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蝌蚪历险记》作为一部大型互动儿童剧,灯光设计更多地将儿童剧的表现特征纳入创作范畴,从丰富的舞 台色彩到活泼的效果设计,灯光语汇的运用不仅有效地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并有利于增强演出的趣味性效果。
【关键词】 儿童剧;灯光设计;舞台空间;色彩构成;《小蝌蚪历险记》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5.12.012
【Abstract】Small Tadpole Adventure as a large interactive play which puts the features of child play into the creation of lighting art. From the colorful stage to the interesting effect, lighting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but also enhances the fun of the performance.
【Key Words】child play; lighting design; stage space; color composition; Small Tadpole Adventure
《小蝌蚪历险记》是由山西省话剧院于2015年暑期打造的一部大型互动儿童剧,专为3到10岁的小朋友而精心制作。故事来源于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的熟识度使得整部作品的情节线索清晰明了,从小蝌蚪出发去找妈妈到最后与青蛙妈妈团聚,小蝌蚪作为线索人物将一个个可独立的小故事串联成完整的故事脉络。故事的讲述主要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展开,同时,导演在生趣盎然的表演中还设计了大量的互动环节,利用可参与的演出方式充分调动起小朋友的观赏积极性。故事的发展剔除了那些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场面,代之以五彩缤纷的视觉画面效果,以期创造出活泼灵动的舞台印象。
1 灯光语汇的叙述性
舞台灯光在这部剧的创作中除了承担通常意义上的照明、造型等基本功能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介入故事本身,成为故事的讲述者之一,“用灯光讲故事”也成为该剧舞台灯光设计的核心要点。那么,如何用灯光语汇帮助观众进入听故事的状态,又如何让观众通过观看便可以联想到故事的发展,这就需要在灯光设计的构思阶段,准确把握戏剧时空的逻辑关系,有效组织舞台画面的构成要素,并充分发挥观众的视觉记忆和视觉联想,将灯光设计融入故事讲述的过程中,最终达成用灯光讲故事的效果。
1.1 故事性的时空定义
由灯光营造的戏剧氛围在这里变得更加多义。舞台上是符合规定情境的湖底世界,是故事正在发生的空间;舞台下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场所,是一个听故事的空间;“讲故事”这一行为正是由舞台上下的双重时空概念共同定义的。由于儿童剧观演关系的特殊性,观众席所在的空间区域不再是一个被黑暗淹没的、与表演空间无关紧要的部分,它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成为建筑在舞台演区之上的第二空间。当台上台下的两个空间发生交错时,由演员和小朋友共同创造的现场气氛容易产生强烈的戏剧性效果。此时,灯光成为连接舞台上下的重要纽带,灯光在构建故事性的时空关系上,有意识地将故事情节的时空转换和戏剧表演的演出进程联系在一起,这种表演时空与叙述时空的设计不仅增加了观演关系的紧密度,也使得灯光设计在讲故事的过程获得了更多的表现性。
