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是“三治结合”

来源 :食品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建嵘是著名社会学者、“三农”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他曾沿着毛泽东20世纪20年代写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走过的路线进行广泛的农村考察,并选择了“岳村”,即湖南省衡山县白果镇绍庄村作为调查点。
  “不是为了寻找故事,而是为了寻求学术的灵魂和学者的良心。”于建嵘说,从1999年到2000年,经过两年多的奔波,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农村中国。因此,在2001年,于建嵘完成了轰动学界的《岳村政治》一书,他也因此名声大噪,渐入公众视野。
  随后,于建嵘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随着他的不懈努力,荣誉也纷至沓来:2003年获《南风窗》“为了公共利益诤言奖”、2004年获《南方周末》“特别致敬人物”称号、2005年获《中国新闻周刊》“‘三农’研究(专著)奖”。从这以后,他跑过很多地方,一直致力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也提出不少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比如《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制度变革》《从社会问题大局正视农民工问题》等。近日,记者就“三农”问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于建嵘开门见山地说,这三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农民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因此,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三农”问题因为我国现代化外发追赶型战略的实施而出现,进而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因为工农、城乡关系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三农”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何有效解决农产品的短缺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基本解决了主要农产品短缺的问题之后,“三农”问题在经济上表现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延长农产品价值链、吸收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在政治上则表现为“乡政村治”格局带来的农民负担过重及由此而来的“抗税”、干群矛盾尖锐等问题。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外出务工等治理与经济方面的变化,“三农”问题又突出地、综合性地表现为“空心村”带来的社会照顾问题、社会治理问题及农业的缺乏规模和效益的问题、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短缺的问题、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因“土地财政”而引发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等等。这一阶段,“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政治、经济权益的保护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三治结合”


  于建嵘说:“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的“三农”问题正在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旨在实现‘乡村振兴’,其基础和核心在于构建一套治理有效的组织体系,以实现城乡要素的有效盘活和优化配置。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有着自己内生、复杂的演变逻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创新实践,深刻地体现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从零碎性、技术性走向集成化、成熟化的内生逻辑。在降低基层社会事务的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的过程中,实现有效治理的目标。因此,探究‘三治结合’,不仅要考量‘三治’如何‘合’的内在逻辑性,更要考量‘三治’怎样‘合’的有效实现形式。“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基于乡村振兴的多维复合要求,新时代低成本、高稳定性的“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体现在需要构建具有产权可激励的治理主体、全要素股份合作的有机结构和政府、市场、社区三个面向的运行机制。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经之路


