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tom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被称为20世纪“文学洛神”的萧红,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书写着北方顽强的生命力和深邃的地域文化。深沉的悲剧内涵和自由的诗性品格使她跻身于中国文学界名家之林。她笔下的《呼兰河传》散发着浓郁的抒情基调,行云流水的笔尖描写,天真烂漫的儿童写作视角,这些艺术特色的应用使萧红在文学史上自成一家。萧红以朴实无华却灵动鲜活的笔调讲述了呼兰河畔的故事,其中许多人和事都是她耳闻目睹且深有感触的。小说的叙事看似随意,却生动形象,仿佛一副引人入胜的风俗画,更是一首唱给故乡的赞美诗。
  关键词:抒情化;散文化叙事;儿童视角
  作者简介:刘晓梅(1993-),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渤海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2
  引言:
  有“三十年代文學史上的洛神”之称的民国才女萧红是一名身不逢辰,才思卓著的传奇人物,其文风独具一格,自成“萧红体”,这是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游离的边缘文体。《呼兰河传》通过作家对童年记忆里故乡的回想,文字带着朴实、平淡和细腻的色彩,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东北农村的单调生活和落伍愚昧的芸芸众生。《呼兰河传》在艺术形式上是独树一帜的,文中虽没有繁多错乱的人物设定,也没有一个主人公贯穿小说始终,但是叙说故事却能有条不紊。却没有主轴可压,但是章章分明,便于阅读和抒情。小说总共七章,每章描写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却环环相扣,少一章都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萧红以她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抒情化的散文风格,率真的儿童叙述视角,刚柔并济的写作文笔,向世人呈现了一座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文学寰宇。
  一、独具特色的语言
  语言是文学构建起艺术殿堂的沙石,缺少了对语言的润色文学便会丧失风采。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有闪光点,萧红的《呼兰河传》在语言的应用上,可谓是仅此一家。小说的语言尽显女性的温婉但又隐藏着属于北方的阳刚美,对于某个事物的描述用词及其精准,句法灵活多变,多样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语言更加具有魅力。鲁迅称赞她:“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添了不少明丽的新鲜。”[1]初读《呼兰河传》的人会发现:小说的言语表述会带给人一种陌生感,这种感觉让我们很难扑捉到萧红心里的悲哀,而恰恰是这种陌生感才让我们有了想去进一步了解萧红的动力,也唯有这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才能将萧红内心强烈的感情的力量化为陌生供我们解读。
  秦林芳曾说过:“萧红的作品中,我们首先体会到的是其语言的陌生化,套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生疏,又非常新鲜。’”[2]在小说中,作家对语言的陌生化颇为广泛。初读小说会觉得措辞太过口语化,精简朴素,既不细巧也不优美,但是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就会发觉其间的美妙,这实际上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呼兰河传》第三章在提到“我”的祖父时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呼兰河这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成长到四五岁,祖父快七十岁了。[3]这段话看起来有些重复啰嗦,但恰是这种反复才能加强情感的抒发,徐缓的节奏中夹杂着淡淡的哀伤情怀,充分体现了萧红内心的孤寂和对祖父的怀念。萧红的祖父是她童年的心灵依靠,是祖父教会了她对人世间满怀着爱和向往。通过这“反复”和“多余”的语言,将萧红对于祖父的缅怀及如今的凄凉感受流露的一览无余。正如茅盾所说的那样: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感。[4]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对小说的语言力求精简,对字词的精辟使用让人叹为观止,更为让人推崇的是她对修辞手法多样化、诗意化氛围的营造上。尤其是比喻和对比的灵活转化,使小说笼罩着浓浓抒情色调,修辞手法多样化的运用是功不可没的。譬如《呼兰河传》中有这样一句:于是就又跳绳赶鬼,看香,扶乱,老胡家闹得非常热闹,传为一时之盛。若有不去看跳神赶鬼的,竟被指为落伍。[5]作家通过揶揄、嘲讽、浮夸,把用热水给小团圆媳妇洗澡的人的残酷、愚昧无知表露无遗,将围观者病态、阴暗的好奇心剖析地入木三分,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憎恨和痛心。为了抒怀的需求,萧红将她的浓烈淳厚有着乡土气息的话语行使的时而新奇别致,时而雄健有力,乃至越轨,但恰是这类言语的行使,使她成为一个具备奇特语言品格的抒怀小说家。钟汝霖说:“萧红的语言发展到《呼兰河传》,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她独具风格的语言艺术美。”这对萧红语言风格特点的恰当描述,毋庸置疑。