在具体处理观众空间时,笔者选择用彩色光斑作为主要的陈述方式,如图1,利用观众席上散落的具有不同色相的LED彩色光斑来营造第二空间的氛围。彩色光斑的设计灵感一方面来源于儿童剧的趣味性需求,用以满足小朋友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对“气泡”印象的视觉感受。之所以将彩色光斑与“气泡”联系起来,主要基于以下两点:首先,气泡在色光的照射下,能够浮现出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彩色光斑的形象气质与这种视觉印象不谋而合,彩色光斑成为气泡形象的抽象化体现;其次,色光的虚幻性与气泡的瞬时性都是无法捕捉的,都能唤起人们对梦幻的视觉联想,两者在感觉层面给人留下的印象又是极其相似的。可以说,观众空间彩色光斑的设计构思正是舞台上气泡形象的幻化和延伸。
在灯光设计中,将“气泡”的形象特征转化成特定的灯光形式语言,这一创作思路是基于舞台风格样貌的灯光意境创造的重要手段之一。除了运用气泡的静态视觉印象构成彩色光斑的空间样貌,在构思动态的灯光效果时,气泡的运动特征同样也是灯光构成的重要灵感来源。如图2,在舞蹈的灯光设计中,电脑灯的运动轨迹就借用了“气泡”在空中由小变大、然后消失的变化规律,形似花瓣的抽象图案随着音乐的节拍,旋转—缩放—消失—显现,这一系列的动作设计在绚丽的舞台气氛中时隐时现,气泡在空中飘动、破裂的俏皮印象也通过电脑灯的动态效果设计展现出来,灯光飘忽不定的动感也使整个舞蹈表演看起来更加灵动。由“气泡”形象演化而成的灯光语汇将具有视觉关联性的舞台变化联系在一起,营造出梦幻般的舞台氛围,对光形、光色的巧妙设计和独立呈现,不仅强化了灯光语汇参与叙事的表现力,也使灯光设计对舞台样貌特征的把握在具象和抽象中得以深化。
1.2 线索性的画面联系
该剧的情节发展有两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条线索围绕小蝌蚪的寻找路线展开,第二条线索则围绕青蛙妈妈的寻找路线展开。两条线索的行动路线在空间上是相似的,但在时间上第二条线索常常延时于第一条线索,类似中学物理的追赶问题,并最终以两条线索的会和为结尾,故事的发展也由此达到高潮。为了能够将两条线索通过舞台画面直接暗示给观众,在进行灯光设计时,笔者有意识地运用了两种不同的舞台画面风格将两条线索加以区分。例如,以小蝌蚪为线索的舞台画面,是充满误会式幽默的明亮的风格,如图3,每当小蝌蚪出现时,舞台上的照明亮度明显加强,这种明亮的画面构成能够传递出喜剧的色彩;与之相对应,以青蛙妈妈为线索的舞台画面,是较为昏暗的风格,如图4,相对集中的光区和隐约浮动的水草,暗示出青蛙妈妈此时焦急的心理状态。 除了运用灯光效果定义两条线索的画面基调外,为了能够强化故事前后的视觉联系,对具有相同情绪变化的灯光节点,采用了类似的灯光构成方法,如图5,每当小蝌蚪想起妈妈时,配合音效,舞台上呈现出一种温暖的画面效果,四只小蝌蚪笼罩在暖黄色的光线中,成为视觉的焦点,水草、水母、河蚌等次要角色在侧光的造型中,悄然隐退在整个画面中,利用灯光的不同投射角度和色彩对比关系,将观众视觉牢牢锁住的同时,也传达出小蝌蚪内心的期盼和对爱的渴望。
前后呼应的舞台画面构成,是由灯光语汇建立故事前后联系的最好佐证,舞台灯光将故事的内在逻辑以视觉的方式直接展示给观众,当一个舞台画面出现时,观众能够迅速联想到之前出现的类似的舞台画面,并由视觉记忆产生对故事情节的联想。灯光设计的叙述性功能成为故事讲述过程的助推力,可以让舞台演出更加生动。
2 空间格局的层次性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湖底,舞台设计用水草、珊瑚、海星、贝壳等水生植物将舞台布置成一个湖底世界,而如何让这些形象生动起来,如何让观众产生对湖底世界的视觉联想,就成为舞台灯光在环境塑造上的设计要点。
2.1 空间层次的前后关系
