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潘灵,当代布依族作家。他的作品以冷静洞察社会人情,温情地悲悯底层人物,深入剖析人性状态,情感真挚深沉,语言亦雅亦俗,充盈着悲剧性的美感。本文从复杂多维的悲剧存在、悲剧生命的生死抗争、意蕴深藏的悲剧价值三个方面,探究潘灵小说中蕴涵的悲剧精神,展现他对卑微灵魂的审美观照、对人性真美和人格力量的书写赞颂以及对现实悲剧的思考。
【关键词】 潘灵;小说;悲剧精神
【中圖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31-02
一、复杂多维的悲剧存在
潘灵始终坚持写底层,本着现实主义的写作精神,在现代社会主流之下,寻找底层中那些远离主流的异质存在。潘灵细致地观察个体在不同境遇里的多个形象,以慈悲的善意将他们拾起,温柔地放进小说里,塑造具有悲剧性的艺术形象。
(一)知识分子的悲剧
知识分子渴望诗和远方,但现实似乎与诗和远方不能共存相容,无论选择哪一方,都将陷入痛苦和挣扎。小说中知识分子割舍诗和远方,成了物质的奴隶。《情逝》里,缪云楼以生存的借口劝诱自己放弃精神升华,在欲望中毁灭自己的良知,成了金钱的奴隶,并为自己损人利己的生存方式辩解,在精神上非人化。“一个人执着地追求理想往往暗示着他可能的悲剧性”。当知识分子选择诗和远方,就将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负重蹒跚。《爱到未来》里,尚大能执着于诗意的纯正,在媚俗艺术市场里得不到认可。知识分子在这个文化消费的时代里,不论是坚持自我还是追随潮流都是艰难的。巴金说过,一个作家为吃饭而写作是很不幸的。潘灵以自身的经历透视知识分子的现状和危机,体现他对知识分子游离主体身份的同情和批判,同时表露他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强烈认同。
(二)农民的悲剧
在城镇化之下,城市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农民的生存环境和思维方式。《市信访局长》里,云湖化工厂排放化学废料污染云湖水,农民生存的自然环境被破坏,致使村民得怪病、投湖自尽的悲剧;云湖集团征占龙潭公园,改变了农民的社会生存环境,造成农民乡愁的痛和精神文明的缺失。“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多年来精神上是自卑的”。无论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边缘人、“城里人”,还是守着土地的农村人,他们骨子里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自卑情结。在《偷声音的老人们》里,潘灵以农民对土地集体无意识的情感,叙写失语农民在乡愁记忆里的艰难生存。民间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寄托,土地是它特定的生存空间,“吹吹”文化脱离土地空间,不被新的文明接纳,致使麻脸大精神与肉体分离。潘灵叙事不同乡土空间里农民的悲剧生存,揭示他们在新农村发展中的被动和哑声,表达他对乡民醇厚而真挚的情感。
(三)女性的悲剧
潘灵以其独特视角审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双重空间里的生存状态。女性附属于男性,丧失人格的独立,成了悲剧的性别。《幽灵诉》里,郝家父子让“若男”“向男”没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姓名,他们重男轻女的意识是对女性的不公。“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一形象创造自己”,大翠无条件服从丈夫,在潜意识里主动将自己客体化,在家庭场景里角色暗淡甚至于缺席;为守住小黑被捡来的秘密她杀害拾荒妇人,甚至牺牲自己去维护男权文化,完全地抛弃女性个体的独立性。在男性本位文化里,女性被客体化,处于社会失语状态。《一个人和村庄》里,阿莲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而进城挣钱,在城市里出卖自己的身体,没了纯真,丧失了自己最美的心灵和肉体,又致使父亲蒙羞上吊。潘灵以深刻的女性悲剧意识,将女性放在不同的环境下,叙写她们的生存状态,在拷问两性关系的同时反思男权文化,为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正名。
二、悲剧生命的生死抗争
