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尼采的思想由于他以箴言与诗为载体的独特写作风格,富满了零碎感和矛盾性。因此,对尼采的解读几乎避免不了对其汪洋自恣之言说的重新组织。由于尼采思想和写法的特殊性,使任何对其思想内在理路的探幽都依赖于“理论先行”进行重新整理而非像自身解说。本文结合笔者对德勒兹的两本著作《尼采与哲学》及《解读尼采》的阅读,尝试对德勒兹笔下的“权力意志”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弗里德里希·尼采 吉尔·德勒兹 权力意志 《尼采与哲学》 《解读尼采》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弗里德里希·尼采作为西方思想史上最具有颠覆意味和最具争议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由于他以箴言与诗为载体的独特写作风格,富满了零碎感和矛盾性。因此,对尼采的解读几乎避免不了对其汪洋自恣之言说的重新组织。对于初入学问之门的人,借助前人的成果来理解尼采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由于尼采的思想和写法的特殊性,任何对其思想内在理路的探幽可以说都依赖于明确地引入自己的解释框架来对尼采的思想进行重新整理,而非像解释诸如康德那样隐藏在他的框架下提出自身的解说。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从诸多的二手解读中含菁咀华,另一方面也要对这一二手解讀本身进行批判性重思,了解该解读的解释力。本文结合笔者对吉尔·德勒兹的两本著作《尼采与哲学》及《解读尼采》的阅读,尝试对德勒兹笔下的“权力意志”进行一番探讨。
首先,我们得了解尼采与德勒兹的关系以及作为一个“超验经验主义”哲学家德勒兹的基本思想。作为德勒兹灵感的主要来源,尼采思想对他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解释尼采来挑战当时占支配地位的话语。如《尼采与哲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反对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哲学。二是挪用并激活尼采各种主题以实施发展自己的批评计划。如与加塔利合作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就是通过激活尼采的主题来批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资本主义。而使他的思想产生广泛影响的著作《尼采与哲学》,又是以他在尼采启发下形成自身哲学框架后对尼采体系进行重新整理的解读。由于德勒兹所用的批判方法很少与解构主义相似,也几乎未明确提出有关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因此,他与后现代主义的耦合性更大程度体现在一种精神气质与思考关怀的间接意义上。但他与之相关的对差异与内在性的思考却颇为重要:其一,对于使思想成为可能的“思想之外”的关注,促使思想成为可能的是极度的非模仿的方式;其二,对于通过辨证综合而得出的总体性和统一性的形式的敌意;其三,反柏拉图的仿像理论,思想总是始于思想自身之外,它作为一种强力对于已经建构起来的思想的稳定体系进行冲击,而思想对此有所回应,却不是通过模仿的方式以再现这种力量。这形成了他“超验经验主义”的基础:思想并非建立在若干智性能力的一致性上,即它们不能达到力量上的同一,这种力量揭示了智性能力多产的差异性。根据这种认识论,它必须要打破现存的整体性,使其转化成组成整体的部分,成为独一性或欲望机器。作为他思想基础概念的差异理论、树状思维模式和块茎思维模式、克分子和分子、游牧机器和国家机器无不建立在如上前提之上。由上,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反主客二元结构,而强调不确定性、非正统性、非主体性、差异性,成了德勒兹的基本立场。
