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端坐整脊。结果:临床治愈12例,占20%;显效30例,占50%;有效14例,占23.33%;无效4例.占6.67%。结论:运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能使局部炎症吸收,促进血运,并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物的自然吸收回纳,改善椎间盘对硬膜囊和神经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和酸痹。
关键词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 腰椎 椎间盘 手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f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l又名“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突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或脊髓,产生以根性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腰腿痛。它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也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疾病,以青壮年发病居多,多因过度负荷、急性损伤、脊柱畸形或脊柱生理曲度改变、腰穿、长期震荡、妊娠、吸烟、糖尿病等因素而发病。全世界每年患本病者近千万例,我国年患病率也在百万例以上,给病人及社会造成极大负担.本病病史长,复发率高,严重地影响了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自2005年至2007年运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在25-65岁,其中25-35岁3例,35-45岁17例,45-55岁33例,55-65岁7例;病程3个月。2年,平均6个月,其中1年以上者11例;椎间盘突出部位在L3-4418例,L4-522例,L5-S115例,L4-5和L5-S1同时突出者5例。突出属中央型4例,属左旁侧型23例,属右旁侧型24例,椎间盘突出伴膨出9例。
1.2 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高f如咳嗽、喷嚏1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躅趾背伸力减弱。⑥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3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排除骨肿瘤、结核、骨折等于手法禁忌症;排除其他腰腿部的软组织损伤、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坐骨神经炎、腰骶椎体变异等病:治疗期间不曾接受其他疗法;能坚持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放松手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用轻柔和缓的揉、推等法,施术于腰臀及患侧坐骨神经分布区。
2.2 脊柱定点旋转手法具体操作病人端坐方凳上(无靠背),两腿分开与肩等宽。医者正坐在患者后面,以患椎棘突向右歪为例,首先用双拇指触诊法查清歪椎棘突。嘱病人臀部正坐不准移动f助手站在患者前面,两腿夹住患者相应的大腿双手按住患者大腿的根部,维持患者正坐姿势。用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掌部压于颈后,拇指向下余四指夹持左颈部;左手拇指头深扣压右侧患处棘突旁上,其余四指紧贴在对侧的骶棘肌体缘,令患者作弯腰旋脊动作,医者右手按拉患者颈部使身体前屈40°~60°,接着继续向右侧弯,在最大侧弯位时医者右上肢用力使患者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顺向左上顶椎棘突,立即可觉察手指下椎体轻微错动感,可发出“咔嗒”响声。之后双手拇指从上至下将棘上韧带理顺,同时揉推棘突旁。若患椎棘突向左偏歪者则手法相反。
2.3 旋转复位治疗后,患者一般应立即卧床休息,仰卧位或俯卧位均可,以患者自我感觉舒适为度,持续3-5日。起床时需佩戴腰围,保护腰部。限制腰椎的活动幅度。3日后即可进行腰背肌锻炼,如果症状明显减轻,2周后即可逐渐开始恢复日常活动。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胡有谷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制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试验>85°,恢复原工作;显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恢复原工作;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可从事较轻工作;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2 JOA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按照改良的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表进行评分。JOA下腰痛评分采用4级方法,并且由小到大分别记为0~3分,具体项目包括:A主观症状(6分)为①腰腿痛程度分0~3级,②麻木程度分0~3级。B客观体征(12分)为①椎旁压痛程度分为无、轻、中、重;②肌力(屈伸拇指肌)分为肌力5级、肌力4-5级、肌力3-4级、肌力3级以下;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分>70°加强试验阴性、>45°,加强试验(+1、>30°加强试验(+),<30°加强试验阳性;④放射部位分无臀或大腿、小腿、足。C日常生活工作能力(12分)为①弯腰及提重物分为弯腰正常,可提3kg以上重物;可弯腰及但不能提3kg以上重物;不能弯腰及提3kg以上重物;弯腰及提物严重障碍。②行走距离及时间分为:可行走1000m或60分钟以上;可行走500m或30分钟以上;可行走1130米或10分钟以上;行走困难。③每天麻木时间分为10小时,10-12小时,12-16小时或>16小时。工作能力分为能全日制做原来工作;虽能工作但偶尔需要休息;虽能工作,但经常需要休息;不能工作。
