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peng4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说,培养审美能力应该摆在重要的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欣赏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并进行更深层次的联想,由此审美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引起美术教师的重视。新形势对美术教学的要求已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创新教学策略,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拓展美术文化视野,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
  【关键词】美术;小学;审美能力;教学
  作为一位美术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辨识生活中的事物及色彩,使他们体会事物最原始、最纯真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欣赏的能力以及创造力均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审美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们领略生活中单纯的美好,以教育的视角带入艺术的审美,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日后的艺术素养。结合本人的小学美术教学经历和实践来说,有遗憾,也有欣慰和欣喜。当今物质文明和社会节奏高速发展,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本该有的重视,这着实让人欣喜。伴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加,美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不断受到青睐,而不是以往的谈及艺术“色变”。但是也有一些遗憾,越重视它,就越容易使发展的方向走偏,甚至出现一些功利主义。
  结合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经历,我发现美术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美术学习功利化思想严重,很多家长和孩子将学习美术作为第二出路,抱着学艺术将来有所物质成就的想法过于忽视过程,从而出现追求功利化的浮躁状态;二是学习方法不佳,很多教师没有结合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教学,始终未能找到美术学习最合理有效的打开方式;三是美术学习没有注重提升孩子的核心素养。如今,全国范围内很流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这与我们之前的素质教育有点类似,不希望我们的义务教育只培养一些高分低能的孩子,而是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
  一、了解学生心理,养成审美习惯
  从小学生的心理看,好玩是绝大多数孩子的天性,喜欢尝试新事物,但其也绝不是百无一益,教师应该抓住这一个心理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理解美、欣赏美。如果只是简单重复僵硬化的教学,必然令小学生感到无趣,并对审美心生厌恶。而如何理解美,寻找美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化的内容,这也正符合小孩子的心理。
  当然,即使小孩子好玩,教学多元开放,也弥补不了复杂的重复内容,因为审美也不是一个易学的课程。只有静下心感受世界,才能体会到生活中的艺术与最真挚的美;只有经历过了困惑坎坷、冥思苦想,坚持不懈找到的美才更让人惊奇和喜悦。而这时,贪玩就不再更有益了。在他们经过审美的“蜜月期”后,本性让其了解其他新事物,而想让他们继续寻找美,利用审美课程吸引他们,就必须养成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和习惯。他们在空闲中无意间发现美,能够带来惊喜感,让他们认为审美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如果缺少了审美,那么,生活就会减少些许乐趣。
  二、提高创造能力,营造审美环境
  处于当前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大背景之下,素质教育对我们的美术学科有了更高的目标。我认为,美术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一座田园。这不仅是力促学生提升对美的认知,还要促进学生对美的创造并呈现张扬的个性。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事物。虽然一群人所到达的目的地一致,但他们却有不同的路径,沿途所见风景各有千秋,所收获的知识也不尽相同。一件作品,不同的分析角度会让人发现不同的美。作品所表现的事物特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教师全方位分析,引导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审美观。同时,教师也可以展开联想,从构图、色彩、音乐、文学等方面进行讲解,抛砖引玉,将学生带入一种环境当中,再让他们自己去寻找、了解、学习和欣赏。教师还需针对学生的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指导,让他们学有所获。讲解时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合乎学生的口味,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此外,教师还需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利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在学生观察时,可以配合多种感觉器官,比如:动手摸鼻子闻,用嘴尝,动作模仿等,有趣的游戏会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环境。在学生创作的作品中,教师须以肯定、鼓励为主,让学生更加自信,肯于进取,对审美更具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创作时,不生搬硬套,敢于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见解。比如:结合《我造的小房子》一课,我引导学生用最初步的线条表现自己喜欢的房子,我们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与实践不一样,有的学生寥寥几笔就画出了自己喜欢的房子,帶有一种诗意的极简形式,有的学生则用了浓重的笔墨,还有的人粗线条,有的选择极细的线条。最后学生通过展示和交流,发现同样的线条法,最终呈现也会千差万别。可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全面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让审美更上一层楼。
  三、开展作品赏析,加强审美能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欣赏别人的作品,了解他人的想法,发现自己的不足。组织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激发自己的学习欲望,学会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学生审美经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鉴赏,经过长时间鉴赏过后,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学会辨别美丑,进而更快提升审美境界。认识事物的最佳途径就是实践,在广大的世界中寻找多彩的美,再发挥特有的想象力,加以描绘,用画笔将世界的美妙尽情展现,也可谓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捷径。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及兴趣爱好是审美教育的重点。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人类的自我关怀,具体体现为:维护、追求和关切人的尊严、价值及命运,塑造人的理想人格,高度珍视人类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在美术学科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价值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他一语道破了艺术对人类文明的价值。拥有一定的人文底蕴,是我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因此,需要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具备人文底蕴。我认为,首先须要求学生注重美术学习,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这门学科。比如:结合《节日》一课的教学,本课时旨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完成对自己生活日常体验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会审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课堂上导入部分采用微课的方式,通过微视频,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有一个初步的的了解和认知,紧接着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画一画,让他们自发地用色彩去展现传统节日的特点,比如:学生提到春节是大气张扬的红色,国庆是红黄相间,端午节是粽叶绿……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首先对色彩产生初步的感知,在课堂结束时提到其实色彩就是美术最感性的呈现形式,如果我们了解色彩,在看到很多新生事物时,首先就会敏锐的注意颜色,观察其纹理,洞悉其内蕴……
  结语
  再次重申,教育不能成为一种负担,而应成为一种对人的托举。在托举的过程中,孩子们应该自己主动追寻目标。首先,我们要反思自己的学习启蒙、兴趣培养过程是否做得不够,或直接略过了这一环节。审美是美术的基础,是对孩子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的重要课程,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孩子考虑,并结合教材,执行真正有“品质”的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赵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张莉.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
  [3]吉向真.小学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6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高效课堂会产生出高质的教学效益,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为实现高效的课堂提供了时间保障,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
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成效。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并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互动因素,致力于打造有效课堂,实现教学成效提升。
介绍我国桉树人工林树种研究发展的4个阶段,从理论上阐述如何管理桉树人工林,就人们对桉树人工林关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就降低桉树人工林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提出了
目的 了解综合ICU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综合ICU2002—2005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病原菌总数673株,革兰阴性菌387株,革兰阳性菌189株,革兰阳性菌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