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零上39度火炉般的酷暑天八月十日开幕以来,历时79天的日本爱知三年展2013 “天摇地动-我们在哪里站立?场所、记忆,以及复活” (Awakening-Where Are We Standing?-Earth, Memory and Resurrection)于十月27日拉下了帷幕。这次三年展的题目和上届大大不同之处在于,有着强烈的时间和场所感,那是因为和在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大地震有关。日本严酷的自然环境时时刻刻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这种威胁使得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更加坚韧。因此,作为人类活动最活跃的核心活动—当代艺术—当然呈现着坚强的意志和再生的执念,这就是第二届爱知三年展向外界发出的信息。
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邀请,和世界其它各国的专业媒体和独立媒体人一起,在开幕当天概要的参观了名古屋市和冈崎市等五个会场的展览。大家来自韩国、泰国、美国、罗马尼亚、澳大利亚、智利、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和中国等八个国家。
要把它办成有国际水准和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最重要的措施是要挑选一名优秀的总策展人。这次三年展的艺术总监是日本著名建筑评论家和策展人五十岚太郎。我除了想把爱知三年展和横滨三年展加以比较之外,更想看看一位建筑策展人如何操作艺术三年展的,这也是世界上少见的事。
宋冬:穷人的智慧:借权园
走进爱知艺术文化中心的主会场,就看到中国艺术家宋冬的大型装置“穷人的智慧:借权园”。 宋冬的新作“穷人的智慧:借权园”可以说是“物尽其用”作品的延伸,同样都是将旧家具和拆迁的废料进行再利用,再构成。借权园要构成的是一个中国式的园林,这里面有象征性的桥、流水、山石、植物、以及人工堆砌的山。这个庭院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它象征是统治的小宇宙,“借权园”一语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园林中的“借景”,而“借权”就生出另一层意义了,是不是说借权来治理天下呢?
“穷人的智慧”这一作品的概念已经坚持发表十年了,展览一直在世界各地巡回。“物尽其用”是中国人的美学,也是一种生活的哲学,特别是在宣传生态环保的今天,它是一种抑制人的欲望的准则。遗憾的是,没有多少人还记得這句名言,如果还恪守它的话,我们的环境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被金钱和欲望所蹂躏。
横山裕一:漫画界中独一无二的品种
横山裕一的漫画作品“在爱知和世界地图之间”系列出现在名古屋长者町的十字路口的建筑上,对城市来说是新鲜的,但横山裕一的漫画不是广告。这是一个有着传统纺织业为主的地区,但是现在有些不太景气,而主办方安排一些艺术家,在室内外的空间制作作品,显然提高了观众对长者町的关注度,这也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功能,也就是艺术家的创意可以让某一地区再生。横山学的是油画,可是致力于漫画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漫画。日本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漫画国,在那么多漫画家中,怎么只有横山裕一鹤立鸡群?显然他不是那种行活的漫画,他是选择了漫画这种形式,创造一种他认为的“新漫画”。横山的漫画有着自然和人工之间奇妙的混合,构成一种超现实的风景,在那些极有速度感的列队中,人物和机械一样的无表情,文字的排列加强了画面的走势,无论这种势是静止的还是动感的。看着名古屋街头高挂着横山裕一的漫画,阅读着其中的对白,好像街道演变成漫画中的场景。其实横山裕一的走红,起初是被法国人捧起来的,横山如此另类的漫画在日本是不和群的,而今天横山却成了众人望尘莫及的典范,国内外有着无数的粉丝。