造成舞台空间感的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充分利用灯光的属性特征,或以明暗对比的亮度照明,又或以冷暖对比的色彩照明,通过灯光对舞台前区和后区的不同区域照明设计来获得空间的纵深感。如图6、图7、图8,尽管三幅画面中的灯光构成在投光角度和色彩配置上都有很大不同,但它们的照明目的却是相同的。从图6的灯光构成可以看到,后区斑驳的灯光色彩和舞台前区留黑的设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同时,处在前区的演员在侧光的照明作用下又不致于被黑的空间所占据,它们成为黑色区域的两个亮点,使舞台空间的明暗关系在视觉中更加明确。图7与图6的设计思路正好相反,舞台前区是有着图案效果的较亮的表演区,舞台后区则做了暗的处理,前区的明亮感容易拉近舞台前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拉开空间前后的是距离。图8的灯光构成,则是运用光色的冷暖反差,舞台前区作为主要表演区做暖色调的处理,舞台后区做冷色调的处理,由于舞台后区的平台在冷色光照明作用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形象特征,这就使得舞台画面在不失空间感的同时,画面内容也更加丰富和饱满。
2.2 空间层次的上下关系
为了营造湖底世界的画面效果,灯光在舞台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关系处理上同样做了相应的设计。由于缺少足够的条件模拟水纹浮动效果,笔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湖底气氛的感觉营造上,从水面开阔的视觉印象逐渐隐入神秘的湖底,水的清冷质感,水生植物若隐若现的动态质感,以及背景画幕的明暗设计,都将纳入灯光设计的构思范畴。
舞台上的两道水草和一道珊瑚以网景的制作方式垂吊于舞台空间,珊瑚处于画幕前并被悬吊在较高的位置,两道水草依次分布在空间的前后位置。水草和珊瑚的形象特征与空间分布在舞台上既构成前后关系,又构成上下关系。灯光在对这三道网景进行照明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网景的特殊性,选择恰当的投光角度,以避免不必要的网格暴露在观众面前。由于水草形象的位置较低,笔者通常选择以角度较低的光位,或以较远的位置对两侧的水草做正面交叉投射,有时甚至利用地面的反射光仅仅强调水草的可视性和平面性的视觉特征,因此对水草的设计可以转化为舞台下部空间的照明构成。如图9,在湖底乐园的气氛渲染上,主要运用流动光将所有的灯光效果压缩到舞台空间的下部,舞台的上部空间则被忽略,由于每道侧光的颜色不同,就使处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水草有了各自不同的色彩倾向,再加上空间中飘动的气泡,活泼灵动的湖底乐园就展现在了小朋友的面前。
在天幕上只做天排的设计处理,并将天排分成上中下三组,天幕由此呈现出纵向关系上的明暗过渡效果,天幕色彩在灯光分组的光色组合上,也能获得较多的层次效果。如图10,整个画面呈现出高冷的色调,画幕在蓝色光的作用下,由上到下形成亮度的阶梯式变化层次,隐约可见青绿色的珊瑚,海星、水草的色相也被统一在冷色的画幕基调中,唯有舞台后区的平台被突出出来。当演员在平台上表演时,舞台下部空间的亮点与画幕上部空间的亮面相互呼应,画幕底部自然过渡的暗正好能够烘托平台上表演空间的亮,这种亮度的呼应关系、明暗的映衬关系,使舞台画面的空间层次更有立体质感,通过灯光完成全方位的空间构成。此外,并不是所有场景中的天幕都需要做照明处理,天幕在哪些场景中需要被强调,在哪些场景中可以被忽略,一方面取决于故事的内容,另一方则取决于灯光节奏变化的设计需要。如图11和图12,在螃蟹家和乌龟家的场景设计中,灯光的照明范围全部集中于舞台前区,此时的天幕是不被照亮的,这就使螃蟹和乌龟的表演成为更加独立的两个篇章。在其他场次的环境设计中,天幕的照明设计是颇有必要的,天幕的亮度节奏在整部剧所起的作用,除了有效组织舞台画面构成外,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
3 画面色彩的多样性
