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开启的。同年,各科的国家课程标准出台。《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对教材建设而言,课程发展影响和统领着教材建设,课程的性质和教育目标对教材的性质、目标和内容等的确定起着关键作用。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课程改革之前,全国范围内普遍开设了初中英语课程,但只有部分省市的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区或学校开设了小学英语课程。在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以及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版课标”)颁布之后,各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教育部组织的教材审查后,开始在各地实验区投入使用,小学英语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有序开设。这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和教材建设史上的重要发展节点。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属于义务教育,但开展小学英语课程与初中英语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相对于初中阶段,小学英语课程更侧重启蒙,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获得初步的感性体验,更注重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同时也为初中阶段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小学英语课程的这一突出特点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直接相关。不过,因为这个时期的小学和初中英语教材都是依据实验版课标编写的,因此在课程性质和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小学和初中阶段英语教材编写都体现了共同的课程理念:总体上,从比较重视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发展为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发展。与此前的教学大纲相比,实验版课标的主要进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统筹考虑了义务教育小学、初中与高中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至五级课程目标体系,并与高中课程的六至九级相衔接;二是规定课程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对形成这一能力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描述性的各级别目标要求;三是外语教学理念方面的变化,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学习,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增加形成性评价的要求等。概括地说,从突出“双基”发展到强调能力,从学科知识为主发展到以素质教育发展为主,从知识本位发展到以人为本。
依据实验版课标,义务教育英语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重视学生的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材内容的体系结构和活动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个时期的小学和初中英语教材大都遵循“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理念进行编写设计。教材编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设置真实生动的情境和任务型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用英语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与正确价值观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第三,注重学科融合,突破英语日常交际活动的范畴,渗透思想品德、社会、自然、体育、音乐、历史、地理、科技等多学科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体现外语课程的拓展性和开放性。
第四,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通过编写和研制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手册、卡片、挂图、分级读物和音频视频产品等多种教学资源,增加教学内容的弹性,为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拓展教学内容提供条件。
第五,在教材或配套教学资源中增加了过程性评价的内容,通过多主体评价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第六,教材的版式和插图设计质量较此前的中小学英语教材有了显著提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制定的原则和重点是:第一,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第三,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学科课程内容与要求,整体上控制课程的容量和难度;第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五,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内容。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在这几个方面下了功夫。就英语课程而言,整体来看,2011年版课标既继承了实验版课标的目标和理念,又有了一些发展和创新。例如,在课程性质方面,2011年版课标明确了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性质,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更清晰、准确地认识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在课程理念方面,2011年版课标增加了跨文化意识、心智发展等要点。这一版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另一点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对任务型语言教学、课程评价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对部分细则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地区差异情况的适应性,特别是对小学阶段教学指导的针对性;附录部分分别提供了二级和五级参考词表;课堂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也更加丰富具体。
2011年版课标的主要发展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理念更先进,突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更符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二是目标更清晰,在对原有五维目标进行微调的基础上,对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提出具体的分级标准,提供了小学英语教学参考词表,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三是方法更具体,突出体现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方面,2011年版课标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修改为“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更符合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和评析更加具体详尽,指导性明显增强。 依据2011年版课标修订的义务教育英语教科书中,小学教材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各版本教材的语言知识内容有了明确的依据,特别是核心词汇表,即2011年版课标附录中的二级词汇表。此前,不同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中词汇教学内容的差异比较大,给教学和评价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除了这一点最明显的变化外,新修订的初中和小学英语教科书在语篇的选择上更加突出了人文性和多元文化内容,大多数版本的教材的语言知识内容的系统性和难度阶梯较修订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另外,新修订的教材在每个单元或模块的最后设计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评价活动。这个时期英语教材比较突出的进步体现在教材语篇内容的选择上,即进一步突出了语言和情景的真实性以及内容的时代性、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
我们在对初中教材进行修订时,充分考虑了以下的一些特点:
第一,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的教育。
第二,坚持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素质教育理念。教材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教材编写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不同学生的生活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四,强调学习过程,体现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材对语言知识的呈现都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创设具体语境并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升“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
第五,重视语言学习策略的培养,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教材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六,教材内容要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社会的新变化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平衡发展。
