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形式上的一次次变革总会激起一些迷雾,我们怎么拨开云雾见月明?这让教师有了更多的思考。教与学在课程改革中应改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从本质上进行教学改革,而不要被形式掩盖了实质,要抓住关键问题,理解教学本质,以不变应万变。
【关键词】教学改革;形式与实质
一、缘起——拓展性课程的实施
拓展性课程的实施,是从多元智能的理论出发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领域都能有所发展,改变单一地借助学科成绩进行评价,就目前来看,拓展性课程的实行尚未达到教学改革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面对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还在摸索中,在基础性课程的实施上很难尽善尽美地把握,更何况无课程情况下的天马行空。没有目标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技能没学好,课堂纪律也有所倒退。因此,改革的意图能不能落实,最终会影响改革的效果,关键是对其初衷的理解和把握。
二、改变——评价方式与教学形式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从指导性学习(教材中有现成的知识点总结),到半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再到自主探究性学习(生生互动学习)。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影响着学生的投入程度,决定着一个由一群独立的个体组成的班级能否顺利发展成为极具凝聚力、充满希望和求知欲的团体。卡罗林·巴恩斯坚信学习的内容是社会建构的,而建构的内容又会影响学生可能会学到的东西。学生不是死记硬背具体知识,而是在体验中寻找意义,并与同学交流。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以往教师一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改变,目前,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自我表达式学习,再由学优生带领其他学生进行引领式学习。建构主义关于教与学的思想,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和道德。要求教师创建充满关爱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对他们“要做什么”和“如何做”拥有发言权;还要求教师多花些时间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关心他人。
(三)学校评价方式的改变
从三好学生(品德好、学习好、体育好),到星级学生(多学科、全面、多元地评价),最终实现各个学校个性化的评价(重视个性发展和特长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三、不变——育人初心与学习本质
(一)不光以成才论优劣
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了自己一辈子,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现代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化知识,使他们学会认知和学会学习,而且要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成長,教会他们做人和生活。“礼义廉耻”,出自《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道德规范;“义”,要求人们的行为不超过一定的界限,不自己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过错,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不跟邪恶者同流合污,即要知羞耻。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做到了这四点,就可以避免种种社会问题的产生。如果不是一个回馈社会、懂得感恩的人,就算成才也不一定能为社会做贡献。
(二)不能仅以分数论高低
受应试教育影响,师生面对的多数都是分数,因此,也会逐渐地形成评价的片面化。教师要不忘全面评价的初心,牢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不能只以分数论高低,要多比态度与勤奋。有句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教师如果片面地认为只有失败了才能成功那就大错特错了。很明显,一次次体验成功的人才会越来越自信。不以短暂的得失来品评,我们需要更多的成功经历来呈现。加德纳认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做到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促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重视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成为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生学习方法比让学生理解特定的某个知识点更重要,因为有了方法他能自主学习更多的知识点,开拓视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寻求捷径,不惜教给学生许多不灵活的办法,却不知这种记忆转瞬即逝,只有懂得方法、掌握技能才能解决问题的本质。赞科夫教学论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让他们自己领会知识,掌握技巧。教学不是仅教学生学会某种知识,而是要求教学生会学,教师应重视将好的方法教给学生。
(四)目光长远,面向未来
有些学生因为没有长远的学习目标,导致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为目标而行动。从一年级开始,建立每学年的目标,书面表达学生的目标,每年可适当调整,直到学生确定自己的最终目标,反复提醒学生自己曾经树立的远大的目标,并要求其付诸行动为之奋斗,提高其学习动力的可持续性。
(五)亦师亦友,爱在心间
教育中,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唯有带爱的教育才能润物细无声。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爱是拉近彼此间距离最好的法宝,而威严与亲近并存的关系会让学习的效率更高。具有较高教育素养的教师,能够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使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友好、信任与合作的气氛下共同进步,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实现教育教学效果。
四、展望
不管是大单元统一下的教学还是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要懂得形式上的改变不能撼动实质性的变化,抓住教与学的本质,以不变应万变,明确改革的目的和要达到的既定目标,以及操作方式与实施建议,更要做好失败的预设,如果达不到最初的理想状态如何继续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要有备用的预案供大家选择。
参考文献:
[1]续润华.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若干热点问题探究[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2]姜乐仁.启发式教学新探
【关键词】教学改革;形式与实质
一、缘起——拓展性课程的实施
拓展性课程的实施,是从多元智能的理论出发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领域都能有所发展,改变单一地借助学科成绩进行评价,就目前来看,拓展性课程的实行尚未达到教学改革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面对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还在摸索中,在基础性课程的实施上很难尽善尽美地把握,更何况无课程情况下的天马行空。没有目标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技能没学好,课堂纪律也有所倒退。因此,改革的意图能不能落实,最终会影响改革的效果,关键是对其初衷的理解和把握。
二、改变——评价方式与教学形式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从指导性学习(教材中有现成的知识点总结),到半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再到自主探究性学习(生生互动学习)。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影响着学生的投入程度,决定着一个由一群独立的个体组成的班级能否顺利发展成为极具凝聚力、充满希望和求知欲的团体。卡罗林·巴恩斯坚信学习的内容是社会建构的,而建构的内容又会影响学生可能会学到的东西。学生不是死记硬背具体知识,而是在体验中寻找意义,并与同学交流。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以往教师一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改变,目前,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自我表达式学习,再由学优生带领其他学生进行引领式学习。建构主义关于教与学的思想,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和道德。要求教师创建充满关爱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对他们“要做什么”和“如何做”拥有发言权;还要求教师多花些时间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关心他人。
(三)学校评价方式的改变
从三好学生(品德好、学习好、体育好),到星级学生(多学科、全面、多元地评价),最终实现各个学校个性化的评价(重视个性发展和特长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三、不变——育人初心与学习本质
(一)不光以成才论优劣
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了自己一辈子,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现代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化知识,使他们学会认知和学会学习,而且要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成長,教会他们做人和生活。“礼义廉耻”,出自《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道德规范;“义”,要求人们的行为不超过一定的界限,不自己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过错,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不跟邪恶者同流合污,即要知羞耻。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做到了这四点,就可以避免种种社会问题的产生。如果不是一个回馈社会、懂得感恩的人,就算成才也不一定能为社会做贡献。
(二)不能仅以分数论高低
受应试教育影响,师生面对的多数都是分数,因此,也会逐渐地形成评价的片面化。教师要不忘全面评价的初心,牢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使命。不能只以分数论高低,要多比态度与勤奋。有句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教师如果片面地认为只有失败了才能成功那就大错特错了。很明显,一次次体验成功的人才会越来越自信。不以短暂的得失来品评,我们需要更多的成功经历来呈现。加德纳认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做到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促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重视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成为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生学习方法比让学生理解特定的某个知识点更重要,因为有了方法他能自主学习更多的知识点,开拓视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寻求捷径,不惜教给学生许多不灵活的办法,却不知这种记忆转瞬即逝,只有懂得方法、掌握技能才能解决问题的本质。赞科夫教学论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让他们自己领会知识,掌握技巧。教学不是仅教学生学会某种知识,而是要求教学生会学,教师应重视将好的方法教给学生。
(四)目光长远,面向未来
有些学生因为没有长远的学习目标,导致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为目标而行动。从一年级开始,建立每学年的目标,书面表达学生的目标,每年可适当调整,直到学生确定自己的最终目标,反复提醒学生自己曾经树立的远大的目标,并要求其付诸行动为之奋斗,提高其学习动力的可持续性。
(五)亦师亦友,爱在心间
教育中,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唯有带爱的教育才能润物细无声。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爱是拉近彼此间距离最好的法宝,而威严与亲近并存的关系会让学习的效率更高。具有较高教育素养的教师,能够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使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友好、信任与合作的气氛下共同进步,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实现教育教学效果。
四、展望
不管是大单元统一下的教学还是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要懂得形式上的改变不能撼动实质性的变化,抓住教与学的本质,以不变应万变,明确改革的目的和要达到的既定目标,以及操作方式与实施建议,更要做好失败的预设,如果达不到最初的理想状态如何继续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要有备用的预案供大家选择。
参考文献:
[1]续润华.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若干热点问题探究[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2]姜乐仁.启发式教学新探