可以说,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是德勒兹诸多概念的立本之基。因此,他对尼采这一学说的解读一方面是他自身思想对尼采的附身,另一方面是投射出尼采的思想关涉,两者多有交集。对尼采权力意志的考察,首先得从德勒兹意义下的“力本论”出发。在他看来,尼采最重要的工作是将价值和意义引入哲学,而这一哲学必是一种超越康德的彻底批判。以往的哲学批判并未涉及到超验或经验的评价与解释背后所依凭的价值原则与意义矩阵,使价值免受审判的批判定然是不彻底的。而批判哲学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二元运动:让一切事物和起源返回到价值,并让这些价值返回到像是作为其起源并确定其价值的事物。这就是尼采的系谱学,它意味着起源,又意味着差异。“事物的意义是事物同占有它的力之间的关系,事物的价值则是在事物中表现为一种复杂的力的等级关系。”世界的现象在于诸力的关系中,力又是多元、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分的,它可能起能动作用,又可能起反动作用。力与力的关系叫做“意志”,权力意志是力的系谱学因素。但权力意志绝不意味着意志渴求权力或意志希望支配,因为这不可免地使权力意志依存于既成价值,从而不能辨认作为我们所有价值判断的可塑性原理的、作为创造非公认的新价值的隐蔽原理的权力意志的性质。权力意志不在于欲望和索取,而在于创造和给予。因此,权力意志是对原有价值所依仗的关系结构的颠覆,它绝非是原先价值关系中主方客方相互易位的奴隶道德,而是对这一关系的抽象价值结构进行批判性摧毁和再造的自创,因而,它是差异的、活动的、多元的。一个力下命令或是服从,都是由于权力意志。所以,相对于力有的能动与反动的两种质,权力意志也有两种质:肯定与否定。权力意志最根本的在于“肯定”,它是能动的存在,对差异的肯定,否认只是它的肯定与快乐的目标和结果。意志使差异成为值得肯定的对象,并在其所欲往的价值判断专属中完成价值审度的自我更化来昭示自身,权力意志是分有的而非总体性的,它是复数的、多元论的。相反,否定基本上是单一的,一元论的。肯定之神是酒神狄俄尼索斯,他是尼采“导向和解的悲剧”与生命的化身,他肯定痛苦,并将其化为快乐,在意志的音乐符号和痛苦的复生中,融入本原的存在,使矛盾在更高的快乐中得以解决。
但人类历史却是反动的力取得胜利,否定在权力意志中占据优势的过程。德勒兹提到了尼采所谓的“悲剧的三次死亡”:苏格拉底创造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他颠覆了本能和意识的角色,使得本能变成了批判者,而意识变成了创造者,从而让思想对抗生命,用思想来判断生命。但苏格拉底并未彻底否定生命,对生存的进一步钳制来自基督教,它以原罪与受难的内疚与痛苦,快乐源于与上帝勾连的救赎。狄俄尼索斯意义下的生命正当与基督否定生命的虚无主义针锋相对。然而,之后的上帝之死并未带来价值重估,在黑格尔的辩证法时代,当人发现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时,却愿意承担责任背上重荷,用自己来代替并成为上帝。虚无主义以前意味着:打着更高的价值的旗号贬低和否定生存,现在则意味着:否定更高的价值,用人性的、太人性的价值取而代之。生存与思考从原初的统一步入彻底的撕裂,要不平庸地生存,要不成为疯狂的思想家成为仅有的选项。如果不改变价值判断的原理,而只让反动的力与虚无意志重组,就什么都没有改变;当反动的力声称不要“意志”,它便越来越深地滚进了虚无的深渊,滚进了越来越无价值的、越来越缺乏神圣甚至缺乏人性的世界。在虚无主义的“否定”中,“生成”和多样性是有罪的,它必须被“存在”(being)所吸收,被“一”吸收,这便是虚无主义最初的、也是最后的话。 何以扭转这种反动大于能动、否定压倒肯定的虚无主义宰制格局?尼采指向的是价值重估(批判一切既成价值)和价值转换(创造以新原理为基础的新价值)。而所有价值的转换都可以定义为:力的积极生成,权力意志中的肯定的胜利。力是所能,权力意志是所愿。德勒兹将力与权力意志的关系总结如下:1、力的系谱学因素是权力意志,它是区分性要素,预设了关系的多种力之间产生量差的因素,它将偶然置于它的中心位置;2、力的量差和各自的性质都源于权力意志;力的性质的原则是权力意志,它起着诠释作用,左右着给予事物的意义;3、权力意志还起着评价作用,它确定给予事物的价值。