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索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治疗皮肤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婴幼儿血管瘤患者 9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采用平阳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5.5%、7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皮肤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由许多增生血管所组成,其中大部分血管瘤在出生后才被发现。一般出现在头、脸及颈部等皮肤或皮下组织,严重影响外观,甚至损害正常组织。临床上根据血管瘤类型、位置等常需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手术切除、放射性治疗、超声微介导术等。当血管瘤位置深或者广泛累及时,手术治疗并不能将病灶完全切除,还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残留瘤体复发、局部畸形、出血、功能障碍等),从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手术治疗并不能作为治疗血管瘤的第一选择,而非手术治疗方法也有很多。平阳霉素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研究表明其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较为有效[1]。我院2010 ~ 2011 年使用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血管瘤患儿 90 例,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婴幼儿血管瘤患者 90 例,男 41 例,女 49 例,年龄 1 ~ 17 个月,其中年龄 < 6 个月 67例。位于颌面部的血管瘤有 70例,位于头皮的血管瘤有 20例。瘤体最大为7cm × 6cm,最小为1cm × 0.5cm。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在治疗前须检查胸透、肝肾功能、血常规、血凝两项,若检查结果无异常即可接受治疗。观察组治疗:将8 mg平阳霉素、5 mg地塞米松、2ml 2%利多卡因以及2ml生理盐水混合配置注射液。用皮试针头抽取1~2 ml的注射液,从瘤体边缘进针,水平推进瘤内浸润性放射性注射药物,至瘤体表面苍白肿胀为度。根据肿瘤大小的不同可采取一点或多点注射,注射剂量每次总量不超过8 mg。7~10 d内,若瘤体发硬缩小且色泽变暗,则停止用药;若瘤体无明显变化,则继续用药。对照组治疗:仅采用平阳霉素治疗,直接注射至瘤腔内。治疗后,观察两组患儿各项指标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瘤体完全消失,皮肤正常,功能无障碍,穿刺无血,无复发;(2)基本治愈:瘤体基本消失,外形显著改善,皮肤有色素沉着;穿刺无血,无功能障碍,无复发,需要继续治疗;(3)好转:瘤体缩小>25%,皮肤颜色变浅,症状明显减轻,穿刺有血,需要继续治疗;(4)无效:注射次数超过 2 次,但瘤体未变化或继续增大,皮肤组织软,色泽无明显改善,易回抽血液,一年后复发。治愈率=(痊愈+基本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横向比较采用配对F检验,其中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95.5%、7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达到显著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l所示。
2.2 不良反应
药物注射后,经检查,两组患儿无肺炎等改变,且血常规等指标正常。其中观察组体温升高者2例;厌食者1例;出现色素沉着者2例;伴有轻度恶心者1例;局部肿胀疼痛者2例,除此之外再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以上不良反应未经特殊处理,停药后所有症状自行消失。对照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肿胀,15例伴有发热,2例出现严重组织肿胀,4例伴有色素沉着,6例伴有恶心、厌食。以上不良反应用药处理后,好转。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管瘤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生有关,而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从而促使血管瘤退化[2]。但其常伴有发热、皮肤色素沉着、皮肤纤维化、肺炎或肺纤维化、炎症等副作用。
地塞米松是一类非特异性抗新生血管形成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既能够发挥使血管收缩、血管瘤变小甚至消失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抗炎以及抗过敏[3]。当其与平阳霉素联合注射使用时,可使术后水肿减轻,避免体内热源及过敏反应被平阳霉素所激发。该种方法患者容易接受,安全性高,易于操作,且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因此,临床上可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英.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36--37
[2]孙羽.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方法的研究探讨[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赵 卓,张 艳,张园程,等.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6(4):224-226.
关键词: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皮肤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由许多增生血管所组成,其中大部分血管瘤在出生后才被发现。一般出现在头、脸及颈部等皮肤或皮下组织,严重影响外观,甚至损害正常组织。临床上根据血管瘤类型、位置等常需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手术切除、放射性治疗、超声微介导术等。当血管瘤位置深或者广泛累及时,手术治疗并不能将病灶完全切除,还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残留瘤体复发、局部畸形、出血、功能障碍等),从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手术治疗并不能作为治疗血管瘤的第一选择,而非手术治疗方法也有很多。平阳霉素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研究表明其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较为有效[1]。我院2010 ~ 2011 年使用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注射治疗血管瘤患儿 90 例,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婴幼儿血管瘤患者 90 例,男 41 例,女 49 例,年龄 1 ~ 17 个月,其中年龄 < 6 个月 67例。位于颌面部的血管瘤有 70例,位于头皮的血管瘤有 20例。瘤体最大为7cm × 6cm,最小为1cm × 0.5cm。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在治疗前须检查胸透、肝肾功能、血常规、血凝两项,若检查结果无异常即可接受治疗。观察组治疗:将8 mg平阳霉素、5 mg地塞米松、2ml 2%利多卡因以及2ml生理盐水混合配置注射液。用皮试针头抽取1~2 ml的注射液,从瘤体边缘进针,水平推进瘤内浸润性放射性注射药物,至瘤体表面苍白肿胀为度。根据肿瘤大小的不同可采取一点或多点注射,注射剂量每次总量不超过8 mg。7~10 d内,若瘤体发硬缩小且色泽变暗,则停止用药;若瘤体无明显变化,则继续用药。对照组治疗:仅采用平阳霉素治疗,直接注射至瘤腔内。治疗后,观察两组患儿各项指标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瘤体完全消失,皮肤正常,功能无障碍,穿刺无血,无复发;(2)基本治愈:瘤体基本消失,外形显著改善,皮肤有色素沉着;穿刺无血,无功能障碍,无复发,需要继续治疗;(3)好转:瘤体缩小>25%,皮肤颜色变浅,症状明显减轻,穿刺有血,需要继续治疗;(4)无效:注射次数超过 2 次,但瘤体未变化或继续增大,皮肤组织软,色泽无明显改善,易回抽血液,一年后复发。治愈率=(痊愈+基本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横向比较采用配对F检验,其中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95.5%、7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达到显著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l所示。
2.2 不良反应
药物注射后,经检查,两组患儿无肺炎等改变,且血常规等指标正常。其中观察组体温升高者2例;厌食者1例;出现色素沉着者2例;伴有轻度恶心者1例;局部肿胀疼痛者2例,除此之外再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以上不良反应未经特殊处理,停药后所有症状自行消失。对照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肿胀,15例伴有发热,2例出现严重组织肿胀,4例伴有色素沉着,6例伴有恶心、厌食。以上不良反应用药处理后,好转。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管瘤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生有关,而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从而促使血管瘤退化[2]。但其常伴有发热、皮肤色素沉着、皮肤纤维化、肺炎或肺纤维化、炎症等副作用。
地塞米松是一类非特异性抗新生血管形成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既能够发挥使血管收缩、血管瘤变小甚至消失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抗炎以及抗过敏[3]。当其与平阳霉素联合注射使用时,可使术后水肿减轻,避免体内热源及过敏反应被平阳霉素所激发。该种方法患者容易接受,安全性高,易于操作,且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因此,临床上可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英.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36--37
[2]孙羽.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方法的研究探讨[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赵 卓,张 艳,张园程,等.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6(4):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