色彩的多样性,是舞台画面富有童趣的重要表现方法,也是符合儿童审美眼光的舞台设计风格。强烈的色彩对比,块面式的色彩造型,本剧灯光用给舞台“填色”的方式,不以景物对象的真实感为目的,而是以儿童画般的色彩涂抹效果为目的,力图在舞台上呈现单一色彩的完整性,并以清晰的轮廓造型来区分景物与景物之间的界限,造成具有装饰意味的舞台形式感。
3.1 舞台色彩的构成关系
舞台上丰富的景物色彩和鲜亮明快的服装色彩为灯光设计提供了表现的契机,当大量的色彩同时出现时,灯光设计就要有选择地对每一种颜色进行取舍,不至于使舞台画面看起来杂乱无章。我们知道,舞台上可被观众看到的色彩是由灯光设计创造的,对于珊瑚、海星、水草、石块等具有明显色彩差别的物体,有时需要将它们统一在一个色调中,有时则需要表现各自丰富的色彩属性。如图10,灯光用青色光,将珊瑚、海星、石块的色调统一在整体的冷色调中,景物鲜艳的色彩由于缺少红色光谱的光源照明而失去了原本的色相属性,但这种照明效果恰与舞台画面的风格和故事发展的基调相统一,是必要的设计处理。而在图9中,为了表现湖底乐园的多姿多彩,就需要灯光尽量还原景物色彩的本来面貌,因此,对于不同色相的景物做了不同光色的照明处理。
3.2 舞台色彩的对比关系
与舞台景物的光色设计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演员的服装色彩需要被较好地呈现。基于常规灯具的显色性优势,在面光的设计上,笔者以成像灯做主要照明,电脑灯做辅助照明。此外,为了突出强调演员服装色彩的丰富性,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员身上,在对不同场景的光色定义上,首先需要考虑服装的色彩,并以服装的色彩为舞台配色的基础,利用画面色彩的对比关系,达到以景衬人的舞台效果。如图11,螃蟹的服装以橙色、黄色为主色调,背景的水草即为绿色调;图12,乌龟的服装以绿色为主色调,背景的水草、海螺即为橙红色调。
4 结语
基于特殊的观众群体,《小蝌蚪历险记》的创作无论在故事构架、表演形式还是从舞台呈现上都力求满足儿童的心理期待,以激发小朋友的观赏兴趣。从丰富的舞台色彩到活泼的效果设计,灯光语汇的运用不仅有效地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并增强了演出的趣味性效果。
(编辑 张冠华)
【关键词】 儿童剧;灯光设计;舞台空间;色彩构成;《小蝌蚪历险记》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5.12.012
【Abstract】Small Tadpole Adventure as a large interactive play which puts the features of child play into the creation of lighting art. From the colorful stage to the interesting effect, lighting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but also enhances the fun of the performance.
【Key Words】child play; lighting design; stage space; color composition; Small Tadpole Adventure
《小蝌蚪历险记》是由山西省话剧院于2015年暑期打造的一部大型互动儿童剧,专为3到10岁的小朋友而精心制作。故事来源于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的熟识度使得整部作品的情节线索清晰明了,从小蝌蚪出发去找妈妈到最后与青蛙妈妈团聚,小蝌蚪作为线索人物将一个个可独立的小故事串联成完整的故事脉络。故事的讲述主要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展开,同时,导演在生趣盎然的表演中还设计了大量的互动环节,利用可参与的演出方式充分调动起小朋友的观赏积极性。故事的发展剔除了那些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场面,代之以五彩缤纷的视觉画面效果,以期创造出活泼灵动的舞台印象。