第七,教材通过精选和调整教学内容,对内容过多、要求过高、难度过深、練习量过大的部分进行调整或删减,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回顾过去的20年,我们的英语课程和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教师的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均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总结过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同时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过去20年英语课程和教材编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一是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科与育人的关系。学科育人是基础教育各个学科的共同目标,具体到英语学科,中小学英语教材编者应该就如何精选内容、通过什么样的呈现形式来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展开深入研究。我们目前在语篇主题的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以及语篇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英语教材的语篇选择和活动设计如何更快、更有效地体现和适应这种变化,在未来的英语教材编写中我们需要给予这个问题特别的关注。
二是如何更好地处理语言、文化、思维、能力等教学要素的关系。历史上,在进行英语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时曾出现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其他方面育人功能的偏向。经过20年的课程改革,英语教材编者开始关注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思维品质等不同维度的内容,也在教材语篇的选择和练习活动的设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课时有限、教材版面有限的情况下,未来的教材如何更科学地将以上各种教学要素有机融合,让师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这方面也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三是如何更好地处理基础性和拓展性的关系。目前我国基础外语教育的地区差异以及不同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差距都还比较大,发展还很不平衡。在过去20年的英语教材编写中,我们探索了单元内容拓展板块设计和分层要求的编写方式,也尝试通过不同类别的配套教学资源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师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为满足师生个性化教学的需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是如何更好地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这个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如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我国的语言教育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比如我们非常重视对经典作品的朗读和诵读,这也被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再如语法和音标等内容也是在实践中被证明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们在中小学教材中应该如何被合理定位也需要我们再进一步探索。表面看,这些本土的、传统的外语教学的做法可能与当前欧美通行的某些外语教学理念相冲突,然而二者之间存在深层相通的可能。如何找到二者内在的相通之处和平衡点,如何立足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认知特点,立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如何从话题主题的取舍、语篇的筛选改编到教学活动设计的各个环节去寻求二者在英语教材具体内容中的平衡点,把被实践证明有效的优秀外语教学传统更好地继承下来,融入教材编写工作中,这也是未来英语教材编写中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
课程发展主导着教材的编制,教材的实施又可以检测课程的适切性。未来的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工作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学科育人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看,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中小学英语课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培育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等方面,具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独特的育人价值。中小学英语的课程目标具体体现为发展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其中语言能力是基础,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因此,坚持思想性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该作为我们未来义务教育英语教材编写工作的总的出发点。
實验版课标指导下的教材编写改革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属于义务教育,但开展小学英语课程与初中英语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相对于初中阶段,小学英语课程更侧重启蒙,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获得初步的感性体验,更注重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同时也为初中阶段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小学英语课程的这一突出特点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直接相关。不过,因为这个时期的小学和初中英语教材都是依据实验版课标编写的,因此在课程性质和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小学和初中阶段英语教材编写都体现了共同的课程理念:总体上,从比较重视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发展为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发展。与此前的教学大纲相比,实验版课标的主要进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统筹考虑了义务教育小学、初中与高中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至五级课程目标体系,并与高中课程的六至九级相衔接;二是规定课程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对形成这一能力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描述性的各级别目标要求;三是外语教学理念方面的变化,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学习,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增加形成性评价的要求等。概括地说,从突出“双基”发展到强调能力,从学科知识为主发展到以素质教育发展为主,从知识本位发展到以人为本。
依据实验版课标,义务教育英语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重视学生的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材内容的体系结构和活动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个时期的小学和初中英语教材大都遵循“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理念进行编写设计。教材编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设置真实生动的情境和任务型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用英语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与正确价值观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第三,注重学科融合,突破英语日常交际活动的范畴,渗透思想品德、社会、自然、体育、音乐、历史、地理、科技等多学科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体现外语课程的拓展性和开放性。
第四,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通过编写和研制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手册、卡片、挂图、分级读物和音频视频产品等多种教学资源,增加教学内容的弹性,为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拓展教学内容提供条件。
第五,在教材或配套教学资源中增加了过程性评价的内容,通过多主体评价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第六,教材的版式和插图设计质量较此前的中小学英语教材有了显著提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主要特点与教材发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制定的原则和重点是:第一,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第三,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学科课程内容与要求,整体上控制课程的容量和难度;第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五,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内容。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在这几个方面下了功夫。就英语课程而言,整体来看,2011年版课标既继承了实验版课标的目标和理念,又有了一些发展和创新。例如,在课程性质方面,2011年版课标明确了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性质,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更清晰、准确地认识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在课程理念方面,2011年版课标增加了跨文化意识、心智发展等要点。这一版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另一点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对任务型语言教学、课程评价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对部分细则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地区差异情况的适应性,特别是对小学阶段教学指导的针对性;附录部分分别提供了二级和五级参考词表;课堂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也更加丰富具体。