潘灵写悲是有力量的,不平铺直叙,而在冷峻深邃中跌宕起伏。他通过悲剧人物在生存欲望里生与死的抗争,书写超越生死的个体和生命尊重。以悲壮塑造悲剧形象的美感,于悲情中表现悲剧生命的人格力量,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抗中凸显人的尊严和价值。
(一)毁灭痛苦中生的执著
悲剧生命一般都处在两难困境中,处在无从选择或无法割舍的矛盾冲突中,无论选择或放弃都会陷入无尽的痛苦。《情逝》里,在诗歌与生活两难境遇里,缪云楼、丁文昆选择了生活物资、自我保护;米惠选择了诗和远方,追求自我发展和精神永恒。他们主动接受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以不成功也决不妥协的精神书写抗争的壮美。潘灵在生与死的书写中探讨生存价值,他肯定物质的基础地位,尊重生命的个体性,但是在抗争中不断进取,追求超越物质的精神永恒才是最终极的,精神灵魂超越了生死的界限。
(二)坚守捍卫的孤独死亡
作为人群中的异质,是孤独而寂寞的,不仅要面对所坚守的精神物质的失落,更要接受绝大部分群体的不理解和恶意攻击。潘灵的悲剧生命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在坚守和捍卫中孤独和死亡。《一个人和村庄》里,包伍明孤独地坚守着残破的乡村和土地,以一个人的春节联欢晚会书写坚贞。《半路上的青春》里,麻启智以“疯子”的身份用“爱屋”守护远遁的传统美德,他孤独却壮美。潘灵以善与恶的对抗叙写人格的力量,捍卫是对善的宣扬,死亡则预示着美的陨落,传递出强烈的道德感和崇高感。他塑造现代文明里倔强的坚守者,让他们在乡土民间和传统文化的记忆里孤寂和死亡,突显他们在矛盾冲突里的独立意志和抗争意识,彰显着力的美感。
(三)单纯复杂的女性命运
李纳曾说过,女性一旦觉醒,她的抛弃义无反顾、执着舍生忘死,表现得比男性更勇敢,思想比男性更单纯。同时,女性又是复杂的,情感里充满牵绊。《泥太阳》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春芳在意识觉醒之后果断地撕毁家庭主妇的形象,带领村民联名罢免新农村建设中保守怕事的丈夫,表现着女性的执着和大义凛然;因为亲情和父权的束缚,大义灭亲后她变得沉默茫然,双重思想的斗争里春芳成了矛盾体。秋叶以村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道德准则,全身心投入新农村建设,与顽固势力做斗争,既单纯又果敢;面对婚姻,她细腻而敏感,变得犹豫不自信。“母性,是女性天生的特质”,母性情感流淌出柔美和坚硬的双重性格。潘灵从女性细微之处的情感流露入手,解读她们细腻的密码,观照她们单纯又复杂的情感,彰显女性在坎坷命运里仍持着美好的品格。 三、意蕴深藏的悲剧价值
潘灵以悲悯关怀人的生存状况及精神状态,作品中有沉重的孤独感,也有浓厚的归属感。其小说以人的命运为起点,深入社会历史和人性精神的内部,探究人在既定社会历史下悲剧的存在,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反思人性的缺失,寻找悲剧的出路,实现了悲剧精神的最终目的及意义。
(一)悲剧形成的反思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认为,悲剧的根源不在于人的本身,而是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环境所造成的。金钱物质为上的观念导致现代知識分子的集体哑声;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造成农民的悲剧;“封建余孽”摧残着农民和女性。社会历史环境与人的必然性的矛盾冲突,让人的价值观脱离正轨,形成异化的人。《半路上的青春》里,现代社会盛行的拜金、享乐主义让何飞等人精神文明错位,精神上迷茫空虚,心灵逐渐趋附于物质和权势,不再相信人的美善。人的异化带来环境的异化。“所谓‘环境的异化’,就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体现……人向冷酷、残暴一面的异化是导致环境异化的直接因素。”异化的环境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社会进一步造成人的异化。
(二)乐观向上的精神