3.3 VAS直观模拟量表评分方法使用一条长约10e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让病人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师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
3.4 治疗结果
3.4.1临床治愈12例,占20%;显效30例,占50%;有效14例,占23.33%;无效4例,占6.67%。
3.4.2治疗前后各组疼痛积分变化情况
3.4.3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疗效比较
4 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腰椎家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方法甚多,各有特长。笔者运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和腰椎功能。如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显著改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以为脊柱的稳定性是由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决定的。前者指椎体、椎间盘、上下关节及韧带等,后者指腰背肌、腹肌及其筋膜等。正常情况下,腰椎间盘有维持腰椎三维运动的特性,可限制腰椎的异常运动,对于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具有主要作用。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使其纤维环松弛,间盘突出,其腰椎的内源性稳定性遭到破坏,在承受正常生理载荷时,不能维持其正常位置,椎体发生假性滑脱和三维扭而对相应的脊神经根产生异常的牵扯和刺激。脊神经后支受刺激,受其支配的肌肉、韧带痉挛收缩,使脊柱失去了软组织支柱所维持的平衡而造成动力性不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是通过手法整复使错位的关节复位,脊柱侧弯纠正,腰椎生理曲度恢复,软组织应力增加,使部分椎间盘还纳,软组织支撑和保护脊柱的稳定性作用加强,重建脊柱的力学平衡。冯天有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认为,在腰突症时一般总是伴有受累处的椎体位移和脊柱的旋转侧弯。那么,此时局部椎管内的鞘膜囊则处于一种扭转状态,这就加剧处于炎变状态的脊膜和神经根鞘的张力,近而加重了神经根刺激症状。当通过调整旋转位移椎体改善了鞘膜囊扭转状态时,则可通过鞘膜囊张力减低而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疗法中,千篇一律的牵引治疗,病人的脊柱处于稳定状态下承受一个平均分散的直拉力,无确切的受力点,亦无旋转分力作用于患椎上,更没有应用杠杆力,所以费时、费力、效率低。脊柱定点旋转手法突出了定点,应用生物力学的原理,复位瞬间医生牵引之手将病人重心落在患椎单侧关节突关节上,使脊柱暂时处于失稳状态,复位拇指再拨动偏歪棘突,同时医生复位的拇指使患椎承受了直拉力旋转分力,并且应用杠杆力而易于复位,使位移的椎体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使错缝的关节突关节对位,去除了对神经根的压迫,恢复正常的溅代偿的脊柱内、外平衡,达到治疗目的网。
关键词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 腰椎 椎间盘 手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f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l又名“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突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或脊髓,产生以根性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腰腿痛。它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也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疾病,以青壮年发病居多,多因过度负荷、急性损伤、脊柱畸形或脊柱生理曲度改变、腰穿、长期震荡、妊娠、吸烟、糖尿病等因素而发病。全世界每年患本病者近千万例,我国年患病率也在百万例以上,给病人及社会造成极大负担.本病病史长,复发率高,严重地影响了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自2005年至2007年运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在25-65岁,其中25-35岁3例,35-45岁17例,45-55岁33例,55-65岁7例;病程3个月。2年,平均6个月,其中1年以上者11例;椎间盘突出部位在L3-4418例,L4-522例,L5-S115例,L4-5和L5-S1同时突出者5例。突出属中央型4例,属左旁侧型23例,属右旁侧型24例,椎间盘突出伴膨出9例。
1.2 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高f如咳嗽、喷嚏1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躅趾背伸力减弱。⑥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3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排除骨肿瘤、结核、骨折等于手法禁忌症;排除其他腰腿部的软组织损伤、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坐骨神经炎、腰骶椎体变异等病:治疗期间不曾接受其他疗法;能坚持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放松手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用轻柔和缓的揉、推等法,施术于腰臀及患侧坐骨神经分布区。
