主。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占38.7%,女性劳动力占61.3%,女性比例高出男性比例22.6个百分点,说明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中女性劳动力偏多,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力需求性质。喀什地区开展权益维护,解决出门“顾虑”。加大劳动力权益维护力度,对输出青年劳动力比较集中的地方,进一步加大建立团组织的力度,选配优秀的支部委员,通过组织的力量有效地维护外出青工的合法权益,让外出劳动力出门安心,工作踏实。(3)转移劳动力年龄偏轻。喀什地区剩余劳动力主要是初中毕业后的待业人为主。年龄主要以16~25岁左右;这种低龄化转移造就父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很重,社会层面的理解很少,自理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转移导致青年人行为能力出现时常,心理压力过重。为此,喀什地区加强思想引导,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观念的转变。高度重视劳动者就业观念的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劳务输出先进个人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农民就业与创业成功的经验。帮助其在市场择业竞争中正确定位,提高求职能力,增强自谋出路、自主创业的信念。
三、喀什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的看来主要是制度和政策因素、劳动力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1)制度和政策因素。从广义的制度角度来看,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因素也是以制度障碍方式影响交易成本因素。由于喀什地区农村劳动力的特殊文化环境,劳动力的价值取向以及劳动力社会习俗等制度性原因,使得喀什地区专一的交易成本倍增。因此在制度层面上大做文章,从政策上降低总的转移交易成本是个首选方案。为此,实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00年后,喀什地区把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作为主要政策取向和脱贫措施之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逐渐放宽,逐步取消对农民工的限制政策,给予农民工比较平等的就业机会,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2)劳动力因素。农村劳动力数量及素质,农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等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均有重要影响。目前喀什地区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在沟通方面面临语言障碍;务工方面面临专业技能无法胜任现代工作岗位,转移地选择上只能以地区区内转移和自治区内转移为主,行业转移主要是以季节性行业内部转移为主,城市转移主要集中于本地县级城市为主。由于上述特征,喀什地区政府对他们加大各种技能培训,职业培养,语言沟通能力的培育等,使他们尽快适应省级转移,行业之间转移以及城市化转移提供条件。(3)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劳动力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人们之所以采取这种行动而不采取那种行动,根本原因在于行动背后的利益冲动。喀什地区劳动力转移中经济动因的作用并不明显。转移行为中因社会偏好因素发生的一系列转移阻力显而易见。加上,区内转移的经济动力不足,搜寻工作成本加大,无能力信号显示工具,无法胜任现代岗位使得转移后的期望收入大大降低,导致喀什地区劳动力转移中政府行为过多,而微观主体——劳动力自身积极性不足,社会效果下降之原因。
参 考 文 献
[1]韩霞.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新疆农业大学.2008
[2]盛小钰.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的社会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9(6)
[3]古海尔·乃孜尔.探析新疆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转移[J].企业导报.2009(12)
[4]杜伟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人力资本问题.山西财经大
学.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