潘灵正视悲剧存在,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希冀。潘灵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生命哲学是否定的。在《半路上的青春》里,潘灵让“不想活徒步探险队”在行走中找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潘灵肯定人生命本质的悲剧性,并对悲剧生命和现实的未来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他设置理想化的人物,赋予他们拯救悲剧人物的重任。在《市信访局长》《泥太阳》《偷声音的老人们》里,潘灵安置了李民生、路江民、韩家川,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农民鞠躬尽瘁。潘灵在乡愁的基础上建立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进行生存的自救和人性的救赎。《一个人和村庄》里,陈老汉在农村里可与人唱歌对弈、喝酒谈天,不感孤寂虚空;《小河淌水》里,阿英回到布依水寨,找回丢失的人性得到救赎。理想化人物和家园的设置,给小说的悲剧增添了温暖,也体现潘灵对现实悲剧的乐观精神。
(三)悲剧出路的探寻
悲剧艺术的终极责任是探索现实悲剧的救赎,即找回和规正人的精神和灵魂。潘灵在暴露中进行新旧对比,质疑所谓的“先进”与“落后”,在反现代性的存在里找到悲剧的弥合。在《奔跑的木头》里,潘灵以传奇深入本民族,书写原始状态下的木头,揭示现代人需要找回他们强健的肉体和坚忍的意志。潘灵又以《天麻》里学生赵小山救梅莉的情节,突显真情和善良的人性美。潘灵聚焦异质个体身上尚未被异化丢失的人性美,讴歌人性的真善美,寓显悲剧的出路。
综上所述,论文通过审视潘灵小说中知识分子、农民和女性的悲剧存在,表现他对底层人民的悲悯;然后从悲剧存在这一表象和基础出发,深入探讨小说悲剧精神的核心,以悲剧生命生死抗争彰显人的独立意志和人格的力量,传达人的生存意义;最后探究小说悲剧精神的最终目的及意义,揭开悲剧面纱之下涌动的暗流,以乐观的精神寻找现实悲剧的出路,凸显人性的真善美。潘灵以文人使命叙写人的文学,观照现实社会人的生存状态,深入人的精神灵魂,揭示人性危机,呼吁人们回归本真,体现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责任。(指导老师:赵淑琴)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2.
[2]巴金.随想录[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67.
[3]万忆,张亮华.对话潘灵(上):用故事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云南[J].文化与传播,2014,(3):3.
【关键词】 潘灵;小说;悲剧精神
【中圖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31-02
一、复杂多维的悲剧存在
潘灵始终坚持写底层,本着现实主义的写作精神,在现代社会主流之下,寻找底层中那些远离主流的异质存在。潘灵细致地观察个体在不同境遇里的多个形象,以慈悲的善意将他们拾起,温柔地放进小说里,塑造具有悲剧性的艺术形象。
(一)知识分子的悲剧
知识分子渴望诗和远方,但现实似乎与诗和远方不能共存相容,无论选择哪一方,都将陷入痛苦和挣扎。小说中知识分子割舍诗和远方,成了物质的奴隶。《情逝》里,缪云楼以生存的借口劝诱自己放弃精神升华,在欲望中毁灭自己的良知,成了金钱的奴隶,并为自己损人利己的生存方式辩解,在精神上非人化。“一个人执着地追求理想往往暗示着他可能的悲剧性”。当知识分子选择诗和远方,就将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负重蹒跚。《爱到未来》里,尚大能执着于诗意的纯正,在媚俗艺术市场里得不到认可。知识分子在这个文化消费的时代里,不论是坚持自我还是追随潮流都是艰难的。巴金说过,一个作家为吃饭而写作是很不幸的。潘灵以自身的经历透视知识分子的现状和危机,体现他对知识分子游离主体身份的同情和批判,同时表露他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强烈认同。
(二)农民的悲剧