1 灯光语汇的叙述性
舞台灯光在这部剧的创作中除了承担通常意义上的照明、造型等基本功能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介入故事本身,成为故事的讲述者之一,“用灯光讲故事”也成为该剧舞台灯光设计的核心要点。那么,如何用灯光语汇帮助观众进入听故事的状态,又如何让观众通过观看便可以联想到故事的发展,这就需要在灯光设计的构思阶段,准确把握戏剧时空的逻辑关系,有效组织舞台画面的构成要素,并充分发挥观众的视觉记忆和视觉联想,将灯光设计融入故事讲述的过程中,最终达成用灯光讲故事的效果。
1.1 故事性的时空定义
由灯光营造的戏剧氛围在这里变得更加多义。舞台上是符合规定情境的湖底世界,是故事正在发生的空间;舞台下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场所,是一个听故事的空间;“讲故事”这一行为正是由舞台上下的双重时空概念共同定义的。由于儿童剧观演关系的特殊性,观众席所在的空间区域不再是一个被黑暗淹没的、与表演空间无关紧要的部分,它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成为建筑在舞台演区之上的第二空间。当台上台下的两个空间发生交错时,由演员和小朋友共同创造的现场气氛容易产生强烈的戏剧性效果。此时,灯光成为连接舞台上下的重要纽带,灯光在构建故事性的时空关系上,有意识地将故事情节的时空转换和戏剧表演的演出进程联系在一起,这种表演时空与叙述时空的设计不仅增加了观演关系的紧密度,也使得灯光设计在讲故事的过程获得了更多的表现性。
在具体处理观众空间时,笔者选择用彩色光斑作为主要的陈述方式,如图1,利用观众席上散落的具有不同色相的LED彩色光斑来营造第二空间的氛围。彩色光斑的设计灵感一方面来源于儿童剧的趣味性需求,用以满足小朋友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对“气泡”印象的视觉感受。之所以将彩色光斑与“气泡”联系起来,主要基于以下两点:首先,气泡在色光的照射下,能够浮现出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彩色光斑的形象气质与这种视觉印象不谋而合,彩色光斑成为气泡形象的抽象化体现;其次,色光的虚幻性与气泡的瞬时性都是无法捕捉的,都能唤起人们对梦幻的视觉联想,两者在感觉层面给人留下的印象又是极其相似的。可以说,观众空间彩色光斑的设计构思正是舞台上气泡形象的幻化和延伸。
在灯光设计中,将“气泡”的形象特征转化成特定的灯光形式语言,这一创作思路是基于舞台风格样貌的灯光意境创造的重要手段之一。除了运用气泡的静态视觉印象构成彩色光斑的空间样貌,在构思动态的灯光效果时,气泡的运动特征同样也是灯光构成的重要灵感来源。如图2,在舞蹈的灯光设计中,电脑灯的运动轨迹就借用了“气泡”在空中由小变大、然后消失的变化规律,形似花瓣的抽象图案随着音乐的节拍,旋转—缩放—消失—显现,这一系列的动作设计在绚丽的舞台气氛中时隐时现,气泡在空中飘动、破裂的俏皮印象也通过电脑灯的动态效果设计展现出来,灯光飘忽不定的动感也使整个舞蹈表演看起来更加灵动。由“气泡”形象演化而成的灯光语汇将具有视觉关联性的舞台变化联系在一起,营造出梦幻般的舞台氛围,对光形、光色的巧妙设计和独立呈现,不仅强化了灯光语汇参与叙事的表现力,也使灯光设计对舞台样貌特征的把握在具象和抽象中得以深化。
1.2 线索性的画面联系