  二、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写作风格是明确作家创造性思维的表露,审美情趣和独特的创作个性也是一个作家的标志。萧红和同时代的其他女作家截然不同,她在文学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遨游,不受任何外界束缚的影响,她带着一颗初心在文学的探索道路上敢爱敢恨,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她勇于向传统小说发出挑战:“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的《呼兰河传》打破了以叙说故事情节和描绘典型人物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小说模式,代之以散文化的写作风格、反传统的特征形成了别出机杼的“萧红体”,从而构建了一个不同常人的艺术天堂。
  茅盾在《呼兰河传》序中对萧红的文体做了如下描述:“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也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有机体,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完全不是自传。”这部小说在结构上别出心裁,虽散乱却有章可循,体裁游离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体现了作者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呼兰河传》这部小说的结构是不能用传统小说的概念去衡量,它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主要线索,也没有血肉丰满的主人公来构建起小说框架。将《呼兰河传》定义为自传小说有点欠妥,文中只描摹了她的印象中的故乡及童年的生活,对各种事项只是随意着笔而没有详尽的介绍,也没有具体事件发生的时间,小说中出现的场景是作家随意而写,这是不符合传纪的要求和写法的。   《呼兰河传》的前四章对呼兰河小城做了细致的描绘,像是一幅美丽的图景,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命运的无法把握。作家用鸟瞰式的手法给我们推进了一个大的框景,这是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全篇萦绕着芬芳的散文气息,让人读来心旷神怡。小说的后三章独立可分,各有叙述的侧重点,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因为一个主题作家又将它们联合一体,虽独立却又不可分,这是萧红对于小说结构的奇特表现。
  《呼兰河传》下的呼兰小城人民可以代表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老病死的淡然态度。小說的结构看似松散,文风简练,语言纯粹,这些独特的个性营造了一种散文化的诗意追求。散文化的写作风格将小说的格调定义为娓娓道来式,而不是心事重重的宣泄。散文化风格的使用,让散发着诗意化的小说更加具有魅力,清新自然的文风净化人心。
  三、儿童叙述视角
  儿童视角是小说叙述方式的一种,这是一种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对现实世界作出的是非判断,这种判断是人类最原始的领悟,不带任何世俗的色彩。儿童性本真,没有功利的考量,更多的是真实的透视本原社会,这种叙述视角的使用能更好地凸显小说的主题。
  萧红的《呼兰河传》采用儿童的叙述视角来构建小说骨架,这是通过不经世事孩子的眼眸,最原始、自然的呈现了呼兰河城的面貌,这里有常年注雨的大泥坑,美丽的后花园,还有放河灯、跳大神等民间风俗,当然还有一些地位卑下的人,如冯歪嘴子、有二伯、小团圆媳妇等组建着呼兰小城的日常。因为采用的儿童的叙述视角,文中不乏一些天真浪漫的描写。
  鲁迅先生写给萧红的一封信中说:“这位太太,到了上海以后,好像体格高了一点,两条辫子也长了一点了,而孩子气不改,真实无可奈何。”不仅萧红的为人有一颗童心,她的作品也洁净纯粹,萧红恰是用她孩子般晶亮的眼眸来洞察这个世界,这就是儿童视角的运用。如郭玉斌先生在《萧红评传》里说的那样:“大自然的陶冶、教化,让萧红比一般的孩子少一些世俗的浸染,更多保持童心的本真,也就对童年生活有更深刻持久的印象和记忆。萧红后来写了那么以多童年生活为题材或以儿童视角切入的作品,与此关系甚大。与大自然的触碰,使萧红敏感多识、富于抒情、善于想象。这还培养了她的文学爱好,甚至对她作品富有诗的意境、明丽的色调等都大有好处。与大自然的接触,使萧红热爱大自然,也让她日后的文学作品在文体风格上最大限度地贴近自然、师法自然。”
  四、回环复沓的抒情艺术
  对萧红的创作不是很了解的读者,初读《呼兰河传》会觉得小说语句稍有点幼稚,段落中也有很多重复的地方,譬如为了表达“我”家后院是荒凉的,萧红在每章都有讲到,不管是段首还是文中。这种重复手法的连环使用就形成了回环复沓的艺术效果,对小说的抒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呼兰河传》像是一首抒情性的赞歌,通篇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小说是萧红对回忆中的呼兰河城的解读,单纯又富有风情。
  作者笔下的生死显得非常淡然,就连文章中的态度都很端正。人生是单调重复的轮回循环,重复的时段里有着冥冥之中宿命的安排。呼兰河畔的人们只能在此般已经定格的轮回——宿命的漩涡中反抗。萧红用童年的目光悄然寓目,在很多年以后,用着似乎没有情绪的笔清淡描写,但是深入研读会发现萧红只是将她内心的寡淡和无奈转而用重复的手法写出,从容的字里行间显示出了心中已久的悲悯情怀,甚至愤激。
  回环复沓艺术手法的使用,使小说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更能将萧红的内心表达出来,这种手法的精湛使用是文学史上的一大突破。萧红的一生都在追求身体和心灵的自由,而抒情手法的使用让她能写出内心所想所感,不受任何规章制度的束缚,恰恰这样萧红才真实的做回了自己,单纯而又深情。
  结语:
  《呼兰河传》开创了独特的写作风格,它与传统小说有着天壤之别,小说的秉着娓娓道来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一个遥远古老的故事,犹如婉转的赞歌,又像是一副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卷。这部小说采用儿童的叙述视角,叙述口语化加上浓烈的感情渲染,很容易触动人们心中柔软的地方。书中多伴着荒凉感,这种外在的文本表述加上内在的心灵释放,能让读者更加容易读懂萧红的坚强和隐忍。
