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木薯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肥水管理、适期收获等内容,以期为木薯的栽培与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木薯;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S533.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081-01
木薯不仅具有饲用、食用的价值,而且具有能源和精细化工价值。随着国家对生物能源的不断重视,木薯作为生物质的重要原材料,广泛用于加工淀粉和酒精等多种行业上。木薯在市场上需求大,在未来粮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日益突出。木薯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种好木薯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门路。木薯虽然粗生易种,但是要获得较高水平的产量,必须采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
1播前准备
在种植前1个月,应进行深耕深松和晒地,以促进风化,使土层深厚疏松,有利于木薯生长和块根膨大。据试验,二犁二耙鲜薯产量比免耕种植增产15%,病虫害也较少。深耕整地、施足基肥,施农家肥7.5~12.0 t/hm2或三元复合肥375 kg/hm2作基肥,为出苗和长薯打好基础。种茎质量直接影响苗全、苗齐和苗壮,对苗生长和最终产量均有影响。选择良种,要选完全老熟、茎粗节密、芽点完好、新鲜、不损伤、切口有乳汁、无病虫的主茎中下段作为种茎,将选好的种茎用利刀砍成10~15 cm长的茎段,需切口平滑、无破裂、芽点保持完好。这样植后发芽快,出苗早且齐,苗粗快长,产量高[1]。
2播种
必须根据水肥条件和品种特性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密植,过疏过密都难获得高产。从生产上来说,只要在一定的合理密度内,不论稍微密植或稍微疏植,鲜薯产量差异不大。土壤肥力高、分枝角度大的木薯品种,应疏植,反之密植,一般植1.2万~1.5万株/hm2为宜,最密不宜超过2.4万株/hm2。种植株行距多为1.0 m×0.8 m和0.8 m×0.8 m。品种分叉多或低位分枝,冠幅宽,长势旺盛,土壤肥沃,水肥条件好和种茎欠缺等,则植距宜疏,株行距为1 m×1 m;品种分叉少或顶位分枝,土壤和管理条件适中,株行距以0.8 m×0.8 m为宜[2]。木薯的种植方式有平放、斜插和直插。据广西的试验结果,对多数的土壤和栽培管理来说,不同种植方法的产量差异较小,但在栽培水平高的地方斜插比平放的鲜薯增产10%。斜插出苗快,出苗率高,能保证全苗,薯块朝一方伸展,收获方便,有利于机械化起垄、种植、施肥和收获。起垄后,将种茎的下端呈45~60°角斜插于垄中,部分芽眼向上露出表土,一般留2~3个芽眼即可。
3田间管理
要及时补苗,通常在植后20 d开始,30 d内完成,以利于保证全苗。木薯植后幼苗出土芽数一般为2~4个或更多,就会使每穴有多个主茎,导致植株荫蔽和养分浪费。可以在齐苗后、苗高达到15~20 cm时进行间苗,每穴留苗数以1~2根为好。表土层疏松通气有利于木薯的生长发育,可采取中耕除草的措施,从而提高木薯产量。中耕除草一般选在植后3个月,此期是木薯块根增长的重要时期。一般第1次在植后30~40 d、苗高15~20 cm时进行,以促进幼芽生长;第2次在植后60~70 d进行;第3次在植后90~100 d,最好结合松土追肥进行,因为此时块根的数量已趋于稳定并逐渐膨大。地老虎最喜欢偷吃刚出苗的木薯,危害很大,对木薯产量有很大影响,应注意防治。老鼠在长薯期会偷薯吃,应适时采取灭鼠措施。
4肥水管理
木薯对氮、磷、钾的要求最高,其次是钙和镁。原则是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和氮、磷、钾配合施用。三要素的施用比例以氮∶磷∶钾=5∶1∶8为佳。氮是细胞原生质的主要成分,对木薯叶片的大小和寿命有很大的影响,它能促进木薯的茎叶生长,保证充分的光合作用,有利于高产。特别是在苗期追施氮肥,可促进木薯前期的地上部分生长和木薯中后期的块根生长,从而获得高产。在实践中,一般追肥分壮苗肥、结薯肥和壮薯肥3种,其中壮苗肥在植后30~40 d内进行,施肥种类以氮肥为主;结薯肥在植后60~90 d进行,施肥种类以钾肥为主,且施适量的氮肥,以利于块根形成,保证单株薯数;壮薯肥在植后90~120 d内进行,以利于块根膨大和淀粉积累。保水和补水是出苗、齐苗的关键。保水措施主要有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杂草覆盖,补水措施主要有沟灌或浇灌[3]。保水通常用地膜覆盖,可提早种植木薯,促进早生快发,有利于木薯生长。春耕在种植后及时淋水,若用地膜覆盖,20 d左右补水1次,露地种植10~15 d补水1次。适时适量补水是齐苗、壮苗的关键[4]。
5适期收获
木薯在高温高湿季节种植与低温低湿种植比较,其鲜薯的产量和淀粉含量要高。依据自然规律安排木薯生育期,即在春天温、光、水、热开始升高时开始种植,在秋冬温、光、水、热开始下降时进行收获,不仅种植管理方便,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鲜薯产量,同时鲜薯的淀粉含量也较高,使得经济产量和收益都较好。
6参考文献
[1] 李培强,何妹妹.木薯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7(8):5-6.
[2] 许瑞丽,黄洁,李开绵,等.良好操作规范的木薯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9(3):39-42.
[3] 吴代胜,李韶华.“南植199”木薯栽培技术[J].农家之友,2000(4):16.
