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至民国期间,佛山是码头。码头上的人,讲究硬碰硬。号角响起,谁能在放仓前拿到头筹谁便能获得第一批货物,标准很简单,很原始,比拼的是力气。于是,会点『武功』变得尤为重要。
学功夫,拜师傅,扬家声,佛山名震内外的名家名拳辈出,『咏春』『龙形拳』『洪拳』『蔡李佛拳』『叶问』……这一个个从佛山传出去的名字,更是直到今天依然响当当。然而这些闪着金光的佛山武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尚武不尚力
说佛山人尚武,有眼神为证。
行走在佛山的街道上,也不全是练武之人,但放眼望去,全然感觉不到慵懒和散漫,从孩童到老翁,眼神中都透露出一种特殊的神情:坦然、沉稳,让人过目不忘。青年影星彭于晏对此有深刻地感触:拍戏时与200名佛山武师合作,他们的眼睛永远透亮、眼神专注,仿佛是在“时刻准备着”,场面震撼人心。
王家卫拍摄电影《一代宗师》时,请来了叶问先生的亲授门徒梁绍鸿先生,亲自教授梁朝伟传统咏春拳的拳理、手法。电影拍摄前为了塑造梁朝伟的眼神,梁绍鸿先生用水枪射向梁朝伟的脸部,目的是主要练习演员面对迎面而来的拳头时不眨眼睛的镇定自若。
但佛山人尚武,尚的不是武力,是武功。
“武功”二字,“功”才是根本。咏春门下,不论梁赞、叶问还是郭富,每一位被敬称为“宗师”的人,都是因为被踢馆而扬名的,可见其功力之深,可见其不张扬的品质。现实中,“踢馆”并不如影视作品中表现的那般随意,这是对传统的不敬:武林有不成文的规矩,除非对方邀请,否则即便是到对方的武馆中串门都是不被允许的。“切磋”只限同门师兄弟之间善意的较量。同一门派,不同师傅的师兄弟之间也少见“切磋”,更何况是表演比赛。
顶级武师之间的切磋向来是大众好奇的部分,一记“摸手”互探功力,就被大众幻想出十几种场景。“其实就是两个人手一碰,因为危险性太高,又都是老手,一碰就知道对方的水平,就不打了,谁也不伤害谁的名声,又分出胜负。”这种相互尊重、点到为止的作风,是中国传统武术风度的一部分。
武林仪轨,一脉相传
“但无论哪个派别,哪个门派,习武之人必要一身正气,那股不打虚晃的扎实底蕴,还有对规矩的尊重与灵活运用,不论师出何人,招式如何,一脉同根。”
武林有武林人的规矩,武林有武林人的仪轨,那是我们中国人的古老智慧。曾经有记者访问佛山咏春派郭伟湛先生(叶问先生的徒孙),描述了采访时的场景:小小的茶客室,身边列坐着十几位徒弟,身体浅浅地倚在木椅上,腰板挺直,师傅杯盏中的茶水,总是正好饮用,别说见底,连凉都没有凉过。长幼有序,尊师重道在武林中是仪规之一。
学咏春的人都知道叶问“口诀”。第一句便是“念头不正,终生不正”。即便是现在,咏春门下的徒弟徒孙,也没有偏离这个宗旨,并且带了点时代特色,比如不能纹身、染发,或是留长发。传统武术的血脉都是靠师徒、血脉相传的,师徒之间亲同父子,除了一身功夫,还有品行的传承,这种关系是充满感情的,有温度的,自然更容易坚守。如此这般,佛山人的悠然平淡生活中,没有大张大扬,也没有大起大落。练武之人相见,嘴角微笑,隔空拱手致敬。
一腔正气使然,一身功夫傍身。无论是咏春、洪拳,还是蔡李佛拳门人,练武时间久了,人的性格会变得沉稳谦和,皮肤质地有光泽,声音洪亮有气,心思也变得缜密。以往老辈武师不识字,可浑身散发的浑然正气与涵养,令众人望尘莫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武术亦称作功夫,因为了解一门武功需要时间。
武术不是一蹴而就,日出而作,日落不停地练习,琢磨几十年,才能摸透一门武功的奥妙。有位拳师讲到:“越练越深,越练越喜欢,像捅破窗户纸般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一拳法这么简单,我却练了十年。”
前几年电影《叶问》热播,常有人上佛山郭家找郭富比武,都以落败告终。要战而不败,咏春没有花哨的招式,比的都是基本法。每个动作都要完全到位,才能发挥出咏春真正的功力。当初与叶问学拳,郭富每天先练挨打。少年郭伟湛练拳,无一日间断,身上青紫也未曾消减,要弯腰蹲下只有扶着墙壁。依靠着扎实的基本功,咏春才能发挥出其精妙之处。而如今,真正学武的人急剧减少。
“很多青年来佛山学武,全凭一股子热情。没过几天,热情尽失,再过一周,连人影都没有了。”一位佛山武馆的师傅颇有感概,“有些学员才学了一年,就觉得自己已经将咏春练会。一年,连皮毛都不算啊!”