该剧的情节发展有两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条线索围绕小蝌蚪的寻找路线展开,第二条线索则围绕青蛙妈妈的寻找路线展开。两条线索的行动路线在空间上是相似的,但在时间上第二条线索常常延时于第一条线索,类似中学物理的追赶问题,并最终以两条线索的会和为结尾,故事的发展也由此达到高潮。为了能够将两条线索通过舞台画面直接暗示给观众,在进行灯光设计时,笔者有意识地运用了两种不同的舞台画面风格将两条线索加以区分。例如,以小蝌蚪为线索的舞台画面,是充满误会式幽默的明亮的风格,如图3,每当小蝌蚪出现时,舞台上的照明亮度明显加强,这种明亮的画面构成能够传递出喜剧的色彩;与之相对应,以青蛙妈妈为线索的舞台画面,是较为昏暗的风格,如图4,相对集中的光区和隐约浮动的水草,暗示出青蛙妈妈此时焦急的心理状态。 除了运用灯光效果定义两条线索的画面基调外,为了能够强化故事前后的视觉联系,对具有相同情绪变化的灯光节点,采用了类似的灯光构成方法,如图5,每当小蝌蚪想起妈妈时,配合音效,舞台上呈现出一种温暖的画面效果,四只小蝌蚪笼罩在暖黄色的光线中,成为视觉的焦点,水草、水母、河蚌等次要角色在侧光的造型中,悄然隐退在整个画面中,利用灯光的不同投射角度和色彩对比关系,将观众视觉牢牢锁住的同时,也传达出小蝌蚪内心的期盼和对爱的渴望。
前后呼应的舞台画面构成,是由灯光语汇建立故事前后联系的最好佐证,舞台灯光将故事的内在逻辑以视觉的方式直接展示给观众,当一个舞台画面出现时,观众能够迅速联想到之前出现的类似的舞台画面,并由视觉记忆产生对故事情节的联想。灯光设计的叙述性功能成为故事讲述过程的助推力,可以让舞台演出更加生动。
2 空间格局的层次性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湖底,舞台设计用水草、珊瑚、海星、贝壳等水生植物将舞台布置成一个湖底世界,而如何让这些形象生动起来,如何让观众产生对湖底世界的视觉联想,就成为舞台灯光在环境塑造上的设计要点。
2.1 空间层次的前后关系
造成舞台空间感的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充分利用灯光的属性特征,或以明暗对比的亮度照明,又或以冷暖对比的色彩照明,通过灯光对舞台前区和后区的不同区域照明设计来获得空间的纵深感。如图6、图7、图8,尽管三幅画面中的灯光构成在投光角度和色彩配置上都有很大不同,但它们的照明目的却是相同的。从图6的灯光构成可以看到,后区斑驳的灯光色彩和舞台前区留黑的设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同时,处在前区的演员在侧光的照明作用下又不致于被黑的空间所占据,它们成为黑色区域的两个亮点,使舞台空间的明暗关系在视觉中更加明确。图7与图6的设计思路正好相反,舞台前区是有着图案效果的较亮的表演区,舞台后区则做了暗的处理,前区的明亮感容易拉近舞台前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拉开空间前后的是距离。图8的灯光构成,则是运用光色的冷暖反差,舞台前区作为主要表演区做暖色调的处理,舞台后区做冷色调的处理,由于舞台后区的平台在冷色光照明作用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形象特征,这就使得舞台画面在不失空间感的同时,画面内容也更加丰富和饱满。
2.2 空间层次的上下关系
为了营造湖底世界的画面效果,灯光在舞台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关系处理上同样做了相应的设计。由于缺少足够的条件模拟水纹浮动效果,笔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湖底气氛的感觉营造上,从水面开阔的视觉印象逐渐隐入神秘的湖底,水的清冷质感,水生植物若隐若现的动态质感,以及背景画幕的明暗设计,都将纳入灯光设计的构思范畴。
舞台上的两道水草和一道珊瑚以网景的制作方式垂吊于舞台空间,珊瑚处于画幕前并被悬吊在较高的位置,两道水草依次分布在空间的前后位置。水草和珊瑚的形象特征与空间分布在舞台上既构成前后关系,又构成上下关系。灯光在对这三道网景进行照明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网景的特殊性,选择恰当的投光角度,以避免不必要的网格暴露在观众面前。由于水草形象的位置较低,笔者通常选择以角度较低的光位,或以较远的位置对两侧的水草做正面交叉投射,有时甚至利用地面的反射光仅仅强调水草的可视性和平面性的视觉特征,因此对水草的设计可以转化为舞台下部空间的照明构成。如图9,在湖底乐园的气氛渲染上,主要运用流动光将所有的灯光效果压缩到舞台空间的下部,舞台的上部空间则被忽略,由于每道侧光的颜色不同,就使处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水草有了各自不同的色彩倾向,再加上空间中飘动的气泡,活泼灵动的湖底乐园就展现在了小朋友的面前。
