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极具典型或精髓特质的“例子”语篇,语文基础教材中的文章蕴含着丰富多元的“芸芸众美”元素,有语言文字美,有音律和谐美,有人物形象美,有故事情节美,还有思想情感美等,几乎涉及到美的各种领域。所有这些,都是加强学生美育渗透与美育引领的优质资源。正因为如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课程活动这一优质平台,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地把这些“众美丰姿”展现出来,切实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为促进学生的“德智美”全面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如何加强审美教育呢?
一、善于以情境传导为抓手
如果说“语言文字”是文艺作品的躯壳和寄体形式,那么“美”则是文艺作品的精神和灵魂因素。究竟如何进行文艺作品的鉴赏和审美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一切应从了解“语言文字”入手。然而,初中生由于心智发育的局限性,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体悟能力往往不够到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教学情境进行传导与濡染,更好地引领他们有效认知并切实感悟丰富多元的“语文之美”。
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从“高、低、远、近”多种角度,有效聚焦并分别呈现出与之相应的精彩镜头,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有“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视文互动”形式,切实体悟作者所描绘的雄伟景观和壮美情怀。
二、善于以情感激发为抓手
我国南北朝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通过《文心雕龙·知音》一书中强调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这一流传甚远的信条式经典之论,意在阐述如下两个“基本点”:一是大凡优秀或者成功的文艺作品,不仅凝练有“观文者”的精神心血和生命体会,而且饱含着他们个性化的情感和审美元素。二是要想更好地走进作品深处,走向作者情感和心灵,我们应当而且必须“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为例,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多类元素的“混合物”,既有“感动”又有“愧疚”,既有“释怀”又有“思念”。为什么是这种“复杂+矛盾”现象呢?笔者以此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活动,在“沿波讨源”中具体感知并切实体悟这种“混合现象”,进而把蕴藏文中的情感和审美元素源源不断地注入他们的内心深处。这种审美教育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善于以生活链接为抓手
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犹如“水与源”“木与本”的关系。有鉴于此,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对社会生活元素始终存在一种难以摆脱的依赖性,否则,就会因此陷入“无源无本、镜花水月”的不良境地。那么,語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换句话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通过“生活链接”形式,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还能让学生从中切实感悟到生活之美、情感之美。
还是以《背影》为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但其中最根本的情感因素是什么?”经过讨论与梳理,大家一致认为是“思亲和感恩”。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过叛逆心理或叛逆行为吗?事情发生后,你是怨恨父母还是更加感恩呢?”有些人表示理解父母,有些人则显出羞愧之状。由此可见,生活审美是处处存在的。
四、善于以群文共读为抓手
与传统形式上的“单篇阅读”相比较,最近流行的“群文共读”活动自带独特“流量”,具有一定的先进特点和优势功能,集中地体现在——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涵,增加阅读活动的宽广度和深厚度,而且有利于通过“求同与求异”的类比阅读形式,更广更深更好地进行语文审美教育。
以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同一题材”为中心的导向策略,先后引入其他一些描写“至爱亲情”的名家语篇,有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有毕淑敏笔下的《孝心无价》,有老舍笔下的《我的母亲》,有肖复兴笔下的《一部写不完的书叫母亲》,等等,以此引导学生以多人小组为单元,积极开展“群文共读”下的讨论与交流活动。从最终共享结果来看,学生习得了不同作者的不同描写笔法,还从不同的亲情作品中切实体悟到了“至爱亲情”的无私与无价,心灵上受到了美的洗涤。
五、善于以自主想象为抓手
有业内人士说道:“要想鉴赏文艺,必须驱遣人的想象思维。”所谓“想象思维”,那就如看到“太阳”,自然就会想到温暖;看到“新绿”,自然就会感受到春的来临;看到“绿叶”,自然就会产生美好的心情。正所谓“思接千秋,视通万里”,这就是“想象思维”与“创造思维”的有效融合现象。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想象”,通过发散思维活动,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语文审美教育。
以《春》为例,课文内容解读后,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来描绘春天景色。他们由“春草图”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初春大地“草色遥看近却无”;由“春花图”想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想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幅幅画面的适切的联想,不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最好的审美教育吗?
