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事倍功半的状况,学生写老师改,师生双方都叫苦连天。作文教学事倍功半的原因很多,其中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统一性,而忽略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宋代理学家曾总结孔子的教育说:“孔子教人,多因其材。”正因如此,孔子能在二千多弟子中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材。孔子培养的学生之所以能成才,实际上是遵循了一条基本的教育规律:即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教育手段。
所谓的作文因材施教,是指要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作文教学目标,予以不同的指导,施以不同的训练,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达到殊途同归目的。
一个语文老师面对学生用“一刀切。的方法统一指导,目口使这位教师的学识水平很高,生活阅历很丰富,也善言辞,但他面对的是有着种种差异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写作兴趣不一,
语言表达基础不一,思维角度不一,如果采取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指导方法.用同样的标准去讲评学生的作文,又怎能做到对症下药呢?
唐朝柳宗元曾借种树的道理来喻育人,他说:“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强调按规律办事才能成功。每个语文老师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写作情况予以不同的指导、训练,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个语文老师如不能熟悉每个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他的作文教学当然就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因材施教对手初人中学的学生来讲,显得更为重要。来自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小学毕业后就地统一分配到中学,四五十个人组成一个班级,他们作文能力的差异,客观上就已存在。
如果我们不去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去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存在的问题,不对他们因材施教,学生作文水平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以至积重难返。所以,要想改变作文教学事半功倍的状况,就必须从初一的起始阶段处理好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应是有机地结合。我们对全体学生的作文要求总体上是一致的,是按教学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中,在落实教学目标中应强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每一个中学生入学伊始,老师应根据作文水平测试,给每一个学生制定一张作文卡片。作文卡片的内容犹如一个“病人”的病历卡,可记录学生作文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书写情况,错别字问题,表达能力,选材结构等。
卡片分二份,一份由老师保管,一份由学生保管,教师依次制定不同的作教学目标。卡片、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等透明度要高,目的是使师生都能明确近期教与学的目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比如,作文差、及格等次的学生,他的作文无非存在错别字多、病句多、内容不具体、作文字数达不到规定的字数等等。无疑,这是一个“重病人”。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给他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内容当然不应与作文优等的学生一样。
如果说对作文优等的学生,作文训练的目标着重在提高他的章法和技巧上,那厶对作文差、及格等次的学生则应多从词句、语言上多作训练,甚至从书写,使用标点符号上逐步提高要求。
我们之所以提倡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达到不同层次的作文教学目标,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有成功的机会,尝试一下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也感受到写作是“发现自己、表现自己”的需要,体验到写作表达的创造快感,并以此激发学生学写作文的内驱力。
现代的心理学经多次实验指出:不应该让学生一直遭到学业上的失败,一直得低分的学生会产生焦虑的情绪,由此导致极不实际的志向水平。
一般来讲,经常成功的体验能导致志向水平的提高,经常失败的体验,则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失败得越厉害,以后的志向水平将降得越低。
一个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如果进中学的第一篇作文是低分,并且每篇几乎都是同样的分数,那么一个学期下来,他只尝到失败的苦涩,又怎么能引起对写作的兴趣呢他又怎么能达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这一目标呢?
但是,如果经过老师的特别训练,他的作文在近期内有了变化,诸如错别字减少,书写端正了,病句减少了,老师当然可以给他的作文打上一个“高分”。这个高分对手他来讲,意义非凡。
可以这样认为,他从这个分数上所获得的喜悦比一直拿高分的学生来讲要大得多。从这个分数上他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觉察到老师对他进步的肯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分数是一个信号,传递了老师对学生爱护的信息。
因此,我们认为老师对某一个学生作文要求有目的地放低,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迁就,相反,这正是因材施教所要求的,对不同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阶梯式的训练,这是从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出发。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带有创造思维的脑力劳动。老师的批改则是对这项劳动成果的评定。因此老师的红笔评语对手学生学习情绪至关重要。语文老师通常对作文好的同学有偏爱情绪,表扬居多,批评较少,而对差生的作文则批评居多。
有些评语的反复出现只能引起他们对写作产生焦虑、畏难,而老师如能对某个同学微小的进步,不显眼的长处予以肯定,对联对消除学生写作展难情绪,认识自我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有些作家在成名之前,在学生时代有过丑小鸭的历史。
但是,老师一次极其平常的表扬,却促成他们走向文学爱好者的重要契机。前苏联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今曰的教师也有过自己的学生时代,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红笔的批改从没有带采过欢乐。
作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除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予以不同的评估外,还应在作文命题上对不同的同学予以不同的要求。同一题目对有些同学来讲恐怕好写些,对有些同学来讲则感到难写。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从目标制定、训练内容到指导方法部应采取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虽然这样做比较困难,也增加比较大的工作量。但是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作文教学目标。
(江苏通州张謇学校)
宋代理学家曾总结孔子的教育说:“孔子教人,多因其材。”正因如此,孔子能在二千多弟子中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材。孔子培养的学生之所以能成才,实际上是遵循了一条基本的教育规律:即对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教育手段。
所谓的作文因材施教,是指要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作文教学目标,予以不同的指导,施以不同的训练,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达到殊途同归目的。
一个语文老师面对学生用“一刀切。的方法统一指导,目口使这位教师的学识水平很高,生活阅历很丰富,也善言辞,但他面对的是有着种种差异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写作兴趣不一,
语言表达基础不一,思维角度不一,如果采取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指导方法.用同样的标准去讲评学生的作文,又怎能做到对症下药呢?