由此,对之的颠覆必然以权力意志为通径:肯定成为本质或权力意志本身;至于否定性,它虽然继续存在,但是作为肯定者的存在的模式,如同三种变形中的狮子,伴随着创造的全面批判。这体现在价值转换的四重形象中:1、把多样性和生成提升为最高的权力,即使它们成为肯定的对象,多样性以其多样被肯定,生成的东西以其生成被肯定;2、肯定的肯定,是两重性,是狄俄尼索斯和阿里安这神圣的一对儿。作为肯定的力,狄俄尼索斯需要第二次肯定,即狄俄尼索斯女友阿里安唯一一句贤明的话:“是”。在这里,获得新意的“一”是多样的、生成的、偶然的;3、永恒回归。它不是一个循环,不是“同一”在回归,也不是在向自身回归,而是进行选择和救助的反复:只有肯定和能被肯定的才回归,只有欢乐才回来,所有否定的都被“永恒回归”所驱逐。因此,权力意志只让已被肯定者回归:正是权力意志既转化了否定,又令肯定再生。一个是为另一个的、一个在另一个中,意味着永恒回归是存在,但存在是选择。肯定成为权力意志的唯一特性,行动成为力的唯一特性,能动的生成成为权力和意旨的创造性认同;4、它包括并产生超人。超人是所有能被肯定着的东西的最高形式,指这种存在的萌芽和主观性。
综上可见,权力意志在德勒兹的论述中是贯穿尼采整套思想体系的链锁。在一个以力与力的关系联结的世界中,各种关系即便日新月异地重组,但由于权力意志否定性的胜利,使得虚无主义下的人类世界步入永劫的渊薮。唯有权力意志重新肯认生命的价值,他摧毁一切既成价值,包容情感、欲望、激情等非理性的生命元素,而非像康德一般让理性既作为法官又作为被审判者。永恒回归是权力意志的肯定性得以实现的前提,这种将多样、生成、偶然纳入一种选择性轮盘中的历史运动,创造出新的价值。德勒兹将权力意志视作尼采思想的核心,并透过这一学说的辐射网抓住了尼采对于人本体生命本原的关怀,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传统宰制禁锢了人生命的张扬,虚无主义化的背后是权力意志与狄俄尼索斯精神的退隐。尼采所做的,与其说是对传统的全盘摧毁,不如说是寻求一种人灵之本的复归,使人挣脱千年的价值桎梏而真正以权力意志的肯定指向重新审度自己的生命,某种程度上对西方理性传统一直进行选择性失明处理的生命元素进行激活与启明。但是,被德勒兹以一种后现代视野整合起来的思想理路仍面对着诸多批评与挑战。试举两例:其一,最能凸显权力意志的仍是查拉斯图拉,他被深深地嵌入驱动生命的全部力量当中。然而,德勒兹对《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这部尼采计划写作但未能执行的稿件的依赖也是明显的。而这部作品由于尼采妹妹E·福尔斯特·尼采的删改和编排,是否能确切反应尼采的思想理路,仍有争议;其二,来自施特劳斯学派的批评。德勒兹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尼采解释仍然进入了现代哲学中超验论与内在论的对立,试图接续由斯宾诺莎发端、尼采彻底推进的内在论谱系,仍受传统的真理问题支配,依附于某种形而上学的幽灵,以至于看不到尼采文章的多样性,从而忽略了尼采著述中“隐微”与“显白”两种写法中暗藏的“哲人”与“庶民”的性分二分,切断了尼采与柏拉图之间的连线。尼采与其说是显白意义上的启蒙者,不如说是隐微的“反启蒙”哲人。自然,这些批判亦有可商榷之处,但对我们从更多的视阈理解尼采亦不乏助益。只是在批判性阅读中,应对自己思想框架下理解的尼采观保有一丝省思与幽暗意识,而断不可以自己已掌握了尼采口授笔传的真理自居。
參考文献:
[1] 汪民安、陈永国编:《尼采的幽灵——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尼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 泰勒、温奎斯特:《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 德勒兹:《尼采与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 都鲁兹:《解读尼采》,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 李洁:《谈谈尼采的权力意志思考》,《哲学研究》,1998年第8期。