阿尔弗雷多·贾亚尔:献给栗原贞子和石卷市的孩子们的诗
5月底刚在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智利馆上看了艺术家、建筑师阿尔弗雷多·贾亚尔(AlfredoJaar)的装置作品“威尼斯,威尼斯”, 在爱知三年展又看到“一定要让他出生(献给栗原贞子和石卷市的孩子们)”,同样的震撼!贾亚尔生于智利现住纽约,他一贯的手法是用写真、影像和建筑来表达他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看法。90年代他的代表作品是“卢旺达计划”,而1994年他亲自前往卢旺达集体屠杀的现场,从现场采访获得的资料开始制作,从而能够对事件的状态进行彻底分析。他关心的是存在于形象和空间背后的社会的关系性,他善于从解读事物内部的语言系统,通过强烈的视觉手段将社会性的事件视觉化。在爱知展出的作品是他献给已故日本反核反战著名诗人栗原贞子,和遭受海啸袭击的石卷市的孩子们。艺术家在三个空间中,布置了影像装置、12块黑板、粉笔、有机玻璃盒等,室内光线极暗,隐约可以看见墙壁上有学校用的黑板,黑板上留有粉笔字,但是却没有课桌和孩子们上学的身影,而在其中一个空间的地上有堆满彩色粉笔的方块,这暗示着孩子们曾经有的快乐和梦想。留着粉笔字的黑板,来自2011年3月11日那场海啸吞没了的学校,
名和晃平:蔓延的像素细胞
1975年出生的名和晃平在纳屋桥区一座破旧的仓库顶层,制作了一件以整个室内空间为平台的混合媒材泡沫装置,这件新作非常震撼。走进一间暗黑的房间,地面有些坑洼不平,借着很暗的光可以看见在低洼出还有水,这是名和晃平用一种发泡的素材,让它从有水的地面升起,随意的蔓延和破灭,观者可以在其中穿梭。据我观察,好像很少有人很快的离开这个场所,大家都在静观这个巨大的隆起的景观,观察那些细小的泡沫如何变化。景观给观众一种错觉,好像大家在雪中,又好像在云中,说是在无数的像素细胞中也可以。“像素细胞(Pixel Cell)”一词是名和晃平自造的词汇,是将像素(Pixel)和细胞(Cell)合为一词。而在与映像媒体艺术的场合,名和晃平把它称为“映像的细胞”。名和晃平的成名作是在从网上买来的鹿标本身上覆盖了许多玻璃球,他的意图是以此来反问,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感知事物的知觉是怎样的。名和晃平由于多用球体的珠子、棱镜、硅油和发泡聚氨酯等新的素材开拓新的造型而倍受瞩目,而最近的作品已经涉猎建筑设计和巨大的室外雕刻,他的3D雕刻已经给雕刻领域带来新风。
志贺理江子:暗黑中的精灵之舞 爱知县出生的志贺理江子,却是以宫城县一个面向太平洋的村落为据点创作。80后的志贺理江子毕业于英国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新媒体专业,28岁即获得日本木村伊兵卫写真奖。她在宫城县名取市的北斧地区,以地域摄影师的身份纪录当地的传统节日、风俗和祭祀活动等,同时还制作口述的历史,用四年时间完成了“螺旋的海岸”,2012年在仙台多媒体中心举办了三个月的个展反响空前,而这次在她的出生地参展爱知三年展,也是她在冈崎市的首次大规模展示。展出的手法很特别,大尺度作品全部直接置于地上,依次摆放成螺旋的曲线,我们在志贺理江子的摄影中,看到听不到全球化风声的地域风俗,这种与生、与死、与灵魂、与大地接气的情景,犹如暗黑中的精灵之舞。
她用构成摄影(Constructed Photography)的方式建构荒诞的风景,她对当地人的询问和试图建立直接关系的方式,如同人类学家的作业。
Studio velocity/栗原健太郎和岩月美穗:向材料和视知觉的极限挑战
在冈崎市的康生会场我们从6层走向屋顶,推开玻璃门,眼前出现一片白光,其实给人这种感觉是基于两个因素:一是天气特别晴朗,烈日当空,零上39度的气温,让在户外活动的人的体力达到极限;二是,这两位建筑师几乎没有给观者提供任何可供欣赏和思考的视觉性展示物体,而只是把整座建筑的屋顶和周围的围和型建造物刷成白色,他們只在空间上做了一个小小的几乎让人不易察觉的处理,就是用非常疏的网罩住屋顶,如果说还有什么是创作者留给观众欣赏的物体的话,那就是有六把有机玻璃凳面的凳子放在广场上,这些透明的凳子面里镶嵌着花草植物。本来室外已经达到零上39度,加上白色的反光,大家就几乎睁不开眼睛,好像突然进了暗室瞳孔来不及放大看不见东西一样,满目白光时瞳孔也来不及缩小,这是日本建筑师栗原健太郎和岩月美穗合作的作品“屋顶”。