  萧红她以柔弱的身躯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惊鸿一瞥,她用女性的内心体验透彻的解析历史,将人类文明和国民灵魂描摹在书本上得以永久保存。鲁迅称赞她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茅盾夸她是“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萧红虽然是个命途多舛的柔弱女子,但她的一生都在为幸福而执着追求,歌颂着人世间的爱与美,她用手中的笔为文学史留下了独具艺术特色的文学经典——《呼兰河传》。
  参考文献:
  [1]鲁迅.生死场·序.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5.
  [2]秦林芳.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J].江苏:江海学刊,1992(2).
  [3]萧红.萧红全集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755.
  [4]萧红.呼兰河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1.
  [5]萧红.萧红全集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821.
其他文献
摘 要:“第三种人”的论争是左翼文学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论争,鲁迅、瞿秋白、冯雪峰、周扬等左翼文学批评家都参与其中,但是这一论争的主要阵地却是《现代》杂志,梳理这一论争的前后发展,会发现关于“第三种人”的论争不仅改变了《现代》杂志的办刊宗旨,而且成为了《现代》杂志兴衰的转折点。  关键词:“第三种人”的论争;《现代》杂志;施蛰存;杜衡  作者简介:曹晓爽(1993.5-),女,研究方向:中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深入地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牢牢把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最近,中共中
摘 要:民国时期的婚恋文化是《围城》这部小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表现在婚恋文化的自由观,这其中门第观念的弱化,择偶观念的转变以及父母参与婚姻的减少是主要特征;婚姻形式方面,集团婚礼和文明婚礼在这一时期盛行起来,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求的时尚。但是这些新观念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以及一些内地偏远地区的影响还十分有限。纵观新式婚恋文化的兴起,早期维新人士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西方文化
共和国生日的那天上午,长岭县利发盛镇政府大院里,开进了一台四轮拖拉机,上边坐着9个人。镇干部一眼就认出来了,那上边坐的是胜利村二社去年上访告状的几个人。看来,这回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与应用,点对点模式的传统的公钥加密已经不能满足在分布式网络中安全保密地实现数据的共享以及处理等需求。因此研究支持多对多模式的加密机制
摘 要:“所谓民族观,即对于民族和民族关系的整体认知。”[1]老舍作为少数民族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未完)中,直接或间接地透露着属于他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本文以《正红旗下》为例,从当中的人物交往和传统习俗着手,探索老舍民族观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正红旗下;老舍;民族观  作者简介:李骏(1993-),女,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
摘 要:作家张炜在其代表作品《古船》中,既深刻剖析了民族劣根性,也有对如何治愈民族疾患这个问题的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人物的解读,分析张炜对民族传统及其与现代化的联系的思考:只有以民族的精气神将这艘千疮百孔的千年古船修复,才能驶入现代化的大潮中。  关键词:民族传统;民族劣根性;民族精气神;现代化  作者简介:李檄,女,1982年出生,汉族,云南省建水县人,硕士学历,助教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对外
在深部地震测深调查中,超过临界角的广角地震反射已被广泛应用于地壳结构的成象。层速度和层厚度的计算通常是基于Dix的双曲线方程,该方程需要零偏移距旅行时和均方根速度的
摘 要: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的长篇小说《群山之巅》依然以“东北黑土地”为线索,以龙盏镇为小说构建的背景,同时塑造了形形色色众多的人物形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从整体上来看,它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略微悲凉的感受,无论是表现人物命运还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渗透着一种悲剧意识。  关键词:迟子建;悲剧意识;生存状态;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戚晶(1993-),女,汉族,甘肃永
律师有序政治参与关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顺利推进,也关系到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创新发展.本文在对律师有序政治参与进行界定并分析统一战线在引导律师有序政治参与中的独特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