  在谈到“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时,于建嵘说:“从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要素盘活和优化配置的角度来看,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来解决‘三农’问题是一条必经之路。”
  于建嵘表示,我国是一个现代化外发追赶型且超大规模的國家,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现实背景,决定了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特殊重要意义以及在面临的困难、挑战、优势、解决途径等方面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诸多国情考量因素。其中,乡村治理的有效则是基础和核心。已有研究大都偏重在科层体制内部寻找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忽略了与科层体制紧密相连的乡村社会的基础维度。实际上,如果脱离乡村社会语境,就制度论制度,将难以真切把握乡村基层治理的逻辑。在以往的研究范式之间,怎样创新研究范式来因应乡村振兴多维复合的实践需求?在这方面,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需要突破已有研究视野,将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推向实证领域,特别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约束条件、现实需求和生成逻辑进行研究,发展出多维度、实证的方法体系和工具,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研究转型。实际上,在取消农业税以后乡村生活的公共性加速“消失”,乡村治权也逐步弱化,乡村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乡村治理体系面临并需要一次新的治权结构的现代构造。
  因此,从根本上说,解决“三农”问题的目的,就是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人口、土地等要素的价值,创造效益,提升国民生活品质,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烹饪与健康理念越来越受重视,笔者从“烹饪与营养学”课程及围绕烹饪原料学知识剖析菜心的长短利弊及形成原因,虽有“抓小放大”之嫌,但它与我们平常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烹饪营养学角度,有利于指导并纠正大家今后加工菜心时的一些不科学做法,并引导大家正确加工与食用。  菜心可泛指,也可以单指。泛指的菜心(花)品种就非常多了,大白菜心、韭菜心(花)、芥兰菜心、肉芥菜心、小芥菜
期刊
食品药品等内含的有机物经色谱柱进行分离,继而由接口进入到离子源中,将其电离分解成离子,其中部分离子被质量分析器入口处的总离子流检测器截取,进而形成总例子流色图谱。在食品药品检测方面,GC具有快速分离有机物、精准定量分析等优点,但其缺陷也较为明显,及定性能力不足,而MS则具有极高的定性能力与灵敏度,但其缺陷为要求检测物具有极高的纯度,且分析过程较为繁琐。GC-MS技术最大的益处就在于整合了两种检测技
期刊
分析方法是近些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一项应用广泛的科学技术,并且一经投入到实际的食品检验工作中就获得了极好的反响。食品检验分析,即食品含量检验,是指借助一系列有效的化学、生物、微生物学的检验方法和科研技术对食品进行相关的成分检验、稳定性和保存质量检验、含量测定和农药残留检测等工作。食品安全分析还包括体内含量分析,体内样品需经过适当的采集和处理,才能用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的基本定义,我们就
期刊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近年来,在齐鲁大地、在渤海之滨,“食安山东”的创建浪潮风起云涌,“食安山东”的创建步伐从未停歇。  在这风起云涌的创建浪潮中,一大批优秀的食安建设先进企业正在齐鲁大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以“健康食品幸福生活”为企业愿景的山东亚太中慧集团,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璀璨熠熠、光彩照人。  山东亚太中慧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慧食品”),成立于2004年,系山东亚太中慧集团
期刊
微生物检测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不管是药品,还是食品,进行微生物检验都能够有效保证食用的安全性,这也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药品微生物检验针对的主要对象是活微生物,检测其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主要是以酵母菌数、霉菌数、细菌数等为检查项目。而食品微生物检验,是运用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先进的技术水平来研究微生物的种类、特征,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微生物的检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食品与药品的检
期刊
四月的郑州,春光明媚。4月10日,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送安全、送健康”服务小分队,来到基层联系点管城回族区辖的北下街办事处、大上海城商圈,现场零距离开展平安河南建设政策宣讲和食药安全科普宣传服务活動。这是该局积极响应河南省综治办号召的“深入开展2018年度平安河南建设宣传月活动”又一次实际行动。  据介绍,为了让这次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更加接地气儿,河南省食药监局在开展活动前就充分统筹谋划,
期刊
亚硝酸盐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亚硝酸钠,通常情况下为白色粉末或者颗粒状,具有淡淡的成味,易溶于水。亚硝酸盐虽然外观与食盐相似,但是具有严重的毒性,以人的体重来计算,一个体重60kg的成年人,只需食用1.32g亚硝酸盐就会致死。亚硝酸盐中毒的发病时间很短,通常在20分钟~2小时发病,中毒者会出现头晕乏力、胸闷、恶心、呕吐、指甲和皮肤发紫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全身发紫、呼吸困难,这时中毒者体内的
期刊
实验室认可作为认可的重要门类,是国际通用的对实验室进行能力评价的方式。目前,100多个国家已经建立了实验室认可制度,占据了世界经济总量的95%以上。我国已认可的实验室有8800多家,涵盖了纺织、电子电器、食品、建工建材、轨道交通、医学、司法鉴定等各个领域。  实验室通过认可有许多好处,可以证实实验室具备特定的检测/校准能力;增强客户对检测/校准结果的信心;在对外贸易方面,实验室的检测/校准结果可以
期刊
甲醛(HCHO)是高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一种无色、致癌、致突变、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吊白块、福尔马林等会释放出甲醛,进入环境中,对人体产生危害。本文采用乙酰丙酮衍生,液相串联质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的甲醛。  实验  仪器、试剂与材料液相串联质谱仪,甲醛,乙酰丙酮。纳氏试剂:1g乙酸铵、0.3g乙酸、0.05g乙酰丙酮溶解在100mL水中。  甲醛衍生与测定取5mL水样,加入5mL纳氏
期刊
为保障食品安全,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显得尤为关键。传统的微生物检验方法主要基于培养法,一般流程为:样品均质,增菌,选择性分离,生化鉴定及血清学鉴定。其优点是灵敏度高、价格低廉、容易操作,缺点是劳动量大且检验周期长。随着技术的发展,无需增菌,直接检测食品样品中低浓度的致病菌已成为可能。这些不依赖于培养、新型、快速的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分离、聚集和鉴别致病菌,从而缩减了整个检验周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