在天幕上只做天排的设计处理,并将天排分成上中下三组,天幕由此呈现出纵向关系上的明暗过渡效果,天幕色彩在灯光分组的光色组合上,也能获得较多的层次效果。如图10,整个画面呈现出高冷的色调,画幕在蓝色光的作用下,由上到下形成亮度的阶梯式变化层次,隐约可见青绿色的珊瑚,海星、水草的色相也被统一在冷色的画幕基调中,唯有舞台后区的平台被突出出来。当演员在平台上表演时,舞台下部空间的亮点与画幕上部空间的亮面相互呼应,画幕底部自然过渡的暗正好能够烘托平台上表演空间的亮,这种亮度的呼应关系、明暗的映衬关系,使舞台画面的空间层次更有立体质感,通过灯光完成全方位的空间构成。此外,并不是所有场景中的天幕都需要做照明处理,天幕在哪些场景中需要被强调,在哪些场景中可以被忽略,一方面取决于故事的内容,另一方则取决于灯光节奏变化的设计需要。如图11和图12,在螃蟹家和乌龟家的场景设计中,灯光的照明范围全部集中于舞台前区,此时的天幕是不被照亮的,这就使螃蟹和乌龟的表演成为更加独立的两个篇章。在其他场次的环境设计中,天幕的照明设计是颇有必要的,天幕的亮度节奏在整部剧所起的作用,除了有效组织舞台画面构成外,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
3 画面色彩的多样性
色彩的多样性,是舞台画面富有童趣的重要表现方法,也是符合儿童审美眼光的舞台设计风格。强烈的色彩对比,块面式的色彩造型,本剧灯光用给舞台“填色”的方式,不以景物对象的真实感为目的,而是以儿童画般的色彩涂抹效果为目的,力图在舞台上呈现单一色彩的完整性,并以清晰的轮廓造型来区分景物与景物之间的界限,造成具有装饰意味的舞台形式感。
3.1 舞台色彩的构成关系
舞台上丰富的景物色彩和鲜亮明快的服装色彩为灯光设计提供了表现的契机,当大量的色彩同时出现时,灯光设计就要有选择地对每一种颜色进行取舍,不至于使舞台画面看起来杂乱无章。我们知道,舞台上可被观众看到的色彩是由灯光设计创造的,对于珊瑚、海星、水草、石块等具有明显色彩差别的物体,有时需要将它们统一在一个色调中,有时则需要表现各自丰富的色彩属性。如图10,灯光用青色光,将珊瑚、海星、石块的色调统一在整体的冷色调中,景物鲜艳的色彩由于缺少红色光谱的光源照明而失去了原本的色相属性,但这种照明效果恰与舞台画面的风格和故事发展的基调相统一,是必要的设计处理。而在图9中,为了表现湖底乐园的多姿多彩,就需要灯光尽量还原景物色彩的本来面貌,因此,对于不同色相的景物做了不同光色的照明处理。
3.2 舞台色彩的对比关系
与舞台景物的光色设计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演员的服装色彩需要被较好地呈现。基于常规灯具的显色性优势,在面光的设计上,笔者以成像灯做主要照明,电脑灯做辅助照明。此外,为了突出强调演员服装色彩的丰富性,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员身上,在对不同场景的光色定义上,首先需要考虑服装的色彩,并以服装的色彩为舞台配色的基础,利用画面色彩的对比关系,达到以景衬人的舞台效果。如图11,螃蟹的服装以橙色、黄色为主色调,背景的水草即为绿色调;图12,乌龟的服装以绿色为主色调,背景的水草、海螺即为橙红色调。
4 结语
基于特殊的观众群体,《小蝌蚪历险记》的创作无论在故事构架、表演形式还是从舞台呈现上都力求满足儿童的心理期待,以激发小朋友的观赏兴趣。从丰富的舞台色彩到活泼的效果设计,灯光语汇的运用不仅有效地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并增强了演出的趣味性效果。
(编辑 张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