我确信不只是我,以至于所有的参观者都会对这件看上去什么也没做的作品感到意外。但它突显了日本建筑师的才能,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说叫跨界,可是我觉得他们的意图并不是跨界,而正是他们具有艺术家的素质,才使得他们的建筑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栗原健太郎和岩月美穗都出生于1977年,是从石上纯也事务所出来后独立,不断有前卫的设计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注目。最新的作品是用0.25mm极薄的材料建造垂直的建造物。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艺术装置,栗原健太郎和岩月美穗的手法和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向材料和视知觉的极限挑战。
我注意到这次三年展的开幕式的政府色彩很浓,虽然启用了策展人制度,也有官方和民间的通力合作,但仍然感觉它是一个政府活动,当然不只是日本,可能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同类活动都有共同性,至少在中国也是一样,而威尼斯双年展看上去就比较学术和专业。
此外,既然是国际性的三年展,和上次一样,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与三年展实际上有着紧密的配合,艺术家的挑选是由艺术总监和联合策展人决定的,但是,基金会邀请的海外媒体人都和各国参展艺术家有着很好的对位,无论国大国小(小到如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样的小),都充分考虑到艺术家的作品和那个国家被邀请来的媒体人之间没有对立和摩擦的关系,也就是,对某国的官方媒体来说,他不是一位引来麻烦的艺术家,而对那些持不同政见的艺术家,基金会方面就会邀请那个国家的独立媒体人前来采访,诸如此类的考虑极其周密。就是通过艺术的交流即保持和各国政府的关系,又充分尊重艺术创造的独立性。
我觉得还是选用联合策展人路易斯·毕格斯的话来结束本文吧,他说:“艺术是必需品,这个想法非常美妙。因为艺术不是奢侈品。”“爱知三年展也采用了让艺术走进公共空间的手法。这种方法的优点之一在于它能激发公众的好奇心,重要的是,可以让那些未必对艺术感兴趣的过路人也来随意观赏作品。”
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邀请,和世界其它各国的专业媒体和独立媒体人一起,在开幕当天概要的参观了名古屋市和冈崎市等五个会场的展览。大家来自韩国、泰国、美国、罗马尼亚、澳大利亚、智利、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和中国等八个国家。
要把它办成有国际水准和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最重要的措施是要挑选一名优秀的总策展人。这次三年展的艺术总监是日本著名建筑评论家和策展人五十岚太郎。我除了想把爱知三年展和横滨三年展加以比较之外,更想看看一位建筑策展人如何操作艺术三年展的,这也是世界上少见的事。
宋冬:穷人的智慧:借权园
走进爱知艺术文化中心的主会场,就看到中国艺术家宋冬的大型装置“穷人的智慧:借权园”。 宋冬的新作“穷人的智慧:借权园”可以说是“物尽其用”作品的延伸,同样都是将旧家具和拆迁的废料进行再利用,再构成。借权园要构成的是一个中国式的园林,这里面有象征性的桥、流水、山石、植物、以及人工堆砌的山。这个庭院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它象征是统治的小宇宙,“借权园”一语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园林中的“借景”,而“借权”就生出另一层意义了,是不是说借权来治理天下呢?
