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最高水准的声乐比赛,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不仅为歌手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表现自我的舞台,同时,也为全国热爱音乐艺术的观众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欣赏和学习音乐的机会。其中对洗手“综合素质”的考核,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连续几届“青歌赛”,我们发现,许多选手的“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与其歌曲演唱水平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说的不如唱的好”是很多观众对一些歌手的评价。其中反映出的参赛选手文化素养问题值得大家深思。由“青歌赛”的“综合素质”测试使笔者联想到许多音乐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诸如“教的不如唱的好”、“教的不如弹的好”等现象也普遍存在。尽管有较强专业技巧,但由于文化素养的欠缺,在讲解、分析音乐作品时语言表达显得空洞、苍白、“力不从心”,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更高层次。因此,音乐教师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是提升音乐教学价值和品位的重要保证。
一、提高文学修养。增强音乐表现力
音乐和文学同为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它们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在音乐艺术中,文学常常化身为音乐作品的标题、歌词和教师的教学语言。文学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课堂语言的正确表述、歌词的深度领会、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时,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歌词内涵:“歌词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小姑娘悲伤的心情?”(“怕”字,怕爹爹娶后娘,所以要唱得突出一些);在歌曲的第二部分歌词中,最关键的字是什么?(生个弟弟比我强的“强”字,要唱得强些,表现小姑娘的无助和凄凉的心情);“歌曲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缓慢约。)“为什么要用缓慢的速度演唱呢?”(因为人在难过、悲伤时,语言的速度是比较圆的。)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领会歌词这个特殊的文学语言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了。
同样,音乐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会为音乐课“锦上添花”,为音乐形象起到烘托和强化的作用。如,欣赏乐曲《二泉映月》时,为了帮助学生充分感受乐曲凄凉、悲伤的情绪,教师在播放乐曲《二泉映月》的同时,配以深情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缓缓朗诵:“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黃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背着琵琶沿街走。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教师良好的语言功底,将这首乐曲的内涵诠释得完美而感人,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使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更快地走进音乐艺术情境,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
二、加强专业文化修养,夯实音乐理论基础
缺乏专业文化修养,对音乐作品仅仅停留在会演奏(唱)这个层面;对专业理论不能扎实地、立体地、系统地加以掌握,甚至对自己教学演唱(奏)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也不甚了解,这都是音乐教师存在的问题。它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音乐审美、鉴赏品位。尤其重要的是作为音乐教师,专业文化素养的不足会影响到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负于“音乐教师”这个神圣使命。
因此,音乐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歌唱、舞蹈、键盘弹奏等专业表演技巧,更应精通所教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深化自己对本专业文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对学科专业中的和声学、作曲法、配器法、中外音乐史、艺术概论、音乐美学等专业理论应做到熟读、掌握,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并能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灵活运用。
比如,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的欣赏,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歌名《花儿与少年》中的“花儿”一喻美丽的姑娘。二是暗示了音乐的体裁为“花儿”。“花儿”是中国民歌中“山歌”的一种,流行于甘肃、青海和宁夏一带。“花儿”的唱词为民间格律体,由于长期传播于高原、山川之间,“花儿”的音乐在整体上形成了高亢、奔放、粗犷的风格。
所以,教师只有在专业素养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才能从整体上掌握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
三、注重教育理论修养,钻研音乐教学艺术
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文学和专业文化素养,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懂得教育心理,掌握教育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
例如:课堂上出现纪律问题,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角度,来改善课堂纪律面貌;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用暗示的方法,如:从精神不集中的学生身边轻轻走过,或提问旁边同学回答问题,或让他参加演奏、演唱活动等,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专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还可以采用幽默的语言活跃气氛。
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提高音乐教师的教育艺术,掌握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年龄特征、生理、心理特点与变化及音乐审美需求。从教书育人的高度积累、锤炼,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会用“艺术”的方式,科学地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习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获得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进入一种艺术化的境地。
四、强化教育研究意识,让教师拥有自己的知识
教育研究意识淡薄、脱离教育理论、缺少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思是音乐教师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音乐教师虽然已工作多年,但是课堂教学水平始终没有提高,不善于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上分析、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殊不知,这种缺少理论指导和研究的教学实在是一种盲目的教学。不仅会造成音乐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脫节,也使教师们的自身素质发展受阻,后劲不足。
因此,音乐教师应主动地对所从事的音乐教育教学进行积极的反思和研究,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逐步实现从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动执行者转向音乐教育教学的主动研究者,并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让教师自己创造和发现知识。只有这样。教师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音乐教师应当学会及时将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片段、学生们的一些即兴创作或教学中的疑惑进行总结和记录,并对此展开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教学研究的习惯,推动自身研究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另外,音乐教师还要有敏锐地发现音乐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些问题自己是如何看待的,有什么恰当地解决方法等等,关注音乐学科的发展动态。