2011年版课标的主要发展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理念更先进,突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更符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二是目标更清晰,在对原有五维目标进行微调的基础上,对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提出具体的分级标准,提供了小学英语教学参考词表,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三是方法更具体,突出体现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方面,2011年版课标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修改为“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更符合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和评析更加具体详尽,指导性明显增强。 依据2011年版课标修订的义务教育英语教科书中,小学教材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各版本教材的语言知识内容有了明确的依据,特别是核心词汇表,即2011年版课标附录中的二级词汇表。此前,不同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中词汇教学内容的差异比较大,给教学和评价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除了这一点最明显的变化外,新修订的初中和小学英语教科书在语篇的选择上更加突出了人文性和多元文化内容,大多数版本的教材的语言知识内容的系统性和难度阶梯较修订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另外,新修订的教材在每个单元或模块的最后设计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评价活动。这个时期英语教材比较突出的进步体现在教材语篇内容的选择上,即进一步突出了语言和情景的真实性以及内容的时代性、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
我们在对初中教材进行修订时,充分考虑了以下的一些特点:
第一,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的教育。
第二,坚持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素质教育理念。教材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教材编写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不同学生的生活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四,强调学习过程,体现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材对语言知识的呈现都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创设具体语境并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升“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
第五,重视语言学习策略的培养,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教材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六,教材内容要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社会的新变化和科学技术的新进展,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平衡发展。
第七,教材通过精选和调整教学内容,对内容过多、要求过高、难度过深、練习量过大的部分进行调整或删减,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两次教材编写改革的经验积累与问题反思
回顾过去的20年,我们的英语课程和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教师的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均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总结过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同时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过去20年英语课程和教材编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一是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科与育人的关系。学科育人是基础教育各个学科的共同目标,具体到英语学科,中小学英语教材编者应该就如何精选内容、通过什么样的呈现形式来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展开深入研究。我们目前在语篇主题的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以及语篇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英语教材的语篇选择和活动设计如何更快、更有效地体现和适应这种变化,在未来的英语教材编写中我们需要给予这个问题特别的关注。
二是如何更好地处理语言、文化、思维、能力等教学要素的关系。历史上,在进行英语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时曾出现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其他方面育人功能的偏向。经过20年的课程改革,英语教材编者开始关注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思维品质等不同维度的内容,也在教材语篇的选择和练习活动的设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课时有限、教材版面有限的情况下,未来的教材如何更科学地将以上各种教学要素有机融合,让师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这方面也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三是如何更好地处理基础性和拓展性的关系。目前我国基础外语教育的地区差异以及不同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差距都还比较大,发展还很不平衡。在过去20年的英语教材编写中,我们探索了单元内容拓展板块设计和分层要求的编写方式,也尝试通过不同类别的配套教学资源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师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为满足师生个性化教学的需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是如何更好地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这个问题也可以理解为如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我国的语言教育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比如我们非常重视对经典作品的朗读和诵读,这也被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再如语法和音标等内容也是在实践中被证明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们在中小学教材中应该如何被合理定位也需要我们再进一步探索。表面看,这些本土的、传统的外语教学的做法可能与当前欧美通行的某些外语教学理念相冲突,然而二者之间存在深层相通的可能。如何找到二者内在的相通之处和平衡点,如何立足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的认知特点,立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如何从话题主题的取舍、语篇的筛选改编到教学活动设计的各个环节去寻求二者在英语教材具体内容中的平衡点,把被实践证明有效的优秀外语教学传统更好地继承下来,融入教材编写工作中,这也是未来英语教材编写中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
对未来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编写的展望
课程发展主导着教材的编制,教材的实施又可以检测课程的适切性。未来的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工作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学科育人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看,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中小学英语课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培育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等方面,具有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独特的育人价值。中小学英语的课程目标具体体现为发展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其中语言能力是基础,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因此,坚持思想性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该作为我们未来义务教育英语教材编写工作的总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