“穷人的智慧”这一作品的概念已经坚持发表十年了,展览一直在世界各地巡回。“物尽其用”是中国人的美学,也是一种生活的哲学,特别是在宣传生态环保的今天,它是一种抑制人的欲望的准则。遗憾的是,没有多少人还记得這句名言,如果还恪守它的话,我们的环境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被金钱和欲望所蹂躏。
横山裕一:漫画界中独一无二的品种
横山裕一的漫画作品“在爱知和世界地图之间”系列出现在名古屋长者町的十字路口的建筑上,对城市来说是新鲜的,但横山裕一的漫画不是广告。这是一个有着传统纺织业为主的地区,但是现在有些不太景气,而主办方安排一些艺术家,在室内外的空间制作作品,显然提高了观众对长者町的关注度,这也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功能,也就是艺术家的创意可以让某一地区再生。横山学的是油画,可是致力于漫画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漫画。日本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漫画国,在那么多漫画家中,怎么只有横山裕一鹤立鸡群?显然他不是那种行活的漫画,他是选择了漫画这种形式,创造一种他认为的“新漫画”。横山的漫画有着自然和人工之间奇妙的混合,构成一种超现实的风景,在那些极有速度感的列队中,人物和机械一样的无表情,文字的排列加强了画面的走势,无论这种势是静止的还是动感的。看着名古屋街头高挂着横山裕一的漫画,阅读着其中的对白,好像街道演变成漫画中的场景。其实横山裕一的走红,起初是被法国人捧起来的,横山如此另类的漫画在日本是不和群的,而今天横山却成了众人望尘莫及的典范,国内外有着无数的粉丝。
阿尔弗雷多·贾亚尔:献给栗原贞子和石卷市的孩子们的诗
5月底刚在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智利馆上看了艺术家、建筑师阿尔弗雷多·贾亚尔(AlfredoJaar)的装置作品“威尼斯,威尼斯”, 在爱知三年展又看到“一定要让他出生(献给栗原贞子和石卷市的孩子们)”,同样的震撼!贾亚尔生于智利现住纽约,他一贯的手法是用写真、影像和建筑来表达他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看法。90年代他的代表作品是“卢旺达计划”,而1994年他亲自前往卢旺达集体屠杀的现场,从现场采访获得的资料开始制作,从而能够对事件的状态进行彻底分析。他关心的是存在于形象和空间背后的社会的关系性,他善于从解读事物内部的语言系统,通过强烈的视觉手段将社会性的事件视觉化。在爱知展出的作品是他献给已故日本反核反战著名诗人栗原贞子,和遭受海啸袭击的石卷市的孩子们。艺术家在三个空间中,布置了影像装置、12块黑板、粉笔、有机玻璃盒等,室内光线极暗,隐约可以看见墙壁上有学校用的黑板,黑板上留有粉笔字,但是却没有课桌和孩子们上学的身影,而在其中一个空间的地上有堆满彩色粉笔的方块,这暗示着孩子们曾经有的快乐和梦想。留着粉笔字的黑板,来自2011年3月11日那场海啸吞没了的学校,
名和晃平:蔓延的像素细胞
1975年出生的名和晃平在纳屋桥区一座破旧的仓库顶层,制作了一件以整个室内空间为平台的混合媒材泡沫装置,这件新作非常震撼。走进一间暗黑的房间,地面有些坑洼不平,借着很暗的光可以看见在低洼出还有水,这是名和晃平用一种发泡的素材,让它从有水的地面升起,随意的蔓延和破灭,观者可以在其中穿梭。据我观察,好像很少有人很快的离开这个场所,大家都在静观这个巨大的隆起的景观,观察那些细小的泡沫如何变化。景观给观众一种错觉,好像大家在雪中,又好像在云中,说是在无数的像素细胞中也可以。“像素细胞(Pixel Cell)”一词是名和晃平自造的词汇,是将像素(Pixel)和细胞(Cell)合为一词。而在与映像媒体艺术的场合,名和晃平把它称为“映像的细胞”。名和晃平的成名作是在从网上买来的鹿标本身上覆盖了许多玻璃球,他的意图是以此来反问,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感知事物的知觉是怎样的。名和晃平由于多用球体的珠子、棱镜、硅油和发泡聚氨酯等新的素材开拓新的造型而倍受瞩目,而最近的作品已经涉猎建筑设计和巨大的室外雕刻,他的3D雕刻已经给雕刻领域带来新风。