如今,人们更多的是从影视小说具有艺术加工的方向了解佛山武术。我们似乎离真实的武术越来越远,仅仅从另一种美学上看待武术,想象叱咤风云的佛山武林。
但门派师傅们没有放弃,许多老师傅虽然年迈,仍旧学习、传授功夫,坚守门派最后一个山头,不厌其烦地传授后人门派的仪轨。佛山的一个公园里,每晚都有传授武功的场景,为什么他们如此不离不弃,是因为,他们都迷,他们都有将中华传统武术传承的迫切感。叶问的儿子叶淮定义“一代宗师”——不单单要功夫好,最重要的是让一个门派陆续的发展。
叶问晚年旅居香港,六七十岁的老人冬天连个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但他依然能够保持尊严、风度,依然能够微笑示人,依然能够静心习武。叶问先生生前录制的一段影片中,一位瘦弱的老者,拳拳相扣,镇定自若,颇有仙风道骨的气韵。最动人的地方在于,练武过程中他突然停了下来,稍稍休息之后又重新挥拳。武
林中有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叶问先生希望把武林的东西传下去,才不舍气力,挥拳而动。
江湖云,武学千年,胜负都是过眼云烟。佛山,这个曾经承载着武术精神的城市,正在为真正的武术厚积薄发,为重现武术光辉做足准备。因为,这里蕴藏着的不仅是功夫,还有民族的精神和气节。这些好东西不能丟,就像练武人讲的:“祖师爷的东西不能丢!”
学功夫,拜师傅,扬家声,佛山名震内外的名家名拳辈出,『咏春』『龙形拳』『洪拳』『蔡李佛拳』『叶问』……这一个个从佛山传出去的名字,更是直到今天依然响当当。然而这些闪着金光的佛山武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尚武不尚力
说佛山人尚武,有眼神为证。
行走在佛山的街道上,也不全是练武之人,但放眼望去,全然感觉不到慵懒和散漫,从孩童到老翁,眼神中都透露出一种特殊的神情:坦然、沉稳,让人过目不忘。青年影星彭于晏对此有深刻地感触:拍戏时与200名佛山武师合作,他们的眼睛永远透亮、眼神专注,仿佛是在“时刻准备着”,场面震撼人心。
王家卫拍摄电影《一代宗师》时,请来了叶问先生的亲授门徒梁绍鸿先生,亲自教授梁朝伟传统咏春拳的拳理、手法。电影拍摄前为了塑造梁朝伟的眼神,梁绍鸿先生用水枪射向梁朝伟的脸部,目的是主要练习演员面对迎面而来的拳头时不眨眼睛的镇定自若。
但佛山人尚武,尚的不是武力,是武功。
“武功”二字,“功”才是根本。咏春门下,不论梁赞、叶问还是郭富,每一位被敬称为“宗师”的人,都是因为被踢馆而扬名的,可见其功力之深,可见其不张扬的品质。现实中,“踢馆”并不如影视作品中表现的那般随意,这是对传统的不敬:武林有不成文的规矩,除非对方邀请,否则即便是到对方的武馆中串门都是不被允许的。“切磋”只限同门师兄弟之间善意的较量。同一门派,不同师傅的师兄弟之间也少见“切磋”,更何况是表演比赛。
顶级武师之间的切磋向来是大众好奇的部分,一记“摸手”互探功力,就被大众幻想出十几种场景。“其实就是两个人手一碰,因为危险性太高,又都是老手,一碰就知道对方的水平,就不打了,谁也不伤害谁的名声,又分出胜负。”这种相互尊重、点到为止的作风,是中国传统武术风度的一部分。
武林仪轨,一脉相传
“但无论哪个派别,哪个门派,习武之人必要一身正气,那股不打虚晃的扎实底蕴,还有对规矩的尊重与灵活运用,不论师出何人,招式如何,一脉同根。”