[4] 张武.木薯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2(4):35.
关键词木薯;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S533.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081-01
木薯不仅具有饲用、食用的价值,而且具有能源和精细化工价值。随着国家对生物能源的不断重视,木薯作为生物质的重要原材料,广泛用于加工淀粉和酒精等多种行业上。木薯在市场上需求大,在未来粮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日益突出。木薯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种好木薯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门路。木薯虽然粗生易种,但是要获得较高水平的产量,必须采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
1播前准备
在种植前1个月,应进行深耕深松和晒地,以促进风化,使土层深厚疏松,有利于木薯生长和块根膨大。据试验,二犁二耙鲜薯产量比免耕种植增产15%,病虫害也较少。深耕整地、施足基肥,施农家肥7.5~12.0 t/hm2或三元复合肥375 kg/hm2作基肥,为出苗和长薯打好基础。种茎质量直接影响苗全、苗齐和苗壮,对苗生长和最终产量均有影响。选择良种,要选完全老熟、茎粗节密、芽点完好、新鲜、不损伤、切口有乳汁、无病虫的主茎中下段作为种茎,将选好的种茎用利刀砍成10~15 cm长的茎段,需切口平滑、无破裂、芽点保持完好。这样植后发芽快,出苗早且齐,苗粗快长,产量高[1]。
2播种
必须根据水肥条件和品种特性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密植,过疏过密都难获得高产。从生产上来说,只要在一定的合理密度内,不论稍微密植或稍微疏植,鲜薯产量差异不大。土壤肥力高、分枝角度大的木薯品种,应疏植,反之密植,一般植1.2万~1.5万株/hm2为宜,最密不宜超过2.4万株/hm2。种植株行距多为1.0 m×0.8 m和0.8 m×0.8 m。品种分叉多或低位分枝,冠幅宽,长势旺盛,土壤肥沃,水肥条件好和种茎欠缺等,则植距宜疏,株行距为1 m×1 m;品种分叉少或顶位分枝,土壤和管理条件适中,株行距以0.8 m×0.8 m为宜[2]。木薯的种植方式有平放、斜插和直插。据广西的试验结果,对多数的土壤和栽培管理来说,不同种植方法的产量差异较小,但在栽培水平高的地方斜插比平放的鲜薯增产10%。斜插出苗快,出苗率高,能保证全苗,薯块朝一方伸展,收获方便,有利于机械化起垄、种植、施肥和收获。起垄后,将种茎的下端呈45~60°角斜插于垄中,部分芽眼向上露出表土,一般留2~3个芽眼即可。
3田间管理
要及时补苗,通常在植后20 d开始,30 d内完成,以利于保证全苗。木薯植后幼苗出土芽数一般为2~4个或更多,就会使每穴有多个主茎,导致植株荫蔽和养分浪费。可以在齐苗后、苗高达到15~20 cm时进行间苗,每穴留苗数以1~2根为好。表土层疏松通气有利于木薯的生长发育,可采取中耕除草的措施,从而提高木薯产量。中耕除草一般选在植后3个月,此期是木薯块根增长的重要时期。一般第1次在植后30~40 d、苗高15~20 cm时进行,以促进幼芽生长;第2次在植后60~70 d进行;第3次在植后90~100 d,最好结合松土追肥进行,因为此时块根的数量已趋于稳定并逐渐膨大。地老虎最喜欢偷吃刚出苗的木薯,危害很大,对木薯产量有很大影响,应注意防治。老鼠在长薯期会偷薯吃,应适时采取灭鼠措施。
4肥水管理
木薯对氮、磷、钾的要求最高,其次是钙和镁。原则是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和氮、磷、钾配合施用。三要素的施用比例以氮∶磷∶钾=5∶1∶8为佳。氮是细胞原生质的主要成分,对木薯叶片的大小和寿命有很大的影响,它能促进木薯的茎叶生长,保证充分的光合作用,有利于高产。特别是在苗期追施氮肥,可促进木薯前期的地上部分生长和木薯中后期的块根生长,从而获得高产。在实践中,一般追肥分壮苗肥、结薯肥和壮薯肥3种,其中壮苗肥在植后30~40 d内进行,施肥种类以氮肥为主;结薯肥在植后60~90 d进行,施肥种类以钾肥为主,且施适量的氮肥,以利于块根形成,保证单株薯数;壮薯肥在植后90~120 d内进行,以利于块根膨大和淀粉积累。保水和补水是出苗、齐苗的关键。保水措施主要有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杂草覆盖,补水措施主要有沟灌或浇灌[3]。保水通常用地膜覆盖,可提早种植木薯,促进早生快发,有利于木薯生长。春耕在种植后及时淋水,若用地膜覆盖,20 d左右补水1次,露地种植10~15 d补水1次。适时适量补水是齐苗、壮苗的关键[4]。
5适期收获
木薯在高温高湿季节种植与低温低湿种植比较,其鲜薯的产量和淀粉含量要高。依据自然规律安排木薯生育期,即在春天温、光、水、热开始升高时开始种植,在秋冬温、光、水、热开始下降时进行收获,不仅种植管理方便,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鲜薯产量,同时鲜薯的淀粉含量也较高,使得经济产量和收益都较好。
6参考文献
[1] 李培强,何妹妹.木薯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7(8):5-6.
[2] 许瑞丽,黄洁,李开绵,等.良好操作规范的木薯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9(3):39-42.
[3] 吴代胜,李韶华.“南植199”木薯栽培技术[J].农家之友,2000(4):16.
[4] 张武.木薯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