志贺理江子:暗黑中的精灵之舞 爱知县出生的志贺理江子,却是以宫城县一个面向太平洋的村落为据点创作。80后的志贺理江子毕业于英国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新媒体专业,28岁即获得日本木村伊兵卫写真奖。她在宫城县名取市的北斧地区,以地域摄影师的身份纪录当地的传统节日、风俗和祭祀活动等,同时还制作口述的历史,用四年时间完成了“螺旋的海岸”,2012年在仙台多媒体中心举办了三个月的个展反响空前,而这次在她的出生地参展爱知三年展,也是她在冈崎市的首次大规模展示。展出的手法很特别,大尺度作品全部直接置于地上,依次摆放成螺旋的曲线,我们在志贺理江子的摄影中,看到听不到全球化风声的地域风俗,这种与生、与死、与灵魂、与大地接气的情景,犹如暗黑中的精灵之舞。
她用构成摄影(Constructed Photography)的方式建构荒诞的风景,她对当地人的询问和试图建立直接关系的方式,如同人类学家的作业。
Studio velocity/栗原健太郎和岩月美穗:向材料和视知觉的极限挑战
在冈崎市的康生会场我们从6层走向屋顶,推开玻璃门,眼前出现一片白光,其实给人这种感觉是基于两个因素:一是天气特别晴朗,烈日当空,零上39度的气温,让在户外活动的人的体力达到极限;二是,这两位建筑师几乎没有给观者提供任何可供欣赏和思考的视觉性展示物体,而只是把整座建筑的屋顶和周围的围和型建造物刷成白色,他們只在空间上做了一个小小的几乎让人不易察觉的处理,就是用非常疏的网罩住屋顶,如果说还有什么是创作者留给观众欣赏的物体的话,那就是有六把有机玻璃凳面的凳子放在广场上,这些透明的凳子面里镶嵌着花草植物。本来室外已经达到零上39度,加上白色的反光,大家就几乎睁不开眼睛,好像突然进了暗室瞳孔来不及放大看不见东西一样,满目白光时瞳孔也来不及缩小,这是日本建筑师栗原健太郎和岩月美穗合作的作品“屋顶”。
我确信不只是我,以至于所有的参观者都会对这件看上去什么也没做的作品感到意外。但它突显了日本建筑师的才能,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说叫跨界,可是我觉得他们的意图并不是跨界,而正是他们具有艺术家的素质,才使得他们的建筑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栗原健太郎和岩月美穗都出生于1977年,是从石上纯也事务所出来后独立,不断有前卫的设计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注目。最新的作品是用0.25mm极薄的材料建造垂直的建造物。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艺术装置,栗原健太郎和岩月美穗的手法和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向材料和视知觉的极限挑战。
我注意到这次三年展的开幕式的政府色彩很浓,虽然启用了策展人制度,也有官方和民间的通力合作,但仍然感觉它是一个政府活动,当然不只是日本,可能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同类活动都有共同性,至少在中国也是一样,而威尼斯双年展看上去就比较学术和专业。
此外,既然是国际性的三年展,和上次一样,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与三年展实际上有着紧密的配合,艺术家的挑选是由艺术总监和联合策展人决定的,但是,基金会邀请的海外媒体人都和各国参展艺术家有着很好的对位,无论国大国小(小到如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样的小),都充分考虑到艺术家的作品和那个国家被邀请来的媒体人之间没有对立和摩擦的关系,也就是,对某国的官方媒体来说,他不是一位引来麻烦的艺术家,而对那些持不同政见的艺术家,基金会方面就会邀请那个国家的独立媒体人前来采访,诸如此类的考虑极其周密。就是通过艺术的交流即保持和各国政府的关系,又充分尊重艺术创造的独立性。
我觉得还是选用联合策展人路易斯·毕格斯的话来结束本文吧,他说:“艺术是必需品,这个想法非常美妙。因为艺术不是奢侈品。”“爱知三年展也采用了让艺术走进公共空间的手法。这种方法的优点之一在于它能激发公众的好奇心,重要的是,可以让那些未必对艺术感兴趣的过路人也来随意观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