[6] 刘小枫:《尼采的微言大义》,《书屋》,2000年第10期。
作者简介:赵子尧,男,1986—,云南人,西南政法大学201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哲学、法政治学。
关键词:弗里德里希·尼采 吉尔·德勒兹 权力意志 《尼采与哲学》 《解读尼采》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弗里德里希·尼采作为西方思想史上最具有颠覆意味和最具争议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由于他以箴言与诗为载体的独特写作风格,富满了零碎感和矛盾性。因此,对尼采的解读几乎避免不了对其汪洋自恣之言说的重新组织。对于初入学问之门的人,借助前人的成果来理解尼采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由于尼采的思想和写法的特殊性,任何对其思想内在理路的探幽可以说都依赖于明确地引入自己的解释框架来对尼采的思想进行重新整理,而非像解释诸如康德那样隐藏在他的框架下提出自身的解说。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从诸多的二手解读中含菁咀华,另一方面也要对这一二手解讀本身进行批判性重思,了解该解读的解释力。本文结合笔者对吉尔·德勒兹的两本著作《尼采与哲学》及《解读尼采》的阅读,尝试对德勒兹笔下的“权力意志”进行一番探讨。
首先,我们得了解尼采与德勒兹的关系以及作为一个“超验经验主义”哲学家德勒兹的基本思想。作为德勒兹灵感的主要来源,尼采思想对他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解释尼采来挑战当时占支配地位的话语。如《尼采与哲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反对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哲学。二是挪用并激活尼采各种主题以实施发展自己的批评计划。如与加塔利合作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就是通过激活尼采的主题来批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资本主义。而使他的思想产生广泛影响的著作《尼采与哲学》,又是以他在尼采启发下形成自身哲学框架后对尼采体系进行重新整理的解读。由于德勒兹所用的批判方法很少与解构主义相似,也几乎未明确提出有关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因此,他与后现代主义的耦合性更大程度体现在一种精神气质与思考关怀的间接意义上。但他与之相关的对差异与内在性的思考却颇为重要:其一,对于使思想成为可能的“思想之外”的关注,促使思想成为可能的是极度的非模仿的方式;其二,对于通过辨证综合而得出的总体性和统一性的形式的敌意;其三,反柏拉图的仿像理论,思想总是始于思想自身之外,它作为一种强力对于已经建构起来的思想的稳定体系进行冲击,而思想对此有所回应,却不是通过模仿的方式以再现这种力量。这形成了他“超验经验主义”的基础:思想并非建立在若干智性能力的一致性上,即它们不能达到力量上的同一,这种力量揭示了智性能力多产的差异性。根据这种认识论,它必须要打破现存的整体性,使其转化成组成整体的部分,成为独一性或欲望机器。作为他思想基础概念的差异理论、树状思维模式和块茎思维模式、克分子和分子、游牧机器和国家机器无不建立在如上前提之上。由上,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反主客二元结构,而强调不确定性、非正统性、非主体性、差异性,成了德勒兹的基本立场。
