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互动融合的机理和策略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s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互动融合的内涵,从教育与生活关系学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及高校思政课和社区治理在实质内容与实现形式上的契合性及互补性三方面分析两者互动融合的内在机理,提出在实施主体、互动融合的内容和方式,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实施策略,实现高校思政课和社区治理的合作双赢。
  【关键词】高校  思政课  社区治理  互动融合  机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135-03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城乡社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条件,是支持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社会大课堂。社区治理及其创新是我国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多元共治成为社区治理的應有形态。由此,高校思政课和社区治理可以互相参与对方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彼此更好地实现自身功能和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深入分析两者互动融合的机理并提出实施策略,对推进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改革创新具有明显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互动融合的内涵阐释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称,通过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道德观和法治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思考人生和作出行为选择,激发学生自觉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政课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关键作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社区治理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即“社区治理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的公私行为主体(包括个人、组织、私人机构、权力机关、非权力机关、社会、市场等),依据正式的强制性法规,以及非正式的、人们愿意遵从的规范约定,通过协商谈判、资源交换、协调互动,共同对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增进社区成员福利,通过共治与善治实现社区的和谐、智慧、人文、平安、美丽与活动的发展愿景”。
  从对两者基本内涵的分析可见,高校思政课和社区治理属于不同的范畴,两者在发生范围、参与主体、性质特点、功能目标和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高校思政课主要是在大学校园中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参加主体主要是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有其教育教学规律存在;而社区治理是在广大城乡基层社会进行的、与社会治理和居民生活相关的各种服务与管理工作,参与主体主要是社区自治组织和居民,以及辖区单位和志愿者等,具有事务繁杂和主体多元的特点。但同时,两者之间也具有极大的内在关联。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内容与社区治理的工作内容高度契合,高校思政课需要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治理也需要理论指导和专业支持,两者都具有对方所没有的优势资源和环境条件。因此,本文所指的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互动融合,是指高校和社区在交流互动融合发展达成一致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基于思政课课程内容和社区治理工作内容的内在契合性,以及两者在实现形式上的互补性,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通过建立彼此联系和良性互动的关系,促进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和社区治理取得积极的效果。
  二、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互动融合的内在机理
  厘清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两种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则和缘由,为互动融合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可以从教育与生活关系学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及高校思政课和社区治理在实质内容与实现形式上的契合性和互补性等方面分析两者互动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互动融合是教育和生活关系学说的现实例证。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强调“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生活的手段,并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认为学校不能与现实社会脱离而独自存在。这启发高校思政课要积极吸收来自外部社会与现实生活的教育资源及教育方法等,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互动融合则更具教育学上的启发。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对此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和运用,社区生活本就具有教育的内容和功能,社区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大课堂和无形的学校,蕴含着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高校思政课要想让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须让学生到真实鲜活的生活中去感悟和实践。此外,“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教学方法上的体现。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必须和在社区治理中的学与做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两位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观点是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互动融合在教育学层面的内在机理。
  (二)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互动融合的认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的作用。理论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
  高校思政课是认识世界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活动,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目的也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各项活动。社区治理则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明显的实践性,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思政课中的很多理论认知都可以在社区治理实践中找到来源和得到印证,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协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建设等,都能通过社区治理的各项内容得到来自实践的分析与印证。同时,社区治理的实践工作也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这些理论也是高校思政课的相关理论。因此,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之间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高校思政课理论需要在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得到深入理解和高度认同,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社区治理的实践工作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把握住方向和原则,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这是两者间可以也需要开展互动融合在哲学层面的内在机理。   (三)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在实质内容和实现形式上的契合性及互补性。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历史、道德、法律、党建、国防、外交等方方面面。社区治理包括的内容也十分庞杂,包括社区服务与照顾、社区安全与综合治理、社区公共卫生与环境建设、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社会保障与社区福利等。不难看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社区治理的工作内容在很多方面是相契合的,如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公民法治观念和素养、和谐社会、社会文化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组织建设等。只不过这些实质上相同的内容因为存在于不同的领域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存在于高校思政课中的内容都是高度抽象和凝练的理论,而同样的内容存在于社区治理中,则是以制度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相应的行为来表现。
  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实现形式上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的运用、检验和进一步发展,其实施具有多样性、灵活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等特点。高校组织学生在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教学形式,高校思政课社区志愿服务也是对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社区治理需要协同参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积极引导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拥有大量人力和智力资源的高校,是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都要利用专业优势服务社区治理。可见,思政课需要社区治理的实践场所和机会,社区治理也需要思政课教师、学生的协同参与和智慧力量,这是双方在实现形式上的互补性。
  总之,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在实质内容上的高度契合,以及在实现形式上的互相补充是互动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三、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互动融合的实施策略