唐朝柳宗元曾借种树的道理来喻育人,他说:“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强调按规律办事才能成功。每个语文老师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写作情况予以不同的指导、训练,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个语文老师如不能熟悉每个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他的作文教学当然就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因材施教对手初人中学的学生来讲,显得更为重要。来自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小学毕业后就地统一分配到中学,四五十个人组成一个班级,他们作文能力的差异,客观上就已存在。
如果我们不去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去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存在的问题,不对他们因材施教,学生作文水平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以至积重难返。所以,要想改变作文教学事半功倍的状况,就必须从初一的起始阶段处理好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应是有机地结合。我们对全体学生的作文要求总体上是一致的,是按教学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中,在落实教学目标中应强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每一个中学生入学伊始,老师应根据作文水平测试,给每一个学生制定一张作文卡片。作文卡片的内容犹如一个“病人”的病历卡,可记录学生作文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书写情况,错别字问题,表达能力,选材结构等。
卡片分二份,一份由老师保管,一份由学生保管,教师依次制定不同的作教学目标。卡片、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等透明度要高,目的是使师生都能明确近期教与学的目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比如,作文差、及格等次的学生,他的作文无非存在错别字多、病句多、内容不具体、作文字数达不到规定的字数等等。无疑,这是一个“重病人”。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给他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内容当然不应与作文优等的学生一样。
如果说对作文优等的学生,作文训练的目标着重在提高他的章法和技巧上,那厶对作文差、及格等次的学生则应多从词句、语言上多作训练,甚至从书写,使用标点符号上逐步提高要求。
我们之所以提倡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达到不同层次的作文教学目标,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有成功的机会,尝试一下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也感受到写作是“发现自己、表现自己”的需要,体验到写作表达的创造快感,并以此激发学生学写作文的内驱力。
现代的心理学经多次实验指出:不应该让学生一直遭到学业上的失败,一直得低分的学生会产生焦虑的情绪,由此导致极不实际的志向水平。
一般来讲,经常成功的体验能导致志向水平的提高,经常失败的体验,则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失败得越厉害,以后的志向水平将降得越低。
一个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如果进中学的第一篇作文是低分,并且每篇几乎都是同样的分数,那么一个学期下来,他只尝到失败的苦涩,又怎么能引起对写作的兴趣呢他又怎么能达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这一目标呢?
但是,如果经过老师的特别训练,他的作文在近期内有了变化,诸如错别字减少,书写端正了,病句减少了,老师当然可以给他的作文打上一个“高分”。这个高分对手他来讲,意义非凡。
可以这样认为,他从这个分数上所获得的喜悦比一直拿高分的学生来讲要大得多。从这个分数上他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觉察到老师对他进步的肯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分数是一个信号,传递了老师对学生爱护的信息。
因此,我们认为老师对某一个学生作文要求有目的地放低,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迁就,相反,这正是因材施教所要求的,对不同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阶梯式的训练,这是从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出发。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带有创造思维的脑力劳动。老师的批改则是对这项劳动成果的评定。因此老师的红笔评语对手学生学习情绪至关重要。语文老师通常对作文好的同学有偏爱情绪,表扬居多,批评较少,而对差生的作文则批评居多。
有些评语的反复出现只能引起他们对写作产生焦虑、畏难,而老师如能对某个同学微小的进步,不显眼的长处予以肯定,对联对消除学生写作展难情绪,认识自我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有些作家在成名之前,在学生时代有过丑小鸭的历史。
但是,老师一次极其平常的表扬,却促成他们走向文学爱好者的重要契机。前苏联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今曰的教师也有过自己的学生时代,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红笔的批改从没有带采过欢乐。
作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除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目标,予以不同的评估外,还应在作文命题上对不同的同学予以不同的要求。同一题目对有些同学来讲恐怕好写些,对有些同学来讲则感到难写。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从目标制定、训练内容到指导方法部应采取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虽然这样做比较困难,也增加比较大的工作量。但是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作文教学目标。
(江苏通州张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