武林有武林人的规矩,武林有武林人的仪轨,那是我们中国人的古老智慧。曾经有记者访问佛山咏春派郭伟湛先生(叶问先生的徒孙),描述了采访时的场景:小小的茶客室,身边列坐着十几位徒弟,身体浅浅地倚在木椅上,腰板挺直,师傅杯盏中的茶水,总是正好饮用,别说见底,连凉都没有凉过。长幼有序,尊师重道在武林中是仪规之一。
学咏春的人都知道叶问“口诀”。第一句便是“念头不正,终生不正”。即便是现在,咏春门下的徒弟徒孙,也没有偏离这个宗旨,并且带了点时代特色,比如不能纹身、染发,或是留长发。传统武术的血脉都是靠师徒、血脉相传的,师徒之间亲同父子,除了一身功夫,还有品行的传承,这种关系是充满感情的,有温度的,自然更容易坚守。如此这般,佛山人的悠然平淡生活中,没有大张大扬,也没有大起大落。练武之人相见,嘴角微笑,隔空拱手致敬。
一腔正气使然,一身功夫傍身。无论是咏春、洪拳,还是蔡李佛拳门人,练武时间久了,人的性格会变得沉稳谦和,皮肤质地有光泽,声音洪亮有气,心思也变得缜密。以往老辈武师不识字,可浑身散发的浑然正气与涵养,令众人望尘莫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武术亦称作功夫,因为了解一门武功需要时间。
武术不是一蹴而就,日出而作,日落不停地练习,琢磨几十年,才能摸透一门武功的奥妙。有位拳师讲到:“越练越深,越练越喜欢,像捅破窗户纸般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一拳法这么简单,我却练了十年。”
前几年电影《叶问》热播,常有人上佛山郭家找郭富比武,都以落败告终。要战而不败,咏春没有花哨的招式,比的都是基本法。每个动作都要完全到位,才能发挥出咏春真正的功力。当初与叶问学拳,郭富每天先练挨打。少年郭伟湛练拳,无一日间断,身上青紫也未曾消减,要弯腰蹲下只有扶着墙壁。依靠着扎实的基本功,咏春才能发挥出其精妙之处。而如今,真正学武的人急剧减少。
“很多青年来佛山学武,全凭一股子热情。没过几天,热情尽失,再过一周,连人影都没有了。”一位佛山武馆的师傅颇有感概,“有些学员才学了一年,就觉得自己已经将咏春练会。一年,连皮毛都不算啊!”
如今,人们更多的是从影视小说具有艺术加工的方向了解佛山武术。我们似乎离真实的武术越来越远,仅仅从另一种美学上看待武术,想象叱咤风云的佛山武林。
但门派师傅们没有放弃,许多老师傅虽然年迈,仍旧学习、传授功夫,坚守门派最后一个山头,不厌其烦地传授后人门派的仪轨。佛山的一个公园里,每晚都有传授武功的场景,为什么他们如此不离不弃,是因为,他们都迷,他们都有将中华传统武术传承的迫切感。叶问的儿子叶淮定义“一代宗师”——不单单要功夫好,最重要的是让一个门派陆续的发展。
叶问晚年旅居香港,六七十岁的老人冬天连个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但他依然能够保持尊严、风度,依然能够微笑示人,依然能够静心习武。叶问先生生前录制的一段影片中,一位瘦弱的老者,拳拳相扣,镇定自若,颇有仙风道骨的气韵。最动人的地方在于,练武过程中他突然停了下来,稍稍休息之后又重新挥拳。武
林中有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叶问先生希望把武林的东西传下去,才不舍气力,挥拳而动。
江湖云,武学千年,胜负都是过眼云烟。佛山,这个曾经承载着武术精神的城市,正在为真正的武术厚积薄发,为重现武术光辉做足准备。因为,这里蕴藏着的不仅是功夫,还有民族的精神和气节。这些好东西不能丟,就像练武人讲的:“祖师爷的东西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