可以说,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是德勒兹诸多概念的立本之基。因此,他对尼采这一学说的解读一方面是他自身思想对尼采的附身,另一方面是投射出尼采的思想关涉,两者多有交集。对尼采权力意志的考察,首先得从德勒兹意义下的“力本论”出发。在他看来,尼采最重要的工作是将价值和意义引入哲学,而这一哲学必是一种超越康德的彻底批判。以往的哲学批判并未涉及到超验或经验的评价与解释背后所依凭的价值原则与意义矩阵,使价值免受审判的批判定然是不彻底的。而批判哲学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二元运动:让一切事物和起源返回到价值,并让这些价值返回到像是作为其起源并确定其价值的事物。这就是尼采的系谱学,它意味着起源,又意味着差异。“事物的意义是事物同占有它的力之间的关系,事物的价值则是在事物中表现为一种复杂的力的等级关系。”世界的现象在于诸力的关系中,力又是多元、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分的,它可能起能动作用,又可能起反动作用。力与力的关系叫做“意志”,权力意志是力的系谱学因素。但权力意志绝不意味着意志渴求权力或意志希望支配,因为这不可免地使权力意志依存于既成价值,从而不能辨认作为我们所有价值判断的可塑性原理的、作为创造非公认的新价值的隐蔽原理的权力意志的性质。权力意志不在于欲望和索取,而在于创造和给予。因此,权力意志是对原有价值所依仗的关系结构的颠覆,它绝非是原先价值关系中主方客方相互易位的奴隶道德,而是对这一关系的抽象价值结构进行批判性摧毁和再造的自创,因而,它是差异的、活动的、多元的。一个力下命令或是服从,都是由于权力意志。所以,相对于力有的能动与反动的两种质,权力意志也有两种质:肯定与否定。权力意志最根本的在于“肯定”,它是能动的存在,对差异的肯定,否认只是它的肯定与快乐的目标和结果。意志使差异成为值得肯定的对象,并在其所欲往的价值判断专属中完成价值审度的自我更化来昭示自身,权力意志是分有的而非总体性的,它是复数的、多元论的。相反,否定基本上是单一的,一元论的。肯定之神是酒神狄俄尼索斯,他是尼采“导向和解的悲剧”与生命的化身,他肯定痛苦,并将其化为快乐,在意志的音乐符号和痛苦的复生中,融入本原的存在,使矛盾在更高的快乐中得以解决。
但人类历史却是反动的力取得胜利,否定在权力意志中占据优势的过程。德勒兹提到了尼采所谓的“悲剧的三次死亡”:苏格拉底创造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他颠覆了本能和意识的角色,使得本能变成了批判者,而意识变成了创造者,从而让思想对抗生命,用思想来判断生命。但苏格拉底并未彻底否定生命,对生存的进一步钳制来自基督教,它以原罪与受难的内疚与痛苦,快乐源于与上帝勾连的救赎。狄俄尼索斯意义下的生命正当与基督否定生命的虚无主义针锋相对。然而,之后的上帝之死并未带来价值重估,在黑格尔的辩证法时代,当人发现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时,却愿意承担责任背上重荷,用自己来代替并成为上帝。虚无主义以前意味着:打着更高的价值的旗号贬低和否定生存,现在则意味着:否定更高的价值,用人性的、太人性的价值取而代之。生存与思考从原初的统一步入彻底的撕裂,要不平庸地生存,要不成为疯狂的思想家成为仅有的选项。如果不改变价值判断的原理,而只让反动的力与虚无意志重组,就什么都没有改变;当反动的力声称不要“意志”,它便越来越深地滚进了虚无的深渊,滚进了越来越无价值的、越来越缺乏神圣甚至缺乏人性的世界。在虚无主义的“否定”中,“生成”和多样性是有罪的,它必须被“存在”(being)所吸收,被“一”吸收,这便是虚无主义最初的、也是最后的话。 何以扭转这种反动大于能动、否定压倒肯定的虚无主义宰制格局?尼采指向的是价值重估(批判一切既成价值)和价值转换(创造以新原理为基础的新价值)。而所有价值的转换都可以定义为:力的积极生成,权力意志中的肯定的胜利。力是所能,权力意志是所愿。德勒兹将力与权力意志的关系总结如下:1、力的系谱学因素是权力意志,它是区分性要素,预设了关系的多种力之间产生量差的因素,它将偶然置于它的中心位置;2、力的量差和各自的性质都源于权力意志;力的性质的原则是权力意志,它起着诠释作用,左右着给予事物的意义;3、权力意志还起着评价作用,它确定给予事物的价值。由此,对之的颠覆必然以权力意志为通径:肯定成为本质或权力意志本身;至于否定性,它虽然继续存在,但是作为肯定者的存在的模式,如同三种变形中的狮子,伴随着创造的全面批判。这体现在价值转换的四重形象中:1、把多样性和生成提升为最高的权力,即使它们成为肯定的对象,多样性以其多样被肯定,生成的东西以其生成被肯定;2、肯定的肯定,是两重性,是狄俄尼索斯和阿里安这神圣的一对儿。