连续几届“青歌赛”,我们发现,许多选手的“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与其歌曲演唱水平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说的不如唱的好”是很多观众对一些歌手的评价。其中反映出的参赛选手文化素养问题值得大家深思。由“青歌赛”的“综合素质”测试使笔者联想到许多音乐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诸如“教的不如唱的好”、“教的不如弹的好”等现象也普遍存在。尽管有较强专业技巧,但由于文化素养的欠缺,在讲解、分析音乐作品时语言表达显得空洞、苍白、“力不从心”,课堂教学无法达到更高层次。因此,音乐教师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是提升音乐教学价值和品位的重要保证。
一、提高文学修养。增强音乐表现力
音乐和文学同为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它们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在音乐艺术中,文学常常化身为音乐作品的标题、歌词和教师的教学语言。文学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课堂语言的正确表述、歌词的深度领会、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河北民歌——《小白菜》时,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歌词内涵:“歌词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小姑娘悲伤的心情?”(“怕”字,怕爹爹娶后娘,所以要唱得突出一些);在歌曲的第二部分歌词中,最关键的字是什么?(生个弟弟比我强的“强”字,要唱得强些,表现小姑娘的无助和凄凉的心情);“歌曲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缓慢约。)“为什么要用缓慢的速度演唱呢?”(因为人在难过、悲伤时,语言的速度是比较圆的。)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领会歌词这个特殊的文学语言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了。
同样,音乐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会为音乐课“锦上添花”,为音乐形象起到烘托和强化的作用。如,欣赏乐曲《二泉映月》时,为了帮助学生充分感受乐曲凄凉、悲伤的情绪,教师在播放乐曲《二泉映月》的同时,配以深情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缓缓朗诵:“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黃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背着琵琶沿街走。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教师良好的语言功底,将这首乐曲的内涵诠释得完美而感人,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使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更快地走进音乐艺术情境,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
二、加强专业文化修养,夯实音乐理论基础
缺乏专业文化修养,对音乐作品仅仅停留在会演奏(唱)这个层面;对专业理论不能扎实地、立体地、系统地加以掌握,甚至对自己教学演唱(奏)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也不甚了解,这都是音乐教师存在的问题。它不仅会影响教师自身的音乐审美、鉴赏品位。尤其重要的是作为音乐教师,专业文化素养的不足会影响到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负于“音乐教师”这个神圣使命。
因此,音乐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歌唱、舞蹈、键盘弹奏等专业表演技巧,更应精通所教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深化自己对本专业文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对学科专业中的和声学、作曲法、配器法、中外音乐史、艺术概论、音乐美学等专业理论应做到熟读、掌握,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并能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灵活运用。
比如,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的欣赏,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歌名《花儿与少年》中的“花儿”一喻美丽的姑娘。二是暗示了音乐的体裁为“花儿”。“花儿”是中国民歌中“山歌”的一种,流行于甘肃、青海和宁夏一带。“花儿”的唱词为民间格律体,由于长期传播于高原、山川之间,“花儿”的音乐在整体上形成了高亢、奔放、粗犷的风格。
所以,教师只有在专业素养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才能从整体上掌握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
三、注重教育理论修养,钻研音乐教学艺术
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文学和专业文化素养,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懂得教育心理,掌握教育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
例如:课堂上出现纪律问题,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角度,来改善课堂纪律面貌;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用暗示的方法,如:从精神不集中的学生身边轻轻走过,或提问旁边同学回答问题,或让他参加演奏、演唱活动等,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专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还可以采用幽默的语言活跃气氛。
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提高音乐教师的教育艺术,掌握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年龄特征、生理、心理特点与变化及音乐审美需求。从教书育人的高度积累、锤炼,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会用“艺术”的方式,科学地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音乐,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习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获得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进入一种艺术化的境地。
四、强化教育研究意识,让教师拥有自己的知识
教育研究意识淡薄、脱离教育理论、缺少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思是音乐教师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音乐教师虽然已工作多年,但是课堂教学水平始终没有提高,不善于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上分析、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殊不知,这种缺少理论指导和研究的教学实在是一种盲目的教学。不仅会造成音乐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脫节,也使教师们的自身素质发展受阻,后劲不足。
因此,音乐教师应主动地对所从事的音乐教育教学进行积极的反思和研究,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逐步实现从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动执行者转向音乐教育教学的主动研究者,并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让教师自己创造和发现知识。只有这样。教师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音乐教师应当学会及时将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片段、学生们的一些即兴创作或教学中的疑惑进行总结和记录,并对此展开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教学研究的习惯,推动自身研究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另外,音乐教师还要有敏锐地发现音乐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些问题自己是如何看待的,有什么恰当地解决方法等等,关注音乐学科的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