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两处文本疑误及其修正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h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理性批判》存在两处文本疑误。第一处是“我只满足于借此而把这个存在者描述为一个这样的存在者,因而仅仅把原因性概念与自由概念(以及与之不可分割地,与作为自由的规定根据的道德律)结合起来”中的“作为自由的规定根据的道德律”,应该修改为“作为自由的认识根据的道德律”。第二处是“所以准则虽然是一些原理,但并不是命令”,应该修改为“所以准则虽然是一些原理,但并不是定言命令”。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时期曾经充满信心地认为:全世界无产者会联合起来,19世纪的"秘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然而,为什么马克思的设想没有能够实现?关键是马克思作为理论前提而提出的三个重要判断或者在当时就不能成立,或者后来的历史发展完全超出了马克思的设想而在事实上没有成为现实。从19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与政治事实出发,仔细分析马克思的这三大判断,有助于我们对国际共运或世界社会主义的诸多方面形成新的认识与见解。
列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卓越领导者。作为第一个工人阶级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开拓者,列宁是一个彻底的党内民主论者。他通过规范俄共党内代议制民主的基本制度框架、构建中央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设计中央集体领导机制、初创党内不同意见表达机制等方面的大胆探索,开创了俄共"一个伟大的党内民主时代",也留给当代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许多重要启示。
在抗战的特定时域下,民族主义日趋高涨,西南边疆各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日益加强,同时,国民政府不断推进国族建构的实践进程,国族意识与国族建构愈显强化。但是,在民族认同与国族认同形成巨大合力的征途上,合力的质变的进路上量变的积累也隐现一定的曲折性,由于民族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及区域认同的差异,特别是在利益诉求认知中存在一定的"时差",在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显现一定的冲突、矛盾甚至博弈,呈现一定的张力。通过解读西南边疆等地战时档案,尤其是战时伪造兵役文书,可知兵役制度实践过程中呈现出多维历史面相,在一定历史场域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中国特色,其实有两个基本层面的规定,一是针对中国具体特殊的国情而言的,这个特色是强调中国的特殊性,表现为社会主义的特殊存在规定性;二是区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即针对对立于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而言的,这个特色则是强调社会主义可以也应该借鉴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表现为社会主义的一般存在规定性。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其实是两种特色的统一,即一般性与特殊性、共同性与区别性的统一,它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内在牵引力量。所以,那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仅仅理解为中国之特殊规
20世纪中后期,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着思想理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困扰,由于不同的历史认知导致了截然相反的路径抉择。苏共完全否定斯大林和苏共历史,导致灾难性后果。中国共产党人走的是一条以客观公正肯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为特征的历史认知的正确路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以四大理论突破和五大实践创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方案",并凸显出六大比较优势,成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典之作。
南京国民政府法律规定的妨害投票罪由清末民初的妨害选举罪变迁而来,包括妨害投票自由罪、投票受贿罪等七种罪行。妨害投票案件的刑事追诉启动方式包括受害人的控告、官方人员检举告发及他人告发等三种方式。此类案件由地方法院和县司法处管辖,高等法院不直接审理一审投票罪案。妨害投票罪的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中对妨害投票罪的追诉,既是刑事法律体系内部的完善,也是对民国宪政体制的刑法性维护。
美国是现今世界上电影艺术生产的"超级大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而且对全球电影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及走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产业化语境下,美国电影生产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独特的美学规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娱乐性价值选择、新颖性叙事技巧、奇观化技术创制成为美国电影生产的三大美学规制,也是保证美国电影横扫全球的关键法宝。这些美学规制都为世界电影生产提供了新的范式,其核心是将消费者审美趣味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其深层逻辑是资本增值和利润扩容,美国电影生产也暗含了将美国的文化观念和所谓的普世价值推广传
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在“落后挨打”现实生存图景下所形成的巨大心理落差与在沉重历史屈辱感驱动下所开展梦想求索之路,从根本上是基于社会趋向全面解体危急情势下所作出的应激性本能反映。因此,此一过程必然呈现出深刻的被动性与非主体性。立足于思想史的梳理、分析与比较,可以清晰地透视当前所提出的“中国梦”的内在本质性特征,即“中国梦”一方面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性美好愿景意识的继承与凝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历史性条件下所进行的创造性转换。这种转换不仅体现在“中国梦”对近代以来梦想的超
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市场制度是我国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市场制度的宪法规范构建既要体现出市场制度的一般规律,也要体现建设用地市场制度的特殊性。宪法秩序命题为我国建设用地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体系框架,在该框架内,着眼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制度的特殊问题,重点探讨制度构建中的主体规制、市场主体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市场主体的财产权保护和制约,从建设用地市场入宪,建设用地市场制度的宏观调控,市场主体的权利保障和限制,正当法律程序的尊重等角度,归纳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管理制度的构成。
民生问题包括物质、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活等生存的一切问题,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必然要求与关键所在。伴随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而发生的利益结构重组、社会阶层分化,亦由于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高度敏感性与复杂性,中国呈现出复合型、多线性的社会分化过程,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深刻的矛盾。应基于民生价值观的视角,来梳理中国共产党民生价值观的发展逻辑,寻找推动中国民生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并以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内生性诉求为出发点,为中国民生价值观的内在逻辑演进寻找理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