六、善于以读写互动为抓手
“人一旦有了美的意识和能力,或者积淀了一定美的资源和元素,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美的表达欲望。”其意重在强调“对美的表达”的价值和意义,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善于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读写互动”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手中之笔”,把个性化阅读体悟尽情地描述出来,从而在厚积薄发中逐步走向语文之美的“良好表达”之路。
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在课文教学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带着对阅读学习的美好体悟,自觉主动地走向大自然,更多地观察并发现各种“自然之美”,认真体会蕴藏其中的“春华秋实”,并且把这一切尽情地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进而为自己留下美妙的心灵痕迹。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状态之中。
总之,“应用之妙,存乎一心”。语文教师应当以教材为本,并且善于以“情境传导、情感激发、生活链接、群文共读、自主想象、读写互动”为基本抓手,扎实开展语文审美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浸受美的熏陶与感染,进而落实好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美育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初级中学(226463)
一、善于以情境传导为抓手
如果说“语言文字”是文艺作品的躯壳和寄体形式,那么“美”则是文艺作品的精神和灵魂因素。究竟如何进行文艺作品的鉴赏和审美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一切应从了解“语言文字”入手。然而,初中生由于心智发育的局限性,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体悟能力往往不够到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教学情境进行传导与濡染,更好地引领他们有效认知并切实感悟丰富多元的“语文之美”。
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从“高、低、远、近”多种角度,有效聚焦并分别呈现出与之相应的精彩镜头,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有“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视文互动”形式,切实体悟作者所描绘的雄伟景观和壮美情怀。
二、善于以情感激发为抓手
我国南北朝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通过《文心雕龙·知音》一书中强调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这一流传甚远的信条式经典之论,意在阐述如下两个“基本点”:一是大凡优秀或者成功的文艺作品,不仅凝练有“观文者”的精神心血和生命体会,而且饱含着他们个性化的情感和审美元素。二是要想更好地走进作品深处,走向作者情感和心灵,我们应当而且必须“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为例,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多类元素的“混合物”,既有“感动”又有“愧疚”,既有“释怀”又有“思念”。为什么是这种“复杂+矛盾”现象呢?笔者以此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活动,在“沿波讨源”中具体感知并切实体悟这种“混合现象”,进而把蕴藏文中的情感和审美元素源源不断地注入他们的内心深处。这种审美教育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善于以生活链接为抓手
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犹如“水与源”“木与本”的关系。有鉴于此,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对社会生活元素始终存在一种难以摆脱的依赖性,否则,就会因此陷入“无源无本、镜花水月”的不良境地。那么,語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换句话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通过“生活链接”形式,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还能让学生从中切实感悟到生活之美、情感之美。
还是以《背影》为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但其中最根本的情感因素是什么?”经过讨论与梳理,大家一致认为是“思亲和感恩”。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过叛逆心理或叛逆行为吗?事情发生后,你是怨恨父母还是更加感恩呢?”有些人表示理解父母,有些人则显出羞愧之状。由此可见,生活审美是处处存在的。
四、善于以群文共读为抓手
与传统形式上的“单篇阅读”相比较,最近流行的“群文共读”活动自带独特“流量”,具有一定的先进特点和优势功能,集中地体现在——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涵,增加阅读活动的宽广度和深厚度,而且有利于通过“求同与求异”的类比阅读形式,更广更深更好地进行语文审美教育。
以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同一题材”为中心的导向策略,先后引入其他一些描写“至爱亲情”的名家语篇,有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有毕淑敏笔下的《孝心无价》,有老舍笔下的《我的母亲》,有肖复兴笔下的《一部写不完的书叫母亲》,等等,以此引导学生以多人小组为单元,积极开展“群文共读”下的讨论与交流活动。从最终共享结果来看,学生习得了不同作者的不同描写笔法,还从不同的亲情作品中切实体悟到了“至爱亲情”的无私与无价,心灵上受到了美的洗涤。
五、善于以自主想象为抓手
有业内人士说道:“要想鉴赏文艺,必须驱遣人的想象思维。”所谓“想象思维”,那就如看到“太阳”,自然就会想到温暖;看到“新绿”,自然就会感受到春的来临;看到“绿叶”,自然就会产生美好的心情。正所谓“思接千秋,视通万里”,这就是“想象思维”与“创造思维”的有效融合现象。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想象”,通过发散思维活动,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语文审美教育。
以《春》为例,课文内容解读后,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来描绘春天景色。他们由“春草图”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初春大地“草色遥看近却无”;由“春花图”想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想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幅幅画面的适切的联想,不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最好的审美教育吗?
六、善于以读写互动为抓手
“人一旦有了美的意识和能力,或者积淀了一定美的资源和元素,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美的表达欲望。”其意重在强调“对美的表达”的价值和意义,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善于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读写互动”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手中之笔”,把个性化阅读体悟尽情地描述出来,从而在厚积薄发中逐步走向语文之美的“良好表达”之路。
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在课文教学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带着对阅读学习的美好体悟,自觉主动地走向大自然,更多地观察并发现各种“自然之美”,认真体会蕴藏其中的“春华秋实”,并且把这一切尽情地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进而为自己留下美妙的心灵痕迹。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状态之中。
总之,“应用之妙,存乎一心”。语文教师应当以教材为本,并且善于以“情境传导、情感激发、生活链接、群文共读、自主想象、读写互动”为基本抓手,扎实开展语文审美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浸受美的熏陶与感染,进而落实好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美育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于港初级中学(226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