作为肯定的力,狄俄尼索斯需要第二次肯定,即狄俄尼索斯女友阿里安唯一一句贤明的话:“是”。在这里,获得新意的“一”是多样的、生成的、偶然的;3、永恒回归。它不是一个循环,不是“同一”在回归,也不是在向自身回归,而是进行选择和救助的反复:只有肯定和能被肯定的才回归,只有欢乐才回来,所有否定的都被“永恒回归”所驱逐。因此,权力意志只让已被肯定者回归:正是权力意志既转化了否定,又令肯定再生。一个是为另一个的、一个在另一个中,意味着永恒回归是存在,但存在是选择。肯定成为权力意志的唯一特性,行动成为力的唯一特性,能动的生成成为权力和意旨的创造性认同;4、它包括并产生超人。超人是所有能被肯定着的东西的最高形式,指这种存在的萌芽和主观性。
综上可见,权力意志在德勒兹的论述中是贯穿尼采整套思想体系的链锁。在一个以力与力的关系联结的世界中,各种关系即便日新月异地重组,但由于权力意志否定性的胜利,使得虚无主义下的人类世界步入永劫的渊薮。唯有权力意志重新肯认生命的价值,他摧毁一切既成价值,包容情感、欲望、激情等非理性的生命元素,而非像康德一般让理性既作为法官又作为被审判者。永恒回归是权力意志的肯定性得以实现的前提,这种将多样、生成、偶然纳入一种选择性轮盘中的历史运动,创造出新的价值。德勒兹将权力意志视作尼采思想的核心,并透过这一学说的辐射网抓住了尼采对于人本体生命本原的关怀,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传统宰制禁锢了人生命的张扬,虚无主义化的背后是权力意志与狄俄尼索斯精神的退隐。尼采所做的,与其说是对传统的全盘摧毁,不如说是寻求一种人灵之本的复归,使人挣脱千年的价值桎梏而真正以权力意志的肯定指向重新审度自己的生命,某种程度上对西方理性传统一直进行选择性失明处理的生命元素进行激活与启明。但是,被德勒兹以一种后现代视野整合起来的思想理路仍面对着诸多批评与挑战。试举两例:其一,最能凸显权力意志的仍是查拉斯图拉,他被深深地嵌入驱动生命的全部力量当中。然而,德勒兹对《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这部尼采计划写作但未能执行的稿件的依赖也是明显的。而这部作品由于尼采妹妹E·福尔斯特·尼采的删改和编排,是否能确切反应尼采的思想理路,仍有争议;其二,来自施特劳斯学派的批评。德勒兹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尼采解释仍然进入了现代哲学中超验论与内在论的对立,试图接续由斯宾诺莎发端、尼采彻底推进的内在论谱系,仍受传统的真理问题支配,依附于某种形而上学的幽灵,以至于看不到尼采文章的多样性,从而忽略了尼采著述中“隐微”与“显白”两种写法中暗藏的“哲人”与“庶民”的性分二分,切断了尼采与柏拉图之间的连线。尼采与其说是显白意义上的启蒙者,不如说是隐微的“反启蒙”哲人。自然,这些批判亦有可商榷之处,但对我们从更多的视阈理解尼采亦不乏助益。只是在批判性阅读中,应对自己思想框架下理解的尼采观保有一丝省思与幽暗意识,而断不可以自己已掌握了尼采口授笔传的真理自居。
參考文献:
[1] 汪民安、陈永国编:《尼采的幽灵——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尼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 泰勒、温奎斯特:《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 德勒兹:《尼采与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 都鲁兹:《解读尼采》,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 李洁:《谈谈尼采的权力意志思考》,《哲学研究》,1998年第8期。
[6] 刘小枫:《尼采的微言大义》,《书屋》,2000年第10期。
作者简介:赵子尧,男,1986—,云南人,西南政法大学2010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哲学、法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