2.2 脊柱定点旋转手法具体操作病人端坐方凳上(无靠背),两腿分开与肩等宽。医者正坐在患者后面,以患椎棘突向右歪为例,首先用双拇指触诊法查清歪椎棘突。嘱病人臀部正坐不准移动f助手站在患者前面,两腿夹住患者相应的大腿双手按住患者大腿的根部,维持患者正坐姿势。用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掌部压于颈后,拇指向下余四指夹持左颈部;左手拇指头深扣压右侧患处棘突旁上,其余四指紧贴在对侧的骶棘肌体缘,令患者作弯腰旋脊动作,医者右手按拉患者颈部使身体前屈40°~60°,接着继续向右侧弯,在最大侧弯位时医者右上肢用力使患者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顺向左上顶椎棘突,立即可觉察手指下椎体轻微错动感,可发出“咔嗒”响声。之后双手拇指从上至下将棘上韧带理顺,同时揉推棘突旁。若患椎棘突向左偏歪者则手法相反。
2.3 旋转复位治疗后,患者一般应立即卧床休息,仰卧位或俯卧位均可,以患者自我感觉舒适为度,持续3-5日。起床时需佩戴腰围,保护腰部。限制腰椎的活动幅度。3日后即可进行腰背肌锻炼,如果症状明显减轻,2周后即可逐渐开始恢复日常活动。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临床疗效标准参照胡有谷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制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试验>85°,恢复原工作;显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恢复原工作;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可从事较轻工作;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2 JOA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按照改良的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表进行评分。JOA下腰痛评分采用4级方法,并且由小到大分别记为0~3分,具体项目包括:A主观症状(6分)为①腰腿痛程度分0~3级,②麻木程度分0~3级。B客观体征(12分)为①椎旁压痛程度分为无、轻、中、重;②肌力(屈伸拇指肌)分为肌力5级、肌力4-5级、肌力3-4级、肌力3级以下;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分>70°加强试验阴性、>45°,加强试验(+1、>30°加强试验(+),<30°加强试验阳性;④放射部位分无臀或大腿、小腿、足。C日常生活工作能力(12分)为①弯腰及提重物分为弯腰正常,可提3kg以上重物;可弯腰及但不能提3kg以上重物;不能弯腰及提3kg以上重物;弯腰及提物严重障碍。②行走距离及时间分为:可行走1000m或60分钟以上;可行走500m或30分钟以上;可行走1130米或10分钟以上;行走困难。③每天麻木时间分为10小时,10-12小时,12-16小时或>16小时。工作能力分为能全日制做原来工作;虽能工作但偶尔需要休息;虽能工作,但经常需要休息;不能工作。
3.3 VAS直观模拟量表评分方法使用一条长约10e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让病人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师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
3.4 治疗结果
3.4.1临床治愈12例,占20%;显效30例,占50%;有效14例,占23.33%;无效4例,占6.67%。
3.4.2治疗前后各组疼痛积分变化情况
3.4.3治疗前后腰椎功能疗效比较
4 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腰椎家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方法甚多,各有特长。笔者运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和腰椎功能。如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显著改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以为脊柱的稳定性是由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决定的。前者指椎体、椎间盘、上下关节及韧带等,后者指腰背肌、腹肌及其筋膜等。正常情况下,腰椎间盘有维持腰椎三维运动的特性,可限制腰椎的异常运动,对于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具有主要作用。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使其纤维环松弛,间盘突出,其腰椎的内源性稳定性遭到破坏,在承受正常生理载荷时,不能维持其正常位置,椎体发生假性滑脱和三维扭而对相应的脊神经根产生异常的牵扯和刺激。脊神经后支受刺激,受其支配的肌肉、韧带痉挛收缩,使脊柱失去了软组织支柱所维持的平衡而造成动力性不稳。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是通过手法整复使错位的关节复位,脊柱侧弯纠正,腰椎生理曲度恢复,软组织应力增加,使部分椎间盘还纳,软组织支撑和保护脊柱的稳定性作用加强,重建脊柱的力学平衡。冯天有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认为,在腰突症时一般总是伴有受累处的椎体位移和脊柱的旋转侧弯。那么,此时局部椎管内的鞘膜囊则处于一种扭转状态,这就加剧处于炎变状态的脊膜和神经根鞘的张力,近而加重了神经根刺激症状。当通过调整旋转位移椎体改善了鞘膜囊扭转状态时,则可通过鞘膜囊张力减低而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疗法中,千篇一律的牵引治疗,病人的脊柱处于稳定状态下承受一个平均分散的直拉力,无确切的受力点,亦无旋转分力作用于患椎上,更没有应用杠杆力,所以费时、费力、效率低。脊柱定点旋转手法突出了定点,应用生物力学的原理,复位瞬间医生牵引之手将病人重心落在患椎单侧关节突关节上,使脊柱暂时处于失稳状态,复位拇指再拨动偏歪棘突,同时医生复位的拇指使患椎承受了直拉力旋转分力,并且应用杠杆力而易于复位,使位移的椎体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使错缝的关节突关节对位,去除了对神经根的压迫,恢复正常的溅代偿的脊柱内、外平衡,达到治疗目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