  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实现两者互动融合,需要从实施主体、互动融合的内容和方式,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筹划,以保证互动融合产生实际而长久的效果。
  (一)在实施主体上,以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为主,协调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等,共同推进两者互动融合。在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互动融合的过程中,双方参与人员都是实施主体。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应该成为更具有主动性的主体,应更为积极地促进双方开展各种交流互动。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度而言,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都应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能力,主动将思政课放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加以理解、应用,这样才能加深自身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也才能使思政课更具针对性和亲和力。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利用专业特长面向社区居民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面向社区党组织开展党建培训等,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综合体现。
  第二,从高校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富于青春活力,乐于创新奉献,也应该通过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增进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理解和对现实社会的真实认知,将个体与整体、专业与社会联系起来思考,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发展能力。从大学生群体阶段性特征和成长需要出发,他们应该在参与社区治理中做出更多积极务实的操作性工作。
  第三,从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角度来看,他们会从自身工作或生活角度出发对高校师生作为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各项具体工作表示欢迎,也會向高校提出合作开展活动的需求,并组织协调活动的实施等。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一般不会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与精心的教学设计。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互动融合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应发挥出更大更主动的作用,在与社区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由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并指导,师生共同参与,并对实践活动进行考核评价和总结完善,使各项互动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在实施内容上,以社区志愿服务和宣传类工作或内容为主,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具有多元实效性的互动融合。如前所述,社区治理的内容涉及面广,其中有很多内容是与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相契合的。结合高校思政课和师生的特点,在双方的互动融合中,应以社区志愿服务和宣传类工作或内容为主,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助学服务、人文和环境建设、禁毒宣传、普法宣传、科普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等。同时,也要充分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利用高校师生的专业优势服务于社区治理。如组织机电类学生开展家用小家电修理服务、教育类专业学生参与社区助学服务、护理类学生参与老年人服务、法律类学生开展法律咨询与宣传、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开展文化建设与宣传服务等。高校师生和社区工作人员要针对每一次志愿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展开充分交流,确定合作互动的形式和方法,找准活动的教育意义,使得互动融合既有利于社区开展各项治理工作,又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上的锻炼与提高,创造出多元实效。
  (三)在实施方式上,以重大节日或特殊时期为契机,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组织形式,促进双方规范和长效地开展互动融合。在重大节日或特殊时段开展庆祝、服务或宣传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是社区治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高校思政课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如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及学雷锋服务活动、暑假学生兴趣辅导、12·4国家宪法日宣传、元旦迎新庆祝活动等。在这些时政节点,组织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参与相应主题的社区实践活动,有助于师生和社区居民关注时政主题。必须指出的是,高校思政课要以课程实践教学的形式参与社区治理的各种活动,即要按照教学的要求和标准策划实施社区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要“强化社区志愿服务实践的系统指导,包括实践前强化意义指导、实践中注意过程安排、实践后注重总结和反思”。如与社区联合开展重阳节敬老活动时,思政课教师要在与社区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实践教学方案,确定此次实践活动回应的思政理论聚焦点,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和要求,并组织学生有序进行,活动结束后还要进行学生总结与教师点评,从家庭美德或社会公德的道德问题,或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问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社会问题等角度对本次社会实践进行理论反思,这样才能产生深刻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经过长期的互动实践,形成相对固定的在什么时间节点开展什么主题的实践活动,有利于高校和社区实现更加持久有效的互动融合发展。   (四)在实施保障上,高校要建立与社区之间互动融合发展机制,高校内部各系部之间也要有密切协调与配合,从而保证互动融合的高效实施。高校应与可以开展互动融合的社区,特别是高校所在社区或周边社区,建立交流互动机制,沟通彼此需要和合作方式等。如在社区建立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或青年志愿者社会工作组织,制定相应的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和建设方案等,以该基地为依托,以青年志愿者队伍为力量,深度开展系列交流互动活动。另外,高校思政课作为公共课,所属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并不直接管理学生和参与学生专业学习,因而在组织调动学生参加社区实践时需要得到高校各系和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以便从参与学生、指导老师、参与方式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形成一套协调机制,保证社区实践活动的高效进行。
  高校思政课与社区治理两者都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都在自身框架内进行改革创新发展。破除孤立与狭隘的思维和观念,建立两者的互联互通互动,甚至是融合發展,对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需要在实际行动中尽快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19-11-22].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2]陆军.营建新型共同体——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70
  [3]杨斌.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50位大师论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92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J].人民日报,2017-06-13
  [5]周侠.高校思政课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6)
  【基金项目】2019—2020年度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青年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城乡社区治理互动融合发展研究”(19DSL35)阶段性研究成果;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19年院级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地方城乡社区治理研究”(2019B1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 华(1981— ),湖南株洲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其他文献
为了确定某型作动器的最优控制方法,结合LabVIEW图形化编程功能和Simulink的控制算法设计功能,利用LabVIEW RT实时操作系统,开发了一种开放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NI
目的总结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45例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如心理、环境、身体、皮肤、呼吸道、胃肠道的准备,并加强饮食、营养与各种合并症的
为提高空间相机热平衡试验的精度、效率、自动化程度及其轨道外热流模拟的真实程度,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在LabVIEW 8.5和HP VEE开发环境下,设计了本系统。利用VISA与GPIB、串口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仲景“肝病实脾”的治未病思想是后世形成“肝病治脾”理论的坚实基础,而“肝病治脾”理论是“肝病实脾”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引申。“肝病治脾”寓于“肝病实脾”之中,前者具
本文介绍了目前的消防指挥系统指挥系统和指挥模式,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如质量变化的指挥官,各种各样的灾害日益复杂,决策辅助需要加强等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智能系统的指
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近期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95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取舒适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