在城镇化之下,城市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农民的生存环境和思维方式。《市信访局长》里,云湖化工厂排放化学废料污染云湖水,农民生存的自然环境被破坏,致使村民得怪病、投湖自尽的悲剧;云湖集团征占龙潭公园,改变了农民的社会生存环境,造成农民乡愁的痛和精神文明的缺失。“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多年来精神上是自卑的”。无论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边缘人、“城里人”,还是守着土地的农村人,他们骨子里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自卑情结。在《偷声音的老人们》里,潘灵以农民对土地集体无意识的情感,叙写失语农民在乡愁记忆里的艰难生存。民间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寄托,土地是它特定的生存空间,“吹吹”文化脱离土地空间,不被新的文明接纳,致使麻脸大精神与肉体分离。潘灵叙事不同乡土空间里农民的悲剧生存,揭示他们在新农村发展中的被动和哑声,表达他对乡民醇厚而真挚的情感。
(三)女性的悲剧
潘灵以其独特视角审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双重空间里的生存状态。女性附属于男性,丧失人格的独立,成了悲剧的性别。《幽灵诉》里,郝家父子让“若男”“向男”没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姓名,他们重男轻女的意识是对女性的不公。“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一形象创造自己”,大翠无条件服从丈夫,在潜意识里主动将自己客体化,在家庭场景里角色暗淡甚至于缺席;为守住小黑被捡来的秘密她杀害拾荒妇人,甚至牺牲自己去维护男权文化,完全地抛弃女性个体的独立性。在男性本位文化里,女性被客体化,处于社会失语状态。《一个人和村庄》里,阿莲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而进城挣钱,在城市里出卖自己的身体,没了纯真,丧失了自己最美的心灵和肉体,又致使父亲蒙羞上吊。潘灵以深刻的女性悲剧意识,将女性放在不同的环境下,叙写她们的生存状态,在拷问两性关系的同时反思男权文化,为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正名。
二、悲剧生命的生死抗争
潘灵写悲是有力量的,不平铺直叙,而在冷峻深邃中跌宕起伏。他通过悲剧人物在生存欲望里生与死的抗争,书写超越生死的个体和生命尊重。以悲壮塑造悲剧形象的美感,于悲情中表现悲剧生命的人格力量,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抗中凸显人的尊严和价值。
(一)毁灭痛苦中生的执著
悲剧生命一般都处在两难困境中,处在无从选择或无法割舍的矛盾冲突中,无论选择或放弃都会陷入无尽的痛苦。《情逝》里,在诗歌与生活两难境遇里,缪云楼、丁文昆选择了生活物资、自我保护;米惠选择了诗和远方,追求自我发展和精神永恒。他们主动接受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以不成功也决不妥协的精神书写抗争的壮美。潘灵在生与死的书写中探讨生存价值,他肯定物质的基础地位,尊重生命的个体性,但是在抗争中不断进取,追求超越物质的精神永恒才是最终极的,精神灵魂超越了生死的界限。
(二)坚守捍卫的孤独死亡
作为人群中的异质,是孤独而寂寞的,不仅要面对所坚守的精神物质的失落,更要接受绝大部分群体的不理解和恶意攻击。潘灵的悲剧生命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在坚守和捍卫中孤独和死亡。《一个人和村庄》里,包伍明孤独地坚守着残破的乡村和土地,以一个人的春节联欢晚会书写坚贞。《半路上的青春》里,麻启智以“疯子”的身份用“爱屋”守护远遁的传统美德,他孤独却壮美。潘灵以善与恶的对抗叙写人格的力量,捍卫是对善的宣扬,死亡则预示着美的陨落,传递出强烈的道德感和崇高感。他塑造现代文明里倔强的坚守者,让他们在乡土民间和传统文化的记忆里孤寂和死亡,突显他们在矛盾冲突里的独立意志和抗争意识,彰显着力的美感。
(三)单纯复杂的女性命运
李纳曾说过,女性一旦觉醒,她的抛弃义无反顾、执着舍生忘死,表现得比男性更勇敢,思想比男性更单纯。同时,女性又是复杂的,情感里充满牵绊。《泥太阳》中,以家庭为中心的春芳在意识觉醒之后果断地撕毁家庭主妇的形象,带领村民联名罢免新农村建设中保守怕事的丈夫,表现着女性的执着和大义凛然;因为亲情和父权的束缚,大义灭亲后她变得沉默茫然,双重思想的斗争里春芳成了矛盾体。秋叶以村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道德准则,全身心投入新农村建设,与顽固势力做斗争,既单纯又果敢;面对婚姻,她细腻而敏感,变得犹豫不自信。“母性,是女性天生的特质”,母性情感流淌出柔美和坚硬的双重性格。潘灵从女性细微之处的情感流露入手,解读她们细腻的密码,观照她们单纯又复杂的情感,彰显女性在坎坷命运里仍持着美好的品格。 三、意蕴深藏的悲剧价值
潘灵以悲悯关怀人的生存状况及精神状态,作品中有沉重的孤独感,也有浓厚的归属感。其小说以人的命运为起点,深入社会历史和人性精神的内部,探究人在既定社会历史下悲剧的存在,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反思人性的缺失,寻找悲剧的出路,实现了悲剧精神的最终目的及意义。
(一)悲剧形成的反思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认为,悲剧的根源不在于人的本身,而是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环境所造成的。金钱物质为上的观念导致现代知識分子的集体哑声;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造成农民的悲剧;“封建余孽”摧残着农民和女性。社会历史环境与人的必然性的矛盾冲突,让人的价值观脱离正轨,形成异化的人。《半路上的青春》里,现代社会盛行的拜金、享乐主义让何飞等人精神文明错位,精神上迷茫空虚,心灵逐渐趋附于物质和权势,不再相信人的美善。人的异化带来环境的异化。“所谓‘环境的异化’,就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体现……人向冷酷、残暴一面的异化是导致环境异化的直接因素。”异化的环境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社会进一步造成人的异化。
(二)乐观向上的精神
潘灵正视悲剧存在,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希冀。潘灵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生命哲学是否定的。在《半路上的青春》里,潘灵让“不想活徒步探险队”在行走中找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潘灵肯定人生命本质的悲剧性,并对悲剧生命和现实的未来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他设置理想化的人物,赋予他们拯救悲剧人物的重任。在《市信访局长》《泥太阳》《偷声音的老人们》里,潘灵安置了李民生、路江民、韩家川,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农民鞠躬尽瘁。潘灵在乡愁的基础上建立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进行生存的自救和人性的救赎。《一个人和村庄》里,陈老汉在农村里可与人唱歌对弈、喝酒谈天,不感孤寂虚空;《小河淌水》里,阿英回到布依水寨,找回丢失的人性得到救赎。理想化人物和家园的设置,给小说的悲剧增添了温暖,也体现潘灵对现实悲剧的乐观精神。
(三)悲剧出路的探寻
悲剧艺术的终极责任是探索现实悲剧的救赎,即找回和规正人的精神和灵魂。潘灵在暴露中进行新旧对比,质疑所谓的“先进”与“落后”,在反现代性的存在里找到悲剧的弥合。在《奔跑的木头》里,潘灵以传奇深入本民族,书写原始状态下的木头,揭示现代人需要找回他们强健的肉体和坚忍的意志。潘灵又以《天麻》里学生赵小山救梅莉的情节,突显真情和善良的人性美。潘灵聚焦异质个体身上尚未被异化丢失的人性美,讴歌人性的真善美,寓显悲剧的出路。
综上所述,论文通过审视潘灵小说中知识分子、农民和女性的悲剧存在,表现他对底层人民的悲悯;然后从悲剧存在这一表象和基础出发,深入探讨小说悲剧精神的核心,以悲剧生命生死抗争彰显人的独立意志和人格的力量,传达人的生存意义;最后探究小说悲剧精神的最终目的及意义,揭开悲剧面纱之下涌动的暗流,以乐观的精神寻找现实悲剧的出路,凸显人性的真善美。潘灵以文人使命叙写人的文学,观照现实社会人的生存状态,深入人的精神灵魂,揭示人性危机,呼吁人们回归本真,体现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责任。(指导老师:赵淑琴)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2.
[2]巴金.随想录[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67.
[3]万忆,张亮华.对话潘灵(上